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9课.docx
- 文档编号:23252954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14KB
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9课.docx
《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9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9课.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9课
历史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9课
课程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
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
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
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
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
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2.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
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
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
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形式:
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
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设计思路:
1.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过程。
2.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录像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课堂短剧、辩论会,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历史的感觉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4.通过动手制作录像片、制作表格、搜集历史资料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通过录像、课后作业等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
课前准备
1.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
2.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
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作好辩论准备。
3.让有条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历史旅游小组,游览南京夫子庙大成殿,自己讲解、自己导演、自己拍摄有关孔子的录像。
4.制作有关、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步骤:
1.投影:
画谜(打一历史时期,谜底:
春秋战国),由学生猜出,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
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
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3.推出本课课题
二.教学内容:
1.孔子:
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念。
学生活动:
①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
②感性认识孔子:
放映学生自制录像“夫子庙大成殿一日游”。
仁:
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
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B.伟大的教育家
教师活动:
启发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
学生活动:
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活动:
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并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学生活动:
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
通过讨论分析儒、道、法三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分别以儒、道、法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作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2.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长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四.迁移应用(课后作业):
结合我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五.评价方法:
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附一:
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段(课间短剧和辩论词选)
1.课堂短剧
A.孔子讲学
(孔子出场,稳重大方,边走边捋胡须)(众弟子安静)
众弟子:
先生早!
孔子:
(摇头,叹气)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好天下,我认为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一弟子站起,拱手问道)
弟子1:
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
(点头,微笑)这个问题提得好。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
“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要求。
弟子2:
弟子不明白。
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
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摇手)千万不可强加于人。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此乃仁也。
弟子3:
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孔子:
(捋胡须)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
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要有晚辈的顺从。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
众弟子:
弟子明白了。
B.因材施教
(孔子在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
子路:
(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书简也掉在地上)
孔子:
(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
(气喘吁吁地)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
孔子:
(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
子路:
(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
孔子:
(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又细细地品味起来,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着)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参:
(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老师,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
孔子:
(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
子路:
(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
孔子:
(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
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假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
子路和曾参:
(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了。
2.课堂辩论:
儒、道、法三家辩论词选
学生甲:
我赞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我觉得是正确的。
如果像法家一样强调法治,就会导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为严刑苛法而灭亡的吗?
历史上推行暴政的独夫民贼,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天下太平。
学生乙:
治国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
既然决心要治好国,那么国家就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要不然,怎么治好国,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
儒家治国讲求待人温和,这种治国之道我不赞成,如果对待每个人都那么温和,那么坏人呢,社会上的恶势力呢?
能因为你的温和对待而变性,改邪归正吗?
老虎从小养到大,最终不也是死性难改,把自己的主人给吃了,又何况是那些坏人呢?
如果只会待人温和,那些坏人岂不是逍遥自在,更任性妄为了?
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如果儒家和道家的治国之道合理的话,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法律呢?
法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对那些不遵守纪律的人加以惩罚,这样的做法不就和法家的思想相对应了吗?
学生丙:
儒家和法家虽各有所长,但处于两个极端,儒家处于礼教极端,法家则处于暴力极端。
而道家,不会太礼教,也不会太过于暴力,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无不为”。
学生丁:
过去、现在无处不是法。
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虽说法治是导致秦国灭亡的原因,但是,又是什么令秦国统一六国的呢?
是法治。
如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老百姓们一样是没有自由。
因为毕竟每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如果遇上一些像狼一样野性难驯的人,他们愿意服从儒家的“仁”和“礼”吗?
再说说道家。
虽说道家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还是在“治”。
但是怎么治呢?
这样顺其自然,分明是消极避遁。
不用法,怎么去治理那些害群之马呢?
顺其自然,你难道让那些不法之徒逍遥法外吗?
学生戊:
道家主张的是“无为而治”。
“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既不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也不像法家那样刻意强求,武力维护,只有取法自然,和谐发展,决不是消极避遁,因其终极目标仍是“治”。
如果说儒家的“仁”和“礼”是温情脉脉的精神鸦片,那么法家的“刑罚”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用得好,是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武器,用不好,则会成为自我灭亡的武器。
学生己:
我认同的是道家。
因为如果像儒家这样,无视个性的差异,蔑视个人利益,那思想就越来越老化,也就阻止了人的创造力,我想这也是使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学生庚:
有的人说,法家的治国方法是站在暴力上,只会让国民遭受皮肉之苦。
不见得吧!
你不制定严格的法律管理百姓,做错了事无所谓,杀了人可以逍遥法外,偷了东西没人理睬,那样才真正让百姓叫苦不迭呢。
要是用儒家那种仁慈的办法,有可能改变得了所有的人吗?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可能所有人都能被感化吗?
