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BIM方案doc.docx
- 文档编号:23242962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64
- 大小:1.99MB
施工组织设计BIM方案doc.docx
《施工组织设计BIM方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组织设计BIM方案doc.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工组织设计BIM方案doc
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第一章BIM技术应用专项方案1
第一节BIM技术应用概述1
第二节BIM技术应用于本项目已作工作.3
第三节BIM现场应用介绍15
第四节BIM应用保障26
附件:
-1-
第一章BIM技术应用专项方案
第一节BIM技术应用概述
一、BIM技术概述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即在规划设计、建造施工、运维过程的整个或者某个阶段中,应用3D和4D信息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协同施
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应用BIM信息技术可以消除各种可能导致工期拖延和造价浪费的设计隐患,利用BIM技术平台强大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撑能力,提高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而大幅提升项目效益。
自2002年提出后,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被誉为建筑业变革的革命
性力量。
2011年,住建部发布《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纲要明确指出:
在施工阶段开展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进BIM技术从设计阶段向施工阶段的应用延伸,
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衰减;研究基于BIM技术的4D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复杂工
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实现对建筑工程有效的可视化管理等。
二、BIM技术应用价值
海上之花项目,为多层建筑,地下室2层、地上4层,建筑总高度为29.7米,是
典型高档的商业项目,建筑物具有独特的造型,建筑施工难度大,设备投资高,建设成
本高。
建筑结构机电施工管理存在以下难点:
1.工程复杂
项目设计复杂,技术难点多,工序繁杂。
依靠传统的作业方式与技术手段,项目实
施风险系数很高,必须综合运用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技术,特别是高水准的BIM技术、信
息系统、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才能保证项目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地运行。
2.工期紧
为了早日投入运营,项目工期比较紧张,如何在较短的工期内完成项目建造与交付
运营,对项目参与任何一方都是巨大的挑战。
有效控制工期的途径是更少的变更、更少
的重复工作、更高效的协调、更高的生产效率。
3.专业多,图纸问题多,易造成返工
多层复杂商业项目,专业多,图纸多。
如果依据以往的作业方式(二维蓝图交互、
第1页共30页
交底、审核),一是工作量巨大,二是图纸错误多且事前不易发现,无直观的资料做审
查,易造成返工,成本增加。
通过3D虚拟、碰撞检查,提前快速预见问题,及时沟通
解决问题,有利于整体的控制项目实施风险。
4.数据协同共享难
对于复杂的项目,专业配合多,实施参与方也多,必然有庞大的信息量,协同共享
历来是面临的重大难题。
项目参与各方应在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统一的BIM数据库系统、统一的流程框架下进行作业,才能高效协同。
根据以往项目BIM应用成果统计分析表明,海上之花项目应用BIM技术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获得提升:
(1)减少60%左右的现场返工情况;
(2)施工现场协同效率提升30%左右;
(3)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加强;
(4)合理工期进度情况下,5%左右工程进度节省;
(5)详细、准确、结构化的工程竣工档案。
三、BIM建模出图
本项目BIM建模和技术应用拟分为三个阶段:
创建、管理和共享。
BIM应用流程
第2页共30页
第二节BIM技术应用于本项目已作工作
一、BIM建模
在“创建”阶段,我司已在拿到招标图纸后使用AutodeskRevit完成项目的建筑
结构BIM建模以及部分MEP建模,为后续施工阶段BIM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后续实际
