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下.docx
- 文档编号:23271431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7.47KB
印度佛教思想史下.docx
《印度佛教思想史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佛教思想史下.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印度佛教思想史下
印度佛教思想史(下)
下册总目录
第六章大乘时代之声闻学派
第七章瑜伽大乘──「虚妄唯识论」
第八章如来藏与「真常唯心论」
第九章瑜伽.中观之对抗与合流
第十章「秘密大乘佛法」
《印度佛教思想史》全书详细目次
自序…………………………………………………一──七
凡例………………………………………………………一
第一章「佛法」………………………………一──三二
第一节佛法兴起与印度的时代文明……………………一
第二节释尊略传…………………………………………七
第三节中道正法………………………………………一八
第二章圣典结集与部派分化………………三三──八0
第一节舍利塔与结集…………………………………三三
第二节部派分化与论书………………………………三八
第三节部派思想泛论…………………………………五七
第三章初期「大乘佛法」………………八一──一一八
第一节初期大乘经的流布……………………………八一
第二节深智大行的大乘………………………………九一
第三节方便易行的大乘……………………………一一0
第四章中观大乘──「性空唯名论」一一九──一五二
第一节龙树及其论著………………………………一一九
第二节龙树的思想…………………………………一二六
第三节提婆的「百」论……………………………一四七
第五章后期「大乘佛法」……………一五三──一七八
第一节后期大乘经…………………………………一五三
第二节如来藏我思想的特色………………………一六六
第六章大乘时代之声闻学派…………一七九──二四0
第一节说一切有部…………………………………一七九
第二节譬喻.分别说.正量.大众部……………二0二
第三节经部兴起以后的综合学派…………………二一九
第七章瑜伽大乘──「虚妄唯识论」 二四一──二八二
第一节瑜伽行者与论书……………………………二四一
第二节瑜伽行者对一般大乘法的见解……………二五一
第三节瑜伽行派学要………………………………二六二
第八章如来藏与「真常唯心论」……二八三──三二0
第一节般若学者的佛性说…………………………二八三
第二节融唯识而成的「真常唯心论」……………二九四
第三节如来藏与「如来论」………………………三一一
第九章瑜伽.中观之对抗与合流……三二一──三八四
第一节瑜伽与中观论师……………………………三二一
第二节瑜伽学的发展………………………………三三一
第三节中观学的复兴………………………………三六0
第四节对抗与合流…………………………………三七一
第十章「秘密大乘佛法」……………三八五──四四六
第一节秘密大乘的时地因缘………………………三八五
第二节如来(藏)本具与念佛成佛………………三九九
第三节金刚乘与天行………………………………四一六
第六章大乘时代之声闻学派
第一节说一切有部
西元前后,佛教进入「大乘佛法」时代,然依「佛法」而演化分裂的部派佛教,虽有兴盛或衰落的不同,但还是存在的,还在弘扬发展中,这可从(西元五世纪初)法显,(七世纪前半)玄奘,(七世纪后半)义净等的见闻而知道的。
部派佛教以寺院(附有塔.像)为中心,僧众过着团体的生活。
经长期的教化,适应不同地区的部派,拥有寺产,或有众多的净人,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教区。
「大乘佛法」兴起,无论是悲智的「难行道」,信愿的「易行道」,都不可能完全取而代之。
由于大乘重于「法」的阐扬,所以大乘的出家者,不能不先在部派的寺院中出家(受戒)。
部派佛教的存在,不一定障碍大乘,从现实的大乘佛教来说,等于是大乘出家的先修阶段。
传承「佛法」的部派佛教,经中多称之为声闻乘s/ra^vakaya^na;声闻,是从「多闻圣弟子」,闻佛声教而来的名词。
由于部分传统的部派,否定大乘是佛说,大乘者也就反斥「佛法」为小乘hi^naya^na,含有轻蔑、贬抑的意义。
「后期大乘」论师,弘扬不共声闻,「佛法」本来所没有(或恰好相反)的佛法,在互相论诤中,更多用「小乘」一词。
这是情绪化的对抗名词,不如称为声闻乘的来得好些!
