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docx
- 文档编号:23244516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160.73KB
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docx
《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多年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总体规划。
对于运动员两年以上的训练过程的设想和安排,都属于多年训练计划,其时间跨度有时可长达十几年。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时,要求运动员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要从整体上、发展上宏观地规划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
多年训练计划对于年度、大周期等训练计划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但它对未来较长时间的训练活动所做的预测仅仅是框架性的,而不可能做到详尽具体。
尽管在组织实施时,由于许多非可控因素的干扰,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这样那样的变化,但在多年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通常都有时间、有可能通过某些调整及修正措施,将训练过程的基本方向控制在原有的轨道上,使其总体规划保持基本的稳定。
第一节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理论研究与训练实践都已表明,不经过多年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
为了保证多年的训练取得理想的效果,即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需要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合理的和整体的规划。
调查表明,我国不同项群奥运选手的培养期在7.6—11.2年之间(表10-1)。
一、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部分,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还是心理能力,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运动员体能的改变,要以各生理系统机能的提高为基础而表现为高度发展的运动素质,这种生物适应机制要通过有机体逐个细胞成分的改变和代谢能力的提高这样一个缓慢的过程才能予以实现。
例如,要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必须通过系统组织的有氧训练,使其心腔容积、心肌厚度及心肌收缩力量逐渐增大,促进其肌肉组织的毛细血管化,进而改善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肌肉的力量耐力和支持运动器官的负荷能力。
对这一训练过程,需要认真地做出规划,在训练内容、手段和运动负荷安排等各方面保持必要的连续性,才能保证发展有氧耐力这一目标的实现。
运动员发展技能的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
体操、技巧、花样游泳等技能主
表10-1我国第23届、24届奥运会参赛选手训练成材年限
N≈377
项群
人数
参见业余训练年龄(岁)
达各阶段界点训练年限(年)
入省市队
入国家队
参加奥运会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体能主导类
速度性
25
17
11.5
11.3
4.0
3.6
6.9
7.1
10.2
9.6
力量性
27
13
14.1
14.1
2.8
2.9
5.8
7.5
9.8
10.1
耐力性
25
23
15.9
15.9
1.8
2.1
5.9
4.9
8.2
7.6
技能主导类
表现准确性
20
16
15.7
15.1
1.9
1.8
5.3
4.6
8.6
7.8
表现难美性
15
28
8.7
7.9
2.9
2.7
8.3
6.9
12.8
10.2
隔网对抗性
19
24
12.2
11.9
3.0
3.1
7.6
7.1
11.3
11.2
同场对抗性
48
40
13.1
12.8
3.4
2.8
8.7
7.1
12.3
10.2
格斗对抗性
29
8
15.4
14.4
2.3
2.6
5.4
5.1
7.9
9.2
(依陈兵、田麦久,1992)
导类表现难美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要获得高超的运动技巧,必须高质量的掌握各种基本动作,并进一步学习、发展和创造新的技术动作,通过前百次的重复练习,使技术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以保证在比赛中能出色地完成平时练就的成套动作练习,夺取优异的运动成绩。
而各种球类、击剑和摔交等对抗性项目的运动员,要提高自己的技能,则需要在多年的训练过程中,掌握、熟练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苦练坚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在比赛中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根据对手所采取的技、战术,灵活机动的做出反应,创造性的发挥技能,自动化地“编制”并演示出各种适宜的变异组合,击败对手,夺取比赛的胜利。
田径、游泳等体能主导类项目的技术动作,虽然相对较为稳定,但是,这类项目的运动特点要求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体力潜能,并获得最理想的力学效果。
因此,也需要运动员通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熟练地掌握合理的技术动作,并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
这同样需要制定科学的多年训练计划予以实施。
艰苦的训练和激烈紧张的竞赛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优秀运动员所具备的高度发展的心理自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等,同样需要在合理规划的多年训练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得到发展。
此外,竞技能力各个方面训练的合理结构,不同阶段训练重点的安排,都需要科学的多年训练计划的指导。
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运动员机体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点,以及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和心理等因素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决定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完整过程是由若干个彼此相连的不同阶段组成的。
各个阶段有着自己特有的训练任务和内容,有着不同的运动负荷要求。
例如,在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中,应该首先着重发展运动素质,还是基本技术?
在运动素质训练中,首先应着重发展速度素质,还是耐力素或者力量素质?
怎样安排技术训练的合理程序,从而有步骤地掌握不同的动作环节,逐步完善动作技术细节?
在多年训练的不同阶段,运动负荷变化的总体趋向是怎样的?
