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
- 文档编号:23278001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74.72KB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知识点
1、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北京的春节的三个高潮分别是除夕、初一、元宵节。
二、生字、生词(要求:
生字注上拼音,词语在课文里面标出来。
腊月初旬蒜瓣高醋(甜醋)饺子色味双美
货摊子零七八碎杂拌儿万象更新眨眼截然不同
小贩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元宵明月当空悬灯结彩各式各样独出心裁燃放各形各色
三、多音字
正:
zhēng正月zhèng正直铺:
pù店铺 pū铺张
更:
gēng万象更新gèng更加分:
fèn分外fēn十分
四、课文主题:
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的认同和喜爱。
五、作业
1、生字作业
2、采集本作业(生词、多音字、第8自然段各1次)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一、重点句、段
温馨提醒:
句子前面的数字是表示在第几自然段,在文中划出对应的句子,然后在旁边做上笔记就可以了。
1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3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这段话写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欢喜和对春节的期盼。
8除夕真热闹。
(中心句)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1)这段话写了除夕夜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节日风俗。
作者从气味、色彩、声音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2)从“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可以体会到人们非常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一民俗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守岁”的含义:
年长者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祈盼父母长寿。
9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光景”的意思是境况,状况,情景。
除夕,热闹;初一,安静。
1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一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
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二、课后练习:
1、
(1)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的,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几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
而对于“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些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2)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2、例:
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3、 a、采用北京话口语,拉近说话人之间的距离,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b、闲在:
清闲自在。
“京味儿”语言口语色彩浓厚,语言俗白易懂,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4、《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
重点描述一家人在这一天的忙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
三、课后作业:
1、品读句子,完成下面练习。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1)作者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这一民俗习惯。
(2)我也能用这样的手法写一句话。
2、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文是按顺序写的,其中重点写了、、
、、这几天。
这样写的好处是()。
A.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B.使读者对春节有全面的了解。
2、腊八粥(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员。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
课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二等粥和喝粥的事情。
二、生字、生词(要求:
生字注上拼音,词语在课文里面标出来。
)
腊八八宝粥油腻板栗吞咽茶匙糊糊涂涂熬药褐色水缸肮脏搅合 浓稠 可靠 猜想 粉碎 外套 解释 腊肉糊糊涂涂唾沫有声无力嘟囔
三、多音字
匙:
chí汤匙 shi钥匙 发:
fā发现 fà白发曾:
céng曾经 zēng姓曾 脏:
zāng肮脏 zàng内脏四、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描绘出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五、作业
1、生字作业
2、采集本作业(生词、多音字、第1自然段各1次)
2、腊八粥(第二课时)
一、重点句、段
温馨提醒:
句子前面的数字是表示在第几自然段,在文中划出对应的句子,然后在旁边做上笔记就可以了。
4“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说一说: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语言描写,省略了的内容是“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喝粥?
”,表示话未说完。
5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6“那我饿了!
”八儿要哭的样子。
这两句话是对八儿的神态描写,可用迫不及待这个词来形容八儿的心情。
8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反问句)
改为陈述句:
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没法反抗。
这句话写出八儿期待喝粥,但因为幼小无可奈何的心情。
14“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于看见了。
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
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16“怎么,黑的!
”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
16-17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
1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1)这句话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的味道香,让人嘴馋。
(2)这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多选)(ABCDE)
A.熬制腊八粥的材料B.熬腊八粥的情状C.腊八粥的香味D.想象吃粥时的痛快E.熬粥人的快乐心情
14“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入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
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
”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1)这段话是以八儿所见的角度来描写腊八粥的。
(2)文段中哪个词概括了“他”所见的腊八粥?
(奇怪)
(3)品读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其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在小孩子的眼中,食材在锅中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变得鲜活有趣、有生命,也表现了小孩子对腊八粥的喜爱.
