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09环境保护部分.docx
- 文档编号:23244211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97.42KB
备战09环境保护部分.docx
《备战09环境保护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09环境保护部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09环境保护部分
“重方法、重核心、重预测;时间紧、任务中、去伪存真、就简删繁”
----------新课标考点预测(备战09)
《环境保护部分》
【考纲要求】: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地关系及其发展演变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汉族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的影响,解决的措施
(3)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4)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影响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2)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
(3)举例说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4)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5)生态保护的措施与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过程、危害、防治措施
5.环境管理
(1)基本内容、主要手段
(2)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人在环境保护中的态度、行为准则、责任
【命题方向】: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该部分内容的考察,涉及面广,背景材料丰富,试题立意新颖,时代性较强,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之一。
可重点把握好以下三点:
1.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特点
2.以某一特定的环境污染问题或生态破坏问题问切入点,分析成因、过程、特点、危害、防治措施
3.针对某一特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防治、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真题回放】:
[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正确认识乙图中人地关系模式图,结合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生产活动分析相关问题。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了解。
(1)人类排放氟氯烃类物质形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进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全球变暖;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破坏森林所致。
(2)分析环境问题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
(3)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
【答案】
(1)自左向右依次为:
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解析】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分析判断。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答案】D
[4]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横贯在上海中部的苏州河,西源太湖,东接黄浦江。
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揖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
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狭窄了。
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固加高。
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
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图中A、B、C三地中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___地。
试列举该地三个主要的污染源(除附近工厂污染源外)。
(2)苏州河附近的工厂向河中排入废水,污染了河水。
请列举苏州河河水中所含有害人体健康的3种重金属元素。
(3)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清简述其主要原因。
(4)目前,靠苏州河的自净能力为何不能使河水变清?
【解析】本题以苏州河为例,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与治理。
涉及地理、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综合性很强,第
(1)(3)(4)题是地理学科知识,考查水污染原因、来源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知识。
本题难度不大,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包含了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方面的知识,实用性较强。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地理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开展热爱家乡的素质教育,体现了高考精神。
【答案】
(1)C来自岸上和水上的人们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内河运输造成的污染;河床底泥释放的污染物;大气降水中的酸雨注入;上游和支流带来的污染。
(2)镉(Cd),铬(Cr)。
铅(Pb),汞(Hg)。
(3)苏州河水域是一个生态系统。
由于人为因素对水域环境的严重污染,影响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与自动调节的能力,导致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
(4)①苏州河附近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太大。
②苏州河流量较小。
[5]当都市里的人们陶醉在繁华的城市生活中时,是否意识到有一支“大军”正向我们逼近,影响我们的生活,危害我们的健康。
(1)在意大利,人们家里的咖啡壶大多是用回收的可乐罐制得。
请再列举一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收利用垃圾,首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
一群环保志愿者在某社区推广垃圾分类,他们在垃圾房放置一些有分类标识的垃圾回收箱,结果却发现仍然有许多居民并没有分类放置。
造成这种现象可以排除的原因是( )。
A.居民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B.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多
C.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 D.居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
(3)下图是某居民小区中垃圾收集点(小圆圈)的布局,它在选址上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垃圾收集点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埋”是目前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
设计合理、清洁的填埋式垃圾处理场,不仅要能填埋垃圾,而且要防止其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源的污染。
下图是填埋坑的地下剖面示意图,图中P管设计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
A.排放垃圾分解产生的气体B.收集在底部汇聚的过滤液
C.监测垃圾是否污染周围的地下水D.作为衬垫层,防止过滤液渗入土壤
(5)有人设想在住宅小区附近建立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厂,其流程如下图。
