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318468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5.84KB
高二下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docx
《高二下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如果说这首诗从某一个角度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中国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语言的形象、凝练,结构跳跃,画面美等等)引出学者钱钟书先生在1945年面对着一群美国人,他是怎样向他们演说中国诗的特点的,大家也可以对照着思考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或者体会自己与他的观点的差异。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钱先生还参与《*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
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
《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
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
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
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
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
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
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
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
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
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
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
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
“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
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
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
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
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一、导语
你喜欢读诗吗?
“诗”(湿)其实是“干”的,是凝练的。
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京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
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
二、整体初读
想读懂这篇文章,仔细品味一些有丰富内涵的句子是关键。
而这些句子要么是用了反语的修辞格,具有幽默的效果;要么是用比喻的手法,须细细领会方可。
另外理清文章脉络也对理解此文有大帮助。
三、重点解读
1.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总共有8个自然段,我们大致可以把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引子。
引出话题,引出自己的论证方法。
由问题“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引出作者要论述的话题,指出对中国诗不能泛论、概论,那样不能“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同时此段还交代了作者要论中国诗特征的方法是对比法•“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指出只有把中国诗和外国诗作比较才能对中国诗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
“比较文学的”在这里指是用文学的观点来正确看待诗,而不是其他。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到第6自然段。
论述中国诗在形式上的特征。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第2和第3自然段,主要阐述中国抒情诗短而有意味。
第二层次为第4和第5自然段,主要论述中国诗短而有意味的方法,一是富于暗示,二是用疑问语气作结束。
第三层次为第6自然段,论述中国诗的又一个形式方面的特征。
具体说明:
第一层次为第2和第3自然段,主要阐述中国抒情诗短而有意味
第2自然段通过对比(中国诗和外国诗的形式产生的顺序作对比)来阐述中国诗的早熟现象。
中国抒情诗的产生要早于戏剧诗,甚至中国没有史诗。
作者指出中国诗是早熟的,而这种早熟的现象又导致了中国诗的早衰。
第3自然段主要指出中国诗虽短而有悠远的意味。
这一段作者借来了美国诗人爱伦‘坡的主张,即“诗的篇幅愈短愈妙”,指出中国诗虽然没有史诗那样的长诗,精髓都在抒情短章上,但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
第二层次为第4和第5自然段,主要论述中国诗短而有意味的方法。
一是富于暗示,二是用疑问语气作结束。
第4自然段作者承上说明中国短诗有悠远意味所用的办法。
办法有二。
一是中国诗富于暗示,即“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用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说是“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用中国诗人的说法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是中国诗爱用疑问语气作结束。
而西洋诗也有一个“何处是”的公式。
第5自然段承上举例论述中国诗爱用疑问语气作结束,即爱用“何处是”的公式。
第三层次为第6自然段,论述中国诗的又一个形式方面的特征。
第6自然段指出中国诗也有厚重的,但更多的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诗。
作者承认中国诗在音调上的单薄,但单薄不是野蛮犬吠,是平心静气,而不是过于嘈杂。
第三部分:
第7自然段至第8自然段,着重论述中国诗在内容上的特征,指明中国诗和西洋诗的共通的地方。
第7自然段指明中西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即都追求诗的安静。
第8自然段指出中国诗是“诗”比是“中国的”更重要,这样就再次强调了中国诗和西洋诗是相通的。
中国人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而外国人读中国诗会增加对本国的爱恋。
2.中国诗的特征有哪些?
特征一:
形式短而有悠远的意味。
特征二:
因短而词气平和,更斯文。
特征三:
在内容上更应该是“诗”,而不是“中国的”,和西洋诗有共通之处。
3.对比手法的运用。
谈“中国诗”,作者却处处都照顾到演讲的对象——美国听众,文章多处运用对比和作比较的方法来阐述,既指出中国诗和西方诗的不同,亦指出其相通之处。
例如第1自然段就把外国读者和只读中国诗的人对中国诗的印象作比较,同时又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先锋勃莱克的话作佐证。
第2自然段又把中国诗歌产生的顺序和西洋诗作比较,在举例时又把中国画和西洋画作比较。
第3和第4自然段与其说是比较,不如说是引用,引用爱伦-坡、魏尔兰、济慈等人的论断来印证作者对中国诗的看法。
第4自然段最后和第5自然段又把中国诗爱用疑问语气结束和西洋诗的“何处是”公式作了比较,指出中国诗这种形式用得更多。
更让人回肠荡气。
第6段再次把中国诗和西洋诗的风格作比较,中国诗是词气安和。
平心静气,更斯文,而外国诗是更狂放。
第7和第8自然段更把对比的手法推向极致,指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以上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听众在比较中对中国诗的特征了解得更清楚。
4.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
本课有两类内涵丰富的句子,一是比喻句的运用,二是反语手法的运用。
比喻句的运用:
因作者在本文中用了大量的新奇的比喻句而使得一些句子内涵丰富而比较难理解。
例l:
“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这里的“早熟”喻指中国诗没有按照正常的诗歌发展的顺序而发展,而是越过了它应该有的一些阶段。
这里的“早衰”指的是中国诗达到至高境界后因缺乏变化而逐渐腐化。
例2: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空中楼阁”仍指中国诗没有经历史诗和戏剧诗阶段,就直接到了抒情诗阶段,以至于基础不稳。
例3:
。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闪电战“轻鸢剪掠”都比喻中国诗短,可以一会儿就读完。
例4:
“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鞋子”和“脚”分别喻指中国诗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
例5:
“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每把眉眼颦蹙”指把诗的篇幅弄短。
例6:
。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怀孕的静默”喻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真是有趣至极。
例7:
“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比重”在这里指诗所承载的内容以及诗所用的篇幅和诗的音调的总合。
例8: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此句通过对狗的不同叫法来阐述不管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首先它们是诗。
例9: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此句用旅行最终要回家来阐释读中国诗的目的最终是要使人知道什么是诗。
例10:
“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此句的“谈话”演讲”分别喻指中国诗的斯文和西洋诗的狂放。
“像良心的声音”这个比喻太棒了,充分写出了中国诗无声胜有声的特点。
反语手法的运用:
例1: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此句既是比喻句亦是反语句。
比喻中国人不把所谓的基础放在心上,只管朝上发展。
反语也讽刺了这点,即中国诗不管基础,只管发展。
例2: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这里的“聪明”就是反语,讽刺中国人自作聪明,以至于使中国诗早衰。
板书设计
引子:
中国诗早熟,最先产生的是抒情诗
形式上抒情诗虽短却有悠远的意味
有意味的方法是:
富于暗示和爱用疑问语气结束中西比较
中国诗因短而词气安和
内容上中国诗和外国诗内容上无甚两样
一、导语设计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四、阅读、思考、回答
1、文章从哪些方面展开了论述?
2、论述时侧重于哪些方面?
为什么?
3、谈一谈本文运用比较方法的作用。
明确: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师:
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明确:
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师:
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
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
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第二课时
一.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二.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
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
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
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
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
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
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
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三、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
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
“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
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四、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
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
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下册 语文 中国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