施工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持续对BIM模型进行更新和完善,并且协同项目各管理岗位,
深入应用到能产生BIM附加价值的工程各个方面。
Revit结构模型
第3页共30页
第4页共30页
Revit建筑模型
Revit部分机电模型
二、BIM出图
1.完成了相应的Revit建筑结构建模以后,通过Revit可以导出楼层平面、剖面和
立面。
第5页共30页
地下二层结构平面图
地下二层建筑平面图
第6页共30页
地下一层结构平面图
地下一层建筑平面图
第7页共30页
一层结构平面图
一层建筑平面图
第8页共30页
二层结构平面图
二层建筑平面图
第9页共30页
三层结构平面图
三层建筑平面图
第10页共30页
四层结构平面图
四层建筑平面图
第11页共30页
屋面建筑平面图
东立面
第12页共30页
北立面
南立面
第13页共30页
西立面
三、初步碰撞检查
在建立建筑结构机电模型基础上,我司作了初步机电碰撞检查,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为以后深化图纸,建立综合优化模型奠定基础。
:
1.名称:
碰撞一
2.构件1:
电气桥架槽式电缆桥
架槽式电缆桥架-200*100(底标高
=3400mm,顶标高=3500mm)
3.构件2:
电气桥架槽式电缆桥
架槽式电缆桥架-200*100(底标高
=3400mm,顶标高=3500mm)
4.轴网:
A-5-A-6/A-A-A-B
5.位置:
距A-6轴2015mm;距A-B
轴1032mm
6.碰撞类型:
已核准
7.备注:
第14页共30页
名称:
碰撞二
构件1:
给排水水管生活水管不锈钢
管-DN50(H=4000mm)
构件2:
消防管网喷淋管镀锌钢管
-DN100(H=4000mm)
轴网:
1-19-1-20/5-D-5-C
位置:
距A-9轴300mm;距A-B轴2037mm
碰撞类型:
已核准
备注:
名称:
碰撞944
构件1:
土建几何构件混凝土矩形梁
\BEAM(H=4200mm)
构件2:
消防管网喷淋管镀锌钢管
-DN100(H=4300mm)
轴网:
A-1-A-2/A-A-A-B
位置:
距A-2轴1587mm;距A-B轴857mm
碰撞类型:
已核准
备注:
第三节BIM现场应用介绍
一、提前发现图纸问题
BIM建模过程同时也是在对图纸进行审核的过程,在施工前提前发现图纸问题,
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甚至是返工等情况。
本工程图纸存在不少问题,在创建BIM
模型的过程中,记录了的相关问题,为以后深化图纸,建立综合优化模型奠定基础。
机电管线优化例子:
1)根据BIM模型及navisworks做出的碰撞检查报告,解决管线的打架问题。
2)局部区域提高风管的安装高度,增加车库的净高。
3)调整部分管道安装位置,以便建立综合支吊架,节省成本。
4)部分消防管和给水管位于桥架的正上方,不符合《电缆桥架安装》
04D701-3规
范的要求,需进行局部调整。
第15页共30页
某工程机电管道多处有碰撞
部分管道可以调整安装位置,以便建立综合支吊架,节省成本
第16页共30页
部分消防管和给水管位于桥架的正上方,不符合规范二、机电管线综合优化、碰撞检查、净高检查、
机电专业涉及专业多,并且还要考虑结构避让或者预留洞等情况。
以往项目经常出
现机电各专业之间碰撞以及机电与结构的碰撞,往往需要拆除进行返工,影响施工进度。
另外管线排布不合理,也会影响室内净空高度,通过净高检查提前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构
件,保证施工质量。
如果我司能中标,将结合结构BIM模型(梁、柱、板等)与机电(风管、水管、桥架等)在BIM系统中进行碰撞检查,这样就可以提前预知各种施工问题,并以报告形式进行技术交底,注明碰撞位置以及碰撞的管线规格型号等。
针对碰撞结果对管线进行优化排布工作,可以设定相应管线排布的原则:
电气让水管、水管让风管、小管让大管,有压让无压,施工难度小的让难度大的。
管线应宜靠近墙、梁集中合理布设,设备、管线接头应避开大梁位置,同时考虑紧贴吊顶,保证检修空间。
桥架和水管多层水平布置时,桥架应位水管上方;高中压在上,低压在下,经常检修在下;桥架布设也应考虑后期电缆敷设。
遇到管线并排布置时,应优先考虑共用支架等。
第17页共30页
某工程优化综合排布结果
三、模拟施工,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通过对本工程进行建造阶段的施工模拟,即在实际建造过程在计算机上的虚拟仿真实现,以便能及早的发现工程中存在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
该技术采用参数化设计、虚拟现实、结构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机硬件等设备及相关软件本身发展的基础上协同工作,对施工中的人、财、物信息流动过程进行全真环境的三维模拟,为各个参与方提供一种可控制、无破坏性、耗费小、低风险并允许多次重复的试验方法,通过BIM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消除施工隐患,防止施工事故,减少施工成本与时间,增强施工过程中决策、控制与优化的能力。
四、现场施工指导
利用BIM模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施工现场指导,帮助施工班组以及工作按规范要求保证保量完成现场施工,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也保证施工进度。
(1)内部漫游:
