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2.docx
- 文档编号:23248175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32.31KB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2.docx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2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19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
B.
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C.
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
D.
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2.吉他上的弦紧时发声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则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 )
A.振幅一定更大B.振幅一定更小
C.振动频率一定更低D.振动频率一定更高
3.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来观察邮票细节,放大镜与邮票的距离应( )
A.大于20cmB.等于10cm
C.小于10cmD.在10cm与20cm之间
4.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金属块,擦干后放一会儿,其表面会变湿。
此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化B.液化C.汽化D.凝固
5.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夏天,县气象局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时干冰的物态变化
B.秋日清展,沭河公园荷塘中荷叶上形成了晶莹的露珠
C.冬日清晨,沭河公园的松树上有了霜
D.春天,屋楼崮上冰雪消融的过程
6.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A.固液气B.气液固C.气固液D.液固气
7.下面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分钟内振动了600次的物体,能发出人耳容易听到的声音
B.人们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音调
C.同一个发声体发出90dB的声音比50dB的声音振幅大
D.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是从声源处降低噪声
8.下列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小孔成像B.立竿见影C.海市蜃楼D.水中倒影
9.如图是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象。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20g的甲物体和10g的乙物体密度相同
B.10cm3的甲物体和20cm3的乙物体密度相同
C.将20g的甲物质和20g的乙物质混合后,平均密度为0.75×103kg/m3
D.将20cm3的甲物质和20cm3的乙物质混合后,平均密度为0.75×103kg/m3
10.将物体分别放在甲、乙凸透镜前,物距相同,通过甲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通过乙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
右图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甲透镜的光路图,下面四幅图中,最可能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乙透镜的光路图的是( )
A.
B.
C.
D.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11.海波的熔化图象,如右图所示。
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第15min时海波处于气态
B.海波是晶体,其熔点是48℃
C.第8min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6min-12min内,海波温度不变,不吸收热量
12.近几年,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小明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写了一首题目为《莒州春晓》的小诗--“朝登屋楼迎朱炎,俯瞰冰水舞彩练。
浮来名木仙雾绕,经楼洪钟古韵传。
”(“朱炎”为太阳的别称)诗中体现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沭河水面在朝阳的照耀下有了不同颜色,这说明水在太阳的照射下能自己发光
B.浮来山上仙雾缭绕,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听到浮来山上的钟声传来,这是通过音色判断出是钟的声音
D.钟声能传很远,这主要是因为钟发出声音的响度很大
13.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共同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都是汽化现象B.都是吸热过程
C.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D.都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14.如图,为平直公路上两辆汽车在某时刻的照片,两车头恰好平齐。
接下来左边汽车上的乘客发现右边的汽车向后倒去。
两辆汽车可能的运动情况是( )
A.拍照时两车都静止,接下来左车突然向前运动
B.拍照时两车都向前运动,左车比右车快
C.拍照时两车以相同的速度运动,接下来左车突然减速
D.拍照时右车比左车快,接下来左车加速直到与右车速度相同
15.用一凸透镜研究其成像的规律时,某同学得到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信息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实验次序
1
2
3
4
5
物距u/cm
50
40
30
25
20
像距v/cm
22
24
30
38
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
B.当u=25cm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C.当v=24cm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
D.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60cm处,成的像应该距透镜20cm处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16.水银温度计是根据水银______的规律制成的,“B超”诊断病情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______。
17.
如图,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放置一“P”型物体,物体在镜中的像应是______型。
若该物体高为10cm,它在镜中的像高______10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8.如甲图所示,小明看物体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小明应佩戴用______(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有种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如图乙,其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______(填“实或“虚)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19.有一个圆柱形容器,50kg的水恰好能盛满该容器。
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冰的密度为0.9×103kg/m3。
(1)该容器的容积为多少cm3?
(2)体积与该容器容积相同的冰块质量为多少kg?
(3)要使放在该容器中的水结冰后不会凸出容器口所在平面,最多能装多少cm3的水?
不考虑容器的热胀冶缩,容器不破裂。
20.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经过1min,甲车前进了1200m;乙车的速度为54km/h。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甲车的速度大小为多少m/s?
(2)乙车行驶1200m需要多长时间?
(3)某时刻,乙车在甲车前方200m处,经过多长时间甲车能追上乙车?
五、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1.如图,自行车尾灯是保证夜间行驶安全的重要装置。
其内部由许多相互垂直的小平面镜构成,这样可以保证将射向尾灯的光原路反射回去。
图乙为其两个小平面镜的简化示意图,平面镜A和B相互垂直,一束光与平面镜A成30°角射向平面镜A,请画出入射光线经过这两个平面镜的光路图,并标出在平面镜B上发生反射时的反射角及度数大小。
六、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3.0分)
22.
