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docx
- 文档编号:23258827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26KB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docx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
【篇一: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中考作文审题技巧
——材料作文
一、什么叫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
二、材料作文的特点是什么?
它指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思)提供给考生了。
三、材料作文的组成和分类分别是什么?
1、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
2、分类:
材料按形式分,有纯文字材料(故事、名人事例、寓言、警句、哲理片段、议论语段、诗词等)和图画式材料(一副漫画或一个图表)。
①记叙性材料:
要写好这类作文,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看清要求(如拟题要求、文体要求、文字要求、内容要求等),看懂文字材料。
这是快速审题的第一步,对整篇作文的立意、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明断是非优劣,通过阅读材料要迅速判断出材料所提供现象的属性,是与非,正与误,优与劣,以便确立自己文章的中心。
再次,挖掘深意,有的材料作文内容比较复杂,主旨比较“隐蔽”,在这种情况下,深入领会材料就成了关键。
若拟写记叙文,则应先对材料内容加以分析,再由此联系与材料相关的人或事。
若拟写议论文,对所给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使用:
从中引发观点,一般来说,所给材料是有意义的,能给人某些启示的,所以往往可以从中得出观点(理解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观点也不同。
不管怎样不同,提炼的观点必须与原材料相吻合。
),再围绕观点来阐述。
由此可得下面的写作思路:
开头引述材料→认真分析后,确定论点,(即提出中心)→具体论证→结尾照应开头(材料),深化中心。
四、如何审清材料作文的题意?
1、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
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
“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
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
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
”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
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
(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
(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
“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
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
”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
“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
”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
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
“是的,你是健康的。
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3、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
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
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
“切错了!
切错!
”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
“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
”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
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
可引申出结论:
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4、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
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
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5、分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
信只有三个字——“爸:
钱。
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
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
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
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
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
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6、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
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
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
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
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
“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
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
”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
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
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
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
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
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
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
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7、多角度立意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
“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
”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
“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
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
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
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
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五、作文训练。
格言以其语言凝练、富有哲理的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请从下面三则格言中任选一条,提取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2)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萨克雷
要求:
(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字数在600字以上。
撑起一片诚信的蓝天
有人曾问我:
“诚信是什么?
”我说:
“诚信是清泉,能说清你节操的一眼清泉。
”有人曾问我:
“诚信是什么?
”我说:
“诚信是浑然天成的美玉,容不下半点垢点。
”也有人问我:
“诚信是什么?
”我说:
“诚信是花,能给整个世界带来芳香的花。
”
是啊!
诚信是清泉。
【篇二:
中考材料作文题目精选】
1、《老子》第二十二章说: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又说: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意思就是说:
?
委曲就会保全,弯曲就会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
;?
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争过他。
?
有人说,《老子》讲无为而治,其实讲的也是为人的道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构思提示】:
从“曲则全”、“洼则盈”、“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看到为人应该“谦虚,处人之下”,这样则更容易获得你想得到的。
也就是说看到《老子》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过老子是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
委曲是为了保全,低下是为了获得更多,不争是为了别人无法与之争,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启示:
在充满竞争的时代,更应该从古人那里吸收智慧,讲究方式方法,去取得成功。
勾践、韩信。
。
。
2、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
父亲却老泪纵横。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提示】:
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3、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
?
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
?
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
?
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提示】
(1)横向立意:
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
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
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延伸立意:
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我们就会设想:
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
去还是不去呢?
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劾的文章来。
(4)类比立意:
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4、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
中国人,你还记得?
甲午?
吗?
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
?
‘甲午’是个啥?
?
给他解释后,他说:
?
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
。
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
?
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
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
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
?
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
?
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
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
人们几乎对此问题都感到意外。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分析】在引导学生分析这则材料题旨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三个人各谈了什么内容。
第一个人把甲午只看作是纪年的一个标志。
第二个人把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混为一谈。
第三个人对甲午印象模糊,认为它不关自己的事。
这三点内容是材料本身提供的,一般来讲学生能够说出。
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归纳三个人谈话的共同点,即这三个人或不知道甲午战争,或印象模糊,反应冷淡。
由此结论再引导学生作一系列的思考:
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不该忘记甲午战争?
该不该忘记邓世昌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
该不该进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育?
?
通过这些思考,学生就会产生共识。
那么再进一步从反面发问:
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人,能有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吗?
老师通过这一层层深入的引导分析,学生对材料的题旨就明了了,认识也深刻了,写起作文来也就不会偏题甚至离题。
【题意分析】
构思作文时要注意三点:
第一,浓缩材料,提取主旨。
给材料作文,常规写法就是先精要概述材料,放在文章开头,并亮出依据材料提炼出的观点。
这则材料可以提炼的观点有:
挑战极限,创造奇迹:
凭借执著,打破成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等。
第二,正反对比,彰显论述力量。
本题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出彩。
第三,事例的选择除注重典型性外,还要寒出新颖性与广度。
如可选择“亚洲飞人”刘翔110米栏训练与夺冠的例子,巴尔扎克成名之前于“狼狈”与困顿中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的例子,等等。
6、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
?
