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安全与我同行.docx
- 文档编号:23291169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9.65KB
第一节 安全与我同行.docx
《第一节 安全与我同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安全与我同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安全与我同行
第一节个人行为安全——防盗窃
教学目标
1、了解盗窃的含义和特点。
2、掌握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提高预防和应对能力。
重难点
1、掌握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
2、提高预防和应对能力。
教学过程
1、了解盗窃的含义和特点。
2、交流汇报,归纳板书:
含义:
非法占有、秘密窃取国家、集体或他人财物的行为。
特点:
一般不使用暴力,具有隐蔽性
过渡语:
提防和惩治盗窃分子,除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和法制力量外,更主要的是提高青少年的自我防盗意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盗窃呢?
3、小组交流讨论:
预防盗窃的方法有哪些?
4、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它成员可以补充。
归纳板书
过渡语:
我们虽然已经了解了防盗窃的方法,但还是难免发生盗窃案件,如果发生了盗窃怎么办?
你知道有哪些应对措施吗?
6、交流讨论:
应主要有哪些措施?
7、指名学生汇报,其它学生可以补充。
8、思考回答:
你还知道有哪些应对抢劫的措施?
说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1、什么是盗窃、抢劫、绑架?
2、当你面对抢劫犯时,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3、当你在上学路上,有陌生人开车向你问路时,你会怎样做?
4、假如你被骗后,你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
5、如果在放学路上被人截住,要你交出钱和手表,你会怎么办
6、当你发现一群专门抢劫同学的犯罪团伙时,你会怎样与他们作斗争?
7、你遇到过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情况吗?
当时你是怎样处理的?
第二节安全与我同行
教育内容:
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合理想象依据教学需要
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
(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
“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二、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
并相机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三、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四、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
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
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
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
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
同时给学生指出教材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已废止,现行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五、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俗话说: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
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
教师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
接着播放录像。
(课件展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调查统计中,从无数悲切的场景中转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实际,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
六、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
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
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
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
如果是你该怎么做?
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
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
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
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
总结:
同学们,交通事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让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幸福才能与我们同在,安全才能与我们同行。
第三节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公共场所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列举说明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秩序。
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中遵守公共秩序的情况。
2、收集与遵守公共秩序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语?
(出示:
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
2、当你看到这些标语时你是怎样做的?
师:
我们是小学生,必须遵纪守法,我们该怎样从遵守公共秩序做起呢?
请大家一起来学习《遵守公共秩序》一课。
(板书课题)
二、学文、明理、导行
1、生跟着录音熟悉课文内容(放录音)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2、师讲解告诉学生:
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
公共秩序是人们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共同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规则。
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办事社会就井然有序。
3、出示(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到剧场看杂技表演)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遵守公共秩序?
(排队入场、按票入座、演出中役有走动、看演出时不乱吼叫、结束时场地上没有瓜皮果壳)
②剧场的叔叔阿姨是怎样称赞他们的?
说明他们怎么样?
③他们遵守了公共秩序对社会生活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
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场所里被服务者心情舒畅,服务者满意,公共场所井然有序,展示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
4、出示图:
(图画内容:
小明等几位同学在一个车站停车场里打闹,小刚劝他别这样做,他不听,正在这时,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另一辆正要进站,小明他们不让道,在两辆客车间追打,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
问:
①几个小学生干了一件什么事?
他们扰乱了哪里的秩序,结果怎样?
②哪位同学的行为是好的?
他做了什么事?
师小结:
不遵守公共秩序害处大板书:
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保证。
三、深化认识
下面这些说法正确吗?
请用事例说明理由。
1、有的同学说:
“如果不要公共秩序;大家随随便便,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更好吗?
2、一个人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关系。
师小结:
遵守公共秩序是必要的,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四、行为指导
1、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
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
2、议议、做做:
同学们常去公共场所,请你照例子用有关的规则提醒大家,明确有关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五、深入导行
生分组讨论:
遇到下列情况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要这样做?
1、同学们在图书室里排队借书,你看见了一个同学没排队而挤进了队伍。
2、你班某同学,在商场里乱扔果皮、纸屑,服务员批评他,他和服务员大闹,你上前劝阻,可这位同学不听。
师再问:
当你见到不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该怎样办?
(启发学生答出:
要阻止、批评等)
六、课堂总结
师:
通过今天对《遵守公共秩序》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
在生回答的基础上师进一步谈话:
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实际上都同社会的主产、生活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受到了破坏,这个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也就受到极大的影响。
第四节做护法遵法的小学生
教学目标:
1、组织进行一次深刻的有意义的宣传法律的主题班会活动,进一步了解法规知识,加强同学们的法律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习惯。
2、认识邪教的本质特征和危害性。
3、学习用科学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知识
3、讨论怎样处理以下行为。
有人跳窗入室盗窃,一人看见后悄悄走开。
一毒品贩子正诱骗一群中学生吸烟。
有的同学向同学强行借钱,不借就找人打。
朋友被打了,其他人帮他打群架。
4、班主任老师总结。
愿同学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让法制与我们永相随,让幸福快乐与我们永远相伴。
5、首先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来了解什么是邪教。
(看录像)
(1)什么是邪教?
