四川省眉山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3343909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2.93KB
四川省眉山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
《四川省眉山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眉山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眉山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
四川省眉山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2015.01
语文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相应位置。
2.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位置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zì)弄堂(nòng)溯流而上(sù)束之高阁(shù)
B.沦丧(sàng)真谛(dì)良辰好景(chén)模棱两可(líng)
C.峥嵘(zhēng)孝悌(tì)度长絜大(duó)囫囵吞枣(hú)
D.毗邻(bí)尺牍(dú)为虎作伥(chāng)瞋目而视(ch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神州慨叹繁文褥节稍纵即逝
B.朦胧湮没躁动不安得鱼忘筌
C.洗练付梓天随人愿连绵不绝
D.膨胀讫今墨守成规珠联璧合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不但不化解过剩的产能,支持一些企业的改造、维持、疏解以及银行贷款等,培植了不少“该死没死、死不了”的僵尸企业。
②滂沱大雨中,一位市民默默地为交警撑着伞,交警聚精会神地指挥着过往车辆,经过的路人了这一感人的一幕。
③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形势有所好转,但新兴经济体又遇到挑战。
一时间,国际社会看空、唱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声音。
A.反而目睹不绝于耳B.进而目击不绝于耳
C.反而目击不绝如缕D.进而目睹不绝如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国家启动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了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B.在“双十一”连年火爆的背后,充分反映了互联网经济的强大活力及其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巨大能量。
C.12月31日,眉山市东坡湿地公园正式向市民开放,该公园规划为“一轴”“两带”和“五区”组成,集湿地教育、科技教育、游览休闲等功能于一体。
D.近日在成都出土的南朝佛像,因为数量多,类别丰富,时间跨度长,保存完整,为进一步研究南朝佛像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5—7题。
雅斯贝斯在《智慧之路》中认为,中国文化的转折点在春秋时期,标志是老子和孔子的出现。
这一观点早已为文化界普遍认可。
现在的疑问是,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是谁?
为何春秋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
殷商、西周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央王朝拥有绝对的文化主导权,中国文化的若干基因那时渐次生成,如对祖先的崇拜,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等。
春秋时代的主题是诸侯争霸,国力强盛与否成了生死存亡的关键。
如此严酷的形式之下,各国的执政卿大夫都拼命汲取前代的政治经验和统治智慧,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尚书》《诗经》《周易》等典籍受到重视,迅速变成了执政卿大夫阶层的思想武器。
“王官之学”于贵族阶层普泛化,文化下移,形成了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在春秋时代的执政卿大夫看来,要想维持国家稳定,就要维护等级差别;维护秩序的方式是“礼”,以“礼”行“政”,才能保持和谐的局面;而要维护“礼”,就要落实于“德”,没有“德”的维护“礼”就难以生根,难以延续。
春秋时代,《诗》被纳入到“礼”的范畴之内。
从“不学《诗》,无以言”(《论语》)中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尚书》还是《诗》,都是当时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既是政治文化的思想资源,也是藉此发展政治文化的跳板。
“礼”是春秋时期最为核心的文化概念。
春秋时期还是中国文化走向世俗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春秋时期中央王权更为衰落,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某些统治者表现出对“天”的怨恨和质疑。
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所谓的“天命”或“上帝”的支撑有点靠不住,宗教文化开始动摇,现实世界受到更大关注。
而春秋执政卿大夫更自觉地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统治智慧上,因此政治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儒家的那些基本文化观念都已经形成,只是在春秋末年孔子出现以后,通过《论语》以及《春秋》把这些观念加以明确化、固定化和理论化;特别是引入了“仁”学观念,为“礼”文化找到人性基础。
