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工程认识.docx
- 文档编号:23294168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69.25KB
可靠性工程认识.docx
《可靠性工程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靠性工程认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靠性工程认识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1可靠性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1
1.1可靠性技术发展的历史1
1.2可靠性技术发展的现状3
1.3可靠性技术发展的趋势4
2可靠性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举例说明4
2.1产品的可靠性与企业的生命、国家的安全4
2.2产品结构复杂化要求有很高的可靠性5
2.3产品更新速度的加快,使用场所的广泛性、严酷性要求有很高的可靠性5
2.4产品竞争的焦点是可靠性5
2.5大型产品的可靠性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5
3可靠性设计技术现状及应用5
3.1可靠性要求6
3.2选择和确定可靠性参数及指标的依据和要求6
4可靠性预计7
4.1可靠性预计目的8
4.2可靠性预计程序8
4.3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方法8
5可靠性分配9
5.1可靠性分配目的9
5.2研制阶段不同时期可靠性分配方法的选择9
5.3可靠性分配准则10
5.4可靠性分配注意事项10
6可靠性预计、分配工作流程(见下图)11
7可靠性与安全性11
结束语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可靠性工程技术认识
摘要
本文是从可靠性的诞生开始,阐述了可靠性在各个时代的理论和应用上的状态;介绍了可靠性的基本内容、发展过程、研究现状和方法的各自特点;并提出了未来系统可靠性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
同时对在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可靠性的定义、可靠性指标的选用、可靠性预测、可靠性分配、可靠性预计、分配工作流程等内容的介绍及初步分析。
关键词可靠性/定义/基本内容/研究现状
RELIABILITYENGINEERING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articlebeginswiththebirthofreliability,thispaperexpoundsthetheoryandapplicationofreliabilityinalltimesonthestate;Thispaperintroducesthebasiccontent,developmentprocess,thereliabilityoftheresearchstatusandmethodofcharacteristics;Andputforwardthepossible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thefuturesystemreliability.Thedefinitionofreliabilityinreliabilityengineeringtechnology,selectionofreliability,reliabilitypredictionandreliabilitydistribution,reliabilitypredictionandallocationisintroducedandapreliminaryanalysisofworkflow,etc.
KEYWORDSBasiccontent,reliability,definition,researchstatus
1可靠性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1.1可靠性技术发展的历史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固有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产品对象已经赋予的固有属性,这部分的可靠性是在产品在设计开发时可以控制的;一种是使用可靠性,是指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靠性,除了固有可选性的影响因素外,还需要考虑产品安装、操作使用、维修保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可靠性和质量不可分离,其前身是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诞生和发展。
在公元前26世纪的冷兵器时期,到1703年英法两国完全取消长矛为止,前后经历了4000年发展成长的漫长过程中,人类已经对当时所制作的石兵器进行了简单检验。
在殷商时代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就有关于生产状况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对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已有了朴素的认识。
热兵器的成熟期在国际上二战时期德国使用火箭和美国使用原子弹为标志。
当时,德国发射的火箭不可靠及美国的航空无线电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德国使用V-2火箭袭击伦敦,有80枚火箭没有起飞就爆炸,还有的火箭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坠落;美国当时的航空无线电设备有60%不能正常工作,其电子设备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仅有30%的时间能有效工作。
