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与写作论文.docx
- 文档编号:23291856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23KB
汉语修辞与写作论文.docx
《汉语修辞与写作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修辞与写作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修辞与写作论文
成绩
佛教对汉语词语的影响
课程名称汉语修辞与写作
授课教师肖莉
院系应用英语学院
年级专业2014级
姓名陈*
学号1464407**
时间2014.12.22
佛教对汉语词语的影响
摘要: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两千多年来,佛教对中国文化和民族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可以和佛教文化相匹敌,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现象能象佛教那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进人们的深层意识——中国文化核心。
随着佛教的传播及佛经的翻译,大批大批的来自佛教佛经的词语已成为汉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一般常用词语。
关健词:
佛教;汉语;词语;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西汉末年从印度、西域传入中国的。
当时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异常激化,社会连年动乱,生灵涂炭。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佛教在中原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发展。
几百年间,上自帝王公卿、文人学士,下至市井小民,都受到了这一宗教的震荡,风气所趋,佛教便征服了全中国。
而且经魏晋隋唐,逐渐与中国文化合流,并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则尤为明显。
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给汉语词汇增添了大量有关佛教色彩的新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
佛经的传译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创造了不少新的双音词与多音词,同时也使汉语的构词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此外,佛教对我们的日常用语和成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作为一个完全异质的语言、文化系统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时至今日,我们只要稍作留意,便会发现人们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只不过很多人对这些词汇来源已不甚了解罢了。
一、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1.1充实了汉语词汇的家族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
随着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传译,大量新的词汇源源不断地进入了汉语的词汇宝库。
(1)佛化汉词:
利用中国固有的一些词语来表达佛教的概念,从而赋予这些词汇以全新的意义。
例如:
“定”,汉语中原来就有这个字,但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这个“定”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佛教中,“定”是佛教教徒的三学(戒、定、慧)之一,“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既不瞌睡),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
这是印度一般宗教徒所必习的,尤其是作为一名佛教徒所修持的必要条件。
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触等的粗分别,逐步发展为身心轻安,终于能够把心——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一种无漏的智慧。
“因缘”,此词汉语中本来就有,解释为机会,《_史记﹒田叔列传》_:
“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
_后来佛教用来作樊文Hetupratyaya的译名,指形成所有事物的原因和条件。
因缘,是译经者把新解释注入旧词语的一个例子。
其他的佛化汉词还有心、空、真、观、解脱等等。
(2)创造新词:
指为了翻译佛教上的一些概念或根据佛教观念而创造的词语。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印度已经在宗教哲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在哲学上的用语多为中国所没有。
因为当译经翻译佛学概念时,不可避免的临时创造了一些新的哲学词语.所以许多佛家名词自然就是哲学名词。
例如:
塔,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产生的一个新词。
汉文中原来没有“塔”字,它是魏晋以后专门造出来的。
在此之前,人们翻译梵文stupa时,有的音译作“窣堵波、私偷簸、佛图、浮图”等,有的意译作“方坟、圆冢、灵庙”等,而以“佛图、浮图”用的最多。
“塔”字最初见于晋葛洪的《字苑》,这个名词的产生大约在魏晋时代。
葛洪《字苑》及《切韵》对“塔”的解释是佛堂、佛塔、庙也。
释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七“窣堵波”:
“《说文》元无此字,徐铉新加,云:
西国浮图也。
原夫塔字,此方字书乃是物声,本非西土之号。
若依梵本,瘗佛骨所名曰塔婆。
