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答题技巧.docx
- 文档编号:23262790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54
- 大小:53.34KB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答题技巧.docx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答题技巧.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汉硕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最近很多人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该怎样答,我根据自己的粗浅经验,现总结如下:
1.答题思路:
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具体如下:
(1)发现问题:
也就是提出问题。
在所给的案例中,某个出国教汉语的志愿者教师或来中国教外语的外教等,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遇到的困难可能是课堂教学时的,比如学生上课都不积极回答问题,不愿意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或者问老师一些可能涉及到“隐私”的问题;也可以是这位老师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无法与当地人沟通或交流(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无法适应当地人的生活,或不理解当地人做某事时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方式,等等。
注意:
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要从多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也不只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按条来答。
(2)分析问题:
要求你具体分析一下这位老师或某人遇到这种困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他所采用的文化策略等。
比如,他由于对对方国家文化不了解,对方国家可能很注重“隐私”,而在我们国家这不被看做是“隐私”。
同时要求你分析出我们的母语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和对方国家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因此造成了他在文化方面的不适应,以至于教学和生活中都出现了问题或遇到了困难。
关于他所使用的文化策略,主要就是他自身有没有做到尊重当地的文化,有没有试着去融入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还是一味的采取排斥策略,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别人的一切都不好。
这就是分析问题了。
(3)解决问题:
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了。
怎么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你自己提出个对策就行了,当然,要根据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常识和应对策略。
比如首先尊重当地文化,多和当地人交流,努力让自己适应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到求同存异,等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文化的知识是很灵活的,比如中国人的谦虚、中庸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就知道的,就是稍微总结一下,理顺一下,就能答题了。
关于这个,如果时间还来得及,就看一下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看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等,很多东西是很细致的,自己要稍加总结。
如果时间不是很充分了,就把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上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那个章节仔细看一下,我觉得应对这道题应该够用了。
2.答题方法:
其实思路清晰了就很好弄了,老师会看你的逻辑分析能力。
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分条论述,千万别想到哪说到哪,写出一大片,阅卷老师还得自己去给你找点,这样,老师会很疲劳的,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思维混乱的。
所以说,大家答题时我觉得可以按两种方法来写:
第一种:
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写,一共三条,然后在每条的下边分几个小点,因为发现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不止一条。
第二种:
按一共出现了几个问题分条,第一条,问题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2: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以此类推。
总结一下,以上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因为有时不同的问题是由同一个原因产生的,或者需要同一种解决策略。
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种。
按以上的问题全部分析完以后,最好再来个综述,大致总结一下,字数不用太多,就是有个小结尾。
最后,要跟大家说的是,字数和字迹的问题。
这个案例分析要求是1000字以上的,还有的要求是1500以上,所以,大家一定要条理清晰,说明白问题。
字数不能太少。
字迹当然也是越清晰越好,不要求非得漂亮,但最起码要工整,让老师能够有心情看下去,然后,老师一高兴,多给点分。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材料:
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
老师上课时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
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
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
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答:
总体来说,该材料所反映的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并出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一、问题1:
认识上的误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
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
老师上课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作报告。
分析1:
王兰认为,在中国教师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庄重,严肃,言谈举止中常带有教师的尊严,从着装上也比较讲究传统,正派,师生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但是界线比较清楚,课堂纪律严明,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认真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或者自由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这是由于王兰把中国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
正是因为这样,加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出现认识上的误区这一障碍。
解决1:
认为别人与自己大致相同的想法十分自然,但是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是有害的。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
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问题2:
民族中心主义。
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分析2:
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
王兰觉得中国“尊师重道”的行为规范才是正确师生关系的表现。
而美国学生的直呼其名和与老师争论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这是出于民族中心主义而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不准确的概括所形成的“文化成见”的影响。
解决2:
尊重不同文化,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
各民族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都反映该民族的历史和特点,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
美国学生如此表现并不像王兰所认为的那样不尊重老师,而是在美国文化中崇尚个人的“独立”“自由”精神,美国师生关系讲求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流方式,进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三、问题3:
文化休克。
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
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
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分析3:
文化休克指在非本民族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而且觉得周围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这正是由于进入另一个文化环境在学习生活中带来的一系列有负面影响的事件,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
解决3:
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是第一步,对跨文化交际所面对的文化,或新的生活环境中整日接触的异文化以及正在学习的目的语文化,仅仅从态度上尊重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必须接触和运用的文化,需要进一步主动理解该文化,尝试适应它。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与写作(共40分)
七、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
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也是满怀憧憬;但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小时的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
她知道绝不是因为语言不通。
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自己说话。
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
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
房间里只有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
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好几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又不知道商店在那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钱币。
晓雨真的有些受不了了,趴在床板上泪水忍不住簌簌而下。
她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冷漠,为什么和她想象中热情好客的泰国人差距这么大。
第一天到学校上班,她的感觉仍然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没有真诚的微笑,没有主动的招呼。
这下可把晓雨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每一个细小的举止言行,生怕别人不喜欢。
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别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接收中文老师的课程。
晓雨是个倔强、好强的女孩。
她不服输,认真地向泰国老师学习他们对待学生和同事的方式,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
有一次她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30岁左右的女教师批改了一个学生的作业之后在那个初中学生的脸颊上亲吻了一下。
晓雨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接受甚至看到过老师亲吻学生的,然而在这里她发现效果真的很好,那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
在那个教师的鼓励下,她也开始尝试亲吻学生的脸颊,她发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晓雨并成为了她的朋友。
她慢慢体会了到冰在融化的感觉。
有一次一个老教师来问她是否要去参加学校的升国旗活动,她爽快地回答说:
“好啊!
