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讲.docx
- 文档编号:23283440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334.24KB
三十六讲.docx
《三十六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十六讲.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十六讲
“厚望先生讲作文”
——“观察·分析·表达”系列能力训练
讲座提纲(中年级自信36讲)
入门课“说,就是用口来写;写,就是用笔来说”
第一讲作文没写的,就先学观察
第二讲写出自己的作文
第三讲“前言”要搭“后语”
第四讲“除了老师教的,他什么都会”
第五讲“眼处心生句自神”——用眼睛观察
第六讲“甘苦炎凉自身知”——用其它器官体验
第七讲“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按顺序观察
第八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观察事物的联系
第九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文要发挥联想
第十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文要发挥想象
十一讲“山外青山楼外楼”——观察描写景物的固定特点
十二讲“二月春风似剪刀”——观察描写景物的季节特点
十三讲“水清石出鱼可数”——观察描写景物的动静变化
十四讲“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写景中表达心情
十五讲种一棵“写景知识树”
十六讲“千人千面”和“千人一面”——观察描写人物的外貌特点
十七讲“斗妍争芳”和“追腥逐臭”——观察描写人物的言行和兴趣爱好
十八讲“昂首挺胸”和“垂头丧气”——观察描写人物的情绪心态
十九讲“睚眦必报”和“唾面自干”——观察描写人物的性格
二十讲“狗仗人势”和“狐假虎威”——观察描写人物的关系
二十一讲“叶公好龙”和“杞人忧天”——在写人中举点事例
二十二讲种一棵“写人知识树”
二十三讲“彻头彻尾”和“有始有终”——把事情写完整、清楚
二十四讲“画虎类狗”和“得鱼忘筌”——按一定顺序写事
二十五讲“隔岸观火”和“临渊羡鱼”——写好事中的人
二十六讲“南郭吹竽”和“东施效颦”——在叙事中表达思想感情
二十七讲种一棵“写事知识树”
二十八讲做一个讲道理的人
二十九讲说理要有一定的理由
三十讲 说理要有合理的顺序
三十一讲种一棵“说理知识树”
三十二讲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抓住特征写事物
三十三讲解释·分类·比较
三十四讲打比方·列数字
三十五讲“空虚”与“虚心”——在写物中表达感情
三十六讲种一棵“写物知识树”
“观察·分析·表达系列能力训练”小学中年级自信36练之一
入门课“说,就是用口来‘写’;写,就是用笔来‘说’”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许多同学说话没完没了,聊天谁都插不上嘴,打电话更是没人叫停不停,但就怕写作文,其实把说的记下来,就是很长的作文——新闻播音的标准速度才是每分钟平均148字。
原来,这些同学在吓唬自己呢:
不得了,我要写作文了!
听说作文要讲究开头、结尾、过渡……负担这么重,当然难写。
要是换一种想法:
“我不是在写作文,我是要对我的朋友说话。
”那就轻松了:
我要告诉他一件事(写事),说清楚这事发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后来、最后怎样。
我要告诉他我遇上了一个好老师(写人),说清这老师的身材长相,有哪些兴趣爱好,性格如何。
我要告诉他我到什么地方旅游回来了(写景),说清那地方在哪儿,那里都有些什么季节特点、动静变化,有些什么好玩的。
……
但这位朋友耳朵不好,要写给他看:
把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他知道你想告诉他什么,就是作文。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写话”),但写的是加工过的口语,重复的内容和习惯性的语气词不要了,凭手势、眼神等辅助表达的意思也要用文字明确表达出来,才成作文。
比如说“请喝水”这句话,是笑咪咪地说还是恶狠狠地说,要说清楚。
有人说“我手写我口”是“大白话”,会用许多成语词语才是好作文。
其实多数人都没吃过的山珍海味,随便烹调出来,又有几个人知道做得不好了?