某实验小组利用矩形玻璃砖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他们根据光的径迹画出的光束穿过玻璃砖的光路如右图所示,其中三条光线分别用AO1、O1O2、O2B表示,两条虚线与玻璃界面垂直。
(1)研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应选用______和______两条光线。
(2)研究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______为入射角,∠______为折射角。
(3)从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由此可知,∠1与∠8的大小关系是∠1______∠8.(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3.为确定某种金属块的密度,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
首先,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过程如下:
(1)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______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2)发现指针偏向左侧,应该向______(填左“或右)旋动平衡螺母。
(3)将金属块放在______侧托盘中,在另一侧托盘里加减砝码。
(4)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恹复平衡。
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和标尺对应的刻度值如图甲所示。
金属块的质量m为______g.然后,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并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过程如下:
(5)将水倒入量筒,液面达到图乙所示位置,再把金属块完全漫没在量筒的水中,水面升高,如图丙所示,则该金属块的体积V为______cm3。
(6)根据测量结果可知该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_kg/m3。
实验完成后,该小组进行了反思总结:
(7)在测量体积时,如果先将金属块放入量筒,然后倒入适量的水,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出此时液面所在位匿对应的示数:
取出金属块,读出这时液面位置对应的示数。
这两个示数之差就是金属块的体积。
这会使测量的密度值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8)在测量质量时,如果物体和砝码放时位置颠倒了,也就是物体放在了应该放置砝码的那一侧,砝码放在了应该放置物体的那一侧,其它各步骤均完全正确。
如果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和标尺对应的刻度值仍如图甲所示,金属块的质量应为______g。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B
解析:
解:
A、改变水量,能改变空气柱的长度,能改变频率,改变音调,故A错误;
B、图探究了响铃时,从钟罩抽气,会听到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听不到了,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B正确;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是因为声音传递能量,故C错误;
D、响度与振幅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敲鼓时,用大小不同,响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
B。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此题涉及的图片是教材中演示实验或小实验的示意图,考查了声现象的不同特点,是一道基础题,平时要多实验、多观察、理解记忆。
2.答案:
D
解析:
解:
绷紧琴弦来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所以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琴弦绷紧时比它不紧时振动的更快,振动频率变高,音调变高;振幅大小与拨动琴弦的力有关,与琴弦的松紧无关;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
D。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区分判断声音的特征是中考的重点,也是易错点。
3.答案:
C
解析:
解:
用凸透镜观察较小的邮票图案,要使邮票放大,把凸透镜作为放大镜使用,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一定小于凸透镜的焦距10cm。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
C。
凸透镜成像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本题首先判断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哪种情况,根据成像情况进行判断物距和焦距的关系。
4.答案:
B
解析:
解:
由于从冰箱中取出的金属块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金属块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金属块上,使其表面变湿。
故选:
B。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降低温度可以使水蒸气液化。
本题考查液化及其条件,属于基础题目。
5.答案:
A
解析:
解:
A、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起到降温作用,故A正确;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C错误;
D、冰雪融化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
A。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6.答案:
C
解析:
【分析】
物质在自然界中一般以固、液、气三种状态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其中固→液,固→气,液→气需要吸热;气→液,气→固,液→固需要放热。
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情况的判断,熟悉概念,知道不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解:
由图知,甲物态→乙物态需要放热,所以乙物态→甲物态需要吸热;同时乙物态→丙物态也需要吸热,所以乙物态为固态;
丙物态→甲物态需要吸热,所以甲物态→丙物态需要放热;同时甲物态→乙物态需要放热,所以甲物态是气态;
所以丙物态为液态。
故选C。
7.答案:
C
解析:
解:
A、据课本知识可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物体在1分钟内振动了600次,f=
=10Hz;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10Hz不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故A错误;
B、声音的强弱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故B错误;
C、同一个发声体发出90dB的声音比50dB的声音响度大,振幅大;故C正确;
D、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
C。
(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翅膀10s内振动了360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音色和音调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
8.答案:
D
解析:
解:
A、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错误;
B、立竿见影属于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错误;
C、海市蜃楼是光在沿直线方向传播时,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
故C错误;
D、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
D。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9.答案:
D
解析:
解:
AB.由图象可知,当m甲=50g时,V甲=50cm3;当m乙=25g时,V乙=50cm3;
则甲、乙物质的密度分别为:
ρ甲=
=
=1g/cm3,ρ乙=
=
=0.5g/cm3,
因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所以,20g的甲物体和10g的乙物体密度不同,10cm3的甲物体和20cm3的乙物体密度也不相同,故AB错误;
C.相同质量的甲物质和乙物质混合后,设每种物质的质量为m,
其平均密度:
ρ1=
=
=
=
≈0.67g/cm3=0.67×103kg/m3,故C错误;
D.相同体积的甲物质和乙物质混合后,设每种物质的体积为V,
其平均密度:
ρ2=
=
=
=
=0.75g/cm3=0.75×103kg/m3,故D正确。
故选:
D。
(1)由图象读出一组数据,根据ρ=
