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329252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4.14KB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docx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课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理解本诗的意境及其所展示的诗人独特人生态度和傲岸性格。
教学重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授课用时:
三课时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环节: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梦游,梦中游览。
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指天姥山。
是所梦的内容。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视权贵,傲岸不屈,与 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态度和意向是真。
了解“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现存诗歌__900__余首,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长于乐府与绝句,其诗风格豪放而飘逸,语言热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3、作品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资料补充: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
他一方面接受儒学“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接受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
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
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
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
以致后人评李白有“盛唐之象”。
浪漫主义诗作的两大支撑:
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3、基础要点扫描
(一)字音识记
天姥(mǔ)瀛(yíng)洲剡(shàn)溪渌(lù)水谢公屐(jī)暝(míng)澹(dàn)
殷(yǐn)岩泉訇(hōng)然石扉(fēi)鸾(lúan)霓(ní)魂悸(jì)嗟(jiē)怳(huǎng)
二、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顶峰。
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唐诗的百花园中有一朵色泽不同的奇葩,他郁郁不得志时,会悲愤地呼喊: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当能实现伟大抱负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豪迈而自信: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纵情山水: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李白。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三、学习过程:
整体感知,梳理全诗结构
(一)、初读全诗,并用诗中原句填空:
1、诗人入梦追寻天姥山的原因是:
“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2、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
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初读全诗,以“梦游”为分界点,试概括全诗脉络,并用四字短语归纳层意:
梦游之由(起)——梦游之景(见)——梦游之吟(叹)
【教师分析参考】一、梦游之由(起):
“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
”二、梦游之景(见):
“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
”三、梦游之叹:
“世间行乐亦如此”到结尾。
鉴赏第一层:
吟诵指引
鉴赏第一层
相关练习
雄浑有力,气势贯通
景仰向往
轻读,语气稍带夸张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实在)(寻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谈论)(有时)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遮断横断)(超过)(遮掩)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拔:
A.拔出来B.提拔C.超越、高出D.攻取、占领
①势拔五岳掩赤城(C)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A)
④其后秦伐赵,拔石城(D)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瀛洲”是什么地方?
有何好处?
给第一层下条批注
答:
瀛洲是传说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之一;
好处:
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
四处对照衬天姥
一层烘托显神奇
且产生强烈的诱惑,勾起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本层写天姥山的山势的时候运用了四重对照,找找看:
对比的对象对照的结果对照的作用使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
以虚引实、比较、衬托
修辞手法:
夸张
衬出天姥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天姥山与天比→→横
天姥山与五岳比→→拔
天姥山与赤城比→→掩
天姥山与天台比→→倒、倾
【教师分析参考】本层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使诗一开头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扣住题目,转入正题。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如何如何高,而是采用比较和夸张的手法极写天姥之高:
先把它与天相比横在半天云上,与天相连;再与其他山比,其高峻超出五岳,盖过赤诚;最后与天台山相比,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在它的面前,也矮小得象要倾倒下去一样。
这样,就把天姥山的高耸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将跟着诗人一步步飞向那梦幻的境界。
轻读
亲切
吟诵指引
第二课时:
鉴赏第二层
第二层可以分为四小层
夸张
更厚重
声音洪亮
夸张
语气厚重
轻快愉悦之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依据)(代词,代越人谈论天姥山的话)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清)(猿声凄清)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迷恋)(黄昏)
轻、慢、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使……震响)(使……战栗)(使……震惊)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闪电)(神仙住地)(大声)(高空)(神仙住处,金台银阁)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慢、轻、
惆怅、无奈
(云彩)(演奏)(形容神仙之多)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猛然)(指觉醒以前)
1:
飞度镜湖
特点:
幽——幽静雅致
↓
2:
登山览胜
特点:
奇——雄奇迷离
↓
3:
洞天仙境
特点:
盛——盛大壮丽
↓
4:
梦醒若失
一、思考并回答:
1、“一夜飞渡镜湖月”的“飞”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迫切的心情。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送”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亮亲切,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2、为什么诗人在登高耸入云神奇雄峻的天姥山时,用了“身登”一词?
