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docx
- 文档编号:23295435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70KB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docx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是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
时至今日,心理健康已成为作为健康人必备的条件之一。
而根据世卫组织的这一定义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即使是社会适应良好,因而心理健康就是个体部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大学生处于一个心理逐渐成熟逐渐从单一的环境走向多元环境的转折时期,因此研究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对其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意义。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而众多,在这里之所以选择家庭因素是基于家庭在个人发展中的根源性和基础性的影响。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直接影响了作为子女的大学生所得到的关爱的程度和发展的方向。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及子女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构成。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地家庭里,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自我意识等等方面的发展,反之,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家庭关系里,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以及母子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当这三个关系达到平衡时,才能使整个家庭关系和谐的发展,促使家庭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发展也是起促进作用。
但是,当三者的平衡被打破时,对家庭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都极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
1.1单亲家庭(离异,丧亲)
所谓的单亲家庭即是指父母离异,或丧失单亲等原因子女只和父母中一方生活的家庭。
对于离婚而言,在离婚之前子女已受到了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的影响。
离婚产生的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子女的行为和情感。
[1]研究表明,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的子女常表现出焦虑,睡眠障碍,攻击行为,易激怒,人际关系减少,孤独以及社会退缩。
部分甚至会发展成抑郁症,并呈现出人际交往困难的情况。
另一个产生单亲家庭的原因即是父母丧亡,这也是巨大的家庭结构的改变。
它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早已被证实。
众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居丧期间引起的负面效应持续存在,若在青春期丧失和自己同性别的至亲,容易出现延迟性心理反应,尤其以抑郁症较为明显和持久。
另外丧亡者与子女的亲密关系不同其影响所持续的时间和强度也不同。
1.2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
研究发现[2](主要依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16PF人格测试”结果),非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上会呈现出很明显的差异。
[3]王光炎等(2005)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躯体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九个维度独生子女在大部分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只有在强迫和敌对上无差异;[4]段鑫星(1998)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的SCL-90测评结果得到了类似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除在躯体化,敌对和恐怖三个维度得分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且独生子女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而这一研究结果也打破了人们认为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社交能力弱,依赖性强,适应性差的传统观念。
而原因复杂多样,一种可能便是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更加优越,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更耐心的教育,而这种优势,是他们更加活泼开朗乐观自信。
1.3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是指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后再婚重组的家庭。
而再婚家庭的子女易出现的问题即是难于适应复杂的家庭关系,与继父母沟通不畅,情感交流困难,因而导致家庭人际关系紧。
甚至会导致严重的人格和心理异常,绝大多数表现为性格向,沉默寡言,情绪起伏较大,缺乏兴趣,不自信,意志力缺乏等症状;[5]根据杜亚松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子女的行为问题在特殊家庭的发生率为8.1%,在再婚家庭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8.4%。
[6]与初婚家庭子女相比,再婚家庭的子女(婚前已有的子女)的课业成绩普遍差于初婚家庭,还普遍表现出在行为和心理问题。
2.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地家庭里,利于子女的人格、情绪、自我意识等等方面的发展,反之,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2.1父母关系
研究发现,[7]不健康的父母关系会造成孩子不良的人格特征,甚至是心理疾病父母在家里发生的冲突越频繁,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差,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对生活的满意度下降。
[8]家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如果:
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信、互相关心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人道主义、诚实等品质。
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那么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培养他们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
2.2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它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关系,亲子关系因其血缘关系而不可替代。
它是连接父母和子女的桥梁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与正确相处,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对于子女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
亲子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无数研究证明,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子女心理发育缺陷的根源。
[9]有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影响到子女心理健康,并具有预测作用,特别影响子女情感关系、社会性方面等方面的发展。
[10]另外根据吴念阳等人对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80%以上的青少年家庭至少存在一种不良的亲子关系,不良类型的亲子关系容易使子女产生焦虑,抑郁,敌对等不良心态。
3.教养方式
[11]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是最早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style)、专制型(authoritarianstyle)和宽容型(permissivestyle)三种类型。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有显著影响已经被研究证明。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又受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生活环境等条件制约。
