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行者影评观后感.docx
- 文档编号:23268714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44KB
天际行者影评观后感.docx
《天际行者影评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际行者影评观后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际行者影评观后感
天际行者影评观后感
《天际行者》是一部来自俄罗斯的冒险电影,影片剧情丰富震撼,画面精致,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还不错,一起来看看吧!
01
前天,俄罗斯大片《太空救援》上映,四狗子第一时间去贡献票房,对于太空迷而言,满屏的苏式太空朋克感,可谓高潮一时爽,事后三连刷,过瘾!
毛子不拍则已,一拍一鸣惊人,因为苏联航天史有太多惊心动魄的素材。
就着《太空救援》的瘾,四狗子深扒到毛子另外两部太空片,202X年的《天际行者》[俄:
太空第一步]和202X年的《搏击太空》[俄:
加加林太空第一人],完全可以串成三部曲!
连着看,过足瘾!
先说《搏击太空》,尤里·加加林的传记。
世人记住了第一人,但第一人也有第一的遗憾,从次他便不能再次搏击太空,因为他是第一人,是苏联必须保护好的伟大正确的象征,而不是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片中的赫鲁晓夫演得太像反派,而事实上对于尤里的梦想来说,他的确是最大的反派。
同是202X年的《天际行者》,惊险刺激程度和强上「礼炮七号」有过之而无不及,技术细节更丰富。
该片讲述人类首次太空出舱行走的真实故事,这故事本身一波四连跪,甚至比电影来得更残酷。
一跪——执行任务「上升2号」的侦察卫星降落时自爆,丧失所有太空出舱环境的测量数据,宇航员等同于裸体上天。
二跪——出舱返回时,太空服气压上升,主角列昂诺夫(男版权游美人)肿成球,举步维艰,无奈只能头前脚后进入气闸舱。
而常规要求脚前头后进入,因为这样才能用手关舱门。
要关门但舱内太窄,太空服又涨,只好泄掉太空服的空气,憋气艰难翻过身,手动关门,最后瞬间缺氧。
如下图(四狗子的灵魂创作)
三跪——爆炸螺栓抛掉气闸舱,药力过猛导致舱门漏气,返回舱空气压力下降,供氧系统自动加压,氧气含量飙升。
九死一生的宇航员刚经历缺氧,又双双醉氧。
四跪——三连跪让「上升二号」失去最佳着陆时机。
轨道偏高,推进舱分离时,依依不舍,和返回舱一同下坠,使得返回舱弹道偏离,堕入茫茫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
零下三十多度,完成人类首次太空漫步壮举的英雄们生死未卜。
这恐怕电影史上是最超乎想象的星球着陆片段,一如穿越时空的震撼。
随着冷战逝去,人们也渐渐忘记了那些曾经让全世界一时热血沸腾的冒险。
如果不刻意去查的话,这些冷战记忆或许就是影迷渴望的硬科幻太空灾难片,但这首先是历史,人类曾经触摸过的高度的历史。
科普力作《赶往火星》的作者,罗伯特·祖布林[美],曾感慨载人航天技术停滞不前,人类迟迟不登陆火星。
他认为以现有技术绝对可以登陆火星,只是一味求全,诸多顾忌,而一拖再拖。
他列举了近代人探险南北极的例子。
北极探险中凡是一次性补给充足的庞大船队往往最后因不适应北极而送命。
相反,利用北极资源学习因纽特人生活方式,北极探险的成功只能由「狗拉雪橇」拉出来。
漫长的火星之旅必须制作人工重力而减少对人体的损耗,同时出于最大安全考虑,所以大部分人就想着必须建一个庞大的宇宙飞船。
祖布林反对这一相反。
登陆火星和北极探险一样,先无人运送设备着陆火星,利用火星资源制作返航燃料,再以「狗拉雪橇」的办法送人头,如下图。
祖布林的方案详尽且有理有据,现实可行,或许有点疯狂,但问题不在方案是否可行,而是太空领域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先锋精神了,甚至可以说,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先锋精神已过了巅峰。
这种先锋精神正是创造新世界、新文明不可或缺的。
君不见,美国不正是先锋精神孕育的吗?
火星或许就是人类下一个新世界、下一个新文明的诞生地。
要复兴,就要到新世界复兴去,光在自家茅坑,拉出来香的,也只是自己闻着香。
说得偏激了。
但星辰大海才是人类的依归,宇宙浩瀚之所以美,是人类加上了哪怕一点点力。
姑且以战斗民族硬朗又带点伤逝的太空历史片激励一番!
