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
- 文档编号:23342720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172.95KB
届二轮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
《届二轮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种群和群落专题卷适用全国
种群和群落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了所有树木等植被,今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树种树龄/年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
赤杨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栎树
21
15
12
10
7
4
2
0
0
0
0
松树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杜鹃
2
2
3
1
3
3
4
1
3
2
1
A.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B.山坡最早出现的树木是栎树,在25年间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D.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停滞增长的是松树,种群密度最大的是赤杨
【答案】D
【解析】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A错误;根据表格分析,栎树的最大树龄为13-14年,故栎树是山坡最晚出现的树木,B错误;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松树没有5-6年以下树龄的个体存在,故其最先停滞增长,由表格分析易知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赤扬,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数据判断四种植物的年龄结构,明确栎树的株数幼龄个体多,老龄个体少,属于增长型;赤杨和松树的株数都是幼龄个体少,处于衰退型。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B.预测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某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远远多于雄性个体时,该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
D.种群的年龄组成,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种群密度一般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是一个动态平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A错误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种群的年龄组成,B错误
如果一个种群中的雌性个体远远多于雄性个体时,种群的性别比例破坏,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数量减少,C正确
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考点:
种群的五大数量特征
【名师点睛】强调生态中的一些数据往往都是可以在范围内波动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种群的每个数量特征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比如种群密度直接体现种群数量的大小,四个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组成可以预测,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草原群落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C.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降低
D.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项错误;草原群落中具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项错误;因为农田中人们不断地除草、杀虫,物种数量很少,而变成荒地后,不存在以上的操作,所以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增加,C项错误;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的集群分布,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4.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下图为某地5年内主要植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此地将持续呈“J”型增长
B.2002年巢菜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C.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且植物丰富度呈不断增大趋势
D.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有关
【答案】D
【解析】受资源限制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内斗争的影响,其在此地不可能持续呈“J”型增长,A错误;从图中曲线可看出,2002年巢菜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其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B错误;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其中巢菜种群灭绝,说明该植物丰富度呈不断降低趋势,C错误;从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有关,D正确。
5.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
下半年
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曲线可知,与春季相比,夏秋季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错误;上半年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组成,下半年种群数量下降,属于衰退型年龄组成,幼年个体占比高于下半年,B正确;该种群位于湖泊中一个岛屿,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性比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C错误;春夏季节,种群密度增大,性比下降,雄性死亡率低于雌性个体,D错误
【考点定位】群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6.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种群密度为6.5株/m2
B.用此种方法求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完全相同
C.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D.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表格可知,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方式样方法,故C错;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与实际密度有出入,故B错;每一个样方中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故A正确;若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D错。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小
D.丰富度越大的群落,其群落结构越复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A错误;不同群落生物物种数目不同,丰富度也不同,B正确;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降低,C正确;丰富度越高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丰富度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必能达到生殖隔离
C.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D正确;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而不是一定达到生殖隔离,B错误;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C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与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为保护生态环境不少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该过程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方向
B.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的水平结构没有变化
D.以上变化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A项错误;“退耕还林”使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明显,B项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C项错误;“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10.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相同条件下的培养结果。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图1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增长曲线,该曲线还可变式为图2和3,因此图1、2、3都可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A项正确;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均为K/2,种群的增长速率均最快,B项正确;图1中的b点、图2中的d和图3中的f点,种群的增长速率均为0,种群的数量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项正确;图1、2、3中的b、d、f点都表示种群的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2中的c点时种群的数量为K/2,D项错误。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
11.下列生物间的关系,与如图中物种甲、乙数量变化相符的是
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
B.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C.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D.雪兔和猞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呈现出的数量变化特点:
甲先增加,乙后增加,甲先下降,乙后下降,由此可推出两者为捕食关系,其中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
【详解】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T2噬菌体能侵染大肠杆菌,它们属于寄生关系,B错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雪兔和猞猁属于捕食关系,D正确。
1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种群内的生物只存在斗争关系
C.根据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D.水稻在稻田中均匀分布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
【答案】B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种群内的生物既有种内斗争关系,也有种内互助关系,B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水稻在稻田中均匀分布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D正确。
1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A错误;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一般在K/2处捕捞,因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14.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A.群落所在的地理位置B.群落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
C.群落的物种组成D.群落的生物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特征: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依据:
丰富度;
3、丰富度概念: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详解】
群落中物种的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有关知识,解题关键是能够明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顶极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它是不变的
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水平方向上表现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表现
C.形成顶极群落后,净初级生产量等于0
D.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温度和湿度等内源性因素调节