二战期间,因可靠性引起的飞机损失惨重,损失飞机2100架,是被击落飞机的1.5倍。
其实,与可靠性有关的数学基础理论很早就发展起来了。
可靠性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概率论早在17 世纪初就逐步确立;另一主要基础理论数理统计学在20世纪30 年代初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除了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机械维修概率、长途电话强度的概率分布、更新理论、试件疲劳与极限理论的关系外,1939 年瑞典人威布尔为了描述材料的疲劳强度而提出了威布尔分布,后来成为可靠性最常用的分布之一。
德国的V-1火箭是第一个运用系统可靠性理论计算的飞行器。
德国在研制V-1火箭后期,提出用串联系统理论,得出火箭系统可靠度等于所有元器件、零部件乘积的结论。
根据可选性乘积定律,计算出该火箭可靠度为0.75。
而电子管的可选性太差是导致美国航空无线电设备可靠性问题的最大因素。
于是美国在1943年成立成立电子管研究委员会,专门研究电子管的可靠性问题。
所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认为是可靠性萌芽时期。
到了20世纪中期,是可靠性兴起和形成的重要时期。
为了解决电子设备和复杂导弹系统的可靠性问题,美国展开了有组织的可靠性研究。
其间,在可靠性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事件是1952年成立的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小组(AGREE),它是由美国国防部成立的一个由军方、工业领域和学术领域三方共同组成的、在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管理的程序及方法上有所推动的、并确定了美国可靠性工程发展方向的组织。
AGREE组织在1955年开始制订和实施从设计、试验、生产到交付、储存和使用的全面的可靠性计划,并在1957年发表了《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的研究报告,从9方面全面阐述可靠性的设计、试验、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成为可靠性发展的奠基性文件。
这个组织的成立和这份报告的出现,也标志着可靠性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时,它已经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学科。
可靠性工程全面发展的阶段是在此后的十多年——20世纪60年代。
随着可靠性学科的全面发展,其研究已经从电子、航空、宇航、核能等尖端工业部门扩展到电机与电力系统、机械设备、动力、土木建筑、冶金、化工等部门。
在这十年中,美国先后开发出战斗机、坦克、导弹、宇宙飞船等装备,都是按照1957年AGREE报告中提出的、被美国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认可的一整套可靠性设计、试验和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设计开发的。
此设计试验管理程序和方法在新产品的研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发展、检验,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可靠性设计、试验和管理标准。
此时,已经形成了针对不同产品制订的较完善的可靠性大纲,并定量规定了可靠性要求,可进行可靠性分配和预测。
在理论上,有了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和故障树分析(FTA)。
在设计理念上,采用了余度设计,并进行可靠性试验、验收试验和老练试验,在管理上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评审,使装备可靠性提升明显。
美国的可靠性研究使其在军事、宇航领域装备可靠性大大增加。
在此十年期间,许多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苏联等国家也相继对可靠性理论、试验和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并推动可靠性分析向前迈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可靠性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应用阶段。
世界先进国家都在可靠性方面有所应用。
例如美国建立集中统一的可靠性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可靠性政策、标准、手册和重大研究课题,成立全国数据网,加强政府与工业部门间的技术信息交流,并制定了完善的可选性设计、试验及管理的方法和程序。
在项目设计上,从一开始设计对象的型号论证开始,就强调可靠性设计,在设计制造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元器件的控制,强调环境应力筛选、可靠性增长试验和综合环境应力可靠性试验等来提高设计对象的可靠性。
八十年代开始,可靠性一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在技术上深入开展软件可靠性、机械可靠性、光电器件可靠性和微电子器件可靠性的研究,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可靠性领域的应用,采用模块化、综合化和如超高速集成电路等可靠性高的新技术来提高设计对象的可靠性。