可以说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集大成者。
春秋时代诸侯分裂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却为思想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
执政卿大夫们具有不同的个人气质,身处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职位,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处境,思想倾向就会有所差异。
大部分执政卿大夫的思想都近于儒家,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却以强烈思想个性开辟了“法家”的一个源头。
管仲作为国相看到了“礼”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但是通过道德和舆论来支撑过于乏力,因此他把“法”作为强有力的支撑。
此时还崛起了另一个思想家老子。
老子的思想也是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参照,主张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讲究“无为而治”,开启了自觉的生命意识。
(摘自2014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5.下列关于“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国的君主B.诸侯国的贵族阶层
C.执政的卿大夫D.老子和孔子
6.下列“春秋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下移,“王官之学”在贵族阶层的普泛化,“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局面的形成。
B.宗教文化开始动摇,现实世界受到更大关注,执政者自觉地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统治智慧上。
C.春秋时代诸侯分裂虽造成了政治的混乱,为思想的多元化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D.执政者以“礼”行“政”,以“德”护“礼”,“礼”成为了春秋时期最核心的文化概念。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祖先的崇拜,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产生于春秋之前中国文化的若干基因在春秋时代都受到了挑战。
B.《尚书》《诗经》等典籍,是春秋时期执政卿大夫阶层的思想武器,也是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C.儒家形成于孔子之前,孔子通过《论语》《春秋》将“礼”的概念明确化、固定化和理论化,并且引入“仁”的概念,从而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
D.春秋时期出现了对后世都有重要影响的三种治国理念:
孔子提出的“以德治国”,管子提出的“以法治国”,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9题。
蔡孝子传
[宋]范浚
蔡定,字元应,越之会稽人。
家世微贫,父革,依郡狱吏佣书以生,力使定学,身劳苦资之,以故定处黌校①,稍稍有称。
郡狱吏一日坐舞文法被系,革以诖误,例在劾中。
革年七十余矣,法当免系,鞫胥任泽削其籍年而入之罪,罪且与狱吏等。
案具,府奏上之,方待命于朝,故俱久囚,而革不得独决。
定窃痛念父当耆年,以非辜圄狴,誓将身赎。
数诣府号诉,请代坐狱,弗许;请効命于戎行,弗许;请隶伍符为兵人,弗许。
定知父终不可赎也,仰而呼曰:
“天乎!
将使定坐视父缠徽纆②乎?
父耄耋,不应连系;佣书罪,不应与狱吏等。
理明矣,而无所云诉。
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
定图死矣,庶有司哀怜,幸而释父,则虽委身重泉,于登天为不殊。
”于是预自志铭其墓,又为状若诣府者,结置袂间,皆叙陈致死之由,冀其父之必免也。
以建炎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自没河死。
府帅闻之,惊曰:
“真孝子也。
”立命出革,厚为定具棺敛事,而抚周其家。
兰溪范浚曰:
呜呼大孝!
吾不得而见也,孝若定者,亦今世之所鲜闻也。
世之人视亲,若视其妻子之心切焉者,无也。
彼惟庸爱在妻子,而斯须之爱在亲。
亲有劳苦,不宵一勤其手足代之,其肯杀身以出父于囚牢中乎?
今之为人子者,有觞酒豆肉,持羞其亲,则已色然自得,谓为难能之孝,况若定之捐躯活父,其为孝又可究乎?
予得定所为志铭与状,感其言情哀至,至为泣下。
念定孝若是,是宜见旌于时,而事不上闻,定将无以自见,故为定作传。
冀他日万一获私於良史,氏云。
[注]①黌校:
学校。
②木工所用的绳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劳苦资之资:
资助,给予
B.案具,府奏上之案:
案件
C.庶有司哀怜,幸而释父庶:
希望
D.厚为定具棺敛事,而抚周其家周:
接济,周济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罪且与狱吏等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定知父终不可赎也,仰而呼曰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C.冀其父之必免也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D.况若定之捐躯活父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理明矣,而无所云诉。
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
(3分)
(2)念定孝若是,是宜见旌于时,而事不上闻,定将无以自见,故为定作传。
(5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蔡定为了使其父亲免罪,做了哪些事情?