阿育王As/oka时,「佛法」已有三大系;因为向四方传布,而佛法有更多的部派分化。
中印度的弗沙蜜多罗Pus!
yamitra王,破坏佛教;中印度的佛教,多少受到挫折而衰落些。
边地的佛教,相反的越来越盛,也就分化为十八部,或者还多一些。
各部派的兴盛地区,以四大部来说:
大众部Maha^sa^m!
ghika系在南印度。
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系在北印度,更远达印度的西北。
犊子部Va^tsi^putri^ya系在西、西南印度。
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中的赤铜□部Ta^mras/a^t!
i^ya,流行在锡兰──今名室利楞伽S/rilan%ka^;化地部Mahi^s/a^saka等本来在西南印度,后来分散了,没有广大的教区,所以赤铜□部就自称分别说部,进而以根本上座部Sthavira自居。
以上是大概的情形,各部派是到处游化的。
特别是北方,长期来受到外族的不断侵入,民族复杂,所以民众都采取容忍共存的心态。
这一带的佛法,也是这样,「声闻佛法」与「大乘佛法」共住,如乌仗那Udya^na为大乘主要教区,而大众部、化地部、饮光部Ka^s/yapi^ya、法藏部Dharmaguptaka、说一切有部──五部律一致流行。
「声闻佛法」与「大乘佛法」在北方,各各传宏自宗,大体能互相容忍共存;当然,少数的偏激者,也不能说没有的。
西藏所传,小乘思想分有部与经部Sutra^ntika,以二部思想为小乘的代表。
这是从『俱舍论』、『顺正理论』而来的,虽不符合声闻法的实际情形,但在西元四·五世纪后,这二部确是具有代表性的。
现在论述「大乘佛法」时代的声闻部派思想,当然不能如此。
且先从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说起。
自迦旃延尼子Ka^tya^yani^putra造『发智论』──『八犍度论』,成为有部思想的主流,且因此而有部的阿□达磨abhidharma论师,取得说一切有部正统的地位。
研究『阿□达磨大□婆沙论』,知道在说「三世实有」的有部中,本有两大系:
一、持经者su^tra^nta-dhara、譬喻师da^rs!
t!
a^ntika;二、阿□达磨论师。
持经譬喻师,如法救Dharmatra^ta,觉天Buddhadeva;阿□达磨论师,如世友Vasumitra,妙音Ghos!
a:
这是具有代表性的四位大德。
法救,在有部中是有崇高德望的,所以『大□婆沙论』中,每称之为大德bhadanta。
多氏『印度佛教史』说:
法救与弟子,经常受到迦湿弥罗Kas/mi^ra须陀罗Sud!
ra婆罗门的供养。
法救对于『发智论』,有解说,也有所破斥;离迦旃延尼子的时代不会太远,约出于西元前一世纪。
传说法救是『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作者──婆须蜜Vasumitra,与四大德中的世友同名)的舅父。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苻秦(西元三八四年)僧伽跋澄Samghabhu^ti译出,就是继承法救思想的重要论典,造于『大□婆沙论』集成以前。
觉天的事迹,无可考。
关于思想,大德法救说「诸心心所,是思差别」;「诸心所法次第而生,非一时生」。
心citta与心所caitasika法,阿□达磨论师,以为是各有自体的,同时相应的。
法救以为:
经中所说的心与种种心所有法,都只是思cetana^的差别。
有情sattva是以情识为本的;「诸心心所是思差别」,正说破了情意为本的心识论。
心心所法,是前后次第生起的;前后没有什么间隔,如人的前后相伴而行,也可说是「相应」的。
对于色ru^pa法,「法救说离大种别有造色。
……然说色中二非实有,谓所造触及法处色」。
法救依『阿含经』说,能造的地等四大种catva^ri-maha^-bhu^ta^ni,所造的眼等五根pan~ce$ndriya^n!
i、色等五尘pan~caraja^m!
si,是别有自体的。
但认为身所触的就是四大,没有四大以外的所造触。
『发智论』所说的法处所摄色──无表色avijn~apti-ru^pa,是没有实体的;这就是说,业力不是色──物质,而是以思为体的。
法救进一步说:
「若计度于外事于内取相,及于事取补特伽罗,并法处所摄色,心不相应行,无为相:
如此类境,皆名心受,以于非实有境分别转故」。
如见外色,而后内心取青相,这是净、不净观心所现的境相;于五蕴事而取补特伽罗pudgala──我;法处所摄色;心不相应行citta-viprayukta-sam!