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其它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封建迷信邪教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2)邪教普遍具有哪些特征?
①所谓教主虽来自弱势群体,却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思想,有强烈的统治欲和政治野心。
②宣传世界末日来临也是邪教惯用的手法。
③所谓教徒大多来自于弱势人群,教内对教徒进行强制性的灌输和精神控制,大搞神秘主义,追求神秘的心灵体验。
④邪教教主采用各种欺骗的手段骗取教徒的信任,要求教徒放弃物质享受,俭朴禁欲,交出私有财产。
(3)邪教是怎样骗人的?
①利用天堂地狱、鬼神;
②制造教主是神来进行欺骗;
③编造前世债孽来进行欺骗;
④以强身健体,治病救命进行欺骗;
⑤利用信仰需要,以传播福音骗人;
⑥制造新迷信。
(4)邪教的本质是什么?
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5)邪教有什么危害?
①剥夺信众人权;
②泯灭亲情人性;
③骗取群众血汗钱;
④破坏生产、生活秩序;
⑤煽动闹事,扰乱社会治安;
⑥危害国家政
7、邪教的危害
邪教骗人时,假装关心你,让你觉得很亲近,不知不觉上了当
案例:
魏某因病做了手术,生活更加困难。
一天,魏家来了两个神秘的人,对魏“安慰”一番,魏某很感激。
这两人逐渐成了魏某的“知心朋友”。
魏某受骗入了邪教,交了300元钱和600公斤小麦。
魏某积极参加邪教活动,又欺骗他人,还跑到外地散发邪教传单。
邪教被取缔后,魏某被绳之以法。
他十分后悔。
8、如何预防邪教(学生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
①良好行为健康保证
②思维清晰理性处事
③积极进取乐观处世
9、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希望同学们树立科学的“三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歪理邪说的侵蚀,自觉抵制邪教、传播科学、弘扬文明,对邪教的宣传活动不听、不信,发现邪教违法犯罪行为后,要勇于揭露、举报,不断用先进的文化充实自己,健康。
三、小结
“邪教”是精神的鸦片,万恶的化身。
它对人们进行精神控制,无休止地折磨着无知的人们。
邪教残害生命、摧残青少年,就是对国家,对社会的犯罪,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会漠然视之,都会坚决予以打击!
邪教,也像一把犀利的剑,外表招摇而充满诱惑,一旦刺中人们的心,便无一生还。
这把剑中带着诱骗的成份。
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科学知识,不懂科学发展观,只知道企求上天和神佛的恩赐,贪图微薄的利益,那他就会很容易地被这把剑刺中心脏,在污浊中毁灭。
还有的人头脑简单,轻信别人的话,那他也很容易被骗得神魂颠倒,晕头转向,迷失了方向后会一直朝着错误的方向往前走,不知悔改,他要把原本纯净的心灵染黑,也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同学们,铲除邪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科学就是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最有力的武器。
科学知识有助于人们消除无知和愚昧,从根本上来制止迷信的形成。
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们,我们应该恪守下列四条法则:
一是从我做起,不信邪教,抵制邪教;二是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不信邪教,拒绝邪教;三是发挥我们的知识优势、智力优势,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四是带头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自觉抵制邪教的歪理邪说,让邪教无地容身!
第五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标: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二、主要内容: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
风是雨的头。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
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1、言语:
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
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
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
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
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
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
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
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
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
这8个人也都是从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
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
小事不小。
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
教育无小事;
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二、小结: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
自尊自爱,注重小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将来我们才能成为一名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
第六节严守治安规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解治安处罚。
2.引导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
3.让学生认识到应对突发事件,不仅需要有效的方法,也需要勇气和智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利用身边发生过或学生听说过的案例引入,并出示教材提供的案例,提醒学生要提高预防各种侵害的警惕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遇到异常情况时机智地保护自己。
2.引导交流,学生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案例,结果如何?
有何启示?
二.模拟体验
1.设定情景,让学生在设定的敲诈、勒索等情境中,通过个人思考、同桌交流等形式进行简单总结和归纳应对、保护的办法,教师根据需要进行点拨。
2.阅读理解,阅读“天天提醒”和“小学生自我保护歌”,了解抢劫易发生的地点及受害人群,理解和掌握正确应对危险的方法。
三.讨论提高
1.小组讨论:
在家里遇到盗窃分子,应该怎么办?
