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瓶颈的研究以田子坊.docx
- 文档编号:23230115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75.62KB
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瓶颈的研究以田子坊.docx
《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瓶颈的研究以田子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瓶颈的研究以田子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瓶颈的研究以田子坊
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瓶颈的研究——以田子坊
1.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
1.1.创意产业的定义
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或称创意经济、创造性产业。
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最早出现在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1998年11月发布的“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
CIMD)。
随后,澳大利亚、欧洲国家、日本、韩国等相继调整并采用英国“创意产业”定义来界定本国一些依靠人的创造力和技能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但各国在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中并没有统一标准,下表(表1.1)是英国、美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及中国对创意产业的界定及划分。
表1.1国内外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和分类的界定[2]
英国对创意产业的界定已成为许多国
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家定义创业产业的参考。
主要包括13
产业”的概念是“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类:
关高、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英国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
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像、休闲软件与游戏、音乐、表演艺术、
出版、电脑软件、广播电视
未曾证实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使用版权产业的概念最多,
可通过版权产业的概念来表述商业和法律意义上的文化创按照版权产业分为四类:
核心版权产美国意产业。
美国所指版权产业基本契合英国理解的“创意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和边
业”,而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缘版权产业
术和设计权等知识产权的创意经济中
创意产业是指使用创意与智力资本为初始投入的产品与服
务创作、制造和销售的循环过程;由一系列以知识为基础的联合活动组成,不仅侧重于艺术,也从贸易与知识产权中创造潜联合国贸发会议将创意产业分成了四国贸在收入;既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的拥有创意内容、经大组别:
文化遗产、艺术、媒体与功能发会济价值和市场目标的智力与艺术服务;处于手工艺、服务和创意,它们又被细分为9个子群议产业部门之间的交界处;在世界贸易中构成了一个新的充满
活力的领域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把中
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目前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国创意产业划分为8类:
影视文化类、中国还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定义,现有定义引自英国创意产业特电信软件类、工艺时尚类、设计服务类、
别工作组展演出版类、咨询策划类、休闲娱乐类
和科学教育类
1
1.2.“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关系
自“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以来,并没有对其概念的统一认识与解释。
根据首都经贸大学于启武教授和蒋三庚教授主编的《北京CBD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一书的解释“文化产业强调产业活动的范围,而创意产业强调产业活动的源泉”,其关系可以表示如下图(图1.2)
文化产业
创意产业
图1.2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联系和区别[3]
