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3325336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92
- 大小:112.47KB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
“善,陈孺子之为宰!
”平曰:
“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t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
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
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魏王以为太仆。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荣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荣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
汉王谓陈平曰:
“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陈平曰: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
详惊曰:
“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复持去,更以恶草其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释】①宰:
主持割肉的人。
②恶草具:
粗劣的饭食。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陈涉起而王陈________ ②使使归项王(内心)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
A.放弃
B.捐税
C.捐赠
D.收集
②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 )
A.满意
B.意外
C.意图
D.怀疑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4)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
(5)概述陈平的离间计谋的实施过程。
(6)分析陈平的人物形象。
【答案】
(1)称王;使者
(2)A;D
(3)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
(4)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
(5)第一步,向汉王索要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
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为王。
使项王怀疑钟离昧等人。
第二步,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
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
“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
”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
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告给项王。
使项王怀疑亚父。
(6)陈平是一个为人公正、贪生怕死、足智多谋的谋士形象。
通过写分肉及陈平的言行可分析出陈平为人公正;通过写魏王不信任重视陈平,被挤兑逃跑,害怕项王的强暴逃跑,写出了他的贪生怕死;由对项王实行离间计体现它足智多谋。
【解析】【分析】
(1)陈涉起而王陈,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使使归项王(内心),使,名词,使者。
(2)“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翻译为:
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翻译为:
项羽听了,果然心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故本题选AD。
(3)本题翻译赋分点有:
至于,到了这时候;行功爵邑,按功劳行赏、授爵封邑;重,意动用法,看重;以此,因此;附,依附。
(4)本题“使使至汉”省略了主语“项王”。
“汉王为太牢”主语为“汉王”和前面的主语又不一致,前面断开翻译为汉王准备太牢,“太牢”为名词中间不断开,故太牢后面断,“具举”和“进见楚使”主语一直又省略主语,故中间断。
(5)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根据题干,去文章中划定答题区间,由“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详惊曰:
‘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
”学生翻译总结即可。
(6)由“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
‘善,陈孺子之为宰!
’平曰:
‘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学生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⑴称王 使者
⑵A;D
⑶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
⑷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
⑸第一步,向汉王索要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
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为王。
使项王怀疑钟离昧等人。
第二步,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
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
“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
”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
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告给项王。
使项王怀疑亚父。
⑹陈平是一个为人公正、贪生怕死、足智多谋的谋士形象。
通过写分肉及陈平的言行可分析出陈平为人公正;通过写魏王不信任重视陈平,被挤兑逃跑,害怕项王的强暴逃跑,写出了他的贪生怕死;由对项王实行离间计体现它足智多谋。
【点评】
(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
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
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
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匀。
父老乡亲们说:
“好啊,陈家的孩子做主持!
”陈平说:
“唉呀,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
”
陈胜起兵在陈县称王之后,派周市攻占平定了魏地,立魏咎为魏王,在这以前陈平和一些年轻人到临济投奔魏王咎。
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就逃离了那里。
过了多时,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
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
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
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截断了汉军的运粮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
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与楚讲和。
项王不答应。
汉王对陈平说:
“天下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
”陈平说:
“项王为人,谦恭有礼爱护他人,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去归附他。
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
但是楚军方面存在着可以致乱的因素,那项王身边正直的臣子像亚父范增、钟离味、龙且、周殷之类,只不过几个人罢了。
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使他们产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
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了。
”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支配,不过问支出情况。
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
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为王。
项羽听了,果然心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在怀疑上钟离昧等人以后,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
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
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
“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
”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
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告给项王。
项王果然对亚父大起疑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十六年,秦复与赵数击齐,齐人患之,苏厉为齐遗赵王书曰:
臣闻古之贤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顺非洽于民人也,祭祀时享非数常于鬼神也。
甘露降,时雨至,年谷丰孰,民不疾疫,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
今足下之贤行功力,非数加于秦也;怨毒积怒,非素深于齐也。
秦赵与国,以强征兵于韩,秦诚爱赵乎?
其实憎齐乎?
物之甚者,贤主察之。
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欲亡韩而吞二周,故以齐啖天下。
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赵。
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质以为信。
恐天下亟反也,故征兵于韩以威之。
声以德与国,实而伐空韩,臣以秦计为必出于此。
夫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今齐久伐而韩必亡。
破齐,王与六国分其利也。
亡韩,秦独擅之。
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独私之。
赋田计功,王之获利孰与秦多?