[12]吴科启的调查发现,在教养方式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长的专制管理更为突出,对子女有不利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受教育水平较高的通常会趋于使用比较温和的家庭教养的方式,而温和的家庭教育更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
[13]史桂生等的调查发现,在家庭教养方式上,说理型与和睦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要好于严厉型和溺爱型家庭的大学。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过犹不及。
只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才会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4.经济条件
家庭是当下中国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经济依靠。
就家庭社会地位的影响而言,主要集中在不同经济地位家庭,特别是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因为资料及能力所限,在此不对家境富裕的大学生的成长进行猜测和臆断,本文也只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着重于家境贫困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多数研究表明,经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程度地要低于经济状况较好家庭的学生。
但总体而言,贫困生心理仍属普通人群常态心理健康水平的围之,没有充足的证据与理由认为贫困生属于心理健康高危人群。
同时一些研究也揭示了更为具体的情况和影响机制。
[14]如晓文与吴胜红的调查显示,在SCL-90的测试结果上,不同经济状况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贫困生有高度的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倾向。
[15]发斌等人的调查发现,西部贫困大学生在SCL-90的测试结果上,不仅显著差于中国常模,而且存在性别差异。
在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女生高于男生。
农牧区贫困生的状况差于城镇地贫困生。
同时也存在年级差异。
[16]兵等人的调查则发现,贫困大学生与对照组无总体差异,认为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属于正常围,忧虑与焦虑不是主要症状,而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是主要症状。
[17]另外,红霞、徐静英、世民等、春、吴艺等均发现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在性别与年级等维度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
5.结论
[18]“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综合上面所述,家庭关系、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生活环境确实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一般说来,不健全不正常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对于幼儿和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复杂的,这些影响因素能作为独立变量,也可能作为中介变量,而且各种家庭因素之间也会发生交互作用。
但是这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不能包括所有的因素,并只揭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部分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究。
对于家庭变故和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在影响子女成长方面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本文的作用旨在做出非常浅略的分析,并尝试做出合理的推断与解释。
参考文献:
【1】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孟文,青春,卢慧.《魅力中国》.2010年2月第104期.
【2】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综述.国强.《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年11月第二十五卷第六74-80;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慧君.华中师大学硕士论文.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王光炎,王佳,继国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
72-76.
【4】独生子女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段鑫星.《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
(1)73-75.
【5】十类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研究.杜亚松,唐慧琴.《教育学术月刊》.200216
(1)41-43.
【6】ReinvestigatingRemarriage:
AnotherDecadeofProgress.[J].Coleman,M.,GanongL.,&Fine,M.MarriageandtheFamily,2000(62):
1288-1307.
【7】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清斌.《职业技术学院》.2012.11.29卷第六期.
【8】家庭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由娟,原玉珍.《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15)2:
61-62.
【9】家长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及其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骆风,秋梅,惠良.《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6):
93-96.
【10】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吴念阳,东昀.《心理科学》.2004,27(4):
812-816.
【11】ParentingStyleasContext:
AnIntegrativeModel.NancyDarling&LaurenceSteinberg.PsychologicalBulletin,1993:
113(3).
【12】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吴科启.《聊城大学生命学院学报》
【13】家庭状况对军校大学生心理影响的解析[J].史桂生.《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3(3):
185-187.
【1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收入及自我评价的相关研究[J].晓文,吴胜红.《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
75—78.
【15】省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发斌.《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
548-549.
【16】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兵,吴宇萍,建红,媛,琦,映章,何军峰.《中国全科医学》.2006,9(12):
1005-1006.
【17】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性别研究[J].红霞.《青年探索》.2006年06期;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徐静英.《师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6):
98-100;高师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世民,凤娟,斌.《教育探索》.2006年05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春,吴艺.《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1期。
【18】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庭 因素 大学生心理 状况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