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里行话.docx
- 文档编号:23250951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8.52KB
行里行话.docx
《行里行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里行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里行话
行里行话
编者按:
每个行业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口头语,也就是自己的行话。
收藏业中行话的命名,是针对器物的真假、整残、价格等等来定名的,当然地区的不同,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称谓。
由于这些行话同时也作为衡量是否是行家的标准之一,因此,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熟悉一些行话,亦有益处。
因行话涉及范围很广,本文只对瓷器中的一些行话作一介绍。
1.口磕:
器物口上的胎釉,受到了撞击后,出现的大小不等的各种缺磕伤痕。
2.重皮:
器物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断面隐患。
从外观上看,尚属完整,实际上胎釉已分裂,虽未剥离,却往往有一触即落之势。
3.毛口:
口边的釉面已间断脱缺。
4.毛边:
口面的釉因伤全部脱落。
5.磨口:
口边出现伤损后,为了美观,被人用工具将胎釉磨去一部分或全部。
6.轧口、截口、剃头:
器口或颈部已损残,为求其美观、完整而加以改装,于是就将损坏的部分截去,使口部的胎露出来。
7.冲口:
器物口部因与他物相碰而出现长短不等的细裂纹。
有时一些细小裂纹不易为人们所发现,但裂纹往往会逐渐自然延伸,若遇冷热不均而相激,很快就会顺纹路开裂。
此种现象以盘、碗类为多见。
8.外冲里不冲:
瓷器的口部因受的冲力尚小,只在外部形成冲口,尚未冲透器的内壁。
9.釉泡:
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气泡,―受到外力后就会破开,这种现象多见器口。
10.棕眼:
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11.斑点:
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
12.漏釉:
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而出现露胎的现象。
13.粘砂:
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砂粒的现象,称为粘砂。
一般多见于器足。
14.开片:
器物釉面由于胎体粗松或烧结火度不足,还有的是在烧成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系数不同所致的自然裂纹。
而年代久远的器物,由于本身仍在蜕变,片纹也会不断出现和增多。
16.软道:
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18.划伤:
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所留下的伤痕。
19.磨釉、伤釉:
由于釉面与其他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20.失亮:
器物釉面因长期使用、经久磨损而失去光泽。
21.剥釉:
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从胎体上自行脱落,多见于孔雀绿釉和茄皮紫釉。
22.脱釉、脱皮:
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受浸而使釉面剥落。
23.脱彩:
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于经久使用而磨脱,或是入土年久而变质。
24.水碱:
器物长期埋入土内,受地下水浸没,使釉色起了变化,多呈白灰色的片状。
25.水锈:
器物长期受地下水的侵蚀,有灰、黄等色物粘附于表面。
26.土锈:
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
27.炸纹:
器物颈、肩、腹部受撞击后出现的放射性裂纹,俗称鸡爪纹。
28.炸底:
器物底部偶因投放物件相击致伤而形成的裂纹。
29.窑裂:
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细小缝隙,也有因胎体衔接不牢而出现的。
30.窑粘:
器物在窑内受火时发生变化,使器物互相粘结或与匣钵相粘接而留下不同程度的粘痕。
31.足磕:
器足部分在搁置时不小心或用力过猛,致使胎釉受伤。
32.磨足:
足边因伤损、垂釉不平或歪斜之故,用工具修光,俗称磨足。
33.磨底:
足底内原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他年代)而把釉磨去。