在具体施工之前可以进行内部漫游,给工人直观查看施工完成后的情况以及提醒需要注意的事项。
(2)剖面图:
复杂节点可以通过BIM模型提供各专业整合后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施工班组可以根据提供的图纸进行准确施工。
第18页共30页
内部虚拟漫游
剖面图指导施工
五、施工进度管理
我司利用建立的BIM模型,模拟施工过程,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本项目施工计划
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施工方、监理方、甚至非工程行业出身的业主领导都对工程项目
第19页共30页
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
技术、施工人员通过模型,可以提前预知施工难点,进而提高协同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六、材料精细化管理
BIM数据库,是一种7D关联数据库。
我公司利用已经建立的BIM模型,可以准确快速的统计到每个区域、每个构件的材料用量,进而在施工过程中做到点对点的材料运输,材料一次性到位,减少材料的二次搬运,进而有效提高各工序的配合程度,加快施工进
度,为施工企业制定精确的人、机、材计划提供有效的支撑,大大减少了资源、物流和仓储环节的浪费,为实现限额领料、消耗控制提供强有力地技术支持。
基于BIM材料数据查询
暖通数据与BIM模型建立追溯关系
第20页共30页
暖通数据与BIM模型建立追溯关系
精确测算材料量有力保障材料堆放点位置七、协助现场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
我司拟利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采集现场数据,建立现场质
量缺陷、安全风险、文明施工等数据资料,与BIM模型即时关联,方便施工中、
竣工后的质量缺陷等数据的统计管理。
应具备以下特点:
1)缺陷问题的可视化:
现场缺陷通过拍照来记录,一目了然
2)将缺陷直接定位于BIM模型上(见图14):
BIM模型定位模式,让管理者
第21页共30页
对缺陷的位置准确掌控
3)方便的信息共享:
让管理者在办公室即可随时掌握现场的质量缺陷安全风险因素
4)有效的协同共享,提高各方的沟通效率:
各方根据权限,查看属于自己的问题(见图15)
5)支持多种手持设备的使用:
充分发挥手持设备的便捷性,让客户随时随地记录问题,支持iPhone、iPad、android等智能设备
6)简单易用,便于快速实施:
实施周期短,便于维护;手持设备端更是一教就会
7)基于云+端的管理系统,运行速度快,可查询各种工程相关数据。
移动应用端照片等数据资料获取
第22页共30页
质量缺陷与BIM模型直接关联
对各类问题统计分析,落实整改八、工程档案资料管理
我司拟采用的基于BIM技术的档案资料协同管理平台,可将施工现场的实验报告、
验收单、设计变更等跟BIM模型进行关联,并提供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进行快速搜索,
或者通过BIM构件查询相关手续和资料的完整度。
对于需要隐蔽验收部分可以拍照与
BIM模型关联,方便后续调取查看。
第23页共30页
楼层风管相关资料
设备运行参数说明书
第24页共30页
九、建立BIM共享平台
为了方便施工各方协同,我司针对本项目建立管理共享平台。
该平台基础互联网应用,所有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统一管理各专业BIM模型,对不同岗位应用人员进行权限控制,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同时,进行数据共享和协同。
通过BIM协同平台,可以保证各岗位获得数据和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对应性和可追溯性。
技术例会的时候可以直接上网调取最新的模型数据,不要文件的拷贝。
十、BIM竣工模型——辅助运维管理
通过施工过程中不断完善调整以及增加的相关资料,可以形成完整的竣工BIM模型,为建设单位今后运行维护使用。
基于电子化的竣工BIM模型,一方面可以真实反映建筑、结构以及机电(包括隐蔽管线)的情况,为今后二次改造提供准确依据。
另外对于运维
阶段设备的更换、保养等也价值具体。
例如下图中的设备,我们可以设定养护周期,做到自动提醒。
另外可以记录每次养护情况。
如果需要更换,可以快速查询设备的厂家、联系电话、规格、型号等相关信息。
监控设备相关信息
第25页共30页
第四节BIM应用保障
为保障BIM技术在项目顺利实施,跟施工现场管理紧密结合,达到以上预期的应用成果,避免现场管理和BIM应用“两层皮”,我司拟通过以下4个方面工作来保障:
一、明确BIM应用架构
利用统一的BIM技术平台进行项目管理部和总部的协同管理,发挥我司总部的技术和人员优势,及时发现项目问题进行纠偏,对技术难点提供方案支撑等,形成“小前端,大后台”的管理模式。
同时BIM技术平台也可以开放部分端口给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等,用于过程中的协调沟通,方便相关实验报告、验收记录等资料的查看。
BIM实施架构
二、明确岗位职责
本项目BIM小组主要负责:
BIM模型的创建、维护,确保设计和深化设计图清楚地
形象的展现在模型里,可以更好的发现图纸问题并及时解决;可以表现出钢构件组装流
程,各种施工工艺等,更好的优化施工方案和工作计划;进行模拟施工,进而优化工程
施工进度计划。