请简要概括。
(5分)
12.用斜线(/)为下面短文断句。
(限画9处)(4分)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学记》)
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8分)
村饮
黎简①
村饮家家醵②酒钱,竹枝篱外野棠边。
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
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
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
【注】①黎简:
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亲历广东连续三年大旱,后又连降大雨,禾稻毁坏严重,物价飞涨。
②醵(jù):
凑钱喝酒。
(1)诗歌第三联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分)
(2)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限选6个小题。
)(6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3),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李密《陈情表》)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欧阳修《醉翁亭记》)
(5),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
(6)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7)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2分)
干渴的村庄
肖建新
①村庄的干渴是近几年的事。
那些年,雨和童年一样率性,杂草一样茂密,无拘无束,犹如一个无人看管、喜欢疯跑的孩子,把一年四季和村庄穿了个透。
对于村庄,雨是一个熟人,用多种不同的步伐量过村庄的大小高矮,量过无数的牛蹄踏在村庄横截面上的深度。
②在我的记忆里,雨总是等不及我走到一棵树下,或附近的一个檐下,就唰唰地落下来。
有时候在树下等久了,还不见停,就只好冒雨往回跑,在路过藕地时,顺手折一枝藕叶顶在头上,这样,雨不至于完全打湿一个人的童年,总有一些地方和时光可以躲避。
下雨时,我常把书藏在怀里,双臂抱紧,即使雨弄湿了衣服和手臂,可怀里的书总是干干的,这多少会让我有一些小小的慰藉:
梦想总是在一个温暖处。
③春天的雨是村庄最欣喜的事。
旱了一冬的村庄会因一场春雨的到来而含情脉脉,油菜像小姑娘一样,水盈盈地在春风里摇曳,胡豆花幽灵般的小眼睛在滴溜滴溜地转,那些小动物们和人一样,跑到小雨里,让雨水落在身上和脸上,享受着第一场春雨的温润。
乡村父亲们的脸,在这时开始变得柔和,春雨洗净了他们内心的忧郁。
④在我离开的这些年,村庄的水分越来越少了,我看到一位母亲失去了往日丰润的表情。
我甚至不明白,那些年,村庄像针管一样饱满的水分都去了哪里。
它将一个村庄遗忘了吗?
将那些在它的深处隐瞒的小路和在它的怀里生长的植物们都忘了吗?
将一些反复踩踏过的童年也忘了?
那些与它终日厮磨的乡村泥孩子呢?
⑤那些知道村庄每一个细节的雨,在我离开村庄的那些年,慢慢地少了,薄了,它覆盖的面积越来越窄,下的深度也越来越浅了。
我不知道那些年,村庄究竟怎么了,它虐待雨了吗?
树木也在我离开的那些年,开始慢慢退化,它们大多数的叶子落了下来,无法在春天里兴高采烈,在夏天里随风狂舞,深秋叶落的时候,薄薄的一层,再也找不到童年如踏海绵之上的感觉了,老人们也懒得去扫这些落叶,因为它们烧不了几个时日。
⑥然而,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
他们不再看重那几颗微不足道的粮食,看重祖辈长期依存的地方。
一片土地不再能养活一个家庭。
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想和他们的祖辈一样,在干渴的地里赶着干渴的牛做着干渴的事。
对于他们而言,土地的产出与他们的付出极不成比例,再说,他们的心事全不在乡村里,几颗粮食已无法让他们搭上通往另一种生活的列车。
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带上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打算永远离开了。
他们走时,一些老人会站在村庄最边缘的土窑上,目送他们离去,而不说一句话。
⑦多年以后,当我回到它的中间时,我见到了那些因长久未开而有些生锈的锁。
它们锁在了一个村庄的眉头之上,锁住了一个曾经繁茂的村庄的脊柱。
母亲走后,我家的房子也是用一把锁代替,钥匙放在隔壁的那家人那里。
有一回我找来钥匙,想找找那些年落在里面的东西,我看到了贴在墙上的那些陈旧的奖状——母亲在我小学时得到的最大的欣慰,它们见证了一个乡村少年的成长,可它们真的是奖给我的吗?
那个满脸汗水和灰尘的少年,早已从村庄的小路上走失,这些奖状就像是一些钉子,要将这个少年钉住,他再跑,能跑出屋子里的那堵陈年的墙壁吗?