”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
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四句话的意思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其他的根据佛教有关概念而创造的词则有四谛、五蕴、法界、众生、本来面目等等。
(3)复合词:
由于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汉语新词中,有一部分词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
“佛”字便是这些词中非常典型的一个,以佛为词根,出现了许多新的复合词,如佛教、佛曰、佛界、佛祖、佛爷、佛塔、佛力、佛语、佛龛、佛像、佛门弟子、佛法无边等,可谓不胜枚举。
“心”(即心念,思想感情)为词根,又组成了不少表示佛文化的词群。
如心心、心田、心印、心地、心花、心猿等。
“魔”,汉字本无魔字,魔是梵语Mara的音译,是“魔罗”的略称,指破坏善行的恶鬼,有时也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即所谓“迷障”。
以“魔”为词根的词更有魔鬼、魔力、魔头、魔窟、魔鬼、魔王、魔爪、魔掌等。
(4)佛教新词的引申义的产生:
中国的佛教文化在长期的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些佛教用语被人们频繁使用,很快突破佛教用意的范围,意义得以引申,进入了全民语言。
例如:
方便:
《维摩诘经》“以方便力,为众诸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
”它的意思是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化方式。
进入汉语全民用语后,引申出了“便利”的意思。
我们平常所说的“提供方便条件”、“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等就是这个意思。
导师:
《法华经》“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在佛教里它是指引导人成佛的人,是佛菩萨的通称,又指佛说法时,担任唱经表白者。
这个词进入全民语言后,是指“指导学习或指示方向的人”,如“研究生导师”、“革命导师”。
世界:
《楞严经》“何名为众生世界?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汝今当知,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
”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以后,泛指地球上的所有地方。
实际:
实,佛教是指最高的“真如”、“法性”境界;际,指境界的边缘。
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与“理论”相对应,表示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情况。
烦恼:
佛教以贪、痴、慢、疑、见等为烦恼,认为它是人生一切苦恼的根源。
在现代汉语里,指一切烦扰不宁、心神不安。
平等:
《妙法莲花经》“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
”佛教教义认为世界一切普皆平等。
现代汉语里所说的“平等”,一般是指人与人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
阿弥陀佛:
原是梵文“Amitabha”的音译,又意译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也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
据《阿弥陀经》记载,凡愿往生彼土者,一心不乱,长念诵其名号,临终时佛即出现,前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人们念多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又赋予了它一些新的含义:
既可以表示寻求前往极乐净土的方法,也可表示祈祷或感谢神灵,还可以作悲喜、感叹等的呼语。
“阿弥陀佛”的这些用法在我们的日常口语或小说语言中随处可见。
比如在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五回:
“老残大叫道:
‘好,好,骂得好苦!
翠环,你还不去拧他的嘴。
’翠环道:
‘阿弥陀佛,总是两位的慈悲’。
”又如茅盾的《子夜》中的一句话:
“你回来了么?
阿弥陀佛!
”一个青年女人的声音出来开门了。
以上四类新词的出现都是受到了佛教文化传译的影响,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及其表达方式。
1.2丰富与发展了汉语的构词法
佛教的传播和佛典的翻译对汉语的构词法影响巨大,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和发展。
丰富的词汇构造方法是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的基本体现。
大批意译的佛教词语的产生,矾固并发展了汉语词汇的构造方法。
特别是从造词法的角度去观察,佛经中的譬喻造词,更以其明显的特色,丰富了汉语譬喻造词的方法;而且还以其丰富的内容,为人们研究汉语譬喻造词法提供了历史的线索。
而佛教音译词与“梵汉合璧”词,作为鸦片战争以前汉语词汇家族中所吸收的外来词语的最大群体,其创造中的多样化汉字音译,如:
三摩地——三昧、巡沙曳——架装等,就是为了适应汉语的内部规律所进行的音节简化、词形规范等汉化过程。
此外,音兼意译地创造新词、半音半意地创造合璧词等,对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创造颇有启迪之功。
特别重要的是,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一些佛教基本词深人汉语血液,汉语根词的队伍得以大大扩充,如“法”“魔”“佛”“禅”“梵”等等,在此基础上,不断派生、创造出有关的系列新词,如《全唐诗》中用“禅x”表寺院的词就有:
禅院、禅窟、禅宇、禅堂、禅林、禅舍、禅宫等。
(1)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
