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3330012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124.79KB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
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②不暇:
顾不上。
③徭:
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
太平。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微斯人________
②不以物喜________
③或请重法以禁之________
④上哂之曰________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 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 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 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安用重法邪?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①【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__”。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5)《岳阳楼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宝藏。
在【甲】文部分,你汲取了什么精神营养?
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为中国梦助力。
【答案】
(1)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2)B
(3)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5)①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②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微”属于古今异义词,“以”“或”都是文言虚词,有多种意思,要根据语境分析理解。
(2)A探求;要求。
B快乐。
C代词;结构助词。
D所以;学过的知识。
故选B。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
因为;物:
外物。
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的特点。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安:
怎么,哪里,何必;邪:
通耶,语气词,这句话属于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
②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他制止盗窃不是用严酷的刑罚,而是站在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和法律,他的统治下,数年出现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真正做到了【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在理解《岳阳楼记》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能结合【甲】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汲取的精神营养围绕主旨和中国梦谈即可。
如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故答案为:
⑴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⑵B
⑶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⑷①去奢省费 轻摇薄赋 选用廉吏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⑸①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②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
解答时,只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及全文主旨,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或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
②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
③树林阴翳(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C.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热闹。
D. 本文语言极具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答案】
(1)寄托;陈列,摆开;遮盖
(2)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新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②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C
【解析】【分析】
(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常见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并灵活运用。
注意“寓”,寄托。
“翳”,遮盖。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
翻译句子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特点,灵活调整,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同时要注意重点的字词,或特殊文言句式。
重点词有:
芳:
香花。
发:
开放。
秀:
茂盛,繁茂。
乐①其乐②: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①:
意动用法,以…为乐。
乐②:
快乐。
(3)C错,应是表现山林的幽静。
故答案为:
⑴寄托;陈列,摆开;遮盖
⑵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新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②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②日星隐曜________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
④微斯人________
⑤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
⑥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
⑦宴酣之乐________
⑧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
⑨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⑩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答案】通“嘱”,嘱托。
;光辉,光芒;优美;没有;像翅膀;茂盛;尽性;以……为乐;消失;还
【解析】【分析】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属”:
通“嘱”,嘱托。
“翼”:
像翅膀。
“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曜”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故答案为:
通“嘱”,嘱托。
;光辉,光芒;优美;没有;像翅膀;茂盛;尽性;以……为乐;消失;还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词语的特殊用法的掌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
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
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
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
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
巴国既宁,楚使请城。
蔓子曰:
“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
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
楚王叹曰:
“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
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节选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①季世:
末代。
②弭:
平息,消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牺牲玉帛________
②齐师败绩________
③夙夜筹谋________
④乃自刎以死国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 屠乃奔倚其下
B. 何以战 许以三城
C. 公问其故 巴国葬其身
D. 小大之狱 封姬姓于巴,爵之
(3)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
(断两处)
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5)【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答案】
(1)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大败;早晚,日日夜夜;为国而死
(2)A
(3)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4)①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②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
(5)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牺牲”“死国”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A于是,就。
B凭;用。
C代词,那样;代词,他的。
D的;代词。
(3)这句话的大意是:
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
。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克:
战胜。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②使:
假使,如果。
若:
像;何为:
干什么。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
(5)结合巴蔓子的作为及语言进行分析,当巴国发生叛乱的时候,巴蔓子日夜想办法平乱,并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
然后巴蔓子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
当战乱平息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巴蔓子说:
“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
于是就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
据此可知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
因此楚王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故答案为:
⑴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大败;早晚,日日夜夜;为国而死
⑵A
⑶A
⑷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⑸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
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方法:
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⑷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的关键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明确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
【参考译文】
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
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
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
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
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
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
蔓子说:
“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是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
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
”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
楚王感叹说:
“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
”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
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①,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②,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③,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造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然亮才,于治戎⑤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⑥,攻守异体⑦,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⑧,大义不及邪?
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①殊量:
非凡的器量、才能。
②解带写诚:
解开衣带表示诚意。
③委质:
呈献礼物,表示臣服、归附。
④建:
提出。
⑤治戎:
作战,治军。
⑥侔(mòu):
等,与……相等。
⑦攻守异体:
攻守的形势不同。
意思是说,攻者难,守者易。
⑧陵迟:
衰落、衰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而备失势众寡________
②大义不及邪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3处。
昔萧何荐韩信管伸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3)文中认为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有哪些?
(4)文中提到的“三顾草庐”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
请你联系故事情节,品读孔明所吟的诗,回答问题。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诗的末句中“迟迟”两字,有两种不同理解:
①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②徐徐、缓慢的样子。
你认为哪种理解更恰当?
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案】
(1)众人;至,到
(2)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付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3)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4)示例一:
①更恰当。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
示例二:
②更恰当。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我”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我”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解析】【分析】⑴解答文言词语的意思,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而备失势众寡”意思为:
因而刘备失去了优势,部队也变少了。
众:
众人。
“大义不及邪”意为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
及:
到、至。
(2)文言语句的短句要建立在对句子优势的理解基础上,本句的意思是:
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
根据句意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抓住“奇谋为短”“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众寡不侔”等语句进行概括:
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4)本题无国定答案,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人物特点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
①更恰当。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
示例二:
②更恰当。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我”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我”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故答案为:
⑴众人;至,到
⑵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付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⑶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⑷示例一:
①更恰当。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
示例二:
②更恰当。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文言文 阅读 专题 练习 详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