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3262385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02.34KB
历史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
A.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B.产品种类非常丰富
C.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D.生产管理特别严格
【答案】C
【解析】
“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的意思是说郑国的刀、宋国的斤、鲁之削以及吴粤之剑都比较厉害,离开此地就不能成为精良,充分体现出手工业地域特色明显,C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工艺分工日益精细,A错误。
产品分类也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的管理问题,D错误。
2.下表为清末民初上海四种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使用情况统计。
身份,词语
传统保守
知识分子
传统开明
知识分子
介于中西之间的知识分子
新型知识分子
夷
22
10
5
1
洋
0
38
12
86
西
0
6
15
88
其他中性词
0
5
2
20
可知,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
A.具备领先的民族意识
B.摆脱了传统华夷观念
C.正视中西间文化差异
D.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清末民初上海的知识分子在民族观念上传统与现代并存,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烙印,故选D项;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在民族观念上还有很多落后的因素,并不能说明具备领先的民族意识和摆脱了华夷观念,排除AB项;传统保守的知识分子多以“夷”来称呼外国人,因此不能证明正视了中西间文化的差异,排除C项。
3.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斯大林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注意调动农民的奉献热情
B.大力效仿西方工业化道路
C.努力完善工业化建设理论
D.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答案】D
【解析】
虽然斯大林“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说明当时苏联为了改变国家落后面貌,急于寻求资金和市场,不得不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故D项正确;这一措施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可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西方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开始的,而苏联则从重工业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不出工业化建设理论的完善,故C项错误。
4.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
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
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
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
A.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
B.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
C.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
D.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后期由于经费的短缺,传统的不计价格的军工产品调拨方式有所改变,同时,国内军工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这说明虽然是官办的和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军工生产,也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与平衡军事力量布局无关;C选项不能全面概括两则材料的信息,错误;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工业并未转向官督商办。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中国的一日:
1936年5月21日》记载:
上海租界的小巡捕今天开会新学到的第一件事是认识了一种花——樱花,这种花他之前从没见过,可是碧眼黄发的洋大人告诉他,一旦看到门前挂着类似图案木板的住宅,一定要多加留意,特别保护。
这反映了
A.租界注重保护各国侨民
B.日本侵华势力日益增强
C.日本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D.侵华列强利益日趋一致
【答案】B
【解析】
櫻花是日本的国花,在上海,洋大人告诉小巡捕看到挂着类似图案的住宅就要特别保护,说明的是日本侨民气焰嚣张,结合时代相关知识可知,当时日本侵华势力日益增强,故选B项;A项“各国”用词不当,C项“领事裁判权”在材料中缺少提示信息,D项“一致”表达有误
6.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
200。
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
这说明
A.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
B.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
C.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
D.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
【答案】A
【解析】
材料提到,日寇投降不久,上海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两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寇投降不久,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
国民党政府大量增加法币以应急,大量的法币充盈市场,物价为之飞速上涨,法币信用自此开始丧失,故A项正确;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法币,故B项排除;材料说明上海出现暂时性的通货紧缩,无法体现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官僚资本,排除D项。
7.随着罗马法的逐渐发展,除了契约内容之外,当事人是否尽到了诚信义务也开始进入到司法审判的考虑当中。
相对于机械性的严法诉讼,诚信诉讼既要求审判员理性的审判,也要求当事人禀有诚实善良的心态。
这说明罗马法
A.坚持中庸审判原则
B.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C.审判程序十分完善
D.赋予公民平等权利
【答案】B
【解析】
“诚信义务”开始成为罗马法司法审判的考量因素,要求当事人禀有诚实善良的心态,说明罗马法注重人的价值,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而非坚持中庸的审判原则和审判程序的完善,排除AC项;由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赋予公民平等权利,排除D项。
8.小铁片也有大文化,相较“蓝底白字”的中国车牌照,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设计(下图)色彩纷呈,五花八门。
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
A.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特点
B.邦联制下的松散无序状态
C.交通管理没有规范的秩序
D.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原则
【答案】A
【解析】
美国车牌照设计五花八门,说明美国各州拥有规定车牌照样式的自主权力,体现了联邦制下地方分权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各州拥有自主权力,而非松散无序和交通管理没有规范秩序,排除BC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分权,而不是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排除D项。
9.宋代官员的选任,有科举取士、恩荫补官、学校考选、吏员出职、杂色补官以及摄官转正等途径。
当时的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荫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被认为“无出身”,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
这表明,宋代选官
A.坚持文治方针又注重社会实际
B.兼顾世家大族与庶族地主利益
C.坚持多元选任不看重家世出身
D.强调候选者的品德及工作实绩
【答案】A
【解析】
材料“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萌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体现了照顾现实情况的一面。
“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表明注重科举文臣治世的一面,故选A项;科举作为一种主要的选官方式,注重才学,不是身份,因此并非兼顾世家大族利益,排除B项;恩萌补官,就是以家世出身选官的一种体现,排除C项;科举重才学,强调候选者的品德及工作实绩与科举制的选官原则不符,排除D项
10.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
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