(2)佛经传译加快了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进程,由此导致了汉语各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产生了大量的偏正式汉语词语,如三生、妄想、戒律等,逐步改变了之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主的状况。
(3)随着汉语中佛教词语的产生,主谓式词如缘起、自觉、自在,动宾式词如结缘、忍辱、有情等也逐渐增加。
佛家的《六离合释》一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佛典的构词方法,讲述了六种构词方法:
一、持业释,以体用关系立名,如藏识,藏为用,识为体;二、依主释,以主为关系立名,如根本烦恼,烦恼为主,根本为从;三、有财释,以所具内涵立名,如火宅,火属宅;四、相违释,以联合关系立名,如因缘、名色、生灭;五、带数释,标数以立名,如四谛、五蕴;六、邻近释,以同义关系立名,如五阴和五蕴,六道和六趣,六尘和六境等。
其中有些构词法在我国古代就有,但没有广泛使用。
自从佛典在中国广泛传播后,这些原有的构词法也被广泛应用了,而那些新来的构词方法也开始广为采纳。
由此可见,佛教的传播促进了我国构词法的完善与发展。
1.3加速了汉语双音化发展的进程
汉语在历史上长期以单音词为主,然而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和翻译佛典表意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加流畅,佛经翻译家们在翻译经文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和多音词。
例如进退、两难、自然、如意、赞助、希望、意识、烦恼、机会、习气等等。
到了魏晋时期,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进程大大加快,具体表现为过去由单音词表示的概念大都有了双音节形式,而出现的新概念基本上都由双音节形式表示。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现象无疑也促进了汉语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
佛教的输入及发展,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导致更多的新概念的产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重要原因。
而通俗、白话的文体,汉语发展的历史背景,决定了翻译佛经多用汉语中本有的双音节词语,或承古习用,或利用时语。
此类例甚多。
我们仅以后秦著名翻译家鸿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譬喻品》中一段长谒为例,此谒共2636字,其中有双音节的词语405个,而以下词目又均属中古汉语中的新词新语,如:
怖畏、究竟、摧朽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汉语音节简单与印欧语系音节复杂的差异,佛教概念深奥、细微、抽象等特点,决定了梵汉对译所产生的新词,以双音节为主。
其中如音译词,除了本为双音节者外(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约收20个),有不少是多音节简化得到的。
如:
三摩提——三昧、僧伽蓝摩———伽蓝、波罗提木叉———木叉等。
《佛学大辞典》收类似的双音节词26个。
梵汉合璧词则更是以双音为主,据笔者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约有20个简化成单音节的音译词,它们是能产的构词成分,于其前、后再加汉语成分,这样可产生为数不少双音梵汉合璧词,《佛学大辞典》中约收370个。
至于意译词,既然从汉代起,汉语新词的产生已逐渐以复合法为主要方式重,那么,它们自然也大多是双音节的,正如王力先生所言:
“如果是意译,就更非复音不可。
……至于吸收外来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靠着主从伪语来对译单词。
既然是伪语,至少有两个音节。
”所以,汉译佛经中丰富的双音节词语为中古以后双音节词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加速了汉语双音化发展的进程。
1.4促进了日常用词、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的发展
源于印度的佛教,自汉时传入中国后,在中华大地经历了二千余个春秋,在汉语的词汇宝库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汉语的日常用词、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佛教对日常用语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佛经的翻译,“佛”字自然就成为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涌现,如佛骨、佛眼、佛手、佛门、佛经、佛光、佛祖、佛寺、佛国、佛法、佛口、立地成佛等,甚至把慈禧太后称“老佛爷”。
此外,还有许多与佛有关的日常用语,如因果、报应、忏悔、圆满、结果、体会、体验、变化、三昧、现在、现实、现世、水中月、烧高香、门外汉。
“上西天、归西天”成为人们对“死”的戏谑的说法。
这些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其来源的常用语。
(2)佛教对成语的影响
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完美语言,它有很丰富的成语。
在历史长河中,成语是汉语宝库中具有特殊形式和功能的语言材料,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
在璀璨夺目、丰富多彩的汉语成语中竟有三百多条与佛教文化有关。
如与佛有关的:
借花献佛、佛眼相看、吃斋念佛、烧香拜佛。
比喻人有仁慈之心叫有菩萨心肠,像菩萨一样面目慈善叫菩萨低眉。
佛教传说中面目可憎的形象有:
牛鬼蛇神、笑面夜叉、牛头马面、混世魔王等。
与佛教中创造的世界、教义有关的就更多了,如佛教宣传大慈大悲、大彻大悟。
有诸多清规戒律,要以慈悲为怀,去普渡众生,对佛要顶礼膜拜、五体投地,这样才会功德无量,进入极乐世界、西方乐土。
不然的话就会有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等等。