但从实际角度出发,本文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两者的交集,即并非文化产业中的创意部分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部分,而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实质相同。
这一点与于启武、蒋三庚两位教授观点一致。
1.3.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我国香港和台湾发展创意产业的时间相对较早),社会各部门对“创意产业”的概念相对陌生,许多相关工作都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
“中国创意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各个城市在整合社会创意资源、积累创意资本、促进创意产业发展方面还显不足。
更重要的是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没有超越单纯的产业层面,它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更广泛经济领域的创新,以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
”[4]
但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看到了发展创意产业的前景和趋势,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国外创意企业,推动地方创意产业企业成长。
目前,上海市在政府的规划下正着手兴建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希望通过资源整合来打造高效的创意产业聚集园区。
2
2.田子坊发展背景及成功因素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卢湾区泰康路210号,是由打浦桥地区的一条里弄发展起来的以“视觉艺术及工艺设计”为主体功能的创意产业聚集区。
2.1.田子坊的兴起背景
田子坊始建于1930年,曾是“华洋”结合区,由多个里、坊(天成里、和平里、薛华坊、志成坊、平原坊)组成。
著名画家汪亚尘夫妇曾入驻志成坊中的隐云楼,创办了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和艺术家协会“力社”。
徐悲鸿、张大千等大家也曾在此居住。
1998年一路发展文化公司进驻该区,同年起陈逸飞、尔冬强、赵春等艺术家的入驻开启了田子坊文化艺术发展的大门。
1999年起,对泰康路艺术街的开发,通过旧厂房、旧仓库和旧民宅的转让和置换(康福织造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表塑料配件厂、海华制革厂、永明瓶盖厂、上海华美无线厂),在15000平方米的空闲厂房、仓库,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设计师加盟。
2004年,画家黄永玉为泰康路210号命名“田子坊”,借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画家“田子方”之名,加“土”字部,寓意“画家、文人、设计室”聚集地。
2008年4月,田子坊居委会挂牌成立,政府正式开始在田子坊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目前田子坊共有各类商户426家(工厂区域209家,石库门区域217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有297家,占总量的69.7%,其他相关产业63家,占总量的14.7%,商业配套服务性产业66家,占总量的15.5%。
入驻企业包括:
美术业(画廊)、出版业(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零售)、影视业(电影后期制作)、会展文化业(展览服务)、创意设计业(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饰设计、形象设计)、文化相关产业(琉璃艺术品制作、老相机制作、摄影作品制作、陶瓷艺术品制作)。
[5]
田子坊内代表企业有: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陈逸飞工作室(原“逸飞旧址”,现“逸飞环境建筑设计”公司)、陈海汶摄影工作室(上海老相机制作中心)、尔冬强艺术中心、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麟研部建筑设计咨询、家具之美(SQDECOR)、“妩”围巾、金枝玉叶、金粉世家服饰、双妹化妆
3
品等。
2.2.田子坊的发展优势
田子坊能取得如今的地位和发展成就,有诸多因素作用。
2.2.1.丰富的历史文化
上海曾经的殖民历史造就了“华洋结合”建筑风貌,这为田子坊文化气氛的形成提供了依托。
首先是中式石库门建筑、新式里弄建筑和工业厂房建筑。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租界内在19世纪末期以后一种较为普遍的居住建筑类型,多为二层砖木结构,大门多为两扇实心黑漆木门,配有门环,红砖外墙,青砖门框,弄口有中国传统的楼牌,有些门房受到西方影响镶有西方风格的雕花装饰、古典壁柱等。
艺术家、设计室选择石库门作工作室源于石库门里弄是居住区,充斥着原生态市井气息及生活氛围,对艺术创作有所助益。
而早期遗留的旧工厂也独具时代特点,红灰色外体,内部高大宽敞,改造后添以时尚因素,且租金低廉,十分适合艺术家进驻。
2.2.2.便捷的地理位置与交通