02
关于苏联时代的太空片,如果《太空救援》还不够过瘾,那么可以再看一看同样是去年拍摄的《太空第一步》(又名《天际行者》),这一部更加惊险。
因为人类太空第一步的时代比太空救援的礼炮七号空间站时代早得多,那时候礼炮一号空间站都还没建造出来呢,两者相比硬件条件差距巨大。
就是在那种简陋技术条件下,人类到充满未知的宇宙去探险,生死未卜,就更显得更为勇敢和伟大。
如果以是否足够一波三折来作为一个故事精彩与否的标准,一波多折的《太空第一步》可是远超过了合格线,而且这个险象环生的故事比《太空救援》还要贴近当年的事实。
首先是飞行员之一Belyayev的负伤。
那时的美苏正在争分夺秒进行太空竞赛,以Belyayev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上面已经打算另安排别人了。
可是宇航员的兄弟情往往是相当深厚的,Leonov去鼓励康复中的Belyayev,甚至匿名给他的主治医师送花。
Belyayev自己当然也不愿意放弃这个上天的光荣梦想,拼全力康复。
所以机会果然是要自己争取来的。
两个好搭档在训练状态达到最佳时,苏联的第一颗实验侦察飞船在降落时自爆,于是所有太空出舱环境的测量数据都丢了。
宇航员自己却主动请缨,于是就在毫无数据基础和精确计算结果的情况下直接以真人实验的形式悲壮奔赴太空了。
当年的技术条件下的简陋的设备,加上没有测试数据,整个任务充满危险。
“上升2号”成功发射,成功开仓,成功太空行走。
但是不要高兴得太早。
Leonov出舱返回时,太空服不明原因地气压上升,膨胀起来后,无法控制行动。
这时宇航员不断地粗喘很有点像《地心引力》。
上面几乎要下令将Leonov丢弃在轨道上了。
所幸最后经过一番挣扎Leonov只好不符合章程地头前脚后进入气闸舱,结果舱门没关上,需要手动操作。
舱内空间狭小加上太空服膨胀导致无法行动,Leonov居然选择给太空服泄气来获取行动自由,这导致他差点窒息。
总算回到舱内,二人要完成绕地球飞行,然后会自动着陆。
可是检测系统认为舱内发生漏气,供氧系统自动加压使得氧气含量飙升。
两个宇航员在醉氧眩晕状态下还要去小心翼翼手动关掉藏在层层电线后面的补偿检测器开关。
偏离轨道使得上升2号没能实现自动着陆,虽然最终成功着陆,飞船却掉进了彼尔姆边疆区的原始森林,夜间温度将降至零下三十多度。
——即使太空中的冒险结束了,波折却还没结束。
搜救不成功,国家甚至开始广播宇航员们壮烈牺牲。
冻得像西伯利亚土著民一样满眼毛都挂满冰霜的宇航员内心一定是WTF的,这开的什么国际玩笑。
其实远在萨哈林岛,有人接到了他们的信号。
不过这位“无线电爱好者”的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萨哈林岛南部过去称桦太,日本领土,曾经是敏感边境,重要的是用无线电涉嫌窃取国家机密在苏联更是大忌讳),不许他上报国家。
最终,人性光辉战胜了个人忧患,无线电爱好者对上汇报,很快搜救直升机就近出动,终于找回了宇航员。
一些电影相关的东西:
太空第一步是1965年发生的事情,那时美苏正处于激烈的太空竞赛中,苏联正在执行“上升计划”,本次使用的是上升2号人造卫星兼太空飞船。
人类太空第一步,Leonov出舱太空行走了12分钟。
而到了后来礼炮7号的故事时,太空竞赛其实都已经结束了。
这是1965年的老照片,前排右一是Belyayev,后排左一是Leonov。
上升2号是这个样子的:
Leonov就是从EVAairlock的部分爬出舱去的。
当时开始执政的是勃列日涅夫,电影中也有出现。
那时中苏交恶,在太空飞船着陆时会出现相应的梗儿。
年纪稍长的那位Belyayev在加入宇航事业之前曾经是空军,参与过苏联在满洲的对日军作战。
电影里多次表现出Leonov在作画。
宇航员本人也确实擅长画画,还画过在太空中接近月球时的情景。
Leonov也是参与过上升计划的宇航员中唯一还健在的。
电影中Leonov在《真理报》上画宇宙飞船
这部电影里更充满了苏联情怀和对昔日太空人的致敬,电影中会出现聚集在一起听太空行走的普通民众以及科学家们紧张工作的情景。
与《太空救援》一样,影片结束时会出现当年的影像资料。
如果院线片《太空救援》还没看过瘾,不妨看看这一部。
-----
电影里也有让人尬笑的地方,比如早期宇航事业对太空垃圾没经验,Leonov拆下相机镜头盖,请示领导怎么办,领导也没想到这种问题,尴尬回答扔了,于是Leonov接受指令一本正经扔掉了。
比如勃列日涅夫要连线宇航员,接到最高领导人电话的Leonov的第一句话是,你是谁啊?