例如“五体投地”来形容对他的无比敬重和推崇之意,而“五体投地”原本为佛教表示礼节的方法之一,此本为印度所行的敬礼法。
据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的敬礼法共有九种,其中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
佛教因诞生在印度,也就沿用了这一礼法,并以五体投地礼为最高的礼敬方式。
我们翻开词典还会找到更多与佛教有关的成语:
昙花一现、本来面目、现身说法、不可思议、想入非非、天女散花、天花乱坠、在劫难逃、劫后余生、六根清静、镜花水月、传经送宝、超凡脱俗、聚沙成塔、一尘不染、衣钵相传、香案供养、十八罗汉等。
此外,还有一些成语如一丝不挂、一针见血、一尘不染、三生有幸、百尺竿头、七手八脚、三头六臂等,这些成语的意义虽然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意义有所变化,但是透过对它们语源的探讨,仍然可以看到佛教文化在汉语成语中留下的印迹。
汉语中的成语,以简短的形式表现出丰富的内涵,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精华,而在这些汉语成语中,据粗略统计,至少也有数百个成语与佛教有关,这就不难看出佛教对汉语成语的影响力。
佛教对汉语成语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佛教教义、理论对汉语成语的影响。
佛教的四谛、五蕴、因缘、轮回、四业、四劫等教义理论产生了大量与此有关的汉语成语,如因果报应、一面之缘、六根清净、一生一世、万劫不复、一尘不染、生老病死、三灾八难、人间地狱等等。
二是佛教的修行生活方式对汉语成语的影响。
如在家出家、老僧入定、面壁功深、面壁思过、醍醐灌顶等成语反映了佛教修行者修行生活的方式。
三是佛教论著里的典故对汉语成语的影响。
大家所熟悉的成语“水中捞月”就出自佛教律藏《摩诃僧祗律》中,该成语在佛教典籍中又叫“水中捉月”“井中捞月”,常用以比喻愚人执幻想为实有,更起贪心而去追逐,结果徒劳无益,自找苦吃。
除了这个人人皆知的成语,其他为大家所耳熟能详的此类成语有盲人摸象、叶落归根、少见多怪、对牛弹琴等等。
四是受“佛”影响的成语。
“佛”是佛教的核心之一,受其影响,汉语中自然就产生了许多与“佛”有关的成语。
诸如不看僧面看佛面、借花献佛、心到佛知、拣佛烧香、佛面贴金、佛口蛇心等等。
这些深受佛教影响的成语是东方文明智慧的结晶,它们准确、生动,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因此,时至今日,仍被大家广为使用。
(3)佛教对俗语谚语的影响
俗语谚语都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定型的语句,大多简练而形象化。
在俗语谚语中也有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词条。
比喻没事不上门相求的“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来源于佛教,“三宝”就是指佛、法、僧,“三宝殿”泛指佛殿。
指若有事祈求与佛,则佛殿大张法会,无事时佛殿静穆,如忽登佛殿则存不敬之心。
“不受磨练不成佛”,佛家修练圆满成佛都是经过百般磨练的,后比喻不经过艰苦成不了才。
对工作消极应付,干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我们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比喻人少好办事,人多反而互相推诿办不成事,有“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现在形容腐败分子贪污腐化整垮企业,有一个词“穷庙富方丈”。
比喻不知究竟弄不清底细或缘由的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劝人改邪归正的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比喻平时不积极准备,事到临头才急忙应付的有“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可以说俗语谚语是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常用的词语,由此可见佛教已深入中国人的思想生活。
(4)佛教对歇后语的影响
歇后语是汉语中所独有的一种别具特色的形式。
它形象、生动、活泼,饶有趣味,与佛教也有密切关系。
如“屠夫念经——假慈悲”,屠夫杀生,念经是慈善行为,二者是对立的,屠夫念经文必是假慈善。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比喻自己都保不住更别说照顾别人。
还有一些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歇后语,从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佛教的影响: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和尚打架——都抓不住辫子
尼姑头上难插花——无法(发)
阎王贴告示——鬼话连篇
大佛殿的罗汉——肚子泥
二、研究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意义
佛教词语已经点点滴滴融化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去,对佛教词语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1)对佛教词语的研究可以填补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的空白。
潘悟云先生也指出:
“释家讲经传道,首先要考虑到如何使信徒都能听得懂,所以他们必然会大量地运用口语,而且进一步反映在佛子经论中。
这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弥足珍贵。
”可见,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来说,词汇史的研究必须关注外来词,那么要研究中古、近代汉语,也就必须要研究梵语对汉语的影响。
总之,佛教词语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佛教词语的研究非常必要。
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