把白菜豆腐做得人吃人夸才是高明的厨师。
比如说《春天的故事》开头的几句: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没什么特殊词语,但那回味是千万个成语也表达不出来的。
有一段关于听、说、读、写的妙论:
“听是拿耳朵‘读’,读是拿眼睛‘听’;说是用嘴来‘写’,写就是用笔来‘说’。
”你仔细琢磨,会明白许多道理。
试试:
选一个话题,假想自己在给好朋友打电话,说完再把这些内容整理成文字,几百字的作文就这么轻松。
“观察·分析·表达系列能力训练”小学中年级自信36练之二
第一讲 作文没写的,就先学会观察
我们曾经让三四年级的许多同学写过《春天真暖》(或《春天真暖》、《夏天真热》、《春天真暖》)这个题,要求必须写真实感受,只有少数人能在一课时内写出300字以上,多数人写三五行就写不下去了,原因就是不会观察。
观察是用多种感觉器官去综合研究考察(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皮肤触)同一对象。
让我们以《春天真暖》为例,说说怎么观察就能有写的。
用眼睛看。
我们没法看见“暖”这种无形无色的东西,但可以看到因为暖而表现出的各种现象。
看天空、地面、植物、动物,看人们穿的、吃的、住的、出行的(坐车的、骑车的、走路的)、玩,把看到的与刚过去的冬天比,各写成一段,就九段了,每段写三四行,不是什么难事。
如植物,没受过观察训练的人一说春天就说“花开了,树冒绿叶了”,就没的写了,但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
花与花、树与树不同,就是同一种花、同一种树,甚至同一株花、同一棵树,也不是像学校里面上下操、上下课一样同时开花、冒叶的,观察清楚了,不仅能有解决“没写的”的问题,更解决了“要真实具体”的问题。
写的时候能说出具体的植物名称更好,说不出来,可以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这也会显得比较真实和具体。
用耳朵听。
我们能听到许多与“暖”有关的声音,如风声、人们的议论声等。
单是人们的议论就很有内容:
“好暖和啊!
”“真舒服啊!
”“我们家晚上都不开空调了!
”……选自己觉得精彩的、有特色的记下来,不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吗?
用皮肤感触。
用手试试自来水、地面、铁栏,与前一阵子比较,都可以有明显的感觉上的变化,把这些感觉记下来,又是别致的一段。
应该提醒注意的是:
“用多种感觉器官”不是说所有的感觉器官都硬派上用途,像写天暖,味觉就不必非写不可,嗅觉不好写也可以不要。
试试:
写现在的季节特点,你会发现有很多可写的,还会发现你很能写。
“观察·分析·表达系列能力训练”小学中年级自信36练之三
第二讲 写出自己的作文
——想把作文写好,就得学会分析
把观察结果具体记下来是作文的第一步,再学会分析,作文才是你自己的。
同一片草坪上的草为什么长得不一样?
我们会发现草的长势与阳光、土壤、水分等因素有关,长得不匀称是很正常的,也才是合理的,认识到这一点,再写“所有的草都绿了”、“所有的花都开了”之类的句子时自己都会觉得好笑:
像有人在发号施令、并且这些花草都很听话似的。
教室里一张桌子倒了,一个同学把它扶进来,这在学校里很常见,许多同学认为这材料写不出一篇作文。
但如果用这同学过去的表现和现在比,拿其他同学的表现与这个同学比,就能发现许多许多内容,足够写一篇作文。
狐狸是童话、寓言世界的主角之一,它和人一样有可爱的一面,也有问题和缺点错误,甚至有讨嫌的一面,拿《狐狸和乌鸦》、《狐狸和小鸡》、《狐假虎威》这些故事中的狐狸的表现相对比,就可以发现许多超出表象的东西,就不会一说到狐狸就只想到“狡猾”。
许多人不爱看广告,但许多广告很有意思:
有两个本来意思没什么关联的电视广告,前一个是一个小孩蹲在马桶上方便,然后很得意地按一个开关喷洒那种消除异味的产品;另一个是说方便面的:
“XXX香辣牛肉面,就是这个味!
”这两则广告中间只有两三秒钟的间隔,这就令人喷饭了。
学生口渴了找老师要水喝,老师给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是好事,但只给很小的一滴、给刚刚够喝和赌气灌上三五杯,是不是都是好事?
“好”和“坏”还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呢。
我亲历过一件事:
一辆中巴车架着大喇叭、贴着“反偷税漏税宣传车”几个字满街做宣传,那车一二十分钟从我们办公室外过一次,几位同事叫烦,我到阳台上透透气,结果我发现稀奇事了:
车上的“反”字掉了上半,翻下来把整个字盖住了,这车就成了“偷税漏税宣传车”,有意思不?
