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docx
- 文档编号:23308063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4.80KB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docx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本章摘要:
本章是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主要论述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德育目标就是讨论德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德育目标,是中小学德育的首要问题,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是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第一节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概述
一、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
按照既定的目标行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
恩格斯在说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曾指出:
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目标是指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或称行为活动的指标。
人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人在活动之前,总是根据可能并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设定活动目的,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和达到目的。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有既定目标的。
一般把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的教育活动的总的目标,称之为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
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称作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有赖于目标的实现。
就教育目标而言,目标总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导向,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可以实现的,且能预测未来的效果。
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
它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教育目的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划,是培养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教育目的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
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了德育目标,并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
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
它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
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是内在一致的,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
第一,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的。
一定的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的要求,并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也必然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
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他们都是由人规定的,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培养人的要求。
第二,都具有继承性和超越性。
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人类生活的共同要求,表现出社会生活、社会规范、德育实践领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教育目标是对培养人的结果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未来思想、道德面貌的设想或期望。
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又要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方面,要求受教育者既能掌握当前现成的社会规范,适应当前的社会精神生活,又要为未来社会生活作准备,体现超越性。
超越性意味着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要求方面略高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有的发展水平。
总之,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确立在现实基础上,又高于现实,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因而是超越性、先进的,又是现实的、可行的。
二、确定德育目标与内容的依据
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是德育指导思想的核心。
制约德育目标、内容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1、国家对培养人的需要是确定德育目标、内容的根本依据。
国家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的根本依据。
国家培养人的需要一般包括政治需要和经济需要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随着国家发展的形势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也就是说,随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不同,德育的培养目标与内容也就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始终以巩固政权为中心任务,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始终与这一要求吻合。
在十一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由抓政治斗争转向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了这个历史时期的培养目标,德育内容也是根据这一要求来确定的。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所以德育目标、内容的制定要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
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来认识德育目标,要站在国家中心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德育目标和内容;另一方面要善于随着形势的变化、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认识。
2、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适应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
德育目标、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发展是直接相关联的。
我们的德育面临的主要对象是现时代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品德价值观都具有现时代的特征。
现时代条件下,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存在,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
在社会物质生产高度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他们对于自身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变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同时,中小学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是一致的。
从社会方面看,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的主观形式;从人的发展方面看,人的需要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因而德育不能离开社会需要来讲人的需要,也不能离开人的需要讲社会需要。
德育目标、内容致力于受教育者德性的发展,同时要体现两种需要。
所以在制订德育目标、内容时,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现状,以他们的现有发展状况为基础设定德育目标、内容,并通过德育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3、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要求。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对德育目标、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水平。
如6、7——11、12岁,即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协调性时期,此时出现比较协调的外部和内部的动作,道德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言行比较一致,动机与行为也比较一致;随着年龄的递增和道德动机的发展,言行一致和言行不一致的分化逐步增大。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道德信念,以提高道德行为的思想境界。
11、12——13、14岁,即少年期,为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
这个时期一方面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时期,是世界观萌芽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理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又是心理的发展跟不上生理迅速成熟的时期,是逆反心理、对抗心理出现的时期,是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与依赖错综并存的时期。
因此,少年期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好过度时期的各种矛盾,使他们日渐趋于成熟化。
14、15——17、18岁,即青年初期,这时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
成熟的指标,一是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二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形成道德行为的观念体系和规划,并促使这些青年发展进取和开拓精神。
协调性、动荡性、成熟性,反映了中小学学生品德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即一般性、典型性、本质的特征。
当然,各个阶段的特点之间都是交错和联系的,在一个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一个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因此,在确定德育目标、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水平,然后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的重点和要求。
如果德育目标、内容一般化,会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如何使德育工作落在实处呢?