ska^ra,如生、住、灭等;无为asam!
skr!
ta是不生不灭的:
这些,都是心所取相,是非实有的,只是内心分别所起的。
法救代表说一切有部早期持经者的见解,为后来经部思想的渊源。
至于觉天的见解,是:
「诸有为法,有二自性:
一、大种,二、心。
离大种无所造色,离心无心所;诸色皆是大种差别,无色皆是心差别」。
觉天将生灭的有为sam!
skr!
ta法,归纳为色──物质与心的二类,为一明确的二元论者。
觉天也解释『发智论』,还同意立三无为法,也承认心不相应的相对实在性。
觉天的时代迟一些,受『发智论』的影响也深一些,大概是西元前后人。
西元一八六九年,摩偷罗Mathura^发见出土的狮子柱头铭文,有「轨范师佛陀提婆[觉天]」,「说一切有部比丘」字样,可能就是这位有部四大师之一的觉天!
持经譬喻师,当然不只这二位,这是有独到思想的,受人尊重的大德。
有部的阿□达磨论师中,因迦湿弥罗论师,集成『大□婆沙论』,因而对健陀罗Gandha^ra,睹货罗──吐火罗Tukha^ra地区的阿□达磨论师,称之为「健陀罗师」,「西方师」,「外国诸师」,而形成(迦湿弥罗)东、西二系。
四位大德中的世友,是摩罗Maru人;摩罗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木鹿,现属苏联的谋夫Merv。
妙音是吐火罗人。
吐火罗的缚喝Balkh,就是现在阿富汗Afghanistan的Balkh,古称小王舍城,是声闻佛法极兴盛的地方。
世友在健陀罗的布色羯逻伐底Puskara^vati^,造『众事分』──『品类足阿□达磨论』,受到阿□达磨论师的推重。
世友是『发智论』的研究者,思想是非常卓越的!
如依「作用」安立三世,成为有部三世实有说的正宗;论到空与无我,以为「我不定说诸法皆空,定说一切法皆无我」,也成为有部等「他空说」的定(11)论。
世友论义的风格,多少与『发智论』及迦湿弥罗系不同,他是重组织而条理分明的(如「辩五事品」);重扼要的(如「辩诸处品」、「辩诸智品」、「辩随眠品」);重简明的,重定义的。
世友的学风,对后来的阿□达磨者,给予深远的影响。
「六足」论中的『界身论』,与『品类论』的「辩七事品」有关,玄奘传说也是世友造的。
但西藏所传,称友Yos/omitra的『俱舍论疏』,说『界身论』是富楼那Pu^rn!
a造的。
还有玄奘译的『异部宗轮论』,共有三种译本,也是世友造的。
叙述二部及十八部派的分裂,各部派的教义,为了解部派佛教的重要参考书。
世友是西北方的论师,对南方大众部系的佛教情形,多少隔膜些;而说一切有部的思想,就是阿□达磨论义,阿□达磨代表了有部。
多氏『印度佛教史』,以为这是注释『俱舍论』的世友,远在世亲Vasubandhu以后的世友所造,是不可能的。
世友出世的年代,大约与法救相近。
妙音也是西方的大论师,着有『生智论』,论名显然受到『发智论』的影响。
在『大□婆沙论』中,妙音说到了世友的『品类论』,提婆设摩Devas/arman的『识身论』,所以要比世友迟一些。
『发智论』说到世第一法laukika$gra-dharma,顶mu^rdha^na,暖us!
ma-gata,没有说到忍ks!
a^nti。
「妙音生智论说:
云何暖?
云何顶?
云何忍?
云何世第一法」?
