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公共课程.docx
- 文档编号:23338004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5.01KB
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公共课程.docx
《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公共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公共课程.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公共课程
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公共课程课后习题及答案[1]第一章
1、政治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答:
1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
2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
3塑造合格的政治人,扩大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4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
5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中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a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b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
3、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答: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或伟大动力。
1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进程中。
2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3在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倾向:
一种是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否认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另一种是抹杀阶级矛盾,否认阶级斗争,认为在阶级社会,离开阶级斗争,社会也能发展。
4、论述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
答:
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题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具有如下特征:
1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2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主责,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
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物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5、试述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措施。
答:
1从中国自身的走向而言,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2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3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可以从周边地区做起。
第二章
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依据。
2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依据。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依据。
4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间,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5一代伟人邓小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2、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答: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原则?
答:
第一,把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统一起来。
第二,把服务人民群众和提高人民群众统一起来。
第三,把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人民群众眼前利益统一起来。
4、为什么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答:
1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
2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
3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4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第三章
1、商品经济是如何产生的?
答:
商品是从产品发展而来的,从产品发展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生产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答:
1资源配置市场化2企业行为自主化3企业产权商品化4宏观控制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6交易关系平等化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活国际化
3、如何理解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答:
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一切产品的共有属性,而价值则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
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没有价值的物品,仍然可以有使用价值,不过是产品不是商品;有价值的物品,一定具有使用价值。
作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4、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5、货币的一般职能有哪些?
答:
货币有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6、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答:
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而实际上大量的商品交换,可能价格高于价值,也可能价格低于价值,这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可能建立直接的平衡,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动,价格也围绕价值而不断涨落。
但从总趋势的平均看,价格和价值基本上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等价交换,规律就是在这不一致中表现出来,使价格与价值之间不能背离太远。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说明价格虽受供求关系影响,但归根结底,还要为价值所决定。
第四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哪些特征?
答: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更自觉的宏观经济调控,发展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1产权清晰2权责明确3政企分开4管理科学
3、如何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答:
1建立统一市场。
强化市场的统一性,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
2建立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
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4、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或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
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大体平衡,促进经济机构优化升级,引导国民经济不断增长,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5、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有哪些主要手段?
答:
1计划手段;2经济手段;3法律手段;4行政手段。
第五章
1、如何把握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的体现?
答: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答: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答: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反映这不同的生产关系,这样客观上就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
同时,为了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多渠道筹集、优化配置各种经济资源,客观上也要求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4、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显示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
1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5、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答:
正因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所以,国家一方面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保护合法经营收入,承认合力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再分配等手段,防止和纠正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
由此可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之间是“途径”与“目的”的关系,只有通过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途径,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6、怎样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答: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力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2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3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
4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5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第六章
1、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什么?
答:
宏观调控目标是指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它的主要内容是:
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实现公平分配,保持公平竞争和生态平衡,在对外开放中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和安全。
2、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政策有哪些?
答:
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有:
1计划手段2经济手段3法律手段4行政手段。
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
1财政政策a国家预算b国家税收c发放国债2货币政策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再贴现率c公开市场业务3产业政策4就业政策
5收入政策a税收政策b社会福利政策。
3、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答:
措施有:
1完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这都能观测等相互配合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2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
3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
4、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答:
1从1981年到19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1991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品,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答: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1“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
2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3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4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两者的联系表现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基点的,是总体小康的进一步发展,是高水平、发展均衡的小康,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中。
总体上的小康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有的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进一步的目标,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的。
十七大新要求:
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精神相一致,又适应国内外形式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它将引领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七章
1、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主要表现在:
1生产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金融的全球化。
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及其改革的方向有哪些?
答:
缺陷:
1美元霸权横行,世界经济面临严重风险。
2汇率波动剧烈,严重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3全球的金融监管问题。
改革方向:
1要完善国际金融组织体系。
2要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
3要加快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建设。
3、经济区域化的组织类型有哪些?