学生辛:
法家的“刑罚”就像一把血淋淋的屠刀,即使它能把国家管理好,把人民整治好,但它能管住的只是一个空壳,久之,民众一定会对这种“刑罚”有所反抗。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把屠刀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同时也成为秦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古时候跳回现实生活,就拿学校做比喻,你要校风好,难道就要老师上课拿着一把戒尺,谁不认真听课,就猛地一下往他打去。
谁做错事,哪怕是一点小事,也要严厉地惩罚他吗?
不是的,这样做只会使他们更加讨厌上学,讨厌学校,变得更坏、更反叛。
如果你“无为而治”,虽然到最后“无为而无不为”,但中间那段时期,你的校风差得无可挽救,谁也不会再听你说。
如果用“仁”和“礼”来教化学生,和他们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他们的心声,参考他们的意见,使得无论从校内到校外都充满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
附二:
学以致用:
以儒、道、法三家观点谈谈你对校风建设的看法(课后作业选)
1.外法内儒建校风
初一(6)班赵梦薇
现在,我校还存在一些不良的校风,比如有的同学不爱护学校公共财物。
怎样来改善不良校风,使同学们自觉去保护好学校的公共财物呢?
单采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以德来教化同学们,不行。
要求人人必须一个样,好像有意要规定个人思想,难免会有同学不愿意。
单采用法家的规章制度,提出用“刑罚”来限定同学们,做错一点也“刑罚”,不行。
会逼得同学们喘不过气,十分害怕,这样不够完美。
单采用道家的自觉遵守、“无为而治”,让同学们自觉去要求自己,随遇而安,如果同学们都会自觉管束自己了,还会出现不良校风吗?
还是不行。
到底该怎样采用才够完美呢?
校风要好,首先必须思想教育,让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建立好的校风,以前为什么会做错,以后该怎样做,让同学们思想上有所改变。
接着,就是行动方法,要制定规章制度,使同学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否则给予处罚,使同学们改掉不良的行为,这样人人做到文明有礼,学习气氛浓厚,校风还能不好吗?
对于保护公共财物,也应该采用外法内儒的思想。
让同学们知道公共财物的重要,一切都按照规章制度来做。
这样保护公共财物这一方面也没问题了。
所以,想要校风好,公共财物受到珍惜爱护,应采用外法内儒的思想。
2.取法古人,建设良好校风
初一(6)班朱雨凡
良好的校风可以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学习环境得到好的保障。
所以,一个学校拥有良好的校风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扬子一中这个江苏省首批示范初中来说,建立良好校风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认为要想建设好学校校风,方法倒是有几种。
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了解了儒家学派倾向思想教育,法家学派强调规章制度,道家学派则主张自我觉悟。
当时这几大学派为国家政治各出良计,争得不可开交。
但我认为合三家之力,取长补短,岂不更好?
当然,用三家方法来管理校风,相信会事半功倍。
首先,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必须拟订我校的校规,并让同学们严格遵守。
赏罚分明,尤其是违反校规者,应重重地罚,狠狠地罚,才能让大家一起重视校规,遵守校规。
当然,只懂得利用法纪是不行的。
我们不能学秦始皇的残暴,更应重在人心。
所以给同学们灌输良好的思想教育,也是必要的。
带领同学们读几本有关这方面的书,让大家懂得校风的重要性,让大家自觉遵守校规。
利用课余时间召开座谈会,给同学们讲讲良好校风的重要性,教育大家。
用这种仁慈的方法,也挺见效的啊!
哎呀,如果碰上了只犯一点儿小错的同学,既犯不上处分,但也不能置之不理,那就找他谈一次心,让他多学习周围的同学们。
自我发觉错误、自我改正错误。
这样,既不伤害同学自尊心,也有利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人人有责。
方法得当,造福学生。
大家齐出主意,多学学古人的方法,说不定还真行得通呢!
3.“法治”是良好校风的保障
初一(6)班张倩云
校风这个问题我支持采用法家的思想,用规章制度来限制同学们的行为。
因为我认为如今的同学们,特别是中学生,尤其喜欢追“潮流”,认为随地丢垃圾、在校园内骑车就是酷。
这样,一个同学看见了,照做,一传十,十传百,恶性循环,因此形成一股“校园歪风”,使学校的精神面貌日益衰落。
所以,我想这时候应该采用严厉的“法”来限制同学们的不良行为。
为什么儒家和道家方法行不通呢?
因为它们的思想太仁慈。
如今我们这些中学生为了追潮流,管它什么“树立良好的校风”,即使你说更多的仁义道德也没用,他们只会当作耳边风,而这就是给了他们精神涣散的机会。
但如果用法治的话,效果就不一样了,起码同学们会顾忌,即使刚开始不愿意,但慢慢地会养成习惯的。
所谓“纪律是良好校风的保障”,所以我建议采用法治来端正校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教学 设计 年级 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