周训练课次及课时应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些问题都要求有一个多年训练计划予以科学的回答。
二、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部分由先天性遗传途径获得,一部分由后天性训练途径与生活途径获得(图10-1)。
这里先天性遗传途径是重要的基础,具有适合专项竞技需要的先天性遗传性状,可为竞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
因而,应努力选拔具有巨大竞技潜力的少年儿童,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养。
运动员的生活环境,包括居住地的海拔、气候等地域特点,饮食、起居等生活习俗,经济、社会、文化、医疗和卫生发展水平等等,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训练活动毫无疑问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这里融入了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勤奋和智慧,也反映着社会、科学和文化支持的力度,是竞技体育活动的核心环节之一。
先天性
遗传效应
竞技能力
训练效应
后天性
生活效应
图10-1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获得途径
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随着人的发育阶段的递进而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也随训练过程的延伸而变化,因此,科学的多年训练过程始终把追求实现二者的最佳组合作为自己的行动目标。
理想的组合是,当运动员的生长发育过程处于最适宜于参加某个运动项目的专项竞技的阶段时,他应该已在专项的技能、体能、战术能力及心理能力等各方面接受了足够的训练,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运动员处于两类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状态时,则具备了在专项比赛中,表现高度竞技水平最佳的主观条件。
人体各个系统发育的速度是不同的。
出生后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领先地位,5~6岁时发育速度最快并迅速接近成人水平,此时大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的90%。
人的总体发育(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与形态指标的发育曲线基本一致,呈波浪试上升态势。
淋巴系统的发育在10岁左右已达高峰,12岁已达成人的200%,以后逐渐降低。
那时因为这个时期儿童的细胞免疫系统尚未建立,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还很弱。
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淋巴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细胞免疫系统逐渐成熟。
生殖系统发育最晚,通常在人体发育进入第二突增期之后,才迅速地发育起来(图10-2)。
与上述人体各系统发育的系列性特征相适应,运动员的各种竞技能力在多年训练过程中也各有其不同的适宜发展阶段(图10-3)。
图10-3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在多年训练过程中的发展
(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1997)
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是运动员的全程多年训练计划。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日益激烈,运动员的早期选材、早期训练、多年培养已经成为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必经之途。
科学地制定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把培养优秀竞技选手的整个过程置于严格的科学控制之下,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
对于长达数年甚至几十年的训练过程进行合理的阶段划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不同国家的学者都很重视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问题。
比较苏联、前联邦德国训练学家们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到,他们的论点的、虽然各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但从整体上看,又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以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并考虑到不同项群训练的特点,研究提出了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年限及其训练的重点内容。
(表10-2)
如表10-2所示,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通常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
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并对运动员负荷安排提出不同的要求。
不言而喻,其中的最佳竞技阶段是最重要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高低,可以看作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成果的主要评价;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提高阶段的整个安排和要求,都服从于最佳竞技阶段任务的完成;而竞技保持阶段可视为最佳竞技阶段的尽可能长的延续。
表10-2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
阶段
主要任务
年限
训练的重要内容及顺序
负荷特点
体能主导类项目
技能主导类项目
基础训练阶段
发展一般运动能力
3~5
1.协调能力,基本运动能力
2.多项基本技术
3.一般心理品质
4.基本运动素质