对周边的事物感兴趣,喜欢观察和分析,会有许多乐趣和收获,用不着跟别人学舌。
“观察·分析·表达系列能力训练”小学中年级自信36练之四
第三讲“前言”要搭“后语”
写成作文的话,首先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是要说得完整、连贯。
说的话跟写成作文的话不完全同。
说话可以借助互相的了解,借助手势、眼神,借助特别的环境等来补充意思。
说得不完整,听的人也懂得。
例如你问你的朋友:
“那个拿来了吗?
”“那个”是什么,你俩都懂,而写出来,别人就不明白了。
连贯也是这样,有时说了上句,下句突然转了话题,听的人也觉得自然,而写出来就不行。
说完整的话,就是要说清这句话要说的是谁或是什么,还要说这个“谁”是什么或者在干什么,这个“什么”怎么样。
有了这两部分,句子就算完整了。
当然这是指单独的一句话,如果连起来,就不一定这样。
如“小猴子摘了西瓜,又去摘桃子”,第二句就省了“小猴子”,也是完整的。
练习说完整的话,一是平日说话尽量把话说完整。
“妈妈,衣裳?
”可以说成:
“妈妈,我的衣裳放哪里了?
”二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要只注意答对,还要完整。
完整是从一个一个的句子说的,连贯是把相关的几句话连接在一起,有恰当的顺序。
如“乌鸦看见身边有许多小石子”,“乌鸦想出办法来了”,这是两个完整的句子,它们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
有。
乌鸦想出了办法一定是和小石子有关的,这就是联系。
可以把两句连起来,并把第二句的“乌鸦”去掉,并成一句,中间用逗号,两个句子就连贯了。
还有,这两句有原因和和结果的关系,必须把“乌鸦看见……”放在前,才符合说话的习惯,,这就是注意了顺序。
完整和联贯是我们这次练习的内容,要学会把这种知识用到其它场合中,才叫做会举一反三。
比如说我们要写这个图,怎么写才算完整?
这幅图上有一个人(成年人)牵着一只大公鸡,大家随便用什么工具量一量,用人和大公鸡比,比身高、比身体各部分的大小,比完了,就考虑怎么说才连贯,比如说从哪儿开始说,再说到哪儿,一部分一部分地说。
要说得清楚、连贯,再写下来。
“观察·分析·表达系列能力训练”小学中年级自信36练之五
第四讲 “除了老师教的,他什么都会”
说得清楚明白是第一步,更高的要求是说得准确、生动,让人听了,觉得你说得说得好,听了受影响,受感动。
“准确”有两层意思。
一是表达的意思要明白,不要让人误解。
读《老李请客》这个故事:
老李请四个客人来家吃饭,三人先来了,第四个人迟迟不到。
老李自言自语地说:
“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呢?
”先来的三人中有一个人多心,就先走了。
老李又说:
“不该走的又走了。
”剩下的两人中有一个人觉得别扭,也走了。
最后剩下的一个是老李最要好的朋友,他说老李:
“你怎么不会说话呢?
”老李委屈地说:
“我没说他俩啊!
”气得最后一个客人也甩手走了。
想想老李说的话分别要表达什么意思,听的人却理解成什么意思了?
二是用词要恰当。
读句子,思考:
1、这位老人将近七十多岁。
(是没到七十还是超过七十了?
不清楚)
2、小刚遇到了小明,他把老师说的话告诉他了。
(谁告诉谁了?
不清楚)
3、他用盆去打水、打饭、打毛线、打车。
(都能“打”吗?
)
怎么能说得生动呢?
学合情合理地夸大。
有一位家长说他孩子“除了老师教的他什么都会”,表现他的孩子不爱学习,但不让他学的却会很多,大家能理解,也就没人追究他是不是会开航天飞机了。
试夸大说你很饿。
学打比方。
“这小孩的脸像个大苹果”是说又圆又红,“这条公路像一条长长的蛇”是说这公路弯来弯去,都比直接说要生动得多。
试打比方说你的手指头像些什么。
学把事物当人来写。
“柳树爷爷醒来了,他伸伸腰,理理胡子。
”这句子把柳树当人来写,让人觉得又生动又亲切。
试把上学路上见到的小草当人来写,说她在做什么。
成文练习:
丰盛的晚餐
要求:
围绕晚餐如何丰盛写清楚、连贯,语言力求准确、生动。
提示:
先理解“丰盛”的全面含义,再围绕着“丰盛”分为点心、主食、素菜、荤菜、饮料几个部分部分来写。
“观察·分析·表达系列能力训练”小学中年级自信36练之六
第五讲“眼处心生句自神”
——用眼睛观察
眼睛是我们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观察器官,物体的形状、颜色和位置关系主要是靠我们的眼睛观察到的。
一、观察物体的形状。
写一个物体,得说清它的总体和各组成部分的线条轮廓,是方的、圆的、还是多面的,棱角是尖的还是钝的,各部分是一致的还是有些什么区别等等,把这几个问题搞清了,所写的物体轮廓也就清了。
有的形状不容易说清楚,怎么办?