……且齐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属行,以谋王也。
燕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
五国三分王之地,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强秦,秦废帝请服,反高平、根柔于魏,反先俞于赵,齐之事王,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愿王孰计之也。
……于是赵乃辍,谢秦不击齐。
王与燕王遇。
廉颇将,攻齐昔阳,取之。
(1)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复与赵数击齐 屡次
B. 苏厉为齐遗赵王书曰 遗留
C. 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 中国
D. 教顺非洽于民人也 普遍
(2)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年谷丰孰 通“熟” B. 民不疾疫 生病 C. 众人善之 善待 D. 然而贤主图之 谋划
(3)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令足下之贤行功力 您
B. 非素深于齐也 向来
C. 秦诚爱赵乎 诚实
D. 其实憎齐乎 它实际
(4)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欲亡韩而吞二周 使……灭亡
B. 故以齐啖天下 吃,引申为“拿利益引诱”
C. 故出兵以劫魏、赵 掠夺
D. 秦独私之 占有
(5)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赋田计功 授给
B. 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 背离
C. 反先俞于赵 反对
D. 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坚决
【答案】
(1)B
(2)C
(3)C
(4)C
(5)C
【解析】【分析】
(1)B项中“遗”是动词,读作wèi,后接宾语“赵王书”译为送交,交给。
句意为“苏厉为齐国写信给赵惠文王,信中说”。
故选B。
(2)C项中“善”是动词,作谓语,意动用法,认为……好。
句意为“众人都认为这好”。
故选C。
(3)C项中“诚”是副词,译为果真、真的。
句意为“秦国真是爱赵国吗”。
故选C。
(4)C项中“劫”是动词,译为威逼、胁迫。
句意为“所以才出兵胁迫魏国和赵国”。
故选C。
(5)C项中“反”译为归还、送还。
句意为“把先俞还给赵国”。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C;⑷C;⑸C;
【点评】
(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4)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5)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参考译文】
“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秦国又同赵国几次进攻齐国,齐国人非常忧虑。
苏厉为齐国写信给赵惠文王,信中说:
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他的德行并非遍布于海内各地,教化也并非普及到所有的百姓,四时祭祀的供品也不是经常让祖先享用。
可是甘露普降,下雨及时,五谷丰收,百姓不生疫病,众人都对此赞颂,然而贤主却要谋划天下。
如今您的贤德和功力,并非经常施之于秦国;积蓄的怨恨和怒气,也并非平素就对齐国特别深。
秦赵两国联合,强使韩国出兵,秦国真是爱赵国吗?
它确实恨齐国吗?
事情如果过分,贤主就应该认真观察。
秦国并非爱赵并且恨齐,而是想要灭亡韩国并且吞并东、西二周,故意以齐国为诱饵吸引天下。
唯恐事情不能成功,所以才出兵胁迫魏国和赵国。
又恐怕天下各国惧怕它,所以派出人质以便得到信任。
还恐怕天下各国很快要反对它,所以在韩国征兵以示威胁。
表面上说是对盟国有好处,实际上是要征讨空虚的韩国,我认为秦国的计谋一定是从这方面考虑的。
事情本来就有形势不同而祸患是一样的,楚国长期受到攻代而中山国却灭亡了,如今齐国长期被攻伐而韩国必定该灭亡了。
攻破齐国,大王您和六国共分其利。
灭亡了韩国,秦国就单独占有它。
占领二周,往西可以得到天子祭祀用的礼器,秦国独吞私占。
授给田地要计算功利,大王您得到的利益同秦国比谁多?
……况且齐国所以被攻伐,就是由于它侍奉了大王;各国军队集结在一起,就是为了加祸于大王。
燕、秦两国的盟约一订立,出兵的日子就不远了。
五国想把赵国土地一分为三,齐国背弃了五国盟约而为解除赵国之祸牺牲自己,向西进兵抑制强秦,使秦国废除帝号请求屈服,把高平、根柔还给魏国,把先俞还给赵国。
齐国侍奉大王,应该说是最上等的交情了,如今却让齐国服罪,我担心以后侍奉大王的国家不敢那么坚决了。
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于是赵国就停止进兵,谢绝秦国,不再进攻齐国。
惠文王与燕王相会。
廉颇领兵,进攻齐国的昔阳,把它攻下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
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
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
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
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
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
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
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
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
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
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
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
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
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
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
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何则?
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
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狭:
使……狭小
B. 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蔽:
蒙蔽
C. 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役役:
劳苦不息 D.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 蹈:
遵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 到则披草而坐
B.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 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士大夫之族
D. 以其全才而制天下 君何以知燕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 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对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 文章第三、四段引述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就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从而使文章行文更严谨。
D. 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②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答案】
(1)A
(2)D
(3)C
(4)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5)①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
②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解析】【分析】
(1)A项,“狭”,应为意动用法,以……为狭。
使动用法:
是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意动用法:
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该句释义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
故选A。
(2)A项,前句“而”连词,表转折;后句“而”连词,表修饰。
B项,前句“于”介词,在;后句“于”介词,对。
C项,前句“之”代词,他;后句“之”代词,这。
D项,“以”都是介词,凭借。
故选D。
(3)C项,文章第三段引述孟子的材料,为了表明“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文章第四段引述孔子的材料,就是为了“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本句关键是三个句式工整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天下不以为惊”“天下不以为僭”“太甲不以为专”,然后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太甲”“天下”,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即可。
句中“太甲”与“废”是主谓结构,不要断开;注意“是”为指示代词,不要断开。
(5)此题注意,“耕于有莘之野”为状语后置。
“道”“义”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合乎道,合乎义。
“眇然”解释为渺小的样子。
故答案为:
⑴A;⑵D;⑶C;
⑷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⑸①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
②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专题 练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