(4)妈妈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二、课后练习: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腊八节那天喜得要发疯了,高兴里藏着对腊八粥的馋。
听妈妈说要到夜里才能吃粥急红了眼,装出要哭的样子,其实是一副馋像。
“你吃三碗我吃三碗”“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在这讨价还价中那副馋样再也藏不住了,已经完全挂在了脸上。
馋样还表现在八儿吞咽着口水想象锅中腊八粥的样子,吃一枚特别大的大枣时,吃饭时一碗接一碗狼吞虎咽的样子。
2、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等粥这件事详写,喝粥这件事略写。
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3、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圈儿。
”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已的感受。
“脱了它的红外套”“围了锅边成一圈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熬腊八粥时花生、锅巴样子的变化。
类似的句子还有: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
这句话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熬制腊八粥的过程。
4、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里脊了,想起酸甜酥脆的糖醋里脊,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把里脊肉洗净切成长条,放适量盐、白胡椒粉、蛋清、放姜汁拌匀,腌制一会儿,然后撒上生粉。
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另外用一个锅,放适量番茄酱、白糖、一点清水,煮开后加一点儿淀粉水,煮到汤汁变稠关火,快速倒入炸好的里脊肉拌炒,撒上芝麻就完成了。
不要说吃,但是看一眼这色香味俱全的糖醋里脊就让人口水直流了,更不要说大口大口地吃了。
三、课后作业:
1、课文通过对等着吃妈妈熬煮的时的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既让我们了解了腊八节的民俗,又展现了一幅
的家庭图。
2、课文主要写了和两件事,其中写得详细,写得简略。
这样写的好处是。
3、“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人们煮粥鼓出气泡时。
3.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一、初读古诗,划分节奏。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生字
三、多音字
处:
chù办事处 chǔ处理 相:
xiāng相处 xiàng相貌传:
chuán(传说)
zhuàn(传记)脉:
mài(山脉)(mò(脉脉)纤:
xiān(纤维)qiàn(纤夫)
四、讲解《寒食》(第1、2点理解就可以,不用抄)
1、作者介绍:
韩翃: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著有《韩君平诗集》
2、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3、诗意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
4、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春城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6、“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7、《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
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8、《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9、主题《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五、作业
1、生字作业,
2、采集本(词语,多音字,抄写三首古诗)
3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一、讲解《迢迢牵牛星》
1、《古诗十九首》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
诗中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2、诗意(诗意有两种,选择其一抄即可)
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默默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
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
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4、《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哪些叠字,有什么好处?
“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5主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二、《十五夜望月》
1、作者介绍
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2、诗意(诗意有两种,选择其一抄即可)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
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
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4、《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5、主题:
《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三、课后练习
2、答:
《迢迢牵牛星》借助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爱情悲剧,表达了相思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愁别恨。
3、示例: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李中《客中寒食》)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张籍《秋思》)
(5)“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 (王昌龄《秋思》)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3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二、讲解《迢迢牵牛星》
1、《古诗十九首》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
诗中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2、诗意(诗意有两种,选择其一抄即可)
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默默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
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
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4、《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哪些叠字,有什么好处?
“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5主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二、《十五夜望月》
1、作者介绍
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2、诗意(诗意有两种,选择其一抄即可)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
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
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4、《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5、主题:
《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四、课后练习
2、答:
《迢迢牵牛星》借助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爱情悲剧,表达了相思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愁别恨。
3、示例: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李中《客中寒食》)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张籍《秋思》)
(5)“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 (王昌龄《秋思》)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4、藏戏
一、解题
“藏戏”交代了讲述的对象。
“藏戏”主要流传于我国西藏、青海一带,是一种极富特色的戏曲剧种,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二、生字词
脱缰tuōjiāng发誓shì雄浑xiónghún响彻xiǎngchè宏愿hóng
朴实pǔ敦厚dūn吞噬tūnshì青面獠牙liáo雅鲁藏布江yǎlùzàng
优哉游哉yōuzāiyóuzāi压抑yāyì恐怖kǒngbù钹bó咆哮páoxiào
能歌善舞开山鼻祖两面三刀随心所欲野马脱缰行善积德
三、词语含义
1、吞噬:
吞食。
2、青面獠牙:
形容面目狰狞凶恶。
3、开山鼻祖:
比喻某一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或者首创某一事业的人。
4、脱缰:
原意是马挣脱了缰绳,现在主要指脱离了某种束缚。
5、咆哮:
形容水流奔腾轰鸣。
6、宏愿:
指伟大的志愿。
7、哄堂大笑:
形容全屋的人同时大笑。
8、雄浑:
雄健浑厚,雄壮浑厚。
9、响彻:
响透,形容声音十分洪亮。
10、身无分文:
指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形容非常穷。
11、两面三刀:
指刷两面手法。
(多含贬义)12、敦厚:
忠厚
13、别无所求:
形容除了眼前的要求以外,没有其他的请求。
14、演绎:
(yǎnyì)铺陈;发挥。
15、地广人稀:
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下册 第一 单元 知识点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