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
A.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
B.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
C.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
D.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
【答案】D
【解析】
太子是古代的嫡长子,分封制下嫡长子具有承袭天子的权力,“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说明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D正确。
材料主要论述分封制原则问题,并不是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松弛,A错误。
材料并没有说明分封制走向瓦解,B错误。
材料论述的是分封制度,并不是说明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C错误。
11.东汉中后期,皇帝早卒者较多,嗣君年幼,外戚得以擅权;至嗣君成年,则依靠亲信宦官翦除外戚实力,宦官专权局面随之而起。
由此,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出现。
这主要是由于
A.君主专制体制得到加强
B.外朝官僚机构作用弱化
C.君主软弱权臣有机可乘
D.豪强大族左右政治局势
【答案】A
【解析】
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其专权的基础都是皇权专制,因此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实际上是君主专制体制加强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外朝官僚机构作用的弱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戚和宦官,没有涉及权臣和豪强大族,排除CD项。
12.武则天在其身后的千余年间,主要是受批判和责难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她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建国后,史家对其评价有褒有贬,但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由此可知,历史人物的研究
A.视角不同导致结论有别
B.时间愈久真相愈加清晰
C.观点越多越易达成共识
D.需要迎合特定政治要求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在不同时期对武则天的评价不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研究视角的变化有关,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观点越多不一定越容易达成共识,排除C项;对武则天的评价有迎合政治需求的因素,但不一定都是迎合特定的政治需求,排除D项。
13.下图是807年唐朝的税收区分布图。
深色阴影部分是定期提供税收区,浅色阴影部分为不定期提供税收区,无阴影地区是不上缴税收区。
这反映了当时
A.东南地区成为国家经济重心
B.均田制破坏导致了税制改革
C.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宽松政策
D.藩镇割据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各地新设立了许多藩镇,在战后不曾罢去,唐末中央政府难以控制,赋税截留藩镇,使得政府赋税倚重南方,故D项符合题意。
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在在宋代完成,此时东南并非国家经济重心,故排除。
均田制破坏后唐朝实行两税法,但赋税改革与图中税收分布并无直接关联,故排除B。
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14.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
真宗时期,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
这些措施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加快了粮食品种的研发
C.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
D.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答案】C
【解析】
材料“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体现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重心的转移,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涉及到粮食品种的研发,故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状况,故D项排除。
【点睛】“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是解题的关键。
15.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
这反映了当时
A.选官任官注重地域间的均衡
B.限制地方官与宗族势力勾结
C.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官员升迁
D.防范官员舞弊实行职务回避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皆为国家赋税重地,明太祖为防止户部官员“飞诡为奸”,与地方势力勾结,危害国家利益,所以实行职务回避,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些地区的人员不能任职户部,反映出当时选官任官是不均衡的;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户部官员任用的限制,并非对地方官的限制;C选项错误,经济发展状况与官员升迁没有必然联系。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明末清初,佛山镇、汉口镇、景德镇和朱仙镇的民营工商业特别发达,被称为“天下四大镇’。
清代前期,不少有眼光的富户纷纷“遣子弟学工艺、佐懋迁(懋迁:
贸易)”于此,使其点为四所巨大的“工商学院”。
据此可知,当时的四大镇
A.经济的辐射引领作用较为显著
B.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宽松
C.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大力支持
D.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A
【解析】
四大镇成为四所巨大的“工商学院”,吸引大量富户子弟前来学习工艺和贸易,体现了四大镇经济辐射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明清时期工商业经济发展繁荣,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并不一定得到提高,排除D项。
17.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任期
2.95
4.73
2.47
2.71
2.76
2.20
1.58
1.46
由此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状况
A.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B.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C.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D.推动了回避制度的完善
【答案】B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清代知县的平均任期越来越短,这种情况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B项符合题意;道光之前中国并没有受到列强的外来压力,排除A项;地方官员任期短并不一定就能确保地方吏治清明,排除C项;地方官员任期短有多种因素,并非是回避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
18.在近代史上,有些西方国家故意模糊公司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区别,例如,俄国的东省铁路公司竟然获得了中国铁路沿线一定范围内的司法会审权,日本的满铁竟然拥有在中国境内收税的特权。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列强驻华外交机构执行能力较弱
B.近代西方企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
C.上述公司成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
D.侵华导致西方国家政企职责混乱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作为经济主体的公司具有政府部门的某些权力,说明西方国家在中国设立的这些公司实际上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是这些国家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故选C项;西方国家的公司在中国拥有司法会审权和征税权,说明其执行能力并不弱,排除A项;这些国家在中国设立的公司是为了攫取特权,并不仅仅是追求利润,排除B项;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是西方国家故意为之,并非是其政企职责混乱,排除D项。
19.自1953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
1;1995年变为4:
1;2010年后变为1:
1。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民主政治建设需要
C.各民族共同发展原则
D.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答案】B
【解析】
城市和农村在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由8:
1到1:
1,体现的是城市与农村之间日渐平等,农村地位不断提升,这种变化符合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选举全国人民代表,与各民族共同发展无关,也不能说明国民素质普遍提高,排除CD项。
