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3242311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31.57KB
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docx
《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
(宋)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①:
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
“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见其乘马,则曰:
“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
”见其乘舟,则曰:
“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见其息于木下,则曰: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注释】①上:
指唐太宗李世民。
侍:
在尊长旁边陪伴。
②太子:
指唐高宗李治。
③稼穑:
泛指农业生产。
稼,耕种。
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饭/见往事耳
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
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
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答案】
(1)C
(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解析】【分析】
(1)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
看见/了解)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
知道/了解)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曰:
都是“对……说”的意思)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
按照/跟从)
(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故正确的句读为: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
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⑴C;
⑵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⑶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断句。
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内容,对重点语句要正确理解和概括,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自己身边的大臣说:
我自从立太子以来,遇到什么事物就拿来教育他,见他吃饭,就说:
“你懂得农事的艰苦劳累,就会常有饭吃了。
”见他骑马,就说:
“你知道马也有劳累的时候,不使它疲劳过度,就会常有马骑。
”见他乘船,就说: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见他在树下休息,就说:
“按照墨线来锯木料就能锯得直,皇帝采纳正确的意见就能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
2.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
“善。
”遂用之。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
“午可。
”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
“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
(1)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案】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
(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根据文意:
真好啊!
(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
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关键词:
第一个子:
你。
第二个子:
儿子。
邪:
句末语气词,吗。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文中的句子“祁黄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推荐人才的做法。
再者根据“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又遂用之”。
晋平公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故答案为:
⑴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⑵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
⑶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
"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
"祁黄羊说:
"解狐可以胜任。
"平公说: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
"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平公(称赞)说:
"好!
"就任用了解狐。
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
"(祁黄羊)答道:
"祁午合适。
"平公说: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回答说:
"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
"平公(又称赞)说:
"好!
",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
"祁黄羊的话,真好啊!
(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作者:
欧阳修 年代:
北宋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
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④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无他,但手熟尔。
(3)“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如何理解?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
为什么?
【答案】
(1)擅长,善于;看轻,自夸;轻视;打发
(2)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②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3)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4)不行。
“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
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解析】【分析】
(1)本题注意“轻”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轻的意思。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
“矢”,箭;“但”,只;“颔”,点头。
(3)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根据文意可知:
“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是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4)由陈尧咨一开始的自以为射箭技术高超,对轻视自己的卖油翁不满,到看到卖油翁高超的倒油技术,在此情况下,其笑既是掩饰自己的尴尬,又是对对卖油翁的佩服。
故答案为:
⑴①擅长,善于;②看轻,自夸;③轻视;④打发
⑵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②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⑶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⑷不行。
“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
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
此类题目,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即可。
作答本题,可围绕羞愧和敬佩来组强语言表述。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4.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③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④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分析(乙)文菊、牡丹、莲的象征手法以及衬托手法。
(4)(甲)文与(乙)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
(1)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劳:
使……劳累;蕃:
多;涟:
水波。
(2)①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
②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
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用牡丹反衬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劳”,使……劳累;“涟”,水波。
(2)重点字词:
“亵”亲近而不庄重;“案牍”,官府公文。
(3)结合“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分析得出: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
结合“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
以菊花正面衬托,突出莲的脱俗高雅。
用牡丹从反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故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故答案为:
⑴①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②劳:
使……劳累;③蕃:
多;④涟:
水波。
⑵①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
②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⑶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
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用牡丹反衬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⑷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方法的把握。
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方法的把握,“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寄托、传达的某种感情、和。
【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乙)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①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②,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
儿当知之。
(选自《溉堂文集》)
【注释】①未遑:
来不及。
遑,闲暇。
②旧窑:
年深日久的陶瓷。
窑,陶瓷器代称。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________)
②然贫家止有此器(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怕弄坏书,在书上加圈加点才是读书的好办法。
B.珍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人的做法,穷人学不了。
C.就算忍渴忍饥,穷人也不要把唯一的古瓷拿来做饭碗。
D.书是拿来读的,别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
【答案】
(1)的;仅仅,只
(2)C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止”是通假字,同“只”,是一个副词,表仅限于某一范围,解释为“只”“仅仅”。
(2)本题从原文“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茶杯饭碗这类东西,明明知道是古瓷,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不能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
所以选项C的表述错误。
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
⑴的;仅仅,只;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附参考译文】
你在初读古书时,对于书本不要过于爱惜。
因为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
要对书本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
爱惜书本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家们的事情,我们这些贫穷的读书人来不及效仿这种做法。
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古瓷,应当珍惜,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难道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吗?
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6.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
是非木柿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请结合第②段原文至少两个具体词语,分析作者是如何把讲学家塑造成“目中无人、狂安自大”的。
(4)下列四张示意图,最符合老河兵对河中石鲁应“求之于上流”的原因分析是( )
A.
B.
C.
D.
(5)下列古人的四句话,与《河中石兽》说明的道理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道虽迹,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C.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
D.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答案】
(1)是/非木柿
(2)D
(3)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
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4)B
(5)C
【解析】【分析】
(1)语句“是非木柿”的意思是:
这(石兽)不是木片。
依据主谓间停顿,正确的句读是:
是/非木柿。
(2)D项“之”是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
故选D。
(3)本题作答要结合“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的“笑”和“尔辈”来分析作答。
这里的“笑”是对那些僧人耻笑和嘲讽,实则表示自己高人一等;然后用“尔辈”来表明讲学家自己的与众不同。
可以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4)本题可依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漱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
B图最符合老河兵的说法。
故选B。
(5)《河中石兽》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语句“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的意思是:
从见闻得到的知识,不如心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不如经过实践体验得来的。
这与《河中石兽》所表明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是/非木柿
⑵D;
⑶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
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⑷B;
⑸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结合文章的主旨即可做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年级 下册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试题 整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