循序渐进留有余地
专项提高阶段
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4~6
1.专项运动素质
2.专项技、战术
3.专项心理品质
4.训练理论品质
1.专项技、战术
2.专项运动素质
3.专项心理品质
4.训练理论知识
逐年增加逼近极限
最佳竞技阶段
创造专项优异成绩
4~8
在高水平区间起伏
竞技保持阶段
努力保持专项竞技水平
2~5
1.心理稳定性
2.专项运动素质
3.专项技、战术
4.训练理论知识
1.心理稳定性
2.项技、战术
3.专项运动素质
4.训练理论知识
保持强度明显减量
(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98)
我国优秀女排选手两界世界冠军队队长曹慧英(表10-3)和奥运会女子游
泳冠军杨文意、庄泳(表10-4)作为我国世界级选手中的优秀代表,成功的完成了他们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
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运动员生理、心理机能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及在训练负荷影响下生物适应状态发展变化规律,决定了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完整的多年训练过程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为了顺利的培养出世界水平的优秀选手,不同项目对运动员开始参加训练的年龄、进入专项训练的年龄、保持最佳竞技水平的年龄以及竞技能力开始下降的年龄,都有着特定的要求。
这里,核心的问题在于保持最佳竞技水平的年龄。
在最适应的年龄阶段,使运动员处于最佳竞技水平,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也是决定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年龄特征的主要依据。
表10-3曹慧英多年训练经历
出生:
1954,10,31
阶段
年度
年龄(岁)
主要训练内容
周训练量时/次
基础训练阶段
1971~1974
16~19
身体训练
基本技术训练
24/6
专项提高阶段
1975~1976
20~21
专项技、战术训练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30/10
最佳竞技阶段
1977~1979
22~24
专项技战术训练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40/13-16
竞技保持阶段
1980~1982
25~27
专项技战术训练
35/13-16
(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98)
表10-4杨文意、庄泳多年训练规划
出生:
杨文意1972年1月,庄泳1972年5月
阶段
年度/年龄
主要训练任务
杨文意
庄泳
基础训练阶段
1979~1985
7~13岁
1979~1984
7~12岁
1.启蒙训练,熟悉水性,培养兴趣
2.打好基础训练
3.全面发展运动素质
4.循序渐进,提高负荷能力,达到国内一般水平
专项提高阶段
1986~1988
14~16岁
1985~1987
13~15岁
1.提高专项素质与技术水平
2.培养良好的比赛心理素质,达到一般国际水平
最佳竞技阶段
1989~1992
17~20岁
1988~1990
16~18岁
1.最大限度的发展专项能力
2.完善比赛心理品质
3.成功地参加世界大赛,创造优异成绩,完成多年训练目标
竞技保持阶段
1993~1994
21~22岁
1991~1993
19~21岁
努力保持竞技水平
(依周明,1990)
陈兵、田麦久(1992)研究了我国377名第23届、第24届奥运会参赛选手全程性多年训练各个界点的年龄特征(表10-5)。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奥运级男运动员多年训练全过程平均为13.8±1.7年;女运动员平均为13.5±1.1年,其中男子难美性项群选手最长为16.5年,而男女耐力性项群选手最短,分别为11.3年及11.4年。
表10-5各项群奥运会选手开始参加各阶段训练的平均成绩
项群
开始课余训练(岁)
开始地方队训练(岁)
开始国家队训练(岁)
成为奥运选手(岁)
奥运成材期(年)
退役(岁)
全过程(年)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速度性
11.5
11.3
15.5
14.9
18.4
18.4
21.7
20.9
10.2
9.6
25.1
24.7
13.6
13.4
力量性
14.1
13.6
16.9
15.9
19.9
20.5
23.9
24.1
9.8
10.1
26.6
26.9
12.5
13.9
耐力性
15.9
14.1
17.7
16.2
21.8
19.0
24.1
21.7
8.3
7.6
27.2
25.5
11.3
11.4
表现准确性
15.7
15.1
17.6
16.9
21.0
19.7
24.3
23.1
8.6
8.0
30.5
29.6
14.8
14.5
表现难美性
8.7
7.9
11.6
10.6
17.0
14.9
21.5
18.1
12.8
10.2
25.2
20.3
16.5
12.4
隔网对抗性
12.2
11.9
15.2
15.0
19.8
19.0
23.5
23.1
11.3
11.2
26.7
26.2
14.5
14.3
同场对抗性
13.1
12.8
16.4
15.5
21.7
19.8
25.3
22.9
12.2
10.1
27.7
26.1
14.6
13.3
格斗对抗性
15.4
14.4
17.7
17.0
20.8
19.5
23.3
23.6
7.9
9.22
7.82
9.1
12.4
14.7
(依陈兵、田麦久,1992)
我们把运动员开始参加训练到成为奥运会选手的训练期限称为奥运成材期。
表10-5的材料表明,最短的为女子耐力性项目的选手为7.6年、男子格斗对抗性项目选手为7.9年,女子表现准确性项目选手为8.0年,最长的为男子表现难美性项群选手为12.8年,男子同场对抗性项群选手为12.2年。
如果以10年为界,将8个项群分为3组(表10-6),则可对不同项群运动员奥运成材的年龄特征有一个框架式的把握。
表10-6不同项群奥运选手成材期
(始训参赛奥运)
年限
体能主导类
技能主导类
<10年
耐力性
表现准确性
格斗对抗性
≈10年
速度性
力量性
—
>10年
—
表现难美性
隔网对抗性
同场对抗性
20世纪60~90年代,由于竞技训练的国际性竞争日益激烈以及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在一部分的运动项目中,出现了优秀运动员年轻化的倾向。
其中,尤以竞技体操、跳水和技巧等显示复杂高难的技术以及表现高度美感为主要特点的项目最为突出。
1964~1996年奥运会体操全能决赛参加者的年龄,即清楚的显示出这一趋势(图10-4)。
图10-4第18~26届奥运会体操全能决赛参加者平均年龄的变化
