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无为县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3305753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43.32KB
芜湖市无为县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docx
《芜湖市无为县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市无为县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芜湖市无为县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
芜湖市无为县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经济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攻坚时期。
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是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城乡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关系着无为城乡建设的长远发展,对实现城乡建设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包括五个部分内容:
一、“十一五”城乡建设发展回顾与评价;二、“十二五”城乡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十二五”城乡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四、“十二五”城乡建设的主要任务;五、“十二五”城乡建设重点项目;六、“十二五”城乡建设的保障机制与措施。
一、“十一五”城乡建设发展回顾与评价
“十一五”的五年是无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无为城乡建设创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的五年,是以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为出发点加快建设的五年,这一时期,城乡建设突出市容环境提升、突出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努力开创了城乡建设跨越发展的新格局,五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十一五”城乡建设总体评价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无为城乡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获得了安徽科学发展先进县、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强县、全省首届“文明县城”和“园林县城”、省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安徽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安徽投资环境十佳县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十一五”时期,无为县城乡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构建县城“一心两翼”组团布局结构,加快推进“一主两次”县域中心城市建设,紧紧围绕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统筹和区域和谐,增强了城市综合服务、设施支撑能力。
(二)“十一五”城乡建设的成就
1、规划引领作用不断加强,规划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无为县规划编制工作紧紧围绕服务城乡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全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
在《无为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指导下,编制完成《无为县城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推进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于2008年编制完成了《无为县西北片、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无为城南新区城市设计》。
加大乡镇规划力度,实现了23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全覆盖,福渡工业区等园区编制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二坝滨江新城和高沟经济开发区规划编制,完成泥汊、石涧等5个乡镇近期控制性规划编制。
突出城市空间特色和沿江特点,编制完成了《安徽无为县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无为县旅游发展规划》、《环城河景区规划》、《无为县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绣溪公园》等相关规划。
加快支撑系统规划,编制完成城市道路、给排水、园林、环卫和消防等5个专项规划编制。
在《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颁布实施的背景下,无为县于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新一轮规划延续了县域“一主两次”的总体空间布局思想,而且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理念,县域城乡空间、功能、产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统筹发展,规划编制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给规划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新区建设取得突破,城市布局结构更趋优化
“十一五”期间县城城市建设用地由11平方千米拓展到14平方千米,年均增长0.6平方千米。
在发展新区的战略指引下,按照“一心两翼”的空间格局,县城用地布局初步跳出老城,分别向西北和东南延伸,新区建设加快。
西北新区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初具规模,东南片区经过前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开发蓄势待发。
县城建设用地沿东门外大街、北门外大街、巢无路、无开路、繁昌路等五条主干道放射型发展,总体呈现中部逐步调优、西北成片建设、东南沿轴发展的态势。
3、交通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交通效能有所提高
“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并加快推进了京福高铁无为客运综合枢纽的建设;加快完善干线公路建设,主要以改造升级为主,基本形成了连通县城—镇—村的道路体系。
县城新建了东门外大街、凤河北路、新力大道、府苑路、滨湖北路、东二环路、西大街、北大街、无仓路、东一环、锁埂路、襄安北路、同心路、凤凰山路等十八条道路,继续增密城市路网,优化路网结构。
“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特别是重大交通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2009年京福高铁长江大桥即将施工,芜湖长江二桥已经立项,商阜杭、庐铜铁路正在编制可研。
农村交通条件日益完善,塔江路基本建成通车;投入8500万元,完成县乡道路改建50千米、油路大修16千米、渡口改建55道,建成“村村通”水泥路376千米。
4、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十一五”期间,县城区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步伐加快,环城景区“植物观赏区”建设扎实推进。