有部的「四顺抉择分善根」,可能到妙音才完成。
如『大□婆沙论』说:
「西方尊者以十七门分别此四(顺抉择分善根),如彼颂曰:
意趣、依、因、所缘、果,等流、异熟及胜利,行相、二缘、慧、界、定,寻等、根、心、退为后」。
所说的「西方尊者」,应该就是妙音或妙音的学系。
妙音是『发智论』的权威学者,对阿□达磨有重大的贡献,但与迦湿弥罗的□婆沙师,意见大有出入。
在阿□达磨东西二系的日渐分歧过程中,妙音的论义,起初为「□婆沙师」所容忍的,也越来越被排斥了。
妙音有一项独到的见解,如『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一一七(大正二七.六0七中)说:
「尊者妙音作如是说:
若受上命讯问狱囚,肆情暴虐,加诸苦楚;或非理断事;或毒心赋税,如是一切皆名住不律仪者」。
住不律仪的人,旧说有十六种,是以杀(如屠者、猎者),盗,淫为职业的,过着罪恶生活,而与律仪──道德生活无缘的。
妙音引申佛法的意趣,以为从事政治的人,如对犯法者施以残酷的刑罚;或徵收苛重的捐税(或部分侵吞);或作不公平的──枉法的判断。
从事政治而非法虐害民众的,都是住不律仪的罪恶之徒。
也许妙音面对当时的北方政局,外族不断入侵,不肖官僚所造成的民众疾苦,而作出这样的呼声。
这是一位不忘人间,深得释尊教意的大论师!
迦旃延尼子的『发智论』,古人每称之为「阿□昙」,承认为阿□达磨的根本论。
这部论,促成有部的发展,也引起了内部的纷歧,无疑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无论是赞同的,或取反对的立场,都要来研究他、了解他。
代表有部经师旧义的持经譬喻师,法救、觉天他们,是不能同意的。
阿□达磨者,都是推重的,进行研究与解说,但由于地区不同,修学的态度不同,依『发智论』而引出无边论义,也不能一致。
大家解说『发智』,而所说却异议繁多,这是纂集『大□婆沙论』,列举各大家以及种种异说,而作出定论的主要原因。
『大智度论』说:
「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比丘],智慧利根,尽读三藏内外经书,欲解佛语故,作发智经八犍度,初品是世间第一法。
后诸弟子等,为后人不能尽解八犍度故,作『□婆沙』」。
□[□]婆沙Vibha^s!
a^是种种广说的意思。
『大□婆沙论』是迦旃延尼子的弟子(后学)们造的。
的确,『发智论』是不太容易了解的,『发智论』学者造一部广解,使人容易了解,也是造论的原因。
但主要的,应该如(凉译)『阿□昙□婆沙论』卷一「序」(大正二八.一上)说:
「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阿罗汉],以为……虽前胜迦旃延撰阿□昙以拯颓运,而后进之贤,寻其宗致,儒墨竞构,是非纷如。
故乃澄神玄观,搜简法相,造□婆沙,抑止众说:
或即其殊辩,或标之铨评」。
『发智论』造论以来,经论师们长期(约三百年)的论究,意见纷歧,形成「儒墨竞构,是非纷然」的状态,这不是好现象。
「北天竺」,应该是迦湿弥罗的论师们,造□婆沙以达成有部思想的「定于一」。
对于有部自宗,态度要宽容些,广引持经譬喻师,阿□达磨论师──健陀罗等西方系,迦湿弥罗系诸论师说,或没有标名的「有说」,不加评论,那就是「即其殊辩」了。
或加以评破:
「如是义者」,「应作是说」,「评曰」,那就是「标之铨评」,决定有部迦湿弥罗系的正义了。
法救、觉天、妙音,或不以为正义,或加以评破;就是世友,也不是全部采纳的。
所以古人传说的「四大评家」,是毫无事实成分的。
总之,『大□婆沙论』义,是迦湿弥罗论师所编集的,但内容包含了『发智论』研究的全体成果,所以大体上为有部阿□达磨论者所接受。
关于『大□婆沙论』的集成,『智论』与『阿□昙□婆沙论序』所说,是相当正确的。
其他,如唐玄奘传说,与迦腻色迦王Kanis!
ka有关:
「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招集五百贤圣,于迦湿弥罗国作□婆沙论」。
多氏『印度佛教史』,有迦王结集三藏的传说;对于『大□婆沙论』的造作,却另有不同的传说。
迦腻色迦王信仰佛法,由于政治中心在健陀罗,也就信奉当时盛行北方的有部。
迦王信奉有部,是有事实根据的,有部也可能受到了鼓舞,但将『大□婆沙论』的集成,作为迦王的意思,是不对的。
『大□婆沙论』说到:
「昔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可见造论在迦王之后。
造论在迦王(约在位于西元一二八年──一五0年)以后,而西元二·三世纪间的龙树Na^ga^rjuna论,已引用这部论,所以『大□婆沙论』的集成,离西元一五0年不远。
真谛Parama$rtha『婆薮盘豆法师传』说:
『大□婆沙论』的集成,「五百阿罗汉与五百菩萨」集会,由迦旃延尼子主持,马鸣As/vaghos!
