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能力重习得评价指标具体化语文新课标四大改动值得关注.docx
- 文档编号:23336731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6.64KB
语文能力重习得评价指标具体化语文新课标四大改动值得关注.docx
《语文能力重习得评价指标具体化语文新课标四大改动值得关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能力重习得评价指标具体化语文新课标四大改动值得关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能力重习得评价指标具体化语文新课标四大改动值得关注
语文能力重习得评价指标具体化──语文新课标四大改动值得关注
语文能力重习得评价指标具体化
──语文新课标四大改动值得关注
吴忠豪 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
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存在重理解分析、轻表达运用,重知识灌输、轻技能培养,能力评价内容各年级段模糊不清、交叉重叠等问题,XX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正。
新修订的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版课程标准”)有200多处文字修改。
对照XX版语文课程标准,不少修改之处值得关注。
第一,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新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做了如下定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历年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一直将“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列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或任务。
因此新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的表述,十分引人注目。
按通常诠释,“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指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理解语言”是指“听”和“读”,“运用语言”是指“说”和“写”。
新版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因此阅读、写作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两种不同方式。
可见新版课程标准提出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涵盖语言文字的“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并不意味着阅读理解的旁落。
新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表述的改进,有利于扭转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重理解分析、轻表达运用的不正常现象,并且对逐渐改善我国语文课程中阅读与写作的结构性失衡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特别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一是说明语文课不是一门知识性课程,不能把语文知识教学作为主要目标;二是强调语文能力的习得性,阐明学生语文能力不能通过教师讲解获得,必须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获得。
因此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章分析解读课。
教师讲解分析时间多,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时间少,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课的一种常态。
课堂中大量时间被教师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所占用,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讨论所占用,而真正用于学生读、说、写等实践活动的时间被大量挤压,严重降低了语文教学效率。
我们必须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应满足于抽象的知识概念的灌输,而应追求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正确运用。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不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要让学生掌握技能……有了熟练的技能,是终身受益的事”。
因此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凸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切实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的主人,是语文教学必须直面的问题。
第三,给出各年级段语文能力评价的内容和重点。
历年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语文能力的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含糊,对各年级段语文教学重点的表述也不明晰,一直为广大语文教师诟病。
新版课程标准在评价指标的具体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评价方面给出了相对具体的指示。
比如对阅读能力的评价,不仅给出了朗读、默读、诵读、精读、浏览古代诗词、文言文、文学作品和课外阅读内容等评价与要求,还努力区分出各学段评价重点。
比如精读课文的评价:
第一学段可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这些具体的评价指示,有助于克服阅读评价长期存在的各年级段要求模糊不清、交叉重叠等不正常现象。
认真领会各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导向作用。
第四,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提高写字质量。
重视写字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明代教育家吕坤把写字与“正心”“有益于性灵”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古人对写字教学功能的深刻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历次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对小学生写字提出了目标要求,但由于写字在语文评价中所占比重小,不足以引起教师的重视,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写字教学产生严重冲击,中小学生写字水准严重下降,屡遭社会的激烈批评。
新版课程标准明显增加了对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教学建议部分除了保留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等基本要求外,特别提出要“提高书写质量”;并且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
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新版课程标准重申写字对学生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必然会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对写字教学的关切和重视。
语文能力重习得评价指标具体化
──语文新课标四大改动值得关注
吴忠豪 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
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存在重理解分析、轻表达运用,重知识灌输、轻技能培养,能力评价内容各年级段模糊不清、交叉重叠等问题,XX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正。
新修订的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版课程标准”)有200多处文字修改。
对照XX版语文课程标准,不少修改之处值得关注。
第一,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新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做了如下定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历年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一直将“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列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或任务。
因此新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的表述,十分引人注目。
按通常诠释,“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指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理解语言”是指“听”和“读”,“运用语言”是指“说”和“写”。
新版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因此阅读、写作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两种不同方式。
可见新版课程标准提出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涵盖语言文字的“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并不意味着阅读理解的旁落。
新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表述的改进,有利于扭转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重理解分析、轻表达运用的不正常现象,并且对逐渐改善我国语文课程中阅读与写作的结构性失衡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特别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一是说明语文课不是一门知识性课程,不能把语文知识教学作为主要目标;二是强调语文能力的习得性,阐明学生语文能力不能通过教师讲解获得,必须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获得。
因此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章分析解读课。
教师讲解分析时间多,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时间少,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课的一种常态。