田子坊处于卢湾区的中心地带,临近淮海路、新天地及卢湾区地标“日月光中心广场”,17路等近10条公交线路经过这里,乘坐轨道交通9号线在打浦路站1出口下车,步行5分钟即到。
其他交通方式包括:
建国西路上有24路、96路;陕西南路上有17路、41路、146路、786路;重庆南路上有大桥一线、36路、隧道八线、869路、986路、932路、786路、933路、36路等。
2.2.3.时代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起飞,国内经济与国外的接触越来越多;上海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外国直接投资、境外旅游业等相关行业发展迅速,田子坊正是在这一时段作为上海的特色景点之一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所关注。
一方面,田子坊熙熙攘攘的游客人流中,外国面孔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对外国旅客的调查,田子坊是在上海旅行最被看好的景点之一,在外国旅客中的知晓程度较高。
另一方面,
4
田子坊的创意设计店铺中,外籍及海归派投资企业占较大比例。
据统计,目前为止,外籍和海归派投资者共有72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3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占总商户的19.6%。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召开,田子坊迎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根据政府规划,田子坊成为“迎世博主题实践区”,将开展修缮基础设施,扶助困难创意企业,引进知名艺术馆、名人工作室、社区民间艺术展示馆等。
[6]世博会成为田子坊自身改造完善的契机。
2.2.4.政府的适当干预
本文将创意产业园区按兴起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自发兴起,如田子坊;另一种由政府规划引导建立,如新天地以及当前在建的诸多园区。
田子坊兴起之初并非按照国家合规商业区规则建立,而是由部分艺术家带动的“小规模、不断改进”的自由模式,直至2008年“田子坊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政府才开始对田子坊的发展施以规划。
政府干预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田子坊的对外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了大量旅游资源,可以打造成卢湾区的旅游及创意产业标志,更重要是因为经过近十年的自由发展,田子坊内各方矛盾越发凸显。
首先,居民与商家间矛盾愈发激烈。
商铺较晚的营业时间及嘈杂的声音影响了小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
曾有居民向外国游客头上泼水的事件发生,且居民向政府反应对噪音不满的情况越来越频繁。
其次,由于缺乏修缮,田子坊内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水电异常时常发生,尤其是夏季冬季用电高峰时经常出现跳闸、断电情况,漏水或地下管道不通等状况也时常发生。
卢湾区政府将对田子坊的管理定位为“1+3”,“1”指田子坊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决定田子坊的发展规划、管理制度、改造保护、产业发展和公共安全等重大事项;“3”分别指田子坊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公共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协助扩大品牌效应;田子坊发展促进会,履行专项管理、服务和协调的职能;永业田子坊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加强建筑物的修缮管理、改革公房租赁管理,提升配套的公共设施。
[7]
田子坊管委会的成立后,卢湾区政府出资1000万元用于社区内的下水道、化粪池、绿化、建筑风
5
貌等公用、共建配套设施的改造和维护保养。
田子坊社区内约1500户公房、私房住户中,近一半为倒便器房,通过政府的斥资改造,这部分倒便器房被改建为抽水马桶卫生间。
再次,“知识产权侵权”损伤了品牌入驻的积极性,对田子坊未来发展造成不利。
田子坊发生过两起关于知识产权侵权的事件,一是中式旗袍设计制作企业“金粉世家”的品牌被人混用注册,造成业内一定程度混乱;二是丹麦瑞逸工艺品设计公司的产品被田子坊另一家公司模仿。
目前,在居委会的规制下,凡是要入驻田子坊的单位,都必须签订一份《知识产权保护公约》,遵守“六不”和“六自觉”,如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损害他人企业形象等,自觉遵守知识产权法律,自觉培养知识产权意识,自觉参与知识产权管理等。
可见,政府在田子坊的未来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3.田子坊实地调查问题总结及分析
根据2010年4月和7月对田子坊的实地调查,田子坊在产业结构、商铺性质及规模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3.1.配套服务比重较大
田子坊文化产业聚集区,核心区“三巷一街”,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但参观游客较多的区域集中在以210、248、274等巷为主的石库门里弄区。