答:
1优惠贸易安排2自由贸易区3关税同盟4共同市场5经济同盟6完全经济一体化
4、如何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答: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维护国家的安全第八章
1、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有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2.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3.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2、法的作用是什么?
答:
法的作用是指法律对人们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作用和规范作用两个方面。
1.法的社会作用:
a法律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方面的作用;b法律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2.法的规范作用:
a作为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方式;b作为判断标准和评价尺度,判断和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以及违法的性质和程度;c人们可根据法律规定预先估计彼此应如何行为,以及某种行为在法律上的后果;d对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
3、法律精神是什么?
答:
正义、平等、自由、民主。
4、什么是法治?
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
法治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4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5深化司法体系改革6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第九章
1、宪法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
答: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本阶级革命的产物,它是规定民主制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国家根本法。
我国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的根本法。
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具有与其他法律相同的特征。
宪法作为根本法,又有与其他法律不同的特征:
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的问题。
第二,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要求更加严格。
2、宪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3、什么是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
答:
1.国体即国家性质,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我国:
人民民主专政)
2.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用何种形式对国家和社会进行领导和管理的国家政权机关。
(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整体与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我国:
单一制)
4、什么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答:
公民的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并保障的公民某种行为的合法性。
公民的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必须履行的职责。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力:
1、平等权。
2、政治权和自由。
3、社会经济权。
4、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5人身自由。
6、宗教信仰自由。
7妇女的权利和婚姻、家庭、儿童、老人受国家特殊保护。
8、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正确行使权利和自由。
2、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3、遵纪守法。
4、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依法纳税。
7、其他义务(主要包括:
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义务;公民有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和子女的抚养与赡养义务。
)
5、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特点?
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由此产生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特点:
1便于人民管理国家,是人民当家可靠保证;2便于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利,实行“议行合一”,使国家能够高效率地工作;3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
6、我国的国家机构是如何设置的?
答:
我国的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组成。
第十章
1、我国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
基本原则有:
1平等原则;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原则;4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2、什么是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法律是如何对其分类的?
答: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指公民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3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什么?
答: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三)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四)行为的形式符合法律规定。
4、无效的民事行为有哪些?
答: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3)以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6)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7)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5、什么是物权?
什么是债权?
答: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债权是指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
6、什么是监护制度?
答:
监护制度是监护人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的监管和保护制度。
7、什么是人身权,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
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其人格或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人身权通常分为人格权与身份权两大类:
人格权是以其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为客体的民事权利,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某种特定身份享有的民事权利。
8、什么是民事责任?
其构成要件是什么?
答:
民事责任是公民或法人违反民事义务,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照民法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其构成要件:
1、损害事实。
2、行为人行为的违法性。
3、违反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合乎规律的联系。
4、行为人主观上须有过错。
9、什么是诉讼时效?
它具有哪些特征?
答: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
诉讼时效具有以下特征:
1诉讼时效是起诉权在时间上的效力;2诉讼时效属于一种消灭时效;3诉讼时效届满之后权利人仍有权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后,应根据有无延长诉讼时效的理由,决定是否予以保护。
第十一章
1、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
1罪刑法定原则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3罪刑相适应原则
2、简述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答:
我国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用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
我国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1我国刑法确定生效时间基本上有两种:
一是公布法律时同时生效;二是公布法律后经过一段时间生效。
2我国刑法效力的终止时间,一般采用明示废止与默示废止的方式。
3我国刑法的溯及力问题,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3、什么是犯罪?
犯罪构成有哪几个方面?
答: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构成:
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
4、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答:
刑罚分成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从轻到重包括: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死刑;附加刑包括: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5、什么是犯罪的未遂、既遂和中止?
答: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犯罪既遂,指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一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和自动有效地防止方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6、什么是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有哪些?
答: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机关事业单位 人员 技术 等级 岗位 考核 公共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