课堂中大量时间被教师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所占用,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讨论所占用,而真正用于学生读、说、写等实践活动的时间被大量挤压,严重降低了语文教学效率。
我们必须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应满足于抽象的知识概念的灌输,而应追求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正确运用。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不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要让学生掌握技能……有了熟练的技能,是终身受益的事”。
因此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凸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切实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的主人,是语文教学必须直面的问题。
第三,给出各年级段语文能力评价的内容和重点。
历年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语文能力的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含糊,对各年级段语文教学重点的表述也不明晰,一直为广大语文教师诟病。
新版课程标准在评价指标的具体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评价方面给出了相对具体的指示。
比如对阅读能力的评价,不仅给出了朗读、默读、诵读、精读、浏览古代诗词、文言文、文学作品和课外阅读内容等评价与要求,还努力区分出各学段评价重点。
比如精读课文的评价:
第一学段可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这些具体的评价指示,有助于克服阅读评价长期存在的各年级段要求模糊不清、交叉重叠等不正常现象。
认真领会各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导向作用。
第四,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提高写字质量。
重视写字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明代教育家吕坤把写字与“正心”“有益于性灵”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古人对写字教学功能的深刻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历次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对小学生写字提出了目标要求,但由于写字在语文评价中所占比重小,不足以引起教师的重视,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写字教学产生严重冲击,中小学生写字水准严重下降,屡遭社会的激烈批评。
新版课程标准明显增加了对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教学建议部分除了保留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等基本要求外,特别提出要“提高书写质量”;并且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
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新版课程标准重申写字对学生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必然会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对写字教学的关切和重视。
语文能力重习得评价指标具体化
──语文新课标四大改动值得关注
吴忠豪 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
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存在重理解分析、轻表达运用,重知识灌输、轻技能培养,能力评价内容各年级段模糊不清、交叉重叠等问题,XX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正。
新修订的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版课程标准”)有200多处文字修改。
对照XX版语文课程标准,不少修改之处值得关注。
第一,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新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做了如下定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历年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一直将“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列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或任务。
因此新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的表述,十分引人注目。
按通常诠释,“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指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理解语言”是指“听”和“读”,“运用语言”是指“说”和“写”。
新版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因此阅读、写作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两种不同方式。
可见新版课程标准提出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涵盖语言文字的“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并不意味着阅读理解的旁落。
新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表述的改进,有利于扭转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重理解分析、轻表达运用的不正常现象,并且对逐渐改善我国语文课程中阅读与写作的结构性失衡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特别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一是说明语文课不是一门知识性课程,不能把语文知识教学作为主要目标;二是强调语文能力的习得性,阐明学生语文能力不能通过教师讲解获得,必须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获得。
因此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章分析解读课。
教师讲解分析时间多,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时间少,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课的一种常态。
课堂中大量时间被教师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所占用,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讨论所占用,而真正用于学生读、说、写等实践活动的时间被大量挤压,严重降低了语文教学效率。
我们必须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应满足于抽象的知识概念的灌输,而应追求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正确运用。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不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要让学生掌握技能……有了熟练的技能,是终身受益的事”。
因此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凸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切实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的主人,是语文教学必须直面的问题。
第三,给出各年级段语文能力评价的内容和重点。
历年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语文能力的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含糊,对各年级段语文教学重点的表述也不明晰,一直为广大语文教师诟病。
新版课程标准在评价指标的具体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评价方面给出了相对具体的指示。
比如对阅读能力的评价,不仅给出了朗读、默读、诵读、精读、浏览古代诗词、文言文、文学作品和课外阅读内容等评价与要求,还努力区分出各学段评价重点。
比如精读课文的评价:
第一学段可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这些具体的评价指示,有助于克服阅读评价长期存在的各年级段要求模糊不清、交叉重叠等不正常现象。
认真领会各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导向作用。
第四,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提高写字质量。
重视写字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明代教育家吕坤把写字与“正心”“有益于性灵”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古人对写字教学功能的深刻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历次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对小学生写字提出了目标要求,但由于写字在语文评价中所占比重小,不足以引起教师的重视,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写字教学产生严重冲击,中小学生写字水准严重下降,屡遭社会的激烈批评。
新版课程标准明显增加了对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教学建议部分除了保留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等基本要求外,特别提出要“提高书写质量”;并且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
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新版课程标准重申写字对学生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必然会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对写字教学的关切和重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能力 习得 评价 指标 具体化 新课 四大 改动 值得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