a润文。
由『发智论』主──迦旃延尼子主持,是决不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还是晋道安的『□婆沙序』所说:
「有三罗汉:
一名尸陀盘尼,二名达悉,三名□罗尼。
撰□婆沙,广引圣证,言辄据古,释阿□昙焉。
……达悉迷而近烦,□罗要而近略,尸陀最折中焉」。
依「序」说,解释阿□昙──『发智论』的,有三人,也就有三种本子。
「尸陀最折中焉」的,就是苻秦十九年(西元三八三年),僧伽跋澄Sam!
ghabhu^ti所译的『阿□昙□婆沙』。
『□婆沙』的内容,是『大□婆沙论』「结蕴」中,「不善纳息」、「十门纳息」的四十
(二)章「章义」。
『发智论』的体裁,是先立「章」,再作几「门」的分别。
如「世第一法」、「中有」是章,如不理了解章的意义,就不能了解论门的分别。
所以在『大□婆沙论』集成以前,先有章义的存在。
『大□婆沙论』中,每品开端,总是说:
「如是等章,及解章义,先领会已,次应广释」。
所以解说『发智论』,先有章义;『□婆沙论』的四十二章义,可能是尸陀盘尼所作,单独流行的。
在释「三结」章时,以譬喻广说先立章,后立门的必要,这可说是早期所作的。
『大□婆沙论』的编集者,也许就是达悉。
以这些章义(不止这四十二章,也不只是一人所作)为基础,然后加以广释──分别、抉择、贯通、论定,成为一部伟大的□婆沙论(当然还有不止一次的修正与补充)!
道安的三罗汉说,可能从僧伽跋澄、僧伽提婆Sam!
ghadeva等迦湿弥罗学者得来的消息,比后代的传说,可信度高多了。
还有,世友依「作用」安立三世,成为『大□婆沙论』的正义,是卓越的大论师,因此有世友为结集上座的传说。
又与『尊婆须蜜[世友]菩萨所集论』的世友,混而为一,于是(四大论师之一的)世友又被说成大菩萨了。
其实,世友是『发智论』的阐扬者,『品类论』的作者,西方系的大论师,与编集『大□婆沙论』是毫无关系的。
『大□婆沙论』的汉译本,『□婆沙』以外,有北凉浮陀跋摩Buddhavarman共道泰译出的『阿□昙□婆沙论』,一百卷;因政治动乱而佚失了四十卷,现存六十卷,解释前三犍度。
唐玄奘译出本,名『阿□达磨大□婆沙论』,二百卷,最为完善。
『大□婆沙论』的集成,使『发智论』有了充分的解说、抉择与发挥。
试略说三点:
一、确立三世实有说,如『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七七(大正二七.三九六上、中)说:
「说一切有部有四大论师,各别建立三世有异,谓尊者法救说类有异,尊者妙音说相有异,尊者世友说位有异,尊者觉天说待有异」。
「故唯第三(世友)立世为善,诸行容有作用时故」。
论究一一法的自相svalaks!
an!
a,到达一一法的自性svabha^va不失,虽有三世的迁流,而(有为)法的体性是没有变异的。
这是著名的「三世实有,法性恒住」,为有部的特见,而所以被称为说一切有的。
还有,三世是时间,而时间并没有实体,只是依法生灭而安立的,所以说:
「谓世即行(有为),行即是世」。
没有变异的一一法体,那又怎能说有三世差别呢?