“依照今日训诂学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佛教词语蕴涵了语词的文化内涵,为语言结合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比如汤用彤先生利用相关材料,证明“和尚”的称号是从西域语言音译过来的,其意义相当于梵文的“亲教师”,是西域流行的对于有学问的僧人或者是出家人的称呼;另外他还利用佛教材料证明针灸不是源于印度。
(3)佛教语词语源的探究对中国边疆史、少数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取长补短,逐步融合成为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在这个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民族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往往成为胜利者,这样很多少数民族就会被同化,直至消亡。
这些被同化掉的少数民族的语言状况如何,我们便无从得知。
佛教与梵语关系密切,以致不少人以为汉文佛经都译自梵语,但实际上,很多词语往往并非直接来自梵语,而是以我国古代西域一带的语言为媒介的,如果我们考察《慧琳音义》就会发现,除了梵语外,还有“胡语”、“蕃语”、“昆仑语”、“鲜卑语”等等名称。
例如:
耨檀国上农屋反,次但丹反。
鲜卑语。
人名也。
擿笴国上张革反,下音哥。
蕃语也。
可见这些材料对我们研究历史上业已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弥足珍贵。
(4)佛教词语对我们研究六朝隋唐时期的民俗风情、佛教礼仪也有重要价值。
佛教俗语词是近几十年来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热点。
由于佛教的宣传对象主要是平民,所以在早期佛经的汉译文中就包含了较多的口语词汇,对这些词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祭祀习俗。
例如:
胡跪右膝著地也,竖左膝危坐,或云互跪也。
浴抟案西域国俗,澡浴初讫,碎以诸果或药,用苏为抟,将摩拭身,令其润滑,及去风等,故名浴抟。
通过“浴抟”一词的解释,我们清楚地知道原来现代的保健浴竟然是始于古代西域的。
总而言之,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是巨大的,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佛教词语的深入研究既可以填补汉语史研究的空白,还能了解我国边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三、结语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进程逐步展开和深入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汉译佛典中佛教词语的创造带来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扩充了汉语词汇的宝库、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构造方式、加速了汉语双音化的进程、促进了汉语口语化等方面,这些都说明了佛教词语影响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容和发展,从而也促进汉语口语化的发展。
因此,我们说佛教词语给汉语注入了新的血液,是汉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文化不断创新,日益发展,对汉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广泛而深远,必将促进汉民族语言更好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J].楚雄师专学报,2001
(2).
[2]程涛,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J].语文学刊,2012(3)
[3]黄群,佛教对汉语词语的影响,[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7).
[4]黄霞,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语文学刊,2003
(2).
[5]梁晓虹,简论佛教对汉语的影响,[J].汉语学习,1992(6).
[6]孟万春,佛教与汉语外来词研究,[J].江淮论坛,2010
(2).
[7]王领,佛教词语对汉语的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
(2).
[8]陈广恩,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J].中国宗教,2005
[9]尤俊成,试论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3.
[10]梁晓虹,论佛教词语对汉语词汇宝库的扩充,[J].杭州大学学报,1994(4).
[11]周淑敏,汉语与佛教文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
(2).
[12]蒋栋元,梵汉文化的合璧——试析汉语佛教成语的一个构成
特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3]普慧.天竺佛教语言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J].人文杂志,
2004
(1).
[14]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5]任道斌.佛教文化词典[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16]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7]胡晓清,外来词,[M].新华出版社,1998.
[18]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19]徐时仪,佛经音义研究,[M].上海:
上海古籍,2006.
[20]梁晓虹,佛经音义与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语 修辞 写作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