【答案】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它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A错误;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水平方向上表现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表现,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B正确;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扣除掉生产者呼吸消耗所剩余的部分,形成顶极群落后,能量输入和输出基本平衡,净初级生产量仍大于零,C错误;温度和湿度是外源性调节因素,D错误。
16.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
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表数据,大蚂蚁抑制小蚂蚁的数量增长,A错误;由于在处理区的多个观测点统计数据,说明不同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由于是否驱走大蚂蚁,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C正确;由于是否灌溉,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
17.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鉴定乳酸菌细胞呼吸的产物
B.黑藻叶片可作为观察叶绿体和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太醒目
D.提取绿叶中色素时,应加入二氧化硅和无水乙醇充分研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用来检测二氧化碳,颜色变化为由蓝变绿再变黄。
对于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体常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
(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
(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
(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详解】
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用来检测二氧化碳,A错误;黑藻为真核生物,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和大液泡,可作为观察叶绿体和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B正确;蚜虫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差,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提取绿叶中色素时,应加入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无水乙醇(溶解色素)和碳酸钙(保护叶绿素)进行充分研磨,D错误。
故选B。
18.1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受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C.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影响人口数量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项正确;迁入率和迁出率可影响一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密度变大,当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时,种群密度变小,B项正确;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能反映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C项正确;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人口数量的发展,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人口数量的发展,故D项错误。
19.鱼鳞藻和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
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用取样调查的方法可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B.富营养化水体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C.若该水体出现了“水华”现象,将对鱼鳞藻的影响最大
D.当水体达到中营养化时,可以利用脆杆藻控制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藻类属于低等植物,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其种群密度,A正确;在中营养化水体中,鱼鳞藻、脆杆藻等数目较多,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鱼类),B错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鱼鳞藻的数量最少,说明其适应性最弱,脆杆藻不适宜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存,不能用脆杆藻来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C正确;脆杆藻适宜在中营养化水体中生存,因此能用脆杆藻来控制中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D正确。
考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功能
20.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不一致则舍弃
B.无论样方数据大小,只要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实密度
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
D.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
【答案】D
【解析】通过样方法获得的实验数据不是真实值,不同的同学得到的数据有一定的误差,但不用舍弃,A错误;样方数据如果太小,就可能存在偶然性,与真实值的误差就越大,因此一般采用多次取样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实密度,B错误;取样方进行计算时,应随机取样,C错误;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这样就更加接近真实值,D正确;答案是D。
【考点定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21.按一对夫妇一生只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组成
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故A错误;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故B正确;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故C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故D错误。
考点:
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2.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通过降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使种群的密度下降
B.呈“S”型增长的池塘鱼类在K/2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C.种群呈“J”型增长的模型Nt=N0λt中,种群数量增长率λ不变
D.自然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一般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及其应用、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及其应用、群落演替等知识,要求考生明确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掌握种群密度变化的原因及种群K值和K/2的应用,理解群落演替过程的一般变化规律,再进行分析判断。
利用性引诱剂通过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使种群的密度下降,但不影响死亡率,A错误;呈“S”型增长的池塘鱼类在K/2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在K值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B错误;种群呈“J”型增长的模型Nt=N0λt中,种群增长率λ不变,但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越来越大,C错误;自然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一般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正确。
【点睛】解题思路点拨:
1.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有多种,需注意其中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出率与死亡率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而年龄组成则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但性别比例只通过影响出生率而不是通过影响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2.在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的应用中,池塘鱼类在K/2时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在K值时其种群数量最多,此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3.种群增长率=(Nt-N0)/N0,故种群增长率=Nt/N0-N0/N0=λ-1;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曲线中,由于其λ为定值,因此其种群的增长率不变。
23.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苹果匀浆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一定存在葡萄糖
B.若定期不断更换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可维持在较高水平
C.低温培养的洋葱根尖细胞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经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人口腔上皮细胞马上失去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苹果匀浆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一定存在还原糖,但不能说明一定存在葡萄糖,A错误;若定期不断更换培养液,可改善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使酵母菌种群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B正确;洋葱根尖细胞为体细胞,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因为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C错误;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因此经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人口腔上皮细胞不会失去活性,D错误。
24.研究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l表示第t+l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
【答案】A
【解析】
种群数量变化的“J”曲线中Nt+1/Nt不变,而“S”型曲线的Nt+1/Nt是变化的,当Nt+1/Nt大于1时数量增加,Nt+1/Nt等于1时数量相对不变,Nt+1/Nt小于1时数量减少,据曲线图可知,乙种群在0~t1段时Nt+1/Nt始终大于1,且保持不变,因此该时段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正确;甲种群在0~t3段时,Nt+1/Nt先小于1后大于1,说明该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先为衰退型后为增长型,B错误;乙种群在t2前后Nt+1/Nt始终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直到t3及以后Nt+1/Nt等于1时数量不变,因此t3时数量最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Nt+1/Nt始终大于1数量呈“J”型增长,不是相对稳定,D错误,所以选A。
【点睛】解答本题要从Nt+1/Nt的变化突破,能够分析出Nt+1/Nt大于1时数量增加,Nt+1/Nt等于1时数量相对不变,Nt+1/Nt小于1时数量减少。
25.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
B.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C.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减小实验误差
D.振荡酵母菌使其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后,再用滴管吸培养液,然后放盖玻片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不能用五点取样法,A错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二轮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适用全国 二轮 种群 群落 专题 适用 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