请将图中①、②、③所要表达的内容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废弃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利用废纸、废包装盒生产再生纸;利用废旧塑料、橡胶等有机废料炼制油料等都得到了实际应用。
(2)生活垃圾的回收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现在某些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对环保知识不够了解等是造成生活垃圾回收不能有效进行的重要原因。
(3)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垃圾收集点均集中在中部,且靠近小河。
这样做的不利后果是:
较远的居民可能因为路远的缘故不愿把垃圾送到收集点;垃圾在下雨时或在转运过程中的散落会对小河造成污染。
因此,设置垃圾收集点应使其尽量分布均匀以提高使用效率,还要考虑到是否会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等问题。
同时,造型美观、设计精巧的收集点还能对居民小区起到美化的作用。
(4)垃圾填埋后会在土壤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某些产物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P管伸入填埋坑下的地下水里,可以及时检测到垃圾是否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
(5)生活垃圾经过收集、分类后,能直接焚烧的垃圾进入焚烧厂。
焚烧产生的热可直接进行供暖等,也可发电提供电能。
焚烧后的固体残留物经加工后可以制成各种建筑材料。
【答案】
(1)废纸、废塑料制复合板;有机废料炼油;废包装纸盒造纸;废旧服装纺纱织布等。
(2)B
(3)分布不均匀(不合理);沿海放置污染水源。
利用率、是否便于居民使用、对小区景观的影响、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否污染环境、运输等
(4)C
(5)垃圾(分类)收集点;
热量(或热能、能量、电能等);
再利用(或制砖、制肥、建筑填料等)
[6]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
回答14~16题。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A.降低燃油消费B.提高交通效率C.扩大居民出行范围D.节省城市用地
(2)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解析】随着轿车更多地进入家庭,对家庭、交通、人口分布及环境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综合分析其利与弊。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扩大出行范围。
但由于数量增多停车占地、燃油消费也会增多,也会给交通带来较大压力,降低交通效率。
(2)大城市交通设施完备,家庭轿车大量使用可使部分市民迁往城市外围的郊区,从而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但由于往来频繁会加重道路交通压力,使道路通行能力降低。
(3)城市人口集中,车流量大,排放汽车尾气直接污染大气,降低城市大气质量。
臭氧空洞主要是氟氯烃(制冷剂)影响所致。
尾气对水体不会造成直接大范围污染,也不会引起大规模酸雨危害。
【答案】
(1)C
(2)D(3)D
[7]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本题考查解决华北春旱的措施,并且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会引起地面下沉;缩减农田面积,虽可起到降低农业用水量的作用,但能减少粮食总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是不能直接灌溉农田。
【答案】D
[8]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18.2%。
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措施。
题目中给出的四个措施都是可行的,但从题干中关键词“快速有效”分析,营造防护林系及实施退耕还林能提高森林覆盖率,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都是对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破坏、砍伐,故A选项正确。
【答案】A
[9]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此回答
(1)—
(2)题
(1)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2)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地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增加绿化对改善环境的作用及在绿化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再污染等问题,试题紧紧贴近现实生活,突出综合能力。
(1)在城市中植树种草,加大绿化,可以减少城市的噪声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净化空气,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美化环境,增加湿度、调节气候等。
但具体到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屋顶、阳台等对大气的热辐射和美化环境。
(2)绿地中使用的杀虫剂,随着大气降水或人工洒水渗透到地表以下,导致也下水污染。
题目给出的四种绿化方式中,只有人工草地最贴近地表,杀虫剂最容易被下渗、污染地下水。
【答案】
(1)B
(2)D
[10]读下列资料和黄河源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
1997年l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
其后,黄河源区连续两年出现黄河干流跨年度长时间断流。
1999年5月,鄂陵湖出口的流量仅0.O0l米3/秒,鄂陵湖至玛多县,断流干河床长达8千米。
2000年河源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2748.53平方千米。
1998—2001年,河源区原有的6000多个湖泊,干涸了约一半。
仅2001年夏季,码多县境内就有800多个湖泊干涸。
同时,地下含水层变薄,水循环模式改变,对地表水的调蓄功能降低。
(1)引起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解析】本题立意在于考查考生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能力,具体考查的是黄河源区断流原因与改变措施。
(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仔细分析资料和黄河源区图的变化,从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资料显示黄河源区沼泽、湖泊面积大量减少,地下水层变薄;源区图的变化也反映出湖泊面积缩小,同时可以看出荒漠化面积却在扩大。
这些是造成黄河源头断流的表面现象,考生需从自然与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这些现象变化的原因来答题。
(2)第
(1)题列举出的原因中,可以发现造成黄河源头断流既有“天灾”又有“人祸”,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只有从人类活动这一方面去提出改进措施。
凡是这类对既有“天灾”又有“人祸”形成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的问题,我们一般都是从人类活动这一方面去提出改进措施,本题答题也是这样的思路。
【答案】
(1)自然原因:
大气增温,蒸发加强。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垦荒以及淘金、施工、乱捕益兽、鼠害猖撅(任答一项即可)。
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
(2)退牧(退耕)还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限制人口流入,严禁破坏性开发及滥捕滥猎。
[11]分析下表中我国北方某粮食产区1970年和1980年有关资料统计情况,解答相应问题。
项
年目
份
耕地面积(万公顷)
森林草地覆盖率(%)
气温年较差(℃)
年降水量(毫米)
河流含沙量(%)
粮食总产量(万千克)
人口(万)
1970
4
18
33
430
1.5
9600
30
1980
4.4
10
38
370
4.5
9900
35
(1)该地区1970—1980年内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是:
耕地增长了约%,同时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
(2)该地区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3)在这lO年中,该地区每公顷平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
人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
