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具的使用和管理.docx
- 文档编号:23297201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12KB
学生学具的使用和管理.docx
《学生学具的使用和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学具的使用和管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学具的使用和管理
学生学具的使用和管理
一、小学生学具的特点和使用
由于数学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作为数学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学习材料和工具进入了课堂。
学具本身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学具操作也为小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转向主动地探究和自主地思考,但是在我们的小学数学低年级段课堂上,却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镜头一:
把学具当玩具
教学“6和7”一课,教材的编排是让学生动手用7根小棒摆一摆的教学活动。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了7个糖果让学生动手摆。
数学课上,数学操作活动还未开始,一些学生早已被五颜六色的糖果吸引,按捺不住对糖果的好奇和喜爱,眼睛盯着学具或小手不停地摆弄糖果,更有学生真正操作活动开始后,学具损坏、遗失,无法进行正常的数学操作活动了。
整节课,学生很难静下心来专心听讲,认真思考;授课老师针对这种情况只好频繁地组织教学。
镜头二:
把教具当学具
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一课时,教师在黑板上整齐的摆放了若干捆小棒和若干个小棒的教具。
师:
25+2=?
(有一小部分学生举手)
生:
25+2=27
师:
你们统一吗?
(部分学生颠颠头)
师:
真棒!
谁能上来一边摆小棒,一边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上黑板板演,一边摆学具,一边说过程)
师:
这位同学说的真好,你们都明白了吗?
谁还能像他这样来说一说?
透过这些镜头的背后,静心反思,我们会发现数学课上教师重视教材的研读,注重数学活动的设计,而承载数学活动的学具使用,有时会成为教师的忽视盲点。
其实,根据学具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和操作活动中学具的使用方法是数学操作活动的重要前提保证,也是数学操作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1、小学低段的学具特点
(1)小学低段的学具种类
小学数学低段常见的学具
实物
铅笔、课桌、教材等以及生活中的苹果、瓶子、七巧板等
图片
实物图片、集合图形图片、数字卡片、符号卡片。
工具
三角形、直尺、秤
实物模型
钟表、活动角、仿人民币、集合例题模型
直观模型
计数器、计数表、数线、小圆片、小棒(单根、捆)、小方块(第纳斯方块)、算盘
(2)小学低段的学具基本特点
所谓学具,就是学生学习的用具。
小学数学低段所使用的学具不仅仅是教材配套的学具,还有像苹果、回形针、学生课桌等生活中的实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情境学具,如课桌,可让学生用收量一量,感知他的长度:
回形针,用手掂一掂感知他的重量,钟表模型,用手拨一拨帮助学生认识时间……
这一类能让学生模拟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操作活动中,强化感知,形成表象。
工具类学具:
直尺、三角板、秤3测量物体的长度、角度和重量的学具。
直观学具:
计数器、第纳斯方块……突出数学本质,清楚地体现内在联系的学具,主要运用于数的认知和数的运算内容中。
直观学具基本特点:
圆片——便于观察、易点数、易比较
小棒——体现“群”计数,易操作
方块——清楚的体现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以及他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计数器——体现“位置”,凸显“借以当十”
数线(数尺)——体现数序、记录多种解法
半形象,半抽象学具的齐性指表示同意数学概念含义的每一张材料的物理特性都是一样的,表示的意义也相同。
学具的结构性是指学具材料经过结构设计,能体现数学知识的某一含义。
二、小学低段学具使用方法的思考
1.选择合适的学具
(1)选择合适学具,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低年级手脑操作的协调性差,教师对操作材料要做到适量,便于操作,大小合适,没有危险性,方便选材,以简单实用为主,不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如一下“分类整理”一课。
让学生将气球按不同形状分一分选择气球形状的实物图片,简单、实用。
(2)选择合适的学具,体现数学的本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数和性的,而不是物体外部特征和属性。
因此,选择操作材料的标准,是要看学生与学具建立的活动和构成数学过程本质的活动这两种活动之间有没有联系,既操作活动是否有利于认知,如果这两种活动之间没有联系,那么学则学具即时无益的,无法体现数学的本质,有时甚至起到分散注意力和妨碍学生思维的作用。
由此可见,操作材料的选择要体现数学本质。
如6、7教学片段,选择小棒进行操作活动更能体现数的本质。
因为小棒具有齐性、直观结构性的特点,摆小棒能清楚的表示出数量6,也为认识后续10以上数的认识以及更大数的认识做好铺垫;同时小棒的选择既简单又实用也便于操作,学具对学生的干扰程度也少。
“长方形正方形”一课,学生通过折纸活动,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自特征。
教师分发给每个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片的学具,应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的图形学具。
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可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他操作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所独特具有的,而是所有长方形和正方形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培养良好的用学具的习惯
摆放有序,课前准备好学具:
学具纸坊在书籍的底下压好,小棒、方块、小圆片,集合形体……这些易散,易滚蛋的学具课放入文具盒、信封或塑料袋装好。
较大的学具就请放入抽屉,等需要时拿出来。
当然需要小组操作学具时,请小组内自制力好的同学专人负责。
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当不需要使用学具时,学生不能随意触动,这样可以减少课上听课奋发学具所浪费的时间,同时也避免学具对学生听课进行干扰,为后续操作活动有序提供前提保障。