(由国家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提供材料,2000)
不少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最佳竞技年龄下降的趋势,使其完整的多年训练过程中各阶段年龄特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这里,我们把那些在少年时期既有可能表现出世界级竞技水平的项目称为“少年”运动项目,而其它仍然由成人占据优势地位的项目称为“成人”运动项目。
这两类项目各自的年龄特征如表10-7所示。
表10-7世界水平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年龄特征
类别
“成人”运动项目
“少年”运动项目
男
女
男
女
达世界水平年龄(岁)
21±1
19±1
17±1
15±1
必要的训练年限(年)
8~12
8~12
开始接受训练的年龄(岁)
10~12
6~8
我国体操界2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选手。
13名男子世界冠军从9.3±2.7岁开始参加训练,经过10.3±2.5年的系列训练,在19。
6±1。
9岁使首次成为世界冠军(表10-8)。
9名女子世界冠军从6。
8±2。
2岁开始参加训练,经过9。
6±1。
4年的系统训练,在16。
1±1。
3岁时首次成为世界冠军(表10-9)。
表10-8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训练年限
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训练起始年月
年龄(岁)
首次成为世界冠军
年月
年龄(岁)
训练年限(年)
1
黄玉斌
1958.2
1970
12
1980.10
22
10
2
李月久
1957
1969
11
1980.10
23
12
3
李小平
1963
1972
9
1981.11
18
9
4
李宁
1963
1971
8
1982.10
19
11
5
童非
1962
1970
8
1982.10
20
12
6
楼云
1964
1973
9
1983.10
19
10
7
许志强
1963
1972
9
1983.10
20
11
8
李敬
1970.2
1980.1
10
1989.10
19
9
9
李春阳
1968.12
1980.1
11
1989.10
21
10
10
李小双
1973.11
1983.9
10
1992.8
19
9
11
黄力平
1973.4
1979.11
6
1994.4
21
15
12
张津京
1977.11
1983
6
1995.11
18
12
13
李小鹏
1981.7
1993
12
1997.10
16
4
X±S
9.3±2.7
19.6±1.9
10.3±2.5
(依高健、钱奎、黄玉斌材料编制,2000)
表10-9中国女子体操世界冠军训练年限
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训练起始年月
年龄(岁)
首次成为世界冠军
年月
年龄(岁)
训练年限(年)
1
马燕红
1964
1972
8
1979.12
15
7
2
樊迪
1973
1980
7
1989.10
16
9
3
杨波
1975.7
1980
5
1990.11
15
10
4
陆莉
1976.8
1982.11
6
1992.8
16
10
5
罗丽
1975
1986
11
1994.4
19
8
6
莫慧兰
1979.7
1985.6
6
1995.9
16
10
7
奎媛媛
1981.6
1986.6
5
1996.4
15
10
8
毕文静
1981.7
1986
5
1998.5
17
12
9
刘旋
1979.3
1985.5
6
1998.5
16
10
X±S
6.8±2.2
16.1±1.3
9.6±1.4
(依高健、钱奎、陆善真材料编制,2000)
杨文意、庄泳、林莉等我国世界水平的女子游泳选手自5~10岁开始参加训练,16~18岁入选参赛奥运,20~22岁成为奥运会冠军,历时12~15年(表10-10),是我国培养世界级选手多年训练过程的成功范例。
表10-10我国女子游泳世界水平选手运动年龄
姓名
出生年月
学泳年龄
入体校年龄
入队年龄
亚、奥大赛情况(获奖/年龄)
1986年亚运会
1988年奥运会
1990年亚运会
1991年世锦赛
1992年奥运会
杨文意
项目:
50米/100米自由泳
1972.1
6
8
12.5
银/16
金/18
金/20
庄泳
项目:
100米自由泳
1972.5
5
9
12
银/16
金/18
金/19
金/20
黄晓敏
项目:
200米蛙泳
1970.4
9
10
11
金/16
银/18
金/20
钱红
项目:
100米/200米碟泳
1971.4
9
9
14
金/15
银/17
金/19
金/20
金/21
夏福杰
项目:
100米自由泳
1970.6
9
12
13
金/16
4/18
林莉
项目:
200米/400米混合泳
1970.5
10
12
12
7/18
金/20
金/21
金/22
王晓红
项目:
100米仰泳
1968.11
10
11
14
8/20
金/22
银/23
(依田麦久,1994)
三、全年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
在多年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运动负荷的内容,还是运动负荷的量度,都依训练阶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如表10-2所示,基础训练阶段的负荷内容,首先是协调能力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在专项提高阶段及最佳竞技阶段中,则首先要发展决定专项竞技能力的首要因素;而在竞技保持阶段,则需要把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的保持和提高放在训练的首位。
运动负荷的量度随阶段的不同而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从对周训练次数的比较中可以看到,由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周训练的课次明显增加;而由最佳竞技发展阶段转入竞技保持阶段,周训练的课次则逐渐减少。
纳巴特尼柯娃(前苏联1982)等人的研究指出,在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不同训练阶段,负荷的变化应服从运动员身体发育及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
如果把运动员在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最大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十 运动员 多年 训练 计划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