34.磨款:
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以冒充其他年代。
35.串烟:
釉面受窑火的烟熏,局部或全部发生变异而出现灰、黑、黄色。
36.荞麦底:
因窑内不干净有飞尘,或釉内含有杂质,而致使釉面局部或全部出现微小的黑星点。
37.黄溢子:
胎体内的杂质透过稀薄釉层而显露的现象称为黄溢子。
38.火石红:
胎体内含有的矿物质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或是有意涂的浆泥。
现今景德镇复制的元明青花瓷器,以新砂垫烧,或是入窑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会出现火石红现象。
39.糊米底:
器物的砂底因所垫砂粒含铁质较多,受火时出现铁锈点,似糊米状。
40.火烧:
器物因后世被火烧过而出现的釉面变化,如青花变黑,黄釉变绿,青白釉出现皱纹,彩色老化或变色。
还有的釉面有火烧时留下的融流痕和当时粘上的灰、黑、粉、白诸色杂物。
41.污水浸泡:
器物釉面与彩绘受污水浸泡而变黑,无论如何刷洗黑点皆不退。
42.涂蜡:
釉面被磨伤而失亮,后用砣玉工具磨擦,并涂蜡以增加光感,但仍不能恢复原状。
43.涂油:
釉面枯涩失光,为补救则涂以胡桃油和甘油等。
44.打蜡:
釉面光泽欠润,涂以四川白蜡、亮光蜡等,以增加光度。
45.补釉:
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往往可以看出后施釉面衔接边际的接痕。
46.补缺:
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油漆等补上。
47.刷油漆:
历史上使用瓷器作供器,常因成组器中有缺,而用不同釉色的同型器涂刷漆面临时代之,有红色、黄色、蓝色和画彩等。
现在则是为掩饰瓷器上的损伤,抬高售价,冒充完整器,采用喷漆手法。
48.涂漆:
用瓷胎仿作雕漆器,或作黑漆嵌软螺甸。
49.鸳鸯:
同一品种、造型和纹饰的器物,由于错置或拼配,使器身与器盖不完全一致。
50.配盖:
器物上配以别的器盖,或用时代不同的盖与之相配,也可叫它张冠李戴。
51.套口:
有几种情况:
①器物口颈破损后,旋削切去肩部以上部分,用另一件的器口与之严密地进行插套镶接。
以肩部的墨线弦纹遮盖接痕,或在折沿口的下边内外套,往往不容易被人看出。
若探手指于器口内拭摸,即有触感。
②旧器套新器的口颈或新器套旧器的口颈。
52.安把:
把柄断失,用其他柄补安。
53.镶耳:
器耳的装饰损坏一部分或全部,采用其他瓶耳粘补,或把双耳磨掉再修补。
54.贴花:
器身的雕贴花饰伤缺,再用旧花片或新花片粘贴。
55.镶底:
①器物底部损坏后,在器底近釉处精密旋切,用同类品或其他合度的底足与之镶接,一般不露痕迹。
②将新器底取下,特意改装,换镶合度的带官窑款的旧器底足,以冒充真品。
往往有误将碗足作为瓶足的。
56.插头:
佛像、仕女等人物的头部伤缺后,取用其他残器的头进行插配,颈部接口明显。
57.配手:
佛像、观音、人俑的手部已断或伤,取用其他残器的手来补修,或新做的手进行插配。
58.配腿:
香炉、雕塑、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配或改变足的样式。
59.配底板:
雕塑的底板损伤,而配以新底板。
60.后刻花:
素器后刻花纹,或刻花后施釉入火烧结。
61.后刻阳文款:
在器物上用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
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芒不
齐。
原刻的字口釉边有坡度并且光滑。
62.后刻诗句:
旧瓷器上,常有清代乾隆的御题诗。
后来有人在一般器物上,摹仿乾隆御题诗而随意加刻.以抬高身价。
63.后提彩:
器面的彩绘局部伤缺,按照原样填补描绘,入明窑(低温窑)烘烧。
64.漆彩绘:
器物破碎或有窑缝、炸纹,以彩绘纹饰将纹路遮盖。
65.镶金属口:
器口以金、银、铜、锡镶口遮芒,或口磕后为掩盖伤痕而加镶。
66.复窑:
二次入窑烧烤。
67.锔:
器物残伤后,用工具在釉面打眼,并不钻透,以金属锔钉连接。
明代所用的铁锔子,体形粗大宽厚,锈蚀重。
清代用的铜质锔钉,体形较小。
68.假出土:
仿古制成各类器物后,把它们长期埋入地下。
虽涂以红、黄土,但一触即掉。
69.茶水煮:
仿古作旧,使器表面产生红褐色锈痕。
70.油光:
器物的彩釉经过磨擦,显得油腻光亮。
71.药浸:
①用高锰酸钾水浸泡,呈紫褐色;②用中药孩儿茶涂补,粘性大,附着力强,呈黑褐色。
72.烟熏:
故意用香火烟熏器物作旧,但嗅之有烟味。
73.后挂彩:
将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色,以混充旧彩器。
74.埋地雷:
将假器物事先埋于土中,利用各种谎言,诱骗买家来购买。
当然语言是丰富的、动态的,随着社会的前进,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新名词、新行话,这就需要紧跟市场。
(编写配图:
王蔚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