03
如今看到很多国家电影市场的进步,至少我的硬盘里除了中国文件夹外美国那个文件夹电影是最少的数量了,《天际行者》让观众看到太空题材不只是美国可以,俄罗斯一样做的如此让他们自己骄傲。
往往真人真事改变的剧本会容易使观众疲于欣赏,因为结局的众所周知增加了制作的难度,但《天际行者》的故事讲述出了生动的情感,还有画面清晰质感。
当被困宇航员濒临死亡,紧接着被找到可以回家的感情是兴奋和真诚的,很高兴到回忆导演对这一历史人物本质的敬畏,也是为数不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虽然结局的是美好的,两位宇航员安全的可以与家人团聚,但影片犀利的画面也展现了当时苏联时期的政治环境。
是为了祖国,还为了家庭吗?
为了这个他们所经历过的是用生命来做试验品的事业,虚构的电影却展现的是现实的意义。
拍摄苏联时期的政治背景成为俄罗斯电影的时尚风了,可以用一部电影讲述历史过去,其实这是好的,我们需要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从那些故事借鉴和思考当今我们的生活,比较那些我们伟大的成就与世界观的现实意义。
但这样的电影需要值得信任的制作团队,包括导演和演员,因为这这类主题很多的电影是具有启发性的,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是给观众人生观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俄罗斯电影的整个行业的确具备了积极的基调。
04
有一种类型的电影在市场上并不受欢迎。
主旋律电影。
除了一些钢铁直男军事迷,好像没多少人会整日把“家国天下、人类发展”挂在嘴边。
于是连带着,这种类型的电影也没人爱看,就更别提什么“能把人看哭”。
但没有料到的是,昨天却意外被一部“主旋律电影”圈了粉。
《天际行者》
我发誓,在看电影之前,除了知道它是一部俄罗斯电影之外,其它一无所知。
起初从片名看,还以为是科幻电影,战斗民族的科幻电影?
一定很有趣吧?
怎曾想人家是一部历史剧情片。
如果事先就知道它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我绝不会点开。
毕竟这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电影,除非是学校单位组织,哪有人会真的感兴趣。
感谢这次“意外”,让我对人生的“阴差阳错”之美,有了更深的认识。
因为意外,让我又发现一部好电影,一部足以让人感动到落泪的好电影。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
那时,美苏冷战正酣。
加加林实现人类首次上天,苏联人趾高气扬,而落后的美国人则备觉颜面无光。
1964年为了抢在美国人前面实现三人上天,苏联硬是在单座飞船“上升1号”里塞进三位宇航员,为此宇航员甚至不穿宇航服。
为了减轻飞船重量,包括逃逸救生装置在内的许多设备一律拆掉。
所幸“上升一号”成功了。
下一步,谁将实现人类在太空的第一走,成为两国又一个太空竞争的焦点。
为了实现大国竞争的政治需要,为了成为“世界第一”。
苏联原计划1967年实行的太空行走计划,硬生生地被逼到提前至1965年实施。
原因无他,一定要抢在美国前面。
电影看到这,我就有点乐了,原来无论是人与人,还是公司与公司,甚至于国与国,都逃不脱最基本的人性。
是苏联老大哥也好,是超级大国USA也罢,都有着这孩童般的攀比心理,有意思。
这只是电影的一个小插曲,电影真正的故事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才正式拉开了帷幕。
讲述人类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人类首次太空行走,单看这八个汉字,你不会有没有任何感觉。
然而这件事情背后所隐藏的艰难险阻,却几乎是凭人脑所不可想象的。
《天际行者》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完美地,注意用词,
完美地向观众展示了人类首次太空行走的不易。
在正式起飞的前一个月,苏联先试飞了一艘与正式飞船一模一样的“无人飞船”。
然而,这艘飞船的下场是,失去联系,无影无踪。
怎么办?