⑧其实,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
我的一部分,许多人的一部分,还在那,还在由一些老人和孩子所守护的村庄里。
我相信:
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1—3段用大量的篇幅写前些年村庄的雨,运用反衬的手法,用有雨时的村庄充满生机和快乐反衬近些年村庄的干渴。
B.村庄的雨“和童年一样率性”,它是村庄的“一个熟人”,它甚至知道村庄的“每一个细节”,这些描述,不仅说明了当年雨水的丰沛,还表现了雨水与村庄的亲密关系。
C.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但老人们还在坚守,他们用沉默来表达对抛弃村庄者的鄙视和抗议。
D.文章以时间为序,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为线索,不枝不蔓,娓娓道来,颇具匠心。
E.本文语言或轻盈灵动,或凝炼有力;情绪或欢欣愉悦,或深沉低回,二者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16.文章的标题是“干渴的村庄”,请解释“干渴”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7.联系文章相关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
(1)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5分)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三段划线的文字。
(3分)
18.作者在最后一段说“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如果作者愿意预料,你认为作者的预料会是什么?
根据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六、(10分)
19.根据下面材料,归纳新词新语产生的途径(限两条),并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4分)
材料:
①奇葩:
本意是珍奇的花朵,也喻指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现喻指离奇、怪异、常人难以理解的人或事,多带调侃或讽刺意味。
②创一代:
指那些出身并没有什么优势,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而取得了事业的成就、财富的丰收,同时还获得了大众认可的人群。
这个词的出现是为了与“富二代”形成对比。
③逆袭:
原是日本语里指动漫中一反常态的攻击行为的一个词,相当于汉语的“反击”。
现一般用来指本身应该失败,但最终取得成功的行为。
④土豪:
原指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地主阶级,与“劣绅”并列;现借指有金钱无文化的人,含调侃意味。
⑤我也是醉了:
本是武汉话,表达一种无奈、郁闷、无语的情绪。
2014年在网络上非常流行,表示对人物或事物无法理喻、无法交流和无力吐槽。
多可与无语、无法理解、无力吐槽换用。
20.修辞在名篇佳作中无处不在,或语音修辞,或词语修辞,或语句修辞。
请仿照示例,选出两处你认为精彩的词句作旁注。
(6分)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可是也有一点喽!
”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示例:
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一翻”“一点”,两个动作,先生神态毕现,跃然纸上。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60分)
李彦宏说,机会多了其实也是负担。
“我每天起得特别早,可能5点多就醒了。
我很着急,着急机会太多了,不可能全部都做,我得决定把哪些机会放弃,聚焦做一些自己真正擅长和喜欢的东西。
”他说,现在人们其实处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每一个人都面临非常多的机会,但若要真正有能力对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机会说“不”,是很难的。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眉山市高中2015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题科参考答案2015.01
一、(12分,每小题3分)
1.C[解析]A弄堂(lòng);B模棱两可(léng);C毗邻(pí)。
2.B[解析]A繁文褥节——繁文缛节;C天随人愿——天遂人愿;D讫今——迄今。
3.A[解析]第①句;“反而”表示跟上文的意思相反或者超出预料,在句中起转折作用;“进而”强调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句中看,后句的意思与上句的意思正好相反,所以应选用“反而”;第②句:
“目睹”“目击”意思都是亲眼看见,“目睹”后面一般搭配的是一个场面和情景;“目击”更强调的是亲眼看见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如“目击了事件的真相”;从句中看选“目睹”更符合语境(该组词语出自《语言文字运用》第66页);第③句:
“不绝于耳”形容声音不断地在耳边响起;“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从句意看,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唱衰中国的声音不断地出现,选“不绝于耳”才符合句意。
4.D[解析]A搭配不当,“提升”不能与“办学条件”相搭配;B成分残缺,“在……背后”造成了主语残缺;C句式杂糅,“规划为……组成”杂糅,可改为“由……组成”,或“规划为……”删去“组成”。
二、(9分,每小题3分)
5.C[解析]文本本身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从文本论述出现原因和每一自然段中作者陈述的主体都可以看出促成转变的主体是执政的卿大夫。
6.D[解析]回答的是春秋时期最核心的文化概念,这不是“春秋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的原因。
7.B[解析]A原文第三四段中只提到了“某些统治者表现出对‘天’的怨恨和质疑,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所谓的‘天命’或‘上帝’的支撑有点靠不住”,对祖先的崇拜、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都没有受到挑战;C原文的表述为“儒家的那些基本文化观念都已经形成”,并不等于儒家这一学派已经形成;其次,原文“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集大成者”并不能等同于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D“以孔子为代表的‘以德治国’在文本中缺少依据”。
三、(6分,每小题3分)
8.B[解析]案:
官府的文书。
9.B[解析]A副词,将;//连词,尚且;B.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C.主谓之间表停顿//代词,他;D.如同,像//如果。
四、(31分)
10.