说不清楚,你就说它像些什么,用大家都熟悉的吃的、用的、玩的等事物来比,也就说清楚了。
二、观察物体的颜色。
观察颜色要看出主色调、衬色条纹、颜色偏向、颜色过渡和颜色搭配。
三、说清事物的方位和布局。
要注意尽量用固定方位而少用相对方位,相对方位(上下、前后左右)容易混淆,比如学校的值班室在大门的左边还是右边,这对于进门的人和出门的人来说是相反的,如果用固定方向(东西南北)就不会有这种情况。
现在试试用眼睛观察西瓜除位置关系外的几方面会有什么收获。
1、观察形状。
形状包括线条轮廓、大小、长短、粗细等。
一说西瓜的轮廓,多数人都会说:
“西瓜是圆的。
”这样写既不真实具体,又没写下去的路子它俩差别大着呢,说清了,就是很真实具体的一段。
要写清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等,要对比。
如“这西瓜大小和一个足球差不多”。
用西瓜籽和葵花子、南瓜子比比,你又会发现一大些特点。
2、观察它的颜色。
单看表面,不均匀的绿底、墨绿的分割线、褐色黑色或灰色的斑痕及斑痕的形状、贴地一块的土黄色等等都是表达的内容,另外还有那一层灰白的粉末(西瓜霜),把瓜切开,观察瓜皮、瓜肉、瓜瓤的主体颜色及其过渡状况,成熟程度不同的瓜子的形状和颜色等也是可以写的。
这样,轮廓、大小、各部分的颜色各写一段,每段写两三行,不难吧?
练习:
观察介绍一种蔬菜,写清它各部分的形状、颜色
建议:
多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和“像……像……还像……”句式。
“观察·分析·表达系列能力训练”小学中年级自信36练之七
第六讲 “甘苦炎凉自身知”
——用其它器官体验
眼睛只能看到事物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和在哪个位置,我们还要学会用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来观察事物,才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用耳朵。
耳朵能帮助我们认识丰富的声音世界:
好听的音乐、烦人的杂音等,有自然界固有的声音,也有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用耳朵观察,可以帮助我们从声音的角度认识事物。
有经验的人选购西瓜,总是用手轻轻拍打,听声音来辨生熟;买椰子先摇一摇,听声音来辨椰汁的多少。
二、用鼻子。
我们用鼻子闻(嗅),就能发现事物气味方面的特点:
香的、臭的、呛的、还有一些说不清楚的。
一个桔子,剥皮前后气味不一样,它的皮、筋、膜、汁、核各部分闻起来也不一样。
葱呛鼻子,但葱根、葱杆和葱叶呛的程度也不一样。
三、用舌头。
用舌头能尝出观察对象的味道:
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咸的、酸辣的、酸甜的……一棵树上的桃,熟得透不透,同一个苹果的向阳面和背阴面,味道是有区别的。
四、用皮肤。
用皮肤触及事物,会发现我们所研究的对象的冷暖(热)、软硬、滑糙、干湿等特征。
用皮肤来观察,用得最多的是用手触摸(捏),用手触摸一个柚子,先触摸整体,再触摸它的皮、筋、膜、汁、核各部分,你会有不同的感觉,要是把这些的感觉记下来,也就是一段内容丰富的观察笔记。
五、观察要有重点。
“用多种器官观察”不是说每观察一样东西都要各种感觉器官一起用上,而是有所侧重,有的多用,有的少用,有的甚至可以不用。
比如观察一个苹果,“看”和“尝”是重点,“听”则大可不必;观察一朵蘑菇,”是主体,可以“闻”出一点内容,但“尝”则可能丢性命。
试试,用这两次学的方法观察一种水果,从整体到部分,各部分都用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观察,再把观察的结果写下来(各部分记一段),你就该相信,随便拿出一样东西,都可以通过观察写成一篇观察作文。
“观察·分析·表达系列能力训练”小学中年级自信36练之八
第七讲“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按顺序观察
春夏秋冬、昼夜变化、花开花落、事情的先后等有时间上的顺序,事物的布局、设置、组合等有空间位置的顺序,所以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
时间顺序不难观察,因为不同的时间阶段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这次我们主要讲空间顺序的观察。
前后、左右、上下、远近是空间位置的不同,观察时得有先后。