获得并继续巩固安徽省文明县城和园林县城创建成果,大力实施绿化、亮化、净化工程,2009年新增亮化里程8千米、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
控制和查处违章建筑力度加大,县城违法建设蔓延势头得到遏制。
扎实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高新大道等沿路文明创建取得成效,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县财政以奖代补投入1680万元;开工建设了大型排涝泵站技改、小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等一批重点工程,启动实施上下九连圩堤防达标工程。
5、公用设施建设适度加强,城市保供能力日益增强
“十一五”期间,无为加大了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2009年无城39项城建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城市道路、管网、绿化等10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新增城区道路5千米、污水管道13千米、天燃气管道11千米。
新中医院、新汽车站、职教特教中心、四星级宾馆、建材大市场、四中扩建等12项城市配套工程全面启动,绣溪公园改造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植物观赏园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总投资7000万元的无城城防工程基本竣工,排涝工程正按计划推进,城市防洪保安能力明显增强。
电网建设完成投资6200万元,新改建供电线路238千米。
6、中心城、次中心城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中心城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城南新城的全面启动和城东高铁站点的潜在影响,中等规模城市的框架已初步拉开。
二坝、高沟两座滨江新城加快发展,二坝、高沟扩权镇与无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沟经济技术开发融合较好,已经初步形成“产城一体”的城市发展态势。
小城镇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2009年完成城镇建设投入25亿元,襄安、牛埠、泥汊、白茆、石涧、开城、蜀山等镇发育态势较好,其他一般镇也有一定发育。
7、保障住房持续健康发展,住房供应体系逐步优化
西北片区、城南新城安置房同步建设,2009年共开工建设安置房13万平方米、廉租房1万平方米,有效缓和了拆迁安置矛盾。
融城绿景、水岸怡景等房地产项目加快建设,新开工商品房65万平方米。
按照“联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自8月份全面启动城南新城开发建设,已完成2平方千米核心区征地拆迁任务,共拆除房屋约10万平方米、征用土地3000亩,为城市大建设、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8、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城镇管理逐步加强。
成立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建立城市管理新机制,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实行违法建设巡查网格管理,不断加大查处力度,2009年年共拆除违法建筑3.6万平方米,违法建设蔓延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继续巩固省文明县城和园林县城创建成果,大力实施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全年新增亮化里程8千米、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
扎实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高新大道等沿路文明创建取得成效,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三)“十一五”城乡建设的不足
1、规划调控与执行引导尚存不足,建设发展模式仍显粗放
城市规划在快速拉开城市框架,引领城乡建设发展的同时,对发展空间的规划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宏观调控趋紧的现实情况下,无为县空间扩展的方式仍显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仍然不高。
规划对城市建筑色彩、里面以及特色的引领上仍需提高,中心城、次中心城以及其他沿江城镇的城镇轮廓线仍不明显。
目前无为仍处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阶段,城市特色塑造、品质提升、环境优化的建设内容还有待增加。
2、县城新区综合功能与配套尚显薄弱,疏散老城人口仍有压力
“十一五”期间,无为实现了由老城向城西北片和东南片的跨越,并且加大了新区的建设力度,但是大量的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仍然集中分布在老城,新区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仍然偏慢,道路结构还不尽合理,再加上职住的不匹配,疏散老城人口和功能仍然存在较大压力。
3、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统筹发展任务仍然艰巨
总体来看,无为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城乡之间差距依然较大。
2004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62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1元,城乡收入差距约2.4倍;200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8元,有了较明显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约2.5倍,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城乡建设过于注重城区建设,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向乡镇延伸和拓展不够,倾斜和反哺不够,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4、城市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待创新,拓展融资渠道仍需努力
“建管并重、更重管理”是近年来倡导的城乡建设理念,但在现实中,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未根本改观。
现阶段无为县是建设发展的快速期,双轮驱动、创新转型、沿江开发、开放合作、区域协调等五大战略将要实施,港口和桥头经济、园区经济、新型城市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个经济同时发展,国家煤基多联产基地、特种电缆基地等四大基地建设,中心城、二坝、高沟三座城市同时打造,区域物流中心也在发展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县域都是城乡建设的重点,全县域范围都应纳入全县统一建设范畴,但现实情况是建设与管理的错位和缺失,建设与管理的矛盾比比皆是,城市管理资金投入不足、人力不足,长效管理机制尚待增强。
当前,无为仍处于政府直接投资为主的建设阶段,城乡综合建设综合效益不高,良性互动、开发互补的机制没有形成,融资手段单一,主要依赖贷款,其他资金来源较少。
5、村镇规划管理缺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乡镇和村庄靠自然发展为主,村镇规划工作起步较晚,加之管理不到位,使村镇建设发展不平衡,特色不鲜明,用地布局随意性大,功能混乱,相互干扰,建筑布局缺乏体系,居民生活条件不便,居住环境不优,集镇和中心村的功能发挥不及。
因建设资金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年代久、标准低、设施陈旧,不能满足运行功能的要求。
村镇建设监督体系和工程质量与安全保障体系虽初步建立,但仍较脆弱。
村镇建设管理力量急待加强,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二、“十二五”城乡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二五”城乡建设面临的主要机遇