四大论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说。
法救是「类异」说:
类是类性,有未来类,现在类,过去类──三世的不同类性。
如舍未来类而得现在类,那就是从未来到现在世了;如舍现在类而得过去类,那就从现在到过去世了。
法救所说的类性,有舍也有得,所以是三世类性的差别,而法体有已生、未生,已灭、未灭的不同。
妙音是「相异」说:
相是世相,未来、现在、过去的时间形态。
一一法有三世相,如与未来相相合,就是未来法;……与过去相相合,就是过去法。
「类异」与「相异」,思想是大同小异的,不过「类异」约通性说,「相异」约通相说。
世友是「位异」说:
如有为法而未有作用,名未来世;正有作用,名现在世;作用已灭,名过去世。
依作用的起与未起、灭与未灭,分别为三世法,而法体是没有差别的。
世友依法体(起用或不起用等)立三世,与前二家依通遍的类性与相说不同。
觉天是「待异」说:
法体没有差别,依相待就有三世不同:
「待前名过去,待后名未来,俱待(前后)名现在」。
「位异」与「待异」,约法自体说,意义也相差不多。
不过觉天重于(作用起灭的)相待,世友重于(前后不同的)作用。
『大□婆沙论』评定世友所说──依作用立三世,是最为合理的。
法救的类性,约三世说而没有实体,如作为普遍的、有实体的去解说,那就转化为「譬喻者分别论师」,如说:
「世体是常,行体无常」。
时间──未来世,现在世,过去世,是常住不变的实体。
一切有为法(行)的起灭,只是活动于不同的时间区中,如从这房屋出来,进入那一房屋。
这样说,是譬喻师而倾向于时间实体,不再是有部了。
二、十二缘起说:
缘起prati^tya-samutpa^da是「佛法」的中道说,经说的支数不一,以十二支缘起为准。
十二支缘起,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系列,是生命的缘起,而缘起法则是可通于非情的。
有部论师对缘起的解释,各有所重,所以「缘起有四种,一、刹那,二、连缚,三、分位,四、远续」。
一、刹那ks!
an!
a缘起:
与迦旃延尼子同时的寂授──设摩达多S/armadatta所说。
一刹那中,有无明、行……老死等十二支。
一刹那中,与一念中相近。
『华严经』「十地品」说: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知十二因缘,在于一心中」。
一心缘起,可说受到刹那缘起的影响。
二、连缚sam!
bandhika缘起:
世友『品类足论』说「云何缘起?
谓一切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通于有漏、无漏;有先后或同时的因果关系,所以名为连缚。
三、分位avasthita缘起:
『发智论』说:
无明、行,是前生的因;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生的果。
爱、取、有,是现生的因;生、老死,是未来生的果。
十二支通于三世,有两重因果。
所以名为分位,是阶段的意思。
以人来说,如识入母胎,新生命开始,名为「识」。
胎中肉团,还没有成(人)形阶段,名为「名色」。
胎中人形成就,眼、耳等形成,名为「六处」。
十二支,是三世因果的十二阶段。
每一阶段,在欲、色界的,都具足五蕴,以五蕴为体。
名为「无明」、「识」等,是约这一阶段的特性而说,并非只是「无明」或「识」等。
四、远续pra^kars!
ika缘起:
是『界身足论』说的。
生死业报,是不限于前后二生的。
可能很久以前的惑业因缘、到今生才受报;今生的惑业因缘,要多少生以后才受报。
所以生死业报的十二支,是通于久远的,名为「远续」。
这四说,□婆沙师认为都是合理的;特别是世友的「连缚缘起」,通于一切有为法,受到『大□婆沙论』编集者的称赞:
「是了义」说,「是胜义」说。
然佛说十二缘起重于惑业苦的三世因果;声闻乘法重于生死的解脱,所以□婆沙师还是以「分位缘起」为主。
。
三、二谛说:
二谛是世俗谛sam!
vr!
ti-satya与胜义谛parama$rtha-satya。
『大□婆沙论』说:
「余契经中说有二谛」,不知是那一部经。
在『大□婆沙论』编集时,二谛说已是佛教界的通论了。
『大□婆沙论』说二谛有四家说,不一定是有部论师的。
一、苦、集二谛是世俗现见的有漏事,是世俗谛;灭、道二谛是出世的修证,是胜义谛。
这可能与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俗妄真实」说相通。
二、苦、集二谛是世俗事,灭谛是以譬喻等来施设的,所以前三谛都是世俗谛;「唯一道谛是胜义谛」,这是圣者自知,不可以世俗来表示的。
这可能与说假部Prajn~aptiva^din所说:
「道不可修,道不可坏」──圣道常住的思想相通。
三、苦、集、灭、道──四谛,都是世俗谛;「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胜义谛」。
传说一说部Ekavya^vaha^rika,「说世出世皆无实体,但有假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印度 佛教 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