观察的顺序和随便看到的顺序不同,我们观察的目的是认识观察对象,当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由外面到里面是大家习惯的认识顺序,但也有特殊情况,喝过杏仁露后才见到白白净净的杏仁,再后来才见到这杏仁原来还有一层黄色的膜,它的外面还有一层硬壳,而硬壳外面还有果肉和果皮包着,这就是从里到外。
一般情况下观察多部分组合起来的事物都由整体到部分,但有时也由部分到整体,如先拣到几根漂亮的羽毛,后来才发现是什么鸟身上的,这些羽毛分别是鸟身上哪部分的。
如果观察的物体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可以从主要到次要,或者从次要到主要。
观察有顺序,但不能拘于某种顺序,看怎样方便,怎样能更容易观察清楚,怎样更容易认识全面,就怎样观察。
练习:
1、观察一盆花或一蓬草,先总的观察,再有重点地观察一两枝,按顺序说一段话。
2、俗话说:
“眼见为实”,但如果站在一栋楼的背面观察,然后就下结论说:
“这是一栋没有门的楼房。
”显然是很荒唐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眼见不一定实”的例子?
3、观察自己的学校,看看里面有些什么,外面又有些什么,从近到远,说一说。
4、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说有几个盲人同摸一头大象。
摸了后,一个盲人说大象像一堵墙,一个说像一根柱子,一个说像一根管子。
他们为什么说的不同?
想想,要是有一个盲人从大象的鼻子摸起,一部分一部分地摸,边摸边问旁人自己在摸大象的哪部分,他会怎样下结论?
先说说,再写一个《新盲人摸象故事》。
第八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观察事物的联系
这题目说的是一个故事:
边塞上住着一位老人,有一天,他的马跑丢了,大家来安慰他,他说丢了说不定是好事;不久,他丢了的马跑回来了,还带来了几匹骏马,大家来庆贺,他说得了马不见得是好事;他儿子爱骑马,有了骏马更不放过,后来从骏马身上摔下来,腿摔坏了,大家来安慰,他又说腿摔坏了说不定是好事;后来上边征兵去打仗,好多人去了都死在战场上了,他们却得到了保全。
这就是所谓的祸福相生,祸和福本来是相反的,在这里却有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互相作为原因和结果出现的。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个农家,院子里有一只鸡、一口猪、一头牛,还有一只老鼠。
有一天,老鼠发现农民在院子里装了捕鼠器,就去告诉鸡、猪和牛,它们都不以为然,还嘲笑老鼠。
但后来有一条毒蛇被捕鼠器夹住了,毒蛇又把来察看的农民的妻子咬伤,为了给妻子补身体,农民就把鸡杀了;听说农民的妻子受伤了,许多亲戚都来探望,为了招待客人,农民把猪杀了;农民的妻子没治好,死了,为了办葬礼,农民又杀了牛……这些看来没多少联系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不长草”、“水涨船高”、“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谚语、成语都说明了事物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
联系有直接的,有间接的。
“海湾战争——油价上涨”、“油价上涨——物价提高”是直接联系,“海湾战争——中国物价提高”是间接联系。
在观察中我们要注意寻找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比如生活中常有错把酱油当成醋用、把盐当白糖用(或反过来)等现象,因为它们之间形状、颜色等很相似。
剪刀、石头和布,这三样东西看起来没有多少联系,但因为剪刀锋利,可以剪布,布柔软,可以包石头,石头坚硬,可以砸剪刀,所以人们把它们用在一种猜手式的游戏里,这就把它们各自的特点联系起来了,并且还表现了“一物克一物”的哲理。
把事物之间的联系观察清楚了,写出来的作文才客观、全面。
第九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文要发挥联想
一个人在外地他乡,看到月亮就想到家乡,这种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思维就叫做联想。
引起联想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一些事物由于某些特点相似,很容易引起我们的联想,这叫类似联想。
它们有的是形状相像,如“?