为何不用“攀登”?
答:
“攀登”给人一种艰难、费劲的感觉,“身登”更能表现诗人登山的轻快、心情的喜悦和游兴的浓厚。
3、哪一句诗句最能表现诗人眷恋山水、乐而忘返的情景?
答:
迷花倚石忽已暝
【教师分析参考】:
前面描写诗人白天游山的情景,“忽”字一转,既带过时间推移,又表现诗人深被山中奇花异石吸引,观赏不够,留连忘返的情景,体现了诗人迷峦山色,玩之不足的心情。
这里描写的不是一幅静止的画,而是随人移动而变化的长轴画卷,真是景象万千。
4、李白用他的惊人的想象力,驰骋无羁的笔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神仙出场图,把读我们带入令人目眩的神仙世界,梦境达到高潮。
请放飞你想象力,用散文化的语言对“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进行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
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云彩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
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5、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富丽堂皇的“仙境”突然地消失了,诗人醒来了,诗人的心情是苦闷无奈的,他没有进入仙府。
但诗人醒得好,诗人没有入仙,没有逃避现实。
诗人以现实的冷清与梦中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
吟诵指引
鉴赏第三层
坚定、
豪迈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低头)(弯腰)翻译整句: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
1、本来全诗由入梦到梦醒,已经是很完整的结构,为什么后面还有几句诗呢?
其实,这是诗人的议论,他的感叹。
梦是虚,梦醒后才是实,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
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譬如这句: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对当时的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决心,例如这句: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句是全诗的“诗眼”,它“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第三课时
1、导入: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梦境,是有他独特的用意的: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二、延伸讨论
1、关于李白梦醒后的感叹,有下列的看法:
观点一:
有人认为,这是李白消极的世界观——虚无主义人生态度集中反映。
李白的一生主要的思想就是纵情山
水、恣意游乐、放浪形骸、消极避世。
他写梦游天姥梦境的虚幻,是为了告诉东鲁的朋友,人世间的一切是虚幻
的,如过眼烟云,美则美矣,但转瞬即逝,最快意、最能抚慰人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怎能摧眉折腰事奉权贵,让我们不能开心开颜?
两感叹之间的关系是前因后果。
观点二:
有人认为,这是李白积极的世界观——蔑视权贵人生态度的集中反映。
李白的一生主要的思想就是蔑视权贵、心系苍生、向往自由。
三年的宫廷生涯,使他看到了朝廷的腐败,感到了官场的可怕,所以作者写梦游天
姥,不是写梦境虚幻,而是写梦境可怕。
以游天姥山的可怕,喻官场的可怕。
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
己的心灵,宁可骑鹿游山,也决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
两感叹之间的关系是前果后因。
你的看法是:
诗人的感叹是复杂的,有消极避世思想,也有积极的反抗精神,但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
(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均可,不必要求统一的答案)
【教师分析参考】这一段诗歌有进步性和局限性。
局限性:
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
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进步性:
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它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
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
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而我们更多的,应该看到诗人积极的一面。
3、全诗主题:
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而积极思想为主。
四、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
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
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瑰丽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
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五、课后小练:
1、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D)
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
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
2、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思想感情的理解中,恰当的一项是(D)
A.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
B.表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表现了与东鲁诸公分别时的离愁别恨
D.既有“人生无常”的感伤,又有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
3、词类活用归纳
①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②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③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震惊)
5、李白诗中的名言名句填空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②_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_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⑤_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⑦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_。
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_。
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⑩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六、作业:
收集李白更多的诗歌,感受诗人伟大的灵魂;背诵全诗;预习李白的其他三首诗歌。
七、教学小结:
【附参考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 天姥吟 留别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