”那位老教师有些惊讶地说:
“你们中国来的老师不是不愿意参加我们的升国旗仪式吗?
你是真的愿意还是假的?
”她坚定地说:
“我愿意!
”从那之后,她每周都很早来到升泰国国旗的地方集合。
老师们和同学们对她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升旗成了一个分水岭。
答案:
案例中的李晓雨同学只身一人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在她刚刚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前来接他的当地学校人员态度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热情,反而十分冷淡,对于初来乍到的她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照顾。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晓雨发现,学校里其他泰国老师对她的态度也并不热情。
不仅没有帮助她适应教学工作,甚至连主动的招呼也没有。
学生也没有和她建立起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问题还影响到了汉语的教学。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晓雨与当地人之间交际的问题并不是由语言障碍所引起的,文化障碍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蜜月期,挫折,调整和适应四个阶段。
李晓雨在一开始对泰国人抱有一种思维定式,即原有的“文化成见”。
在她的想象中,泰国人是“热情好客”的。
而当她受到接待人员的冷漠对待时,想象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她很难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适应这一状况,甚至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行为。
这使得李晓雨在同泰国人的跨文化交际中迅速从蜜月期进入到了挫折阶段。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李晓雨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直到她看到一位泰国教师在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亲吻了学生的脸颊。
这件事给李晓雨带来的触动很大,因为她以前从未有过教师亲吻学生的经历。
这部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常常是高高在上不容冒犯的对象,泰国教师与学生间亲吻脸颊这样的动作在中国是绝少会发生的。
部分也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传统有关。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对异文化的不了解,很容易将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带入跨文化交际中,以致于加深双方的隔阂。
在李晓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她也开始尝试按照当地人的方式来进行交际,并尝试亲吻了学生的脸颊,效果出乎她意料的好,她与当地人的交际也开始融洽起来。
这时的李晓雨已能够逐步克服母语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并逐步进入到调整阶段。
案例中提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升旗事件。
李晓雨热情爽快地同意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使当地教师十分惊讶,从此其他泰国老师和学生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次事件是一个分水岭,李晓雨开始进入适应阶段,这与她坚持不懈地融入异文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泰国老师表现出的惊讶看出,之前学校里的中国教师在与当地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也没有积极尝试与异文化的沟通,因此给对方造成了中国人不尊重泰国文化的负面印象,这也是最初的接待人员对李晓宇态度冷漠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的文化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交际的正常进行,还会对本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一名李晓雨这样的汉语教师来说,在进行正常的汉语教学之前,先要实现同当地人,特别是同学生的和谐交际。
通过上文对案例中提及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应当多了解,多吸收异文化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语用文化知识。
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做到理解和适应。
其次应注意分析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多关注二者之间的差异部分,提高文化敏感度,多与当地人交流,求同存异。
通过多理解、多接触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推动交际顺利进行。
第三,我们还应当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性的进行适当的文化依附。
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
比如李晓雨每周都按时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就是选择性文化依附的一种很适当的体现。
它减少了李晓雨同当地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感,也增强了二者之间的友好和亲密度。
另外,还应当注意提高移情能力。
移情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设身处地的领会对方的思想和感情,才能够避免误会和交际偏差。
除了语言交际之外,非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从李晓雨亲吻学生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来看,适当的非语言交际有时能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最后,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及时调整个体心态尤为重要。
李晓雨只身一人来到泰国,这就使她十分容易产生孤独、思乡等消极情绪,在交际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加应该注意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避免消极回避、甚至敌对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克服“文化休克”。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在平时就注意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动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案例分析题答题方法