可靠性在世界得以普遍应用和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可靠性在向着综合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综合化是指统一的功能综合设计而不是分立单元的组合叠加,以提高系统的信息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能力。
自动化是指设计对象具有功能的一定自动执行能力,可提高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系统化是指研究对象要能构成有机体系,发挥单个对象不能发挥的整体效能。
智能化将计算技术引入,采用例如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1.2可靠性技术发展的现状
可靠性发展也是在从单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到结合各个学科门类中相应的研究,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末期,是结构可靠性理论发展的主要时期;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结构可靠性理论得到了发展并已较为成熟的时代。
结构可靠性理论是涉及多学科并与工程应用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对结构设计能否符合安全可靠、耐久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的要求,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运用了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数学方法处理工程结构中的随机性问题,以应力-强度分布干涉理论为基础,涉及到结构随机可靠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基本算法,如今可靠性理论与优化理论结合的可靠性优化技术已成功应用在结构和产品设计中,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九十年代,人可靠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趋于活跃,许多学者将人工智能、随机模拟、心理学、认知工程学、神经网络、信息论、突变论、模糊集合论等学科的思想应用到人可靠性分析中,出现了人可靠性心理模型、人可靠性分析综合认知模型、人模糊可靠性模型、人机系统人失误率评估的动态可靠性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人可靠性分析等。
可靠性在电力系统中也得以广泛应用,目前的研究几乎涉及到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等各方面,可靠性分析也正逐步成为电力系统规划、决策的一项重要的辅助工具。
在电子领域,现有的绝大多数可靠性数学模型和研究方法是以电子产品为最初对象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目前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研究不论从可靠性建模理论、可靠性设计方法、失效机理分析、可靠性试验技术及数据统计方式等均已趋向成熟。
另外,在机械、汽车、电力等领域,可靠性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可靠性技术发展的趋势
可靠性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仅仅四十多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在发展研究上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目前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研究已较成熟,对机械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要晚,由于机械零件的失效模式和电子元件相比有很大差别,机械系统的构成也不同于电子系统,机械系统的受载方式更为复杂,其失效的影响因素也更为多样,至今还没有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可直接用于机械系统进行可靠性研究。
目前应用于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基本沿用以电子元件或设备为对象总结出来的可靠性方法,这就有可能导致对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走入误区。
其次,如何在小样本条件下确定系统的可靠性参数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常规的可靠性理论是在二态假设和概率假设基础上建立的,但在可靠性工程实际中,很难满足上述两个基本假设,用常规可靠性理论进行系统评价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总之,系统可靠性从诞生、发展到应用已经逐步向着各学科渗透,但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系统可靠性在理论和研究模式上还有欠缺,需要结合其他理论如模糊理论、人工智能等,使可靠性理论、试验和管理能够更成熟、更完善。
2可靠性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举例说明
2.1产品的可靠性与企业的生命、国家的安全
(1)中国两弹一星成功的经验——可靠性
(2)二战中美军空军飞机由于技术故障造成的事故高于被击落的损失
(3)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漓岛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
