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超详细整理.docx
- 文档编号:23233087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71.43KB
重点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超详细整理.docx
《重点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超详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超详细整理.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超详细整理
重点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超详细整理
————————————————————————————————作者:
————————————————————————————————日期: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的智慧来自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从哲学本义上看,哲学是爱智慧,追求智慧的。
b.从哲学的功能上看,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4、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依赖于实践,哲学产生于实践。
(2)实践需要哲学。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
世界观用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世界观人人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
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而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
★
(2)联系:
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做哲学学说。
②反对把哲学神秘化。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具体知识分类
(1)自然科学知识:
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
(2)社会科学知识:
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
(3)思维科学知识:
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
6、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中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2)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㈠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2、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1)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
(2)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
3、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1)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
(2)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不可知论
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两者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2、唯物主义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心主义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观点: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②优点: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③局限性:
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①观点: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
②优点:
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③局限性:
把自然科学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6、常见观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五行);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世界是一团永和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自然界是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狄德罗);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的物质,是基本的元素(培根)
(3)主观唯心主义:
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心外无物(王守仁);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陆象山);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休谟);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格拉);万物是我们的表象(叔本华)
(4)客观唯心主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理在事先(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朱熹)中外神创论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㈠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哲学与文化、政治、经济的关系
(1)哲学术语思想文化的范畴,是一定时代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和哲学,一定形态的政治和哲学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3)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说真正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㈡社会变革的先导
3、哲学的作用:
①批判的功能: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预见的功能: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激励的功能: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产生条件: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理论基础。
其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1、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
(1)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建设经验的结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1)定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产生的理论。
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用新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邓小平哲学思想:
邓小平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转化为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吧辩证法运用于当代社会实践,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把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3、“三个代表”思想及其本质
(1)定义:
“三个代表”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内容:
“三个代表”思想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1)唯一特征:
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关系:
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①二者紧密联系。
物质作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②二者相互区别。
A:
物质的基本形态:
有自己的属性,特征,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消灭,暂时。
B:
客观存在,共同属性,看不见,摸不着,永恒。
物质是不生不灭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认世界的多样性)②用物质具体形态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3、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物质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2)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
(对自然物的利用和改造,需要尊重自然物的属性和规律。
)
(3)方法论:
承认自然界地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都是物质的。
②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也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2、运动的形式:
①机械运动(宏观物质)②物理运动③化学运动(原子、分子等)④生命运动(生物体)⑤社会运动(生产力、生产关系)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1)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②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刻舟求剑)
4、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性质不变)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位置不变)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
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㈡、运动是有规律的
6、规律的含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
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集中表现为:
不可抗拒性。
②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ⅰ自然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ⅱ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ⅲ人的思维也是有规律的。
)
(2)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
②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8、物质、运动、规律三者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规律的。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
一、意识的本质
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意识的本质:
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意识的含义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的作用
㈠、人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的特点:
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应客观世界的时候,是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的,在行动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确定行动方式和步骤。
②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当前的对象,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2、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②错误意识对改造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阻碍作用。
4、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①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②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5、意识的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要求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内容:
(1)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基础。
(3)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
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要求):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的行动依据。
2、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③吧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㈠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实践的手段(工具)。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①对自然: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②对社会: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个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非阶级社会中:
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实施;阶级社会中:
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活动。
㈡实践认识的基础
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地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认识途径①直接经验:
实践②间接经验:
书本知识)
ⅱ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际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这自己的主观世界。
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ⅲ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③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ⅳ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原理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
要求我们首先坚持实践是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㈠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ⅰ内容:
客观事物、规律ⅱ检验标准:
实践)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立场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
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论。
4、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时间的推移②地点的变化)
方法论:
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变化不断丰富发展真理,并注意真理适用范围。
②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5、认识的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原理内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主观原因:
从认识的主体上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客观原因:
ⅰ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ⅱ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点高中 政治 必修 哲学 详细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