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学案论语学而篇第一.docx
- 文档编号:23270457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29.68KB
校本教学案论语学而篇第一.docx
《校本教学案论语学而篇第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学案论语学而篇第一.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教学案论语学而篇第一
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
第一课时
教学容
【原文】
1·1子曰
(1):
“学
(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
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
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原文
1、学生练读2、领读
二、【注释】
(1)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论语》书中的“子曰〞,都是指孔子说的。
(2)而:
连词,用在两个动作之间,表示连续的动作。
(3)时习:
“时〞,时间词用于谓语前,做状语,即“按时、时时〞之意。
“习〞,温习、练习、反复实践。
(4)之,代词,表示动作对象。
(5)亦,也,也是。
(6)说:
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7)有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教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8)乐:
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心,乐如此见于外。
(9)乎:
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呢〞或“吗〞。
(10)人不知:
此句不完整,缺少宾语。
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1)愠:
音yùn,恼怒,怨恨。
(12)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二、【译文】
孔子说:
“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
三、【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
这些思想主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容的深入了解。
四、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容
【原文】
1·2有子
(1)曰:
“其为人也孝弟
(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原文
1、学生练读2、学生领读
二、【注释】
(1)有子:
孔子的学生,姓有,名假如。
(2)孝弟:
孝,指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弟,同“悌〞〔音tì〕,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即对兄长要尊敬,服从。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根本道德规。
(3)犯上:
犯,冒犯、抵触、违反。
上,指上位的人。
(4)鲜:
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
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认句的宾语假如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
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与其在实际生活的表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根本原如此。
(8)为仁之本: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如此。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三、【译文】
有子说:
“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
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
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如此也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
四、【评析】
有假如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如此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根底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五、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容
【原文】
1·3子曰:
巧言令色
(1),鲜
(2)矣仁。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原文
1、学生练读2、学生领读
二、【注释】
(1)巧言令色:
朱熹注曰:
“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
少的意思。
三、【译文】
孔子说: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说话应慎重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明确,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容。
四、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容
【原文】
1·4曾子
(1)曰:
“吾日三省
(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
传不习乎?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学生背上节容
2、说一说:
巧言令色的含义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看有没有会背的呢?
〔找学生背〕
二、新课
1、出示原文
曾子
(1)曰:
“吾日三省
(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
传不习乎?
〞
〔1〕、学生练读〔2〕、领读〔学生〕
二、【注释】
(1)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鲁国人,以孝子知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
省〔音xǐng〕,检查、观察。
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
旧注曰:
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
传,旧注曰:
“受之于师谓之传。
教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三、【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屡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教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与时的温习了呢?
〞
四、【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如此是自我修养的根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求〞的修养方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书中屡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展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展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畴。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忠〞在先是一般的道德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
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五、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容
【原文】
1·5子曰:
“道
(1)千乘之国
(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第四节容
2、解释“吾日三省
(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
传不习乎?
〞
二、新授:
〔1.5〕出示原文〔板书〕
1、学生练读2、领读
三、【注解】
(1)道:
作动词用,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
乘,音shèng,意为辆。
四马一车,称之为一乘,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3)敬事:
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慎重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
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
时指农时。
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四、【译文】
孔子说:
“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慎重决事以取信于民,节省开支以爱怜其民,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节〞。
五、【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如此。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遵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这是治邦的根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
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如此非此意。
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
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
但这与“爱人〞与否如此无太大干系。
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
“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
因而颇具锋利性。
六、强化记忆、背诵〔学生之间交流〕
七、课堂总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教学容
【原文】
1·6子曰:
“弟子
(1),入
(2)如此孝,出(3)如此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如此以学文(8)。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学生背第五节
2、解释:
道
(1)千乘之国
(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二、新授:
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6子曰:
“弟子
(1),入
(2)如此孝,出(3)如此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如此以学文(8)。
〞
1、学生练读2、找学生领读
三、【注释】
(1)弟子:
一指学生,二是对兄父而言,对父为子,对兄为弟,本文指前者。
(2)入:
进入父母居室。
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如此在外舍。
《礼记·如此》: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3)出:
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如此弟,指以对待兄长之礼对待同学和教师。
(4)谨:
寡言少语称之为谨,即做事慎重。
(5)泛:
音fàn,普遍,广泛的意思。
(6)仁:
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
指有闲暇时间。
(8)文:
古代文献。
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三、【译文】〔小黑板出示译文〕
孔子说:
“弟子们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学习,要尊重同学和教师,言行慎重而且诚实,要有广泛的爱心,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好这些事情后,还有精力的,那就去学习六艺等诗书文化典籍。
〞
1、指名读译文
四、质疑
五、记忆本章容
1、练习:
按要求口头填空
2、检查记忆情况〔学生完成〕会的同学可以抢着背
六、【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与这个问题。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如此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明确,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如此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
七、让学生说说通过学习可以践行的容
八、课堂总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懂得了什么?