这要求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除总体性的、一般性的目标、内容要求外,要有层次目标和内容的序列。
如《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在目标部分,分别提出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
在德育内容部分,将中、小学分开,提出小学“德育内容和要求”、“初中阶段内容要点”和“高中阶段内容要点”,这样既能保持目标和内容的衔接,又能加强不同年龄阶段的针对性。
4、确定德育目标、内容要有科学理论提供的依据。
德育目标、内容是由人来制定、设计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论认识,就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世界观,于是就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内容的设计。
所以,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确立德育目标、内容的总的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有关文献以及领导人有关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论述,是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内容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如1978年以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目标概述
1988年6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
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
“现在的中小学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的程度的重要体现,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通知》还指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这是我国建国以来,以党中央的名义专门为中小学德育工作颁发的第一个文件,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和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1990年4月13日,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指出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
“要遵循青少年儿童认知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并逐步树立阶级分析的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以及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是做好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
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来思考:
(1)它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体制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公民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比以前更为重视;
(2)体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有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注意到了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3)体现了社会和个人的统一,对个体道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等的培养比以前更为强调;(4)体现了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在继承以往的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新的要求。
从以上对我国现行德育目标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我国的德育目标体现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突出了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方向性、全面性、科学性,初步形成了具有逐个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目标体系。
二、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目标特点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现了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
1、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片面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文明行为习惯和基本道德养成的教育,根本否定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在重视初步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同时,突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2、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脱离我国社会实际,要求过高过大过空的状况,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
3、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忽视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状况,针对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他们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了小学德育目标、中学德育目标、大学德育目标的相互区别。
在小学阶段,强调以“养成”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奠定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在中学阶段,改变以往只单纯规定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目标的状况,把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主、自强、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作为德育要求。
4、改变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只注重政治思想道德内容准则的教育,忽视了生活能力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明确提出小学生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作为小学德育目标。
初中生要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这些变化更加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更加贴近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德育目标更加具有层次性
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是总结了以往德育目标脱离我国社会实际和受教育者发展的实际,要求过高、过空的状况,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的,有了较高要求和基本要求两个层次。
如1988年《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实事求是地确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在德育目标要求上区分层次,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别开来。
(三)注重按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提出要求
在小学阶段,强调五爱教育,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在初中阶段,提出树立国家观念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能力的培养。
而高中阶段在政治教育目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以及人生观、社会责任等思想方面要求;此外还提出生活方式、思想方法以及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方面的要求。
这些都表明,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年龄特点的差异性。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
德育目标体系是指,在一定德育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确定的各级各类具体目标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德育目标的网络系统。
按要素结构分,可分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的德育目标。
他们全面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德育目标的横向系统。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小学和中学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小学德育目标体系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具体说,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按照五大要素的结构,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1、道德教育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
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应包括:
(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要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热爱生活,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真诚友爱,礼貌待人。
要教育学生树立心目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师生、睦邻友好相待。
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
(3)勤奋学习,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劳动中养成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盲目消费,在家庭中要尊敬、热爱、关心父母,听从他们正确的教导和指点。
(5)遵守公德,严于律己。
要教育学生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和社会公德,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逐步树立环保意识。
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小主人。
2、法纪素质目标。
教育学生知道国家法律中与小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遵守这些法律法规要求,如:
《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义务教育法》等。
通过教育使学生理解,纪律是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保证,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秩序。
交通规则是政府制定的法规,要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从小养成遵守法纪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教育学生学习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使他们逐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懂得知法和护法的关系,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
3、心理素质目标。
(1)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正直、宽厚、有同情心,使他们懂得做人要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要讲信用,守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知道为人要正直、宽厚的道理。
有同情心是良好的心理品质之一。
(2)教育学生要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使他们知道这些良好的意志和品质是学习进步、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质。
(3)教育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立是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知道生活自理,自觉学习,不依赖他人是自强独立的表现。
(4)教育学生确立时效观念,重视质量,勇于创新,要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
4、思想素质目标。
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
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和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在集体中能互帮互助,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2)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的建设,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知道幸福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的道理,要热爱劳动,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3)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初步学习全面发展地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政治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的品质。
(1)要教育小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的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着名人物,了解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要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教育学生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3)要教育学生知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中学德育目标体系
中学德育目标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核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以此为依据,中学德育目标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1、道德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品质,教育学生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热心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劳动,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珍惜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育学生真诚友爱待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对人诚恳、善良、公道。
能热情帮助别人,讲求信用,尊重异性同学。
教育学生生活节俭,自重自强,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要求,能礼貌待人,对人友善,珍惜名誉,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人格的事情。
穿着整洁大方,符合中学生身份。
仪表端庄,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有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一定的审美素养。
2、法纪素质目标
教育学生进一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掌握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内容和法律的基本常识,做到知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帮助学生了解宪法和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树立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知道公民依法办事,违法必受制裁。
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学校和班级的纪律及有关规章制度,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品质,对违纪违规行为能主动抵制。
3、心理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坚强意志,耐挫能力等现代人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并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过分自卑。
给自己定下切合实际的努力目标,且能勇敢地接纳自己。
培养学生凡事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全面深入地考虑问题,不轻信盲从。
学会独立支配自己学习、生活、休闲的时间和方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认真干好力所能及的。
对腐朽庸俗的精神产品和活动以及不宜青少年活动的场所有一定的鉴别和抵御能力。
教育学生积极进取、锐意求新,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忍耐力、耐挫力。
不轻易被失败和挫折所吓倒。
做事持之以恒,在克服困难中找到乐趣。
教育学生诚实正直,能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不任性,对自己和他人的事,对大家有利的事能负责到底,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制能力。
4、思想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确立为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而学习的动机,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祖国发奋学习的实际行动。
初步树立革命理想,初步懂得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初步具有为人民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的选择。
教育学生坚持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学会实事求是,全面的看问题,了解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具有较为科学的思想方法。
初步具有辩证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认识社会。
5、政治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景和国际形势。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时局的变化,懂得我们的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德育 目标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