同时,定期组织对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项目管理团队整体有关
BIM工作的职责如下表所示:
主要岗位/部
BIM工作及责任
BIM能力要
培训频率
门
求
项目经理
监督、检查项目执行进展
基本应用
1月/次
第26页共30页
BIM小组组长
制定BIM实施方案并监督、组织、跟踪
基本应用
1月/次
项目副经理
制定BIM培训方案并负责内部培训考
基本应用
1月/次
核、评审。
采集及复核测量数据,为每周
BIM竣工
测量负责人
模型提供准确数据基础;利用
BIM模型
熟练运用
2周/次
导出测量数据指导现场测量作业
技术管理部
利用BIM模型优化施工方案,编制三维
熟练运用
2周/次
技术交底
运用BIM技术展开各专业深化设计,进
深化设计部
行碰撞检测并充分沟通、解决、记录;
精通
1周/次
图纸及变更管理
预算及施工BIM模型建立、维护、共享、
BIM工作室
管理;各专业协调、配合;提交阶段竣
精通
1周/次
工模型,与各方沟通;建立、维护、每
周更新和传送问题解决记录
施工管理部
利用BIM模型优化资源配置组织
熟练运用
2周/次
机电安装部
优化机电专业工序穿插及配合
熟练运用
2周/次
商务合约管理
确定预算BIM模型建立的标准。
利用BIM
模型对内、对外的商务管控及内部成本
熟练运用
2周/次
部
控制,三算对比
物资设备管理
利用BIM模型生成清单,审批、上报准
熟练运用
2周/次
部
确的材料计划
安全环境管理
通过BIM可视化展开安全教育、危险源
基本运用
1月/次
部
识别及预防预控,指定针对性应急措施
质量管理部
通过BIM进行质量技术交底,优化检验
熟练运用
2周/次
批划分、验收与交接计划
三、建立BIM应用标准
明确和成文的BIM应用标准有利于本项目各专业BIM模型的整合对接,也有利于BIM
模型在施工各阶段的维护和更新,同时也方便相关人员查询和沟通。
我司在已经积累的相关BIM应用标准基础上,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本项目的
BIM标准,包括建模标准,BIM模型审核标准、命名规范、色彩标准、维护标准等。
例
如暖通色彩标准,对不同用途的暖通管道进行颜色统一,在方案讨论模型查看时候,看
颜色就可以快速知道是什么类型的暖通管道。
四、制定BIM应用流程
对于上文提到的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点,为了保证应用的深入以及成效,我
司对主要应用点进行了流程制定,明确每个岗位在该阶段的工作以及前后相关岗位的工
作衔接。
BIM建模流程:
第27页共30页
BIM模型的创建是BIM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正确创建一个BIM模型,需要
建模团队、质量审核团队甚至设计院等相互的配合、沟通、协作。
以下流程为创建BIM
模型的基本流程,也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具体流程如下:
角色:
项目部资料员
提供图纸
角色:
项目部技术人员
施工方案编制流程
提供技术支持
角色:
BIM建模工程师
BIM建模
模型自我评审汇总问题
角色:
BIM审核工程师
BIM模型评审角色:
项目部建模技术员
模型修改定稿
角色:
BIM审核工程师
模型确认
角色:
BIM建模工程师
BIM模型交底流程
图22:
BIM建模流程
五、BIM模型交底流程
BIM模型完成并组织内部评审后、上传实际应用前,需要对模型的整体情况向各条
工作占线的同事进行全面的、可视化的交底,为BIM模型的应用尽可能的扫清技术层面
障碍。
BIM的应用价值之一就是4D可视化,通过BIM模型的可视化交底,让复杂的空间
问题简单化。
第28页共30页
需明确
角色:
BIM建模工程师
部位
提出交底节点部位
需求时间
和区域
图
角色:
BIM建模工程师
纸
模型问题
方
BE系统、模型预处理
案
问
题
不通过
预交底
判定原因
角色:
BIM建模工程师
技术交底会议
角色:
施工班组
按交底方案施工
图23:
BIM模型交底流程
六、碰撞检查与辅助管线综合
各专业BIM模型创建审核完成后,机电项目施工前,对各个专业进行空间碰撞检查,
提前发现问题。
针对问题,反馈设计部门。
按照最新修改的图纸,维护模型,重新碰撞,
结合现场实际施工方案,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做管线综合优化。
角色:
资料员
提供设计图纸、变更
施工方案等
角色:
图
模型问题
项目BIM应用工程师
纸
BIM建模+云碰撞
歧
义
不通过
提交碰撞报告
判定原因
角色:
专业技术负责人
审核签字确认
角色:
项目总工
报设计院
七、坚持BIM会议沟通的持续性
第29页共30页
BIM领导小组成员必须参加每周的工程例会和设计协调会,及时了解设计和工程进
展状况。
BIM领导小组成员,每周一召开协调会,建设单位或项目管理公司参加BIM协调会,
确定工作流程。
由BIM工作组组长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需要联合解决的
问题。
及时对问题给予处理和解决。
BIM工作组内部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针对本周工作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制定下周
工作计划。
第30页共30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施工组织设计 BIM 方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