要再进行一次安全检查起码要耽误6-8个月的时间,可美国那边眼看着就···
原定计划不变!
一个月后起飞!
哪怕你上去了把手伸出飞船也算是人类进入太空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一趟几乎就是送死,为了“荣誉”而死。
两位飞行员也平静地说“我们状态良好,为了这次飞行进行了所有必要的训练,我们做好了心理准备。
总而言之,应该飞···”
当火箭升空,突破地球引力冲入太空的那一刻,我落泪了。
为人类的伟大,人类的不易而落泪。
于整个地球来说,人类实在太渺小了。
地球,诞生了46亿年以上,而人类,仅仅存在了几百万年,几乎相当于地球1%的寿命。
亿万年的岁月,发生了太多太多,任各个物种生存与毁灭,都只是在地球上蹦跶,它们逃不出地球,冲不过天空。
可如今,这件事情有了改变。
与整个地球的历史进程相比,微不足道的人类生物,他们做到了。
1965年的那一天,人类进入了太空,
以后的某一天,人类还会冲出太阳系,冲出银河系······
那一天我们这代人恐怕是看不到了,但就是想想,也足够兴奋。
生而为人,我很骄傲。
这就是我看到宇航员列昂诺夫走进太空时的所想。
首次太空行走不易,不易到似乎是冥冥之中有只手在桎梏着人类。
出舱后不久,列昂诺夫靠着身上与飞船的绳索,离开了飞船7米远。
真空的太空让他航天服鼓了起来,限制了他的行动,弯曲胳膊和腿都很困难。
在绳索的另一端,他边扭边转,在太空中这种意外的转动绝不是一个好兆头。
这种情况就像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落入大海中,各种翻腾,却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支撑。
接着身体出汗,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加···
最终不知靠着哪里来的毅力,列昂诺夫克服一切回到了飞船,完成了人类这次划时代的壮举。
可紧接着,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按照规定,进入飞船应该是腿先进入,最后用手关闭舱门,虽然舱门关闭是自动的,但仍有10%几率失败。
好巧不巧,列昂诺夫是头先进入的飞船,近乎昏迷的他哪里还顾得上头和腿,能回来已属不易。
但舱门就遇到了那10%的失败。
现在,他必须转个身去关闭舱门,但此时他的氧气瓶已经快见底。
该舱断面直径只有120厘米,而膨胀的舱外航天服直径达到190厘米。
列昂诺夫拼命旋转着身体,他的心律达到每分钟190次,体内温度也急剧升高。
情况紧急,他不得不冒着患减压病的风险,再次调低航天服内的压力。
最后终于转过身来,将气闸舱的舱门关闭上,对气闸舱重新加压,并回到飞船座舱中。
关闭舱门前后不过210秒,他的体重减少了5.4公斤,每一只靴子里积聚了3升汗水。
万幸,他成功了。
这下,终于可以返回地球了。
致命的问题又一次出现。
休息过程中,飞船内部发生故障,氧气开始大量喷发,如果此时不打开空气阀门,他们最终会氧气中毒而死。
但当问题发现时,他们已经陷入昏迷状态!
怎么办?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返航时,飞船的定位系统又发生故障!
怎么办?
着陆时,落入未知区域,一片原始森林的两米后的积雪之上,外面是暴风雪,极端恶劣条件之下,无线电系统失效,气温也越来越低,飞船的制冷空调也无法关闭······
怎么办?
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已经数不清他们经受了多少次磨难。
且这一切的困难,每一个细节,都不是为了电影的戏剧性而专门设置。
而是真真切切地就发生在50多年前的人类的首次太空行走。
真实的力量,是戏剧的刻意安排永远无法比拟的。
飞船总设计师说过的一句话,我印象极深:
我们没有任何资料,也没有任何经验。
冲出地球后所要面对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极大的可能性是,飞上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但还是有人去做了,且最后还成功了。
当时的人们是否会想到,这些一眼望去目皆可及的小人们,靠着一点点的思考与进步,有朝一日竟然进了宇宙,神奇二字怎可尽述?
还是不得不再感叹一句呵,
生而为人,我们真的很伟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际 行者 影评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