分别求出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2)混合物的密度等于总质量和总体积的比值。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图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弄明白混合密度的计算方法是难点。
10.答案:
A
解析:
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由图可知,甲凸透镜的焦距f甲=20.0cm,
将物体分别放在甲、乙凸透镜前,物距相同,都为u,
已知物体通过甲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u<f甲,
物体通过乙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u>2f乙,
所以f甲>2f乙,即:
20.0cm>2f乙,
所以f乙<10.0cm,
由各选项知,A中凸透镜的焦距为5.0cm,BCD中凸透镜焦距都等于或大于10.0cm,故只有A正确。
故选:
A。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由此先判断甲凸透镜的焦距。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由此根据物体通过甲和乙凸透镜成像特点判断两凸透镜的焦距关系,从而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搞清物距与像的特征之间的关系。
11.答案:
BC
解析:
解:
(1)由图象可以看出,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图线是水平的,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
所以可以看出海波的熔点是48℃.故B正确;
(2)在第6min时开始熔化,到第12min时已经熔化完毕,此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因此在第15min时处于液态,整个过程海波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AD错误,C正确。
故选:
BC。
要解决此题,首先要学会分析图象,明确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图象的区别,知道其中温度不变的一段便是晶体的熔化过程。
掌握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此题是有关海波熔化图象的分析题目,是一道发散性题目。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了解海波(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最关键的是能从图中找出温度不变的一段即熔化过程,是一道常见的题目。
12.答案:
BCD
解析:
解:
A、看到沭河水面在朝阳的照耀下有了不同颜色,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水不能自己发光,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需要放出热量,故B正确;
C、听到浮来山上的钟声传来,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定钟声的,故C正确;
D、声音的响度大,传的远,故钟声能传很远,这主要是因为钟发出声音的响度很大,故D正确。
故选:
BCD。
(1)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声音的特性有三个:
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此题主要考查光的反射现象和声音的特性,属于光学和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记住相关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
AB
解析:
解: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故A正确;
B、蒸发和沸腾在进行时都需要不断吸收量。
故B正确;
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而沸腾只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故C错误;
D、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是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故D错误。
故选:
AB。
(1)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不仅可以发生在液体表面还可以发生在液体内部,蒸发具有吸热制冷的作用;
(3)沸腾的条件: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水沸腾以后温度不再发生变化;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和联系的了解和应用,是一道基础题目。
14.答案:
ABD
解析:
解:
A、拍照时两车都静止,接下来左车突然向前运动,以左车为参照物,右边的汽车向后运动,故A正确;
B、拍照时两车都向前运动,左车比右车快,以左车为参照物,右边的汽车向后运动,故B正确;
C、拍照时两车以相同的速度运动,接下来左车突然减速,以左车为参照物,右边的汽车向前运动,故C错误;
D、拍照时右车比左车快,接下来左车加速直到与右车速度相同,以左车为参照物,右边的汽车向后运动,故D正确。
故选:
ABD。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抓住以地面、树木或建筑物为参照物判断出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逐个分析,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15.答案:
ACD
解析:
解:
A、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实验3中,u=v=30cm,此时u=2f,f=15cm,故A正确;
B、当u=25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故B错误;
C、当v=24cm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故C正确;
D、由表中第5次实验可知,当物距u=20cm时,像距v=60cm;因为光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所以,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60cm处(此时物距等于第5次实验时的像距),则成的像应该距透镜20cm处,故D正确。
故选:
ACD。
(1)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3)光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16.答案:
热胀冷缩 信息
解析:
解:
水银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B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来诊断病情的。
故答案为:
热胀冷缩;信息。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温度计的原理,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的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
17.答案:
q 等于
解析:
解:
如图,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放置一“P”型物体,平面镜成正立的、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体在镜中的像应是q;
若该物体高为10cm,物像大小相等,它在镜中的像高等于10cm。
故答案为:
q;等于。
平面镜成像特点: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习题的基础内容,一定要熟练掌握。
18.答案:
凸 实
解析:
解:
(1)分析图甲可以看出,此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是远视眼,若想看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需要让原来的光线会聚一些,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故用凸透镜来矫正远视眼。
(2)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一个放大镜,用来把物体放大。
故答案为:
凸;实。
(1)由于晶状体太薄,其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短,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这就是远视眼的成因;而后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即可判断用哪种透镜来矫正。
(2)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目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放大镜。
本题主要考查了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凸透镜成像的成像原理。
19.答案:
解:
(1)由ρ=
可得水的体积:
V=
=
=0.05m3=5×104cm3;
(2)由ρ=
可得冰的质量:
m冰═ρ冰V=0.9×103kg/m3×0.05m3=45kg;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淄博市 年级 物理 寒假 作业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