(4)1984年12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农药厂毒气泄漏事故
(5)1986年4月苏联切尔诺贝里核电站发生爆炸
2.2产品结构复杂化要求有很高的可靠性
美国:
F-105战斗机,投资2500万美元,可靠度从0.7263提高到0.8986,每年节省维修费用5400万
2.3产品更新速度的加快,使用场所的广泛性、严酷性要求有很高的可靠性
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发射后进入轨道前,因助推火箭燃料箱密封装置在低温下失效,使燃料溢出发生爆炸——7人死亡,12亿美元损失。
2.4产品竞争的焦点是可靠性
(1)日本:
将可靠性作为企业的主要奋斗目标
(2)美国:
认为世界产品竞争的焦点是可靠性
(3)苏联:
将可靠性纳入25年发展规划
(4)某越野车可靠性对比试验:
9台国产车,3台奔驰车
(5)无故障运行里程:
国产车:
380km—880km;进口车:
28000km。
2.5大型产品的可靠性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1)1969,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成功,美国宇航局将可靠性工程列为三大技术成就之一。
(2)山峡工程大坝合拢时,使用的全部车辆为进口产品。
(3)“神州5号”飞船成功的关键是解决了可靠性工程,其可靠性指标达到0.97,航天员安全性指标达到0.997.,
3可靠性设计技术现状及应用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产品性能好则质量好。
单纯追求性能。
而对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及寿命周期费用未予重视。
产品性能的先进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可靠性、维修性是性能先进性得以持久保持保证。
通过设计奠定产品的可靠性础,研究在设计阶段如何预测和预防各种可能发生的故障和隐患,使其达到规定的定性或定量的可靠性目标值。
3.1可靠性要求
产品可靠性要求分为定量要求和定性要求两种。
它是进行可靠性设计的依据,应在有关的文件中加以明确。
(1)可靠性定性要求。
一般可分为两类:
设计要求和分析要求。
在定量设计和分析缺乏大量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提出定性设计和定性分析要求,并加以实现。
a)定性设计要求一般是指在产品研究过程中要求采取的可靠性措施,以保证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如:
制定贯彻可靠性设计准则、简化设计、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等。
b)定性分析要求一般是指在产品研制过程中要求采取的可靠性分析手段,以保证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如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
(2)可靠性定量要求。
可靠性定量要求是确定产品的可靠性参数、指标及验证时机和验证方法,以便在设计、生产、试验验证、使用过程中用量化方法评价或验证产品可靠性水平。
技术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存系统或产品的研制任务书或技术合同中明确规定。
同时也要合理而明确地确定产品的敞障判据才能使可靠性定量要求得以正确实施。
(3)理解要求。
a)设计目标要求:
设计必须满足的要求。
在合同中规定的可靠性定量要求(如Rn、MTBF)。
b)验证要求:
即最小接受值。
按标准的统计试验方案必须达到的要求(如MTBFL、RL)。
验证可以是试验验证、使用验证或综合评估。
c)故障判据:
即什么是故障,合同双方要明确。
3.2选择和确定可靠性参数及指标的依据和要求
(1)选择可靠性参数的依据
工作性质
维修特点
产品对象
可靠性参数
连续或间歇
重复性工作
可维修
复杂的系统、设备、民用产品
可靠度、平均寿命(MTBF、.MTTF)、故障率可用寿命、维修度、平均故障停机时间MDT、平均维修时间MTTR、平均大修间隔MTBO、平均维修间隔MTBM、可用度等
不能维修
设备中的耗损零件、材料
可靠度、故障率、故障时间的分布(标准偏差、威尔参数等)、MTTF特性值的稳定性(均值、标准偏差的随时间变化特性
一次性使用
可维修或不可维修
火火器、保险丝、超负荷继电器、紧急用发电机、信笮
可靠度、成功率、命【fl率等,不町靠度、误动作率等、平均大修间隔MTP,O、平均维修间隔MTB
(2)确定可靠性指标的依据.应根据需要与可能,经综合权衡后确定.a)需要:
指考虑使用方的需求,产品的重要程度。
b)可能:
指考虑国内外类似产品实际达到的可靠性水平,当前研究中所采取的技术对可靠性的影响,国内的技术基础和生产水平以及研制装备的费用、进度、预期的使用和保障等约束条件。
(3)参数、指标确定的程序
产品可靠性参数、指标确定的程序
序号
寿命周期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
责任者
1
技术指标论证阶段
a、对新研产品进行实用需求分析
b、对柑似正使用产品的可靠性状况分析
C、初步确定新产品的寿命剖面、任务剖面、使用保障等方面的约束条件
d、经综合权衡后,选择可靠性使用参数,提出成
熟期的使用指标
e、评审
f、纳入产品技术要求文件中
定购方
定购方
定购办
定购为主与有关部门协商
定购方为丰,承制方、专家参加
定购方
2
方案论证及确定阶段
a、根据使用指标,进行町靠性设计方案设计与分析
b、根据成熟期的指标,确定工程研制、牛产阶段的使用指标
C、评审
d、纳入研制任务书或合同书
e、根据产品可靠性指标分配结果,确定转承制产品的合同指标
承制方
定购方与承制方协商
承制方、定购方、专家
承制方、定购方
承制为主与转承制方协商
3
工程研制阶段(含设计定型
a、使用、维修、保障方案变动时,修订靠性指标
b、严格履行有关审批手续
定购方为丰与承制方协商
4可靠性预计
4.1可靠性预计目的