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
?
青蛙指着前面说:
?
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道:
?
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
?
青蛙说:
?
我没有骗你!
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提示】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
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7、有位驯象人从来不把大象拴在大树上,只是把它用细绳拴在小竹竿上。
许多人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怎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呢?
原来,在象很小的时候,它就被拴在上面,小象虽然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最后终于放弃了努力,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这竹竿是无法挣脱的。
渐渐的,象虽然长大了,却再也没有想过如何挣脱竹竿。
其实,它只要跨出勇敢的一步,就会迎来一个新天地。
要求:
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篇三:
中考材料作文及范文示例】
山东潍坊中考材料作文及范文
【作文题目】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旅游爱好者,在旅游中经常迷路。
“你经常在外旅游,有丰富的旅游经验,怎么还会迷路呢?
”朋友不解地问。
“每次迷路,都是走上了歧路。
”“为什么会走上歧路呢?
”
“因为歧路上有迷人的风景,看着看着,就忍不住走进去了;走着走着,就走不出来了。
”
请你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范文赏析】
面对诱惑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一百年身。
——题记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诱惑,饥饿时,美味的食味是一种诱惑;贫穷时充盈的财富是一种诱惑?
?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种诱惑呢?
有些人贪图享乐,在美色﹑金钱物质等的诱惑下放任自己,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最终身败名裂,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商纣王沉迷于妲己的美色而疏于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国破人亡;周幽王为求褒姒一笑,点烽台是江山,夫差为西施的美色所诱惑,最后吴越一战夫差被勾践所杀。
现在这样的例子也不会缺少:
李堂堂庞家钰他们在金钱的诱惑下贪污受贿,侵吞国家财产;最后沦为阶下囚。
本来他们都可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然而我们面对这种种诱惑;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我们当代中学生中不是也面对网络的诱惑而耽误青春吗?
因贪玩而荒误学业,去追求不良享受?
他们的教训不也值得我们深思?
?
相反,有些人面对不良诱惑时。
能够把握自己不为名所动,而流垂青史为后人所称赞。
羽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成为人们心中忠义代表;文天祥面对高官厚
禄,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流芳百世。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邓稼先面对国外高薪,依然回国。
他们在诱惑面前。
不卑躬屈漆,不言听计从,表现出高尚的节操和非凡的人格。
面对诱惑,你也许心动过﹑也许幻想过。
但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诱惑背后往往是沼泽地,它会让你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面对诱惑,我们应以坚强的自制力和智慧的头脑去战胜诱惑。
拒绝诱惑
雄鹰拒绝了安逸的诱惑,飞翔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洒脱;青竹拒绝了享受的诱惑,谱
写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小草拒绝了舒服的诱惑,长吟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刚强。
物欲横流的社会,独处红尘的你,拒绝诱惑了么?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没有抵住名誉、金钱的诱惑而失落,惆怅。
有这样一个寓言:
山上的猴子为了获得食物经常跑到农田里祸害庄稼,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捕猴子的方法:
在田边放一种装有米的长颈瓶子,瓶颈很细,恰好可容纳猴子的爪子进去;但是,一旦猴子抓住米,攥上拳头,就拔不出来了。
于是,猴子经常因为手里紧抓着大把的米跟瓶子较劲而被轻易捕获。
这些可悲的猴子的遭遇告诉我们:
不要为了手中那大把的米而最终被捕获,否则,快乐、自由将永远离你而去。
名声、利益,诱惑无处不在。
拒绝诱惑,不要让诱惑牵绊你的脚步,不要让诱惑为你心灵的窗口蒙尘。
拒绝诱惑,坚定自己的信念,成就精彩的人生。
忘不了方仲永年少有为的才情,要不是因为名利的诱惑而终止了学习,谁能保证他不会是中国古代一位贤才呢?
忘不了陈后主与后宫佳人一起游戏“玉树后庭花”的场面,不然,怎致兵临城下的惨败呢?
忘不了汪精卫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无报国安邦之志,不然,怎能国难当头卖国求荣,成为千人唾万人骂的汉奸呢?
拒绝诱惑。
当菩萨含泪千年为人们洗涤罪恶时,那份宁静与豁达,没有洗去你内心的无谓的执著吗?
拒绝诱惑。
一点钟声,几处古松,风清水静,天高云淡,那份纯洁与自然,挥不去你心头诱惑的阴影吗?
当时间几次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漫漫的人生路上,你拒绝诱惑了吗?
点评:
本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材料丰富、内容充实。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拒绝诱惑”,作者运用了大量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本文材料丰富,涉及面很广泛。
比如先后运用了寓言、古代人物、近代人物等。
这些丰富的材料都证明了一个道理——人要经得住诱惑!
勿在诱惑面前丧失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诱惑。
饥饿时,美味的食物是一种诱惑,贫穷时,充盈的财富是一种诱惑?
?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诱惑呢?
有些人贪图享乐,在金钱,美色等的诱惑下放任自己,不思其职,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最终身败名裂,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纣王沉迷于妲己的美丽而疏于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国破人亡;周幽王为求褒姒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三 作文 初中 材料 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