1、国际经济变革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和金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二五”期间,无为能不能以开发的心态、抓住国际上这些产业机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能源结构的变化,为我所用、顺势而为、顺势而变、顺势而上,对无为至关重要。
以欧美为主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危机以后,受到的打击很大,如何把一些生产要素和国际上变革时期溢出的一些效用,融入到中国,融入到无为,是无为必须抢抓的机遇。
2、长三角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泛长三角区域的提出
2008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提出了泛长三角区域。
无为应借助长三角国际化平台,抓住长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及区域协调和泛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发展的历史机遇,调整空间结构,为产业转移和本地经济发展提供空间载体。
3、中部崛起战略得到深入实施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
2009年09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指出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无为应紧跟国家战略,巩固自身的粮食生产基地优势,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
4、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
继200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2010年元月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编制的《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使安徽开发皖江从地方性战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
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无为应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以二坝、高沟和无城为极点的“金三角”地区为载体,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和先行区。
5、重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
为加快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行发展,京福客运专线2009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初建成通车。
京福客运专线连接合肥、福州两省会城市,经过巢湖、铜陵、芜湖、宣城、黄山、上饶和南平七个地级市,将大大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打造皖赣闽三省间快速客运通道。
庐江至铜陵铁路是“十一五”期间由省部合资建设的重要铁路项目,是沿江电力、冶金、化工、水泥等工业的煤炭、原材料供应通道和产品输出通道,也是沿线大型金属矿区的开发通道,同时又是一条跨江客运通道,对支撑沿线特别是沿江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合巢芜城际铁路、商阜杭铁路,北沿江高速、巢湖—繁昌高速公路,芜湖长江二桥等过江通道的建设,也将给无为带来重要的机会,国家和安徽省在无为所建设的重大交通设施,对无为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6、无为经济内生性增长机制基本形成
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综合发展指数和动态指数位于全省前列,特别是华谊煤化工、淮北盐化配套等重大项目进入生产阶段,全县经济总量将有一个新的飞跃。
极具潜力的产业基础,形成了电线电缆、羽毛羽绒、船舶制造、煤化工等支柱产业。
海纳各方的投资环境,载体建设得到加强、发展环境得到优化,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十二五”城乡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1、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4年12月(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6年8月(国发[2006]31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相继出台,国家实行越来越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将成为我国土地政策的一项重要战略。
国务院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2010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对地方既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选择提出了较大考验。
特别是目前巢湖市规划及政策的颁布,土地及相关政策相对向市区倾斜,给无为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同质性发展给无为带来困境
国务院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以及相关规划的编制实施,给安徽特别是皖江城市带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城市、区县都借助此品牌,大力发展承接产业示范区,甚至集中区,同质化发展、激烈竞争给无为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同为巢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集中区的和县工业集中区进程加快,如何在此挑战下获得先机,是无为应该面对的最大问题。
3、皖江南北差距依然存在,城乡统筹压力巨大
江南江北的差距历来存在,即使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今天,这个差距依然需要面对。
如何更好的对接江南、赶超江南,是此次规划必须思考的问题。
无为县作为农业大县,存在大量的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同时县城辐射能力偏弱,给城乡统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无为自身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模式仍需调整
无为目前一产比重较大,二产中电缆产业一支独大,三产发展相对落后,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整合自身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无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挑战。
三、“十二五”城乡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皖江城市带次中心城市”城乡建设目标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机遇,只有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无为的城乡建设才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脱颖而出,实现无为的跨越式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遵循“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紧扣全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城乡统筹”等工作主线,牢固把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机遇,用国内一流的眼光和标准,全力抓好“十二五”期间的城乡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建设转型升级,解决城乡差距和不平衡发展问题,突出科学规划、集约发展、统筹协调,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以提高城乡建设质量为重点,以百姓满意为目标,加快提升城乡环境和人居质量,促进城乡发展良性互动。