(4)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该地区环境状况急需采取的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的变化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对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核。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读出表格中给出的信息,再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去回答。
【答案】
(1)10森林草地
(2)森林草地覆盖率降低,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3)每公顷平均产粮减少,主要是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造成;人均产粮减少,主要是人口增长快于粮食总产量增长的结果
(4)加强植树种草,绿化工作制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预测2009】: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设计来看,该部分内容重现率极高。
就考查内容而言,又集中体现在:
(1)利用沙尘暴、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盐碱化、河湖开发、人口和城市化等热点问题,考察导致环境问题出现的人为原因。
(2)在比较、分析、评价各类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解释一些不太常见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合理化建议。
(3)大型工程建设(如:
三峡、青藏铁路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考查考生的办证分析能力。
就考查形式而言,往往通过地理图表、材料,呈现新背景,提出新问题,考察典型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相信,09年高考,对环境保护部分内容的考察,仍会以时事热点材料、新近重大环境事件为背景,对考生的环境问题的认知能力进行考察
【考点歼灭训练】:
1.下列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各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相同的
C.环境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D.解决酸雨、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分析表一中的数据,回答2—4题。
表一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
公顷/人)
国家
生态
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
赤字
国家
生态
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
赤字
比利时
5.0
1.2
-3.8
新西兰
7.6
20.4
12.8
美国
10.3
6.7
-3.6
秘鲁
1.6
7.7
6.1
2.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
A.0.4B.-0.4C.2.0D.-2.0
3.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
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4.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
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读黄河干流部分河段水质状况图,判断5—7题。
5.B附近河段的水质要好于A附近河段,可能原因之一是()
A.A附近河段工业发达,污染严重,B河段附近没有工业污染
B.A河段支流多,B河段支流少
C.B河段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比A河段强
D.A河段流域年蒸发量大于B河段
6.甲、乙两地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
A.都不得以土地荒漠化为主B.都以水土流失为主
C.甲以土地荒漠化为主,乙以水土流失为主
D.乙以土地荒化为主,甲以水土流失为主
7.C河段的支流和水系的密度明显大于B附近河段,原因是C河段()
A.附近地区的地形平坦,而B河阶段附近地区地形起伏大
B.流经半干旱地区,流水对地表的作用比B河段附近强
C.附近地区地形更为破碎
D.位于B河段的下游
海洋石油污染、赤潮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海洋环境问题,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海域,若发生同等规模的海上原油泄漏,污染最严重的是()
A.波斯湾B.几内亚湾C.孟加拉湾D.墨西哥湾
9.长江口附近海域是我国赤潮多发地区之一,其多发期一般出现在()
A.3~5月B.6~8月C.9~11月D.12~次年2月
TSP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0µm的固体颗粒物,它本身是一种污染物,同时又是其他污染物的载体。
读某地两日“TSP浓度和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其中有一天是雨天),回答10--11题。
10.关于TSP浓度日变化曲线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TSP浓度日变化规律与气温的日变化规律相一致
B.TSP浓度日变化规律与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完全相反
C.TSP浓度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有两个高峰值
D.气温越高,TSP的浓度值也越高
11.关于TSP浓度的影响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中午时TSP浓度较低的原因是此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大大减少
B.雨天时TSP浓度较晴天高
C.天气对TSP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影响不是很大
D.当近地面形成逆温时,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值就较低
某河流的渔业资源变化是由:
①污水排放量,②人口,③江水流量三个因子及变化趋势共同决定的,下面是该河某河段的这三个因子变化趋势图,④线是该河段渔业资源变化。
读图回答第12—13题。
12.在⑸时间段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人口和污水排放量在这个时间段对渔业资源基本上没有影响
B.如果人口和污水排放量严格控制在某个水平,则渔业资源仅由河水流量决定
C.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是提升渔业资源的关键
D.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量是提升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
13.如果用渔业资源变化代表该河段生态变化,⑵和⑶时间段内,河流生态与污水排放量成正相关现象,关于其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是因为生态变化本身就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里刚好凑巧是正相关
B.是因为人口控制在一定数量
C.因为河流在一定江水流量值上具有较高的自净能力
D.是因为人口数量相对稳定,所以污染物的排放量是较为固定的
下表中的甲、乙、丙、丁分别代表我国的三北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以及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的林地利用情况,读回答第14—16题。
14.表中能代表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是()
甲
乙
丙
丁
用材林
32718
9506
10460
8192
经济林
68226
17023
9292
2606
防护林
347829
83286
32379
31822
薪炭林
4236
346
3463
3860
特种用途林
754
130
119
69
A.甲B.乙C.丙D.丁
15.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提供能源B.提供木材C.水土保持D.发展经济
16.三北防护林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经过华北地区的防护林最主要的作用是()
A.防风固沙B.水土保持C.庇护农田D.涵养水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河曾遭到严重污染,除偶尔能发现鳗鱼外,无其他鱼类。
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中出现了上百种鱼类。
[材料二]伦敦原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 09 环境保护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