〕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教学容
论语学而第一篇的第七节容
原文:
1·7子夏
(1)曰:
“贤贤
(2)易(3)色(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与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教学过程一、复习
二、新授:
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放录音欣赏朗读2、学生练读3、领读
三、理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子夏:
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2)贤贤:
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敬喜爱的意思。
贤贤即尊敬贤能。
(3)易:
一是改变;二是轻视。
本篇取第一种意思。
(4)色:
神态,神情,看法。
(5)致其身:
致,意为“献纳〞、“尽力〞。
即敢于牺牲自已。
四、小黑板出示译文
子夏说:
“由于尊敬他的贤德,就必会改变对他的看法。
如果他服侍父母,能竭尽自已的能力;奉侍君主,在危难时敢于献身;和朋友交往,能言而守信--这个人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我也认为他是念过书了。
〞
五、质疑
六、记忆本节容
1、按要求口头填空
2、检查记忆情况〔学生来完成〕
七、小结: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如此以学文〞一句。
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根本特点。
八、让学生说说通过学习可以践行的容1、能做到哪些?
〔要详细说〕
2、反省自己还有那些没有没有做到的和改良的地方
九、课外延伸:
出示第八节容
提问;
1、你想怎样学习本节容〔让学生谈谈自学方法〕
2、试读
3、听录音读
十、课堂总结
十一、作业〔预习第八节〕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教学容
【原文】
1·8子曰:
“君子
(1),不重
(2)如此不威;学如此不固(3)。
主忠信(4)。
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如此勿惮(8)改。
〞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与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教学过程一、复习
二、新授:
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学生练读2、学生领读
三、【注释】
(1)君子:
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
自重,厚重。
(3)固:
稳固。
(4)主忠信:
以忠诚和守信两种道德为主。
(5)无:
通毋,不要。
(6)不如己:
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
过错、过失。
(8)惮:
音dàn,害怕、畏惧。
四、【译文】
孔子说:
“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知识就不能稳固。
品行要以修炼忠诚和守信这两种道德为主。
不结交品行不如自已的人;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
五、质疑
六、【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局部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如此是相当重要的。
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如此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教学容
【原文】
1·9曾子曰:
“慎终
(1)追远
(2),民德归厚矣。
〞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与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学习容
2、解释〔1·8〕子曰:
“君子
(1),不重
(2)如此不威;学如此不固(3)。
主忠信(4)。
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如此勿惮(8)改。
〞
二、新授:
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9曾子曰:
“慎终
(1)追远
(2),民德归厚矣。
〞
1、学生练读2、学生领读
三、【注释】
(1)终:
寿终,指父母的去世。
旧注曰:
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远:
远祖、祖先。
旧注曰:
追远者祭尽其敬。
四、【译文】
曾子说:
“慎重地办好父母的丧事,诚敬地祭祀祖先,这样做会自然地使老百姓复归忠厚老实了。
〞
五、质疑
六、【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
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根底,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
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明确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
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
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教学容
【原文】
1·10子禽
(1)问于子贡
(2)曰:
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来孝敬父母以与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所学容
2、解释1·9曾子曰:
“慎终
(1)追远
(2),民德归厚矣。
二、新授:
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0子禽
(1)问于子贡
(2)曰:
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
1、练读2、学生领读
三、【注释】
(1)子禽:
孔子的学生,亢,字子禽。
(2)子贡:
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
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
古代的一种敬称,但凡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
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
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教师。
《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
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
或者,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
(6)温、良、恭、俭、让:
就字面理解即为:
温和、善良、庄重、朴实、谦逊。
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
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四、【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
“教师到哪个国家,就一定能听到哪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说:
“咱们的教师是凭着温和、善良、庄重、朴实、谦让五种美德得到的,〔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教师获闻各国政事,是不是和别人获闻政事不一样呢?
〞
五、质疑、
六、【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
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
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
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符合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
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
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与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如此。
据此可知,让这一根本原如此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
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
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如此诱人嫉贤妒能。
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2、指名背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
教学容
【原文】
1·11子曰:
“父在,观其
(1)志;父没,观其行
(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学生背上节学习容
2、解释1·10子禽
(1)问于子贡
(2)曰:
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
二、新授:
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1子曰:
“父在,观其
(1)志;父没,观其行
(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
1、学生练读2、领读
三、【注释】
(1)其:
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
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
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
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
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
这里表示“合理容〞的意思。
四、【译文】
孔子说;“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同,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要观察他所作所为,能够多年坚持他父亲优良的做人准如此,可以说他是做到了孝。
〞
五、质疑
六、【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本 教学 论语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