加快无为与皖江城市带中心城的联系通道建设和县域内干线公路网架的建设,提升和支撑无为区域次中心城市地位,力争通过五年城乡建设,全面开创无为城乡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巩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全面推进无为城乡建设发展。
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速、巢湖—繁昌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构筑县域高速公路骨架,推进以京福高铁无为站重大项目建设,强化皖江北岸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整治老城环境、塑造新区环境,继承和发扬无为滨水特色,将无为打造成为皖江明珠,水绿交融的秀丽之城;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生态网络,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一步突出政策性住房建设,建立结构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构筑高起点的供水、供气、防灾抗灾等城市保供安全防护体系,支撑和保障城市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力争通过五年城乡建设,不断增强“皖江城市带次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沿江产业基地”、“滨水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的无为城市地位,提升城市综合宜居水平,为把无为建设成为“经济活力凸显,人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安定的现代化皖江中心城市”和“总量省内争第一,综合中部争十强”的城市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预期指标
——城市发展指标。
2015年城乡总人口规模达到150万,城镇人口75万,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
——城市规划指标。
2015年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
——交通现代化指标。
2015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县域内省道基本改造为一级公路,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
——城乡住宅建设指标。
2015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45平方米,重点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鼓励限房价、限套型商品房建设,单套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内的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必须达到新建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的70%左右。
——公共服务指标。
2015年中心城区公交对居民出行分担率达到20%以上;实施区域供水工程,扩大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范围,使乡镇居民使用城市区域供水普及率超过60%,基本实现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
——园林绿化指标。
到2015年,县域森林覆盖率达到23%,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各项绿地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园林城市标准。
——环境保护指标。
2015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稳定达到90%以上,中心城区绿色人居环境社区逐步提高。
——市政环卫指标。
2015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水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
——综合管理和发展指标。
2011-2015年保持“安徽省园林县城”“安徽科学发展先进县”“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强县”、全省首届“文明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安徽投资环境十佳县等城市称号;2015年达到国家规定的园林城市标准。
(四)发展战略
1、沿江开发战略
注重岸线资源的保护和集约利用,抢抓国家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有利时机,发挥示范区政策和省级开发区平台优势,优化沿江产业和城镇功能布局,实现沿江的整体最优开发。
2、工业兴县战略
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和企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3、城镇化战略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功能,加快推进二坝、高沟滨江新城建设,加快人口向镇和规划居民点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4、品质提升战略
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保护,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彰显无为滨水、绿色特质,显著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四、“十二五”城乡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县城乡建设将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和高效能管理,全面提升城乡发展环境和人居质量。
(一)中心城建设
按照《无为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确定的“一核一带一区三片”的组团式城市布局结构,推进城市发展空间由老城区、西北片区向城南片区、城东片区和城东开发区拓展,推动形成新城老城、居住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1、打造城市核心,有效疏解老城功能
引导老城区东跨环城河建设,加强城市级商贸、金融、文化等设施建设,营造城市新中心,与老城商业中心共同组成城市核心,有效疏散老城功能和人口。
完善环城河公园建设,塑造滨河景观特色,打造滨河两岸的新城老城协调一体化风貌。
2、建设高铁枢纽,启动城东片区开发
借助京福高铁无为站的建设机遇,强化站场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以居住、商业功能为主,启动城东片区建设。
同时加大县城其他片区与高铁枢纽快速联系通道建设,放大高铁枢纽带动效应,努力实现无为从一般县城向区域次中心城市的转变。
3、配套公共设施,完善西北片区功能
配套完善行政办公和中小学设施建设,启动县级体育中心建设;加大区内工业用地整合力度,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逐步完善片区主导功能,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芜湖市 无为县 十二 城乡建设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