(1)道理是明白了啊,却没有申述的地方。
父亲年老却要受刑罚,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关键词“刑”“其……乎”各1分,大意1分)
(2)我想到蔡定是这样孝顺,这在当时是应该被表彰的,但是这样的事情没有被上面知道,蔡定也没有办法让自己被世人所了解,所以就为他写了这篇传。
(5分,关键词:
“旌”、“闻”、“无以”各1分,大意2分。
)
11.
(1)到官府哭诉,请求代父做牢;
(2)自请到军队效命;(到战场杀敌)(3)情愿当小兵;(当杂役)(4)临死前写状书,陈述死因,希望父亲能被免罪;(5)投河自尽。
(5分,每点1分)
12.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评分意见:
划对2—3处,1分;4—5处,2分;6—7处,3分;8—9处,4分。
[参考译文]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
所以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形有两种:
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另一种是臣子当君主的老师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
在大学的礼仪中,作老师的人虽然接受国君的召见,也不必按臣礼面朝北,这是为了表示尊教老师。
13.
(1)答案示例1:
这两联选取了细雨、芳草、东风、老牛、野花等典型意象(2分),描绘出了一幅蒙蒙细雨中,农人晚归,牛枕花眠的宁静秀丽的暮春乡野图。
(2分)
答案示例2:
这两联选取了蒙蒙的细雨,萋萋的芳草,习习的东风,随风而落的野花,枕着落花而眠的老牛等春天乡野的典型意象,(3分,只例出了意象,没有概括其特点给2分)描绘了一幅乡野暮春的宁静秀丽的画面。
(1分)
(共4分,本题考查对景物形象(意境)的把握。
对意境的概括要有“景物描写+形容词”。
注意题干要求中有典型意象和描写的画面,注意综合两个答案示例的给分点综合评分。
)
(2)答案示例:
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农人们对物价飞涨现实的不满,还表达了对乡野春天充满了生机景象喜爱之情,也折射出村民们的闲适和对即将到来的忙碌耕作可能带来的好收成的希望(期盼)之情。
(4分,每个要点各1分)
14.
(1)材木不可胜用也;
(2)阡陌交通;(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4)云归而岩穴暝;(5)采之欲遗谁;(6)梦啼妆泪红阑干;(7)风掣红旗冻不翻;(8)一蓑烟雨任平生。
(6分,任选6句,8句均写按前6句评分。
一句中有一处错误则该句不得分)
五、(22分)
15.CD[解析]C.对老人感情的判断错,老人面对离去的人,应该是不舍而无奈;.D“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为线索”说法错误,本文线索是“对村庄的感情”。
4分,选对一项给2分。
16.答案示例:
①村庄的雨水少了,薄了。
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离开,村庄变得荒芜,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4分,答出第①点得1分,答出②点3分;意思相同即可。
)
17.
(1)答案示例:
①童年避雨(1分);②一是表现了那些年村庄雨水的丰沛和童年的欢乐,与第四、五、六段村庄的干旱形成对比(2分);二是与第七段多年后回到村庄所见的衰败境况形成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村庄的眷恋。
(2分)
(2)答案示例:
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久旱风逢春雨的村庄、植物、动物欣喜的神情。
(2分)
18.答案示例一:
作者的预料是:
村庄不会就这样衰败下去,它一定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从文中看,作者相信,雨水还会滂沱而至,重新滋润村庄。
另一方面,无论像作者一样离开村庄的人,还是因其他原因离开村庄的人,他们的根还在村庄,那里还有牵挂他们的亲人,他们终究会回归村庄。
从现实角度来说,随着各项利农政策的落实,城市文明对农村人口的吸引也会逐步减弱,村庄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是必然的。
答案示例二:
作者的预料是:
村庄的衰败不可逆转,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代价。
首先是自然环境恶化,雨水愈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眉山市 届高三 第一次 诊断 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