2.师生共同总结并展示讨论结果,教育学生遇到异常情况,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寻求帮助或自我保护。
四.拓展延伸
1.观察图片,让学生判断有无危险,方法是否得当。
2.讨论正确的处理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治安管理的具体内容。
教学过程:
一、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第二条:
同时具备四个条件:
一是具有社会危害性;二是具有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性,即违反了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三是不够刑事处罚性,即该行为不构成犯罪;四是应受处罚性。
这四个要件缺一不可。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事实为依据原则(始终贯穿始终)
(二)错罚相当:
处罚与行为性质、情节、对社会危害程度相当,重错重罚、轻错轻罚、罚过相当。
另外,法律有从轻、从重、减轻情节的也要考虑四种情形从重处罚:
即有较严重后果的;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6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
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的5种情形:
情节特别轻微的;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出于他人胁迫或者诈骗的;主动投案,向公安机关如实陈述自己违法行为的:
有立功表现的。
(三)公开、公正、保障人权原则
公开:
依据公开据以认定违法行为和处罚的规范和依据要公开
处罚公开处罚的程序、内容、结果公开。
公正:
平等对待实体和程序公正公安机关保持中立立场保障当事人陈述、申辩、要求听证、提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权利成为宪法中保障人权规定的具体体现。
(四)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也是行政处罚和刑罚的原则
要求:
防止重处罚、轻教育防止为处罚而处罚、“开罚单”,应使知道行为的违法性质、社会危害性,认识到承担处罚性法律后果的必然性(实际执行中有很大差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具体的运用
教学过程:
本法适用范围
1、空间效力(名称看适用中国,是否每个地方?
)
第四条:
我国区域内发生的治安行为适用本法例外:
①法律有特别规定:
香港、澳门不适用(未列入基本法附件);②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外国船舶和航空器视为领土延伸)
2、对人的效力
自然人、法人、组织
例外:
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的外国人
3、时间效力:
2006年3月1日起适用,无溯及既往的效力
四、治安案件的调解
第9条:
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情节较轻的可以调解处理(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争议,如邻里、排队、坐车……引发的纠纷,不包括结伙斗殴、盗窃……)
处理:
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
五、处罚种类
1、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①警告:
县级公安机关作出,也可以派出所决定(最轻微)
②罚款:
500元以下可以派出所决定,罚款数额上限提高:
原《条例》规定罚款的最高数额除对“黄、赌、毒”等行为处以最高2000元至5000元的罚款外,对其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罚款仅为1至200元,十几年过去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的变动,200元罚款显然起不到惩戒的作用。
《治安管理处罚法》较大地提高了罚款处罚的幅度,除对“黄、赌、毒”保留了2000至5000元处罚外,其他的违法行为,按照不同的行为和不同的性质,分别规定为二百元以下、二百元到五百元、五百元到一千元、二千元、五千元等多个档次;
③行政拘留(自然人最严厉):
5日以下、5——10日10——15日
只能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作出决定。
④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新增加)
刻章业许可、废旧物的收购、爆炸经营物
总结:
警告和500元以下罚款由派出所决定,其他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决定。
2、对外国人、无国籍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离境或驱逐出境(强制押解)
六、处罚的适用
是否对所有人适用同样的处罚?
(一)对特殊行为人的处罚
1、未成年人
特殊群体《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均有特殊规定、其行为仍有危害性、教育为主、引以为戒。
14岁以下不予处罚但要责令严加管教
14——18岁从轻或减轻处罚
2、醉酒的人违法应该处罚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
3、精神病人
有两种情况: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违反的应处罚,不处罚的如果给他人造成损害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其尽了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
4、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
可以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有生理缺陷,辨认、判断事物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受限制和影响,出于人道主义)。
其他残疾人不适用
(二)几种特殊情况
1、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的处理:
原条例规定的拘留时间15日以下,如一人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合并执行可能超过30日。
现在分别决定、合并执行拘留最长不超过20日
2、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75岁老人酒后放狗伤人)
以满14未满16周岁,应予拘留的,不执行;
以满16未满18周岁,初次违法;70岁以上的;
怀孕或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
3、追究时效
追究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的有效期限:
6个月没有被发现的不再处罚;从发生之日起计算;连续发展状态的,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具体程序。
教学过程:
包括调查、决定、执行3节,共35条,更注重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处罚的程序更加完善:
如④、增加了治安处罚的简易程序、听证程序,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规定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赋予了当事人自主选择法律救济渠道的权利,使公民能自主选择相应的救济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1、调查
及时受理、登记,属于……立即进行调查;不属于管辖:
告知并说明依法调查:
①出示证件、②保密(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③回避(3种情况)④询问(讯问)时间由不超过24小时缩短为不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不得超过24小时。
2、决定
①由现级以上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节 安全与我同行 安全 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