1.答题思路:
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具体如下:
(1)发现问题:
也就是提出问题。
在所给的案例中,某个出国教汉语的志愿者教师或来中国教外语的外教等,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遇到的困难可能是课堂教学时的,比如学生上课都不积极回答问题,不愿意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或者问老师一些可能涉及到“隐私”的问题;也可以是这位老师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无法与当地人沟通或交流(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无法适应当地人的生活,或不理解当地人做某事时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方式,等等。
注意:
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要从多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也不只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按条来答。
(2)分析问题:
要求你具体分析一下这位老师或某人遇到这种困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他所采用的文化策略等。
比如,他由于对对方国家文化不了解,对方国家可能很注重“隐私”,而在我们国家这不被看做是“隐私”。
同时要求你分析出我们的母语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和对方国家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因此造成了他在文化方面的不适应,以至于教学和生活中都出现了问题或遇到了困难。
关于他所使用的文化策略,主要就是他自身有没有做到尊重当地的文化,有没有试着去融入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还是一味的采取排斥策略,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别人的一切都不好。
这就是分析问题了。
(3)解决问题:
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了。
怎么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你自己提出个对策就行了,当然,要根据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常识和应对策略。
比如首先尊重当地文化,多和当地人交流,努力让自己适应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到求同存异,等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文化的知识是很灵活的,比如中国人的谦虚、中庸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就知道的,就是稍微总结一下,理顺一下,就能答题了。
如果时间不是很充分了,就把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上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那个章节仔细看一下,我觉得应对这道题应该够用了
2.答题方法:
其实思路清晰了就很好弄了,老师会看你的逻辑分析能力。
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分条论述,千万别想到哪说到哪,写出一大片,阅卷老师还得自己去给你找点,这样,老师会很疲劳的,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思维混乱的。
所以说,大家答题时我觉得可以按两种方法来写:
第一种:
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写,一共三条,然后在每条的下边分几个小点,因为发现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不止一条。
第二种:
按一共出现了几个问题分条,第一条,问题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2: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以此类推。
总结一下,以上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因为有时不同的问题是由同一个原因产生的,或者需要同一种解决策略。
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种。
按以上的问题全部分析完以后,最好再来个综述,大致总结一下,字数不用太多,就是有个小结尾。
中西文化差异
1,由于中国式隐伏型的文化思维模式的作用,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在会见英美客商、洽谈生意、谈判、发展相互关系时,西方代表都期望我方从议事的主题直接人手,而我方人员往往喜欢避开主题,从时间或空间的远方开始,一个方面接一个方面地说明情况,暗示问题或意向,比较委婉的表述我们的意见和态,但是西方大多数人是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习惯的,所以有时往往还没明确点出主题,对方注意力就已被转移到其他方面,因而转换了话题,以致于失去了谈判良机。
之所以会发生误解,甚至冲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文化差异。
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从而这样会影响彼此的文化交流。
2,“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使我们老祖宗嘲弄人情淡薄的形象描述,而拿来形容西方社会的邻里关系却是活灵活现,在中国,邻居家里的衣服被风刮掉了,帮忙捡起来是人之常情,在美国社会则不然,很可能被视为侵犯私人领地,因为不打招呼的话就侵入,主人是可以开枪的,几年前一名日本中学生在美国侮辱他人住宅院落,结果被主人射杀,凶手就没有受到制裁,因为在美国,美国的法律是保护这种行为的。
在上个世纪的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种族对立冲突。
3,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许多的障碍,比如语言问题、心理障碍、历史形成的偏见与成见都可能引起误解,导致交际的失败。
成功的交际离不开礼貌原则的遵循。
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心态,遵循礼貌原则的方式也不同。
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英语国家的人曾普遍抱怨,中国旅店的工作人员就像英语国家医院的工作人员一样,把旅客当成住院病人一样看待,服务人员随便出入客人房间,旅客无权得到独处的自由。
在英语国家。
旅店住房是客人的临时领地。
服务人员不经允许无权进入室内。
在英语国家的饭馆,一位客人坐到一张桌子旁边后,这张桌子就成了他的临时领地。
后到者宁可等候空桌也尽量不与他人同桌。
实在无空桌时,也必须征得先到者同意。
以表示尊重先到者的权利。
在公园,要坐到已有人的长椅上时。