(1)将可靠性预计结果与可靠性指标要求进行比较,审查设计是否能达到任务书要求的可靠性指标或确定可靠性要求是否合理。
(2)在产品可靠性论证阶段,通过可靠性预计,可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3)在产品设计阶段,通过可靠性预计,发现设计中的簿弱环节,改进产品设计,提高其可靠性。
(4)为可靠性增长试验、验证试验提供依据。
(5)为产品可靠性分配和权衡提供依据。
4.2可靠性预计程序
(1)明确产品可靠性结构的定义,即产品功能、任务、结构组成等。
(2)明确产品工作条件和故障判据。
(3)画出可靠性框图、建立产品可靠性数学模型。
(4)预计各功能单元可靠性Ri。
(5)按产品可靠性数学模型预计产品的可靠性R(t)。
4.3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方法
电子设备最大的特点是寿命服从指数分布,即故障率是常数,
(1)元器件计数法是一种简单而又快速的预计方法。
适用于电子设备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
具体计算过程是:
先计算设备中每一类元器件的数量和型号,再用该类元器件的通用故障率乘以
元器件数目和该类元器件的质量等级系数,最后把各类元件的乘积累加起来,即得到部件(或设各)的故障率。
(2)元器件应力分析法适用于电子设备详细设计阶段,已具备了详细的元器件清单、电应力比、环境温度等信息。
应力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元器件应力分析出的温度及负荷系数呈函数关系的基本故障率九,考虑各种因数的影响,引进系数,将其与基本失效率相乘,得出实际故障率。
再根据实际故障率,元器件的种类、数量及可靠性框图,计算出设备的可靠性。
应力分析法具体步骤如下:
a)将所有元器件按功能单元分类,全部列入元器件应
力分析计算表;
b)确定所列的元器件的电应力;
c)确定元器件的工作环境温度(℃);
d)确定元器件的质量等级:
e)计算元器件基本失效率;
f)根据元器件的种类、质量、应用条件、环境选定修
正系数;
g)根据元器件失效率模型计算元器件的应用失效率
h)根据功能单元的可靠性数学模型确定功能单元的失效率;
i)用功能单元的可靠度代入部件(或系统)的可靠性数学模型,求得部件(或系统)的可靠度。
有关电子元器件可靠性预计详细资料可查阅国家标准GJB299A(B、C)。
注意:
要求一般预计值0=l.25oQ表示设计目标值:
0指平均寿命,即MTBF)。
5可靠性分配
5.1可靠性分配目的
将系统的可靠性目标值合理地分配给各构成单元。
例如,对于电子产品是将总的可靠性指标按系统~装置(子系统)一模块(组件)一元器件这样的层次进行分配。
对于机械产品是将整机的可靠性指标分配到各总成,再将总成的指标分配到各部件、零件。
分配到每一部分的指标即是这一部分的可靠性设计目标值。
5.2研制阶段不同时期可靠性分配方法的选择
具体进行可靠性分配时,首先必须明确设计目标、限制条件,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及有关同类产品的可靠性预测数据等信息。
随着设计工作的不断深入。
可靠性模型的逐步细化,则采用的可靠性分配模型也应有所不同。
具体可参见下
表:
不同研制阶段可靠性分配方法的选取
研制阶段
可靠性分配模型
方案论证
初步设计
详细设计
等分配法
评分分配法、比例组合法
考虑重要度和复杂度分配法、可靠度再分配法、直
接寻查法
5.3可靠性分配准则
(1)对于复杂度高的子系统、设备等,应分配较低的可靠性指标;
(2)对于技术上不成熟的产品,分配较低的可靠性指
标;对于技术上成熟的产品,分配较高的可靠性指标;
(3)对于处于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的产品,分配较低的
可靠性指标;
(4)当把可靠度作为分配参数时,对于需要长期工作的
产品,分配较低的可靠性指标;
(5)对于重要度高的产品,分配较高的可靠性指标;
(6)对于可达性差的组件,分配较高的可靠性指标。
5.4可靠性分配注意事项
(1)可靠性分配应在研制阶段初期进行;
(2)可靠性分配应反复多次进行;
(3)为减少可靠性分配的重复次数,在规定的可靠性指标的基础上,可考虑留出一定的余量;
(4)必须按产品成熟期规定值(或目标值)进行分配。
6可靠性预计、分配工作流程(见下图)
7可靠性与安全性
可靠性就是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不出现故障或者能够保持正常工作的概率,也就是说可靠性高的产品出现故障的机率小点,平均运行时间长点。
安全性技术,就我的理解是人们应用世界的普遍规律和客观真理来保证人类社会中各种活动、事件不对人类或者自然界造成伤害的技术。
其次,可靠性技术和安全性技术它们各自使用的领域也是不同的,据我所知,可靠性工程是一门探“因”究“理”:
分析出事情(故障)发生原因及机理并保证产品或系统不出故障和尽量少出故障的技术。
而安全性技术是研究怎样避免人的伤亡的技术。
再次,产品或系统具有可靠性是其能够安全运行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可靠性解决的是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强“质”保“安”,提高产品质量,尽可能保障产品安全性,它并不能彻底的防止安全事故的产生,也就是可靠不一定安全,但安全一定可靠。
由此可见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关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靠性更加重要一点。
结束语
可靠性工程技术是为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科学,是一门综合了统计学、概率论、控制论、计算机技术等众多科学成果,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为出发点的边缘科学。
它着重研究产品或系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可靠性工程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