听清要求:
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操作前要求学生在听清教师的操作问题之后,与学生阅读双方合适口令如“开始”,听到口令后,再动手操作,这样的动手操作更有针对性,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快速收拾:
操作活动结束后,也可以用简单口令配以简单的收拾如“学具收起来”,动作:
量手怀抱再推出,口令,完成的情坐好。
……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老师这边来。
对于操作好的学具,有的老师会请学生整理好,在进行交流分享。
笔者的经验是直接要求学生经使用完的学具推到桌角上半部。
因为,学生已经操作完学具,对于学具的好奇心已经远远不如刚上课时,更光柱操作后的发现、体验,而这是如果给时间然学生收拾学具,影星课堂效率,也会影响学生思路,打断操作结果的交流汇报。
及时反馈:
在交流、汇报后,教师应及时点评。
既注重对数学操作结果的点评同时对操作过程、小组合作配合……非知识型的内容进行点评,也为以后的数学操作活动进行指导性的铺垫。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操作学具的良好习惯一点一滴的养成,就能和老师达到很好的默契,效率提高,学具的负面降到最低。
这样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成为静、快、齐。
3.关注学具使用中的难点
看似有趣、合理的设计好的,到实际上课时,却出现了很多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导致数学活动低效、失败。
小学阶段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了解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经验,也需要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解,全方位的了解学情。
如: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需要学生经历数出10根小棒再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体会“十个一是一个十”的数学活动。
捆小棒可能在我们承认眼里不费吹灰之力可以完成的动作,在学术手指却变成了数学活动的拦路虎。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应该注重这类细节问题,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演示将10根小棒转载左手,右手将皮筋缠绕在小棒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辅助说明“套、转、再套、再转,再套。
”在演示过后再让学生动手。
这时,教师巡视时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小声的提醒会困小棒的学生帮助附近的同学,尽快完成这个操作动作。
将老师和学生更多的精力都专注到理解“十个亿是一个十”这个数学难点上,而不会因为这样的操作难度导致数学活动无序、杂乱、低效。
行文至此,还想谈谈课后学具的经验。
课后,对于使用过废弃的学具课让学生统一放入垃圾箱内;如果是可以循环使用的学具,让学生整理、保管以备后续使用;如果是阶段性、有使用价值的学具,教师可将这些学具收藏好,留给下一届学生使用,这也渗透了节约资源的教育。
3、小学学具的使用与管理
在小学教学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教具与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使用教具与学具的几点做法:
第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到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冲淡了课堂气氛,而且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学具存放有序。
2、学具摆设有序。
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
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第二,注重学具操作训练。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
如:
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学生显然能够熟练地完成操作,省时又省力,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第三,创设情境,有效使用教具与学具。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信息窗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
如:
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
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的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由于教具的使用,不仅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
所以,教学中我让老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
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我用一个布袋把要认识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
“小朋友,老师这儿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
”随后我拿出装饰精美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认识,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
,“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
”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第四,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与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学生的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
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可见,合理使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 使用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