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英语国家的人极为重视对本人物品的所有权。
他们视衣着为他人无权触碰的个人私物。
不准别人轻易触碰。
中国人见到别人穿一件好衣服,就爱摸一摸,甚至还要询问购自何处、价钱多少等等。
这在英语国家是禁忌。
在中国人与人的界线是很模糊的:
如朋友亲戚间借钱不打借条;在饭馆抢着付费;在车上抢着买票等等,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中国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而英语国家的人在中国往往感到旅馆和住宅拥挤不堪,人们相互干扰,毫无个人宁静和独处可言。
4,语言是交际的重要手段,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所处文化背景不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不相同。
不同文化之间又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推测对方,这往往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上的误差。
我们应从文化入手,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语言差异,从而避免失误。
5,跨文化交际与价值观念紧密相连。
在西方国家,个体观念相对强一些,而大部分中国人则注重集体主义。
在中国,大家普遍认为个体是群体的一分子,个体的意愿应该服从集体的意志。
反过来,集体有义务和责任帮助个体度过困难。
个人的事就是大家的事,个人的困难就是大家的困难,一人有难,八方支援。
互相帮助、互相依赖是集体观念的主要体现,个人也就没有什么太多的隐私可言。
在西方国家,个体主义观念相对突出。
他们注重自身的发展,强调独立平等,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
一个人的事绝对不是大家的事,每个个体都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私密空间。
所以,他们强调尊重自己的隐私。
因此,相对中国人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如中国人那么紧密,互相之间关系平等,较少依赖。
由于较强的集体观念,中国人非常注重朋友之间的友情。
价值观的不同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交际能力,而这种交际能力又必然地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会有其特有的价值系统。
这套系统告知人们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应该赞扬的,什么是应该抑制的。
但是,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为好的,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就被看作是差的;在一种文化中某种行为被看作是正常之举,在另一文化中可能被看作离经叛道。
也就是说,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
6,增加相互了解和认识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
交际双方加强在文化方面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许多实例证明,交际者对双方文化上的异同了解得越多、认识得越深,跨文化交际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人类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将成为影响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深入,更多的外来文化元素正步入我们的视野,国家、民族、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与日俱增,不断出现的外来文化元素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差异明显,在跨文化交际中难免会出现文化冲突。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客观看待中西文化差异,克服交际中的潜在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改进跨文化交流显得日趋重要。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文化差异
(一)时间观念
中西方的时间概念的差异是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突出表现。
在西方,人们对时间的观念和概念很精确,守时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人对时间的观念比较模糊。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此类差异,在西方无论是拜访朋友或是赶赴约会,都会提前安排并计划,事先通知和约定,并按时赴约。
而且会在拜访见面之前说明目的,商定好准确的会见时间、地点。
而中国是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对时间观念并不明确,具有随意性的特点。
拜访朋友或者赶赴约会等等事项的约见时间并不是固定在某时某分,而是准备了时间提前量,赴约的时间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
在这方面,双方都认为互不适应,西方人认为东方人不守时,不信守承诺;东方人认为西方人做事太死板,缺乏灵活性。
(二)客套语
受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和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推崇“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的中国人注重谦虚,视谦虚为一种美德,推崇“贬自己尊人”的为人处世准则,遵循“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原则。
在汉语中有大量的敬语和谦词,在与人交往时,对待长辈或上级时要用敬语,如:
“您”,“先生”,“部长”等敬语,否则会被认为失礼;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语,否则会被视为有失礼节、没有礼貌。
当收到别人的赞美或夸奖时,中国人往往倾向于不接受或者不正面接受,常使用谦虚的话来回答,有时还会加以适当的自贬意义,比如说:
“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够好”,“过奖,过奖……”,“不敢当”;在发表学术文章时,总是以“浅析……”,“试析……”,“试论……”等为标题,在出版书籍刊物时,总会在前言部分使用“成书仓促,不尽详解,偏颇之处,还望批评指正……”之类的谦语表示谦虚。
不愿意突出个人主义,强调集体观念。
西方在客套语方面的观念与中国大不相同。
西方文化具有个人主义的特点,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没有传统的贵贱之分,这种主体上的平等关系使人们追求自我实现,高度重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因而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交际 案例 分析 答题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