”像钩子,看到它,会想到钓鱼的钩,或者想到秤钩;有的是颜色相像,如见到棉花糖想到棉花,想到云朵;见到红墨水想到红花,想到西瓜汁;还有的是声音、动态、气味、触感相似,也会引起联想。
二、有些事物不相似,只是在时间或地点上接近,也可以产生联想,这叫接近联想。
如你的生日是八月五日,到七月五日,你就会想到要过生日了,又如过八月十五,你会想到远处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到了长城或者看到长城的照片,你会想到秦始皇、孟姜女,看到卢沟桥(或图片)就想到抗日战争等。
三、见到花就想到春天,见到病人就想到药,这是由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互相联想到的,叫因果联想。
卖火柴的小女孩靠在墙角擦火柴取暖。
她觉得自己好像坐在暖烘烘的大火炉前,好像看到了插着刀叉向她走来的烤鹅。
为什么想到这些?
因为天正下着大雪,而小女孩穿得很薄,加上好久没吃东西了,她想有火烤,想有东西吃。
四、对比联想。
见到红花就想到绿叶,见到蓝天就想到白云,这又是互相对比引起的联想。
有时我们还会由一个事物想到与它对立的事物,如在阴雨连绵的时候想到风和日丽的晴天,一个没有条件读书的小孩会想到宽大明亮的教室等。
联想练习:
1、从1-9几个阿拉伯数字的形状上,你会想到些什么?
2、在黑夜中看到一只点着的蜡烛,你会想到些什么?
3、如果在一大张白纸上只写有一个大大的“烟”字,你会想到些什么?
第十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文要发挥想象
眼看重阳节到了,自己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远离家乡,诗人想到远在家乡的兄弟们一定会怎样怎样了,这种比联想更丰富、更全面的思维就是想象。
我们从这个事物想到那个事物,想的过程就是联想,在写作文时常用“像”来表达。
想象则多指想到了些什么,不一定只是“像”什么,想象可以是一个画面,一个场景,甚至还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像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闹海的哪吒。
读书上的句子,在头脑里把它还原成原来的事物就是一种想象。
如读《草》,可以想象出原野上草木繁茂的样子,还想象出冬天草枯后,一阵猛烈的野火烧过的情形,最后想象到了春天,一棵棵草从土里冒出来,不久,又是一片碧绿。
上面说的是把句子变成具体意思的想象,其实,想象还可以展开一点,即使文字上没有也可以根据你的经验和认识去想。
如你没有见过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但你可能见过别的果树结果,见过春节时挂灯笼,你把灯笼想象成大柿子,把它想象成是挂在大树上,就想象出树上挂着大柿子的样子了。
想象练习:
一、读诗,展开想象,各写一段文字描写诗中所写的景象
例: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都不见。
“下雪了,下雪了!
”一群孩子正在河边芦花丛中玩,其中一个先喊起来。
大家抬头一看,果然看到了飘下来的雪花。
“一片,两片……”一个孩子仰着头用手指着数起来,“三片,四片,五片……”有人跟着数起来。
一个孩子没和大家一起数,而是低头寻找落下来的雪花,边找边嘟哝着:
“噫,都掉哪儿去了?
”……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成文训练。
小猪爱睡懒觉,他总是太阳一落山就睡,太阳一升起就被小猫小狗叫出去玩。
他想,要是太阳永远不出来该多好啊,哪怕晚出来一会儿或者早落山一会儿也好……于是他想了好多办法想达到这个目的。
编一个故事,说说他想了哪些办法,他怎么做,结果怎样。
十一讲“山外青山楼外楼”
——观察描写景物的固定特点
景物,就是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天上有日月星辰、云霞虹霓、风雨(雪)雷电,地上有名山大川、大漠滩涂、沼泽草原、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鱼虫鸟兽,这些属于自然景物;还有建筑、装饰、工艺、文化遗迹以及人的活动等人文景物。
景物的特点是这景物与那景物不同的地方,写景物,首先观察出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