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3课 宋明理学 随.docx
- 文档编号:23286645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16KB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3课 宋明理学 随.docx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3课 宋明理学 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3课 宋明理学 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随
第3课 宋明理学
随堂作业——练双基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知识点一 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是( )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的发展 ③儒学自身的缺陷 ④统治者对儒学的摧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对儒学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儒家以孝悌仁义治理天下的纲常名教在当时社会动乱的背景下,也遭到摒弃。
2.如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
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
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
答案:
B
解析: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是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之一。
本题属于图片型材料选择题,需要认真观察图片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图片材料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儒者、道士、僧人三者并坐在一起,由此可知他们是并立的。
而这种局面开始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年)下诏明确规定:
“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
”由此可知( )
A.儒学和佛教遭到打压
B.道学成为统治思想
C.此举促使了三教对立
D.此举旨在巩固统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可知,唐朝统治者把道教放在第一位,这是与李唐王朝统治者的姓氏有关的,有利于加强教化和巩固统治,故选D。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A、C错误;此时道教虽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B错误。
知识点二 程朱理学
4.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
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
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
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答案:
D
解析:
唐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
故D正确。
A项说法错误;B是理学形成的外因;C项不能体现“新”。
5.康熙皇帝为表彰湖南长沙某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了书写有“学达性天”四字的横匾。
下列历史人物中有可能在该书院讲学传道的是( )
A.李贽B.李白
C.董仲舒D.朱熹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对理学传承的表彰,李白和董仲舒生活在理学出现之前的时代,不可能传承理学,B、C排除;李贽批判束缚人欲的理学,不符合题意,A排除。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理学成就,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并多处讲学传道,D项符合题意。
6.“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这句话评价的应是( )
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
C.程朱理学D.道家学说
答案:
C
解析:
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同时又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因此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
故C正确。
7.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其中“天理”是指( )
A.孔孟之道B.自然规律
C.三纲五常D.物质财富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等美德,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故A错误,C正确。
8.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海瑞治家严谨B.儒学地位衰落
C.理学摧残人性D.世风每况愈下
答案:
C
解析:
根据“男女授受不亲”可知,这是受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所宣扬的贞节观念的影响。
A是现象,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C正确。
知识点三 陆王心学
9.南宋时期,陆九渊在《鹅湖和教授兄韵》中云: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诗中“易简”和“支离”分别是指( )
A.儒学、佛学B.理学、心学
C.心学、理学D.道教、儒学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中“陆九渊”“鹅湖”可知诗中所述为陆九渊和朱熹进行学术辩论的“鹅湖之会”。
由“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结合理学和心学的相关知识可知“易简”和“支离”的具体所指,C项正确。
10.某思想家认为:
“人皆有是心。
心即理。
”下列哪一思想主张与此一致( )
A.“格物致知”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人伦者,天理也”
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陆王心学”,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
根据材料“心即理”可知是心学观点。
A、C、D是程朱理学观点。
故B正确。
11.某思想家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为此,他主张( )
A.“心外无物”B.“圣人不行而知”
C.“致良知”D.“知行合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陆王心学”,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抓住“知”与“行”之间的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A、C也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但不符合题意。
B是老子“道”的思想的体现,与题意不符。
故D正确。
12.宋朝的陆九渊和二程、朱熹都是我国的儒学大师。
陆九渊和其他三人的学说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
A.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B.“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C.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
D.宇宙便是吾心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陆九渊是南宋的心学大师,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观点,而其他三人并不是心学的代表。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
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答案:
(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
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14.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老者曰:
“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
“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
——韩愈《原道》
材料二: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
遂至于无可奈何。
是果不可去邪?
盖亦未知其方也。
……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
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
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
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
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
原因: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
佛、教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
(3)态度:
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
影响:
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解析:
第
(1)问,“事件或现象”结合所学回忆相关时期儒家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即可。
“原因”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
第
(2)问,从“佛法到中国患千余岁”“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等信息分析概括。
第(3)问,“态度”要注意辩证地表述,“影响”从理学形成的角度来思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3课 宋明理学 学年 高中历史 必修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