20.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戴上“红帽子”经营,即企业在注册的时候找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来当“婆婆”,挂靠在它的下面。
“戴帽”后企业办起事来比较容易,可以享受到种种优惠。
这种现象
A.是政府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举措
B.反映了社会对非公有经济的抵制
C.说明私营企业发展环境尚未完善
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答案】C
【解析】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挂靠在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的下面,这样企业办起事来比较容易,可以享受到种种优惠,说明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发展环境尚未完善,故C正确;材料反映私营企业挂靠在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的下面,这样企业办起事来比较容易,这不利于私营企业的发展,排除A;改革开放后,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并非抵制非公有经济,排除B;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挂靠在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的下面,办起事来比较容易,这不利于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企业在注册的时候找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来当‘婆婆’,挂靠在它的下面”,联系所学我国改革开放的知识分析解答。
21.据记载,当达·迦马航行到印度后,一位印度王公问他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他回答说“总数不多,是样品”,并请求准予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
这反映达·迦马此行的目的是
A.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B.积极抢占海外地盘
C.追求丰厚商业利益
D.谋求控制印度王室
【答案】C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抢占殖民地的信息,排除B;由材料“总数不多,是样品”和“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说明达·伽马东行的目的是希望开拓新的商品市场,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控制印度王室的信息,排除D。
22.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将选举权赋予新兴的中产阶级;1867年让工人阶级的主体享有选举权;1884年则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到1928年所有成年人均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
这表明英国
A.议会主导民主改革进程
B.政治体制改革渐进完成
C.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D.议会改革深受国际影响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是,英国自1832年议会改革以来,民众
选举权在逐渐的扩大,这体现出英国民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导英国民主改革进程的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斗争,故A项错误;“政治体制改革渐进完成”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并且“完成”一词用法错误,故B项错误;没有信息表明英国议会改革深受国际影响,故D项错误。
23.对于巴黎公社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的实践;有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有人认为它是世界政治左翼运动崛起的里程碑。
这主要反映出
A.巴黎公社缺乏群众基础
B.评论者的意识形态不同
C.无产阶级组织思想涣散
D.巴黎公社未获社会肯定
【答案】B
【解析】
之所以对巴黎公社的评价出现不同,主要是评价者所站的立场和视角不同,特别是意识形态存在差异,故选B项;材料中对巴黎公社的评价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的,没有体现出巴黎公社缺乏群众基础和无产阶级组织思想涣散,排除AC项;根据“有人认为它是世界政治左翼运动崛起的里程碑”可知巴黎公社未获社会肯定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
24.1923年底,美国一项调查发现,某城镇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
据此推断,当时美国
A.经济通货膨胀相当严重
B.经济运行过程隐含危机
C.一战对美国的打击沉重
D.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反映了美国的经济繁荣之下,暗藏隐忧,故选B项;通货膨胀的显著特点是物价飞涨,排除A项;一战,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排除C项;部分居民家庭消费,不能反映美国的工业结构状况,排除D项。
25.1969年,尼克松总统首次就美国的军事力量提出“充足”论,说“充足”是一个比“优势”更好的术语。
1970年,美国正式宣布其战略核力量将根据“充足”原则来计划和部署。
美国核战略“充足”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B.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加强
C.第三世界反霸权运动兴起
D.苏联核力量已经赶上美国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苏联在军事方面咄咄逼人,因此尼克松提出“充足论”取代“优势论”,意图对苏联保持军事优势,该观点出台的背景就是苏联的核力量开始赶上美国,使美国感到威胁,故选D项;美国提出“充足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A项不符合题意;美国提出“充足论”主要是针对苏联,而非是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和第三世界反霸权运动的兴起,排除BC项。
26.有学者在研究16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
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
材料表明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答案】D
【解析】
材料“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反映了明代海禁政策与倭寇的海上贸易合法化诉求之间的联系,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故A错误;王直的出身问题并不能说明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代海禁政策阻碍海外贸易的后果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的结论。
27.《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
这些规定
A.激化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B.调整了旧有习惯法的适用范围
C.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D.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利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的,A项不选;B项不选,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的适用范围;C项只符合“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与其他条文不符;由“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可知,其强调人民权力,而“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可知强调国家的利益,两者是统一的,D项正确。
28.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
”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
A.外资入侵的危害性
B.工业时代的必然性
C.西方技术的先进性
D.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痛深水火,生计日蹙”、“生路穷矣”、“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认为即外国技术会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
AD两项在材料中直接能够体现出来,即曾国藩意识到了,不符合题干要求;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性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
可知他意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性”,C项不符合题意。
曾国藩对外国技术传入中国的反对表明他没有意识到工业时代到来的必然性,故选B项。
29.周灭商后,将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转换为天,周王是天的嫡长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河北省 承德 第一 中学 三月 考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