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选读教案合集.docx
- 文档编号:23254137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62.96KB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选读教案合集.docx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选读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选读教案合集.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选读教案合集
语文教案
高二年级
吕强刚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第一课时
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
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第二课时
1、 导入:
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2、 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见《新课程 新练习》)
3、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第三课时
目标:
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
重点:
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难点:
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
一、 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
风雨飘摇,苍茫……
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 ←仪封人:
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 ←长沮:
嘲讽
桀溺:
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 ←接舆:
婉劝
4、批评隐士:
不仕无义 ←丈人:
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 ←晨门:
不解
(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
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则)
1、 孔子贫且贱。
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
“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3、 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
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
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 将适陈,过匡,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
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
弟子曰:
“可以速矣。
”孔子曰: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
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曰:
“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史记•孔子世家》
四、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的不同侧重点:
文天祥、史可法、布鲁诺、西西弗斯
五、思考:
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补充:
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
六、课堂小结:
两千多年前,孔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
今天,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
七、课后探究:
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并结合课文 谈谈你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的理解。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
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
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
“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
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
犹言“无用”,不要。
“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
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
像这样,或不译。
其:
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
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
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
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19第22》)
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
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
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
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
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
“子恸矣。
”曰:
“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
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
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
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
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
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
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
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
子恸矣!
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
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
“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戎答: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锺,正在吾辈。
”有类于此。
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
比如:
季康子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
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
“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
“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
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
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
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
末句自我表白:
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
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
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
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
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
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
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
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教学要点: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1、重点:
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12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
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
通智 末:
无 食:
通蚀 文:
掩饰(文过饰非)
弘:
扩大、发扬 躬:
自己 宰:
城邑的长官 无:
通毋,不要
而:
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
兵:
武器 岁:
时令 舍:
停止
(3)翻译12则语录。
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1、【原文】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译文】孔子说:
“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
2、【原文】子曰:
“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
’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译文】 孔子说:
“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
3、【原文】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译文】 孔子说:
“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
4、【原文】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译文】 子贡说:
“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
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
5、【原文】子夏曰:
“小人之过也必文。
”
【译文】 子夏说:
“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
6、【原文】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译文】孔子说:
“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
7、【原文】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译文】孔子说:
“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
8、【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
孔子说:
“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
9、 【原文】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译文】 孔子说:
“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
10、【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译文】 子贡问政。
孔子说:
“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
”子贡说:
“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
”军事。
“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
”“衣食。
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
11、【原文】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译文】 孔子说:
“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
12、【原文】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
“时光如流水!
日夜不停留。
”
三、探究研讨12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要点如下: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
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二则:
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
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
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第三则:
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
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
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3、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第六则:
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
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
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4、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
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
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第八则:
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6、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
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
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
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
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
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第九则:
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
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诸子选读 论语 人教版 先秦 诸子 选读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