这一区域除较知名的主要门店外,如气味图书馆、金粉世家、守白艺术等,餐饮类商铺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有空红罗、莲池?
南亚餐馆、华越楼、万泰绿洲、丹、瑞士火锅、角落亚洲、37号阁楼上的餐厅等,咖啡铺有如云南邱公馆咖啡、弄堂咖吧、mythai@hiro、UP’SCaféMore等。
田子坊人流较大,对餐饮的需求也相对旺盛,这些餐饮类店铺能很好地服务游览区,同时,这些商铺大多各具特色,或充斥着异国风情、或装修得精美独特,如餐厅“泰迪之家”,以泰迪熊为主题营造出了可爱缤纷的就餐环境。
6
但是,过于密集的餐厅、咖吧对田子坊部分文化艺术的发展有所折损。
对38位游客(其中9位外国游客)的调查中,
而现实是,餐饮酒吧在田子坊业态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分析原因,田子坊内餐饮业与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店铺(手工艺品、画廊、服装服饰等)相比利润率更高,所以面临租金上涨、人力成本上涨等诸多挑战时更能生存下来。
3.2.商铺经营状况良莠不齐
根据对田子坊商铺的随机调查,45家商铺中9家属于餐饮类,17家属于服装、饰品类,13家属于艺术品(摄影、字画、瓷器)范畴(包括工作室2家),6家属于其他娱乐性商铺。
这些商铺店主或工作人员对商铺营业状况的满意程度如下(图3.2):
图3.22011年7月实地调查45家商铺对各自经营状况的满意程度
由调查结果看到,餐饮类店铺的满意状况最佳。
分析原因,一是这些店铺本身装潢独特、菜式精美,比较吸引人;二是田子坊内常年巨大的人流对餐店饮食的需求较大。
服饰类商铺的两极分化比较明显。
一些商铺,如“盛唐牡丹”、“金粉世家”、“绝代佳人”、“妩Woo”等,出售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唐装、旗袍、丝巾,已形成了较高品牌知名度,尤其在外国游客人群中十分受欢迎,所以店主(或店铺主管人员)对经营状况较为满意,对商铺未来前景看好。
但另一部分以“饰
7
品”为主要产品的商铺,位置相对偏狭,店铺面积较小,产品(如发饰)较为单一,外加内部装修与其他投资巨大的店铺相比较为逊色,所以游客人数较少,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类似的状况也发生在艺术品类商铺中。
多数有品牌、有自主特色的商铺的营业状况比较良好,如乐天陶艺社、安听石刻艺术等,已成为田子坊标志之一。
但另一部分售卖贺卡、中国结、搪瓷娃娃等各式手工艺品的商铺,没有形成自主特色,产品繁杂,很多可以从网络或其他商铺甚至是摊贩处购得,再加上高成本导致产品价格昂贵,所以盈利状况并不令店主满意。
其它娱乐型商铺,如气味图书馆、亚洲生活馆等,提供了来自世界各地、种类丰富的各色商品,具有视觉、嗅觉艺术审美特色。
此类商铺的经营状况均衡,商家的满意程度也偏于积极,多表示未来有扩大经营范围的意愿。
3.3.销售终端居多,附加值相对较低
除餐饮类店铺及数量有限工作室之外,田子坊内很多商铺的功能为零售。
很多知名品牌的设计研发都在其本国完成,田子坊内的商铺仅仅用于终端销售,如气味图书馆,销售的是美国纽约香水品牌“DEMETER”的产品,在北京等其他城市同样设有店铺。
零售居多的业态并没有充分发挥“创意产业”高附加值的优势,对田子坊及上海的创意产业发展贡献并不大。
3.4.店铺流动性大
图3.42011年田子坊实地调查45家商铺中各个入驻时间阶段的店铺数量
根据对45家商铺的调查,许多商铺入驻田子坊的时间较短。
其中12家商铺店龄不足1年,18家商铺入驻时间为1年到3年,13家商铺入驻3年到5年,仅2家商铺入驻超过5年。
(见图3.4.)
店铺年龄偏小是店铺流动性较大的体现之一。
一些入驻时间较短的商铺店主反应,将店铺租给他们的并不是房子的所有者,而是以前商铺店主的“转租”。
事实上,转租在田子坊商铺租用中十分常见。
尤其是自世博会之后,租金的上涨迅速,二三房东作为中介从中赚取利差,这也成为租金快速上升的推手之一。
(关于“租金上涨”详细见后文)
8
较大的商铺流动性对整个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及店铺本身的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
积极层面,这正好体现了田子坊石库门房屋出租的市场化特点。
一方面,有“创意”的商家被田子坊良好有特色的环境、巨大的人流及较好的前景所吸引而不断入驻,为田子坊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经营状况较差、难以为继的商铺可以自由退出。
消极层面,一是体现了租金较强的上涨趋势,对新生品牌或商铺的发展有严重影响,很多商铺难以保本,从而选择转租他人,还可以从中获得利差;二是对田子坊内标志型商铺品牌形成有所阻碍——很多有特色的商铺还未站稳脚跟就不得不选择离开;三是由于田子坊内很大一部分商铺处于不断更替的初期成长阶段,规模效应难以体现,影响整个园区盈利水平。
3.5.租金上涨过快
根据《新闻晚报》记者采访,2011年底租约续签的高峰期到来时,田子坊一些业主大幅涨租,再加上店铺中介、二三房东的层层转租,致使部分店家的租金上涨3到10倍。
如位于田子坊建国中路155弄15号邱公馆咖啡(q’scoffee),2006年该商铺入驻田子坊时租金价格是每月1万1千元,但2011年底合约续签时,大房东却将租金涨至每月3万8千元,折合每天每平米63元,还被要求其补缴前几年的赔偿金12万元。
其它近期入驻的店铺租金也超过每天每平米50元。
[8]
分析店铺租金上涨的原因,可能有:
9
1)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下的普遍现象:
近十年来,中国GDP快速增长,CPI逐步走高(下图为中国
近十年的通货膨胀率),2005年后,整个上海租金水平普遍上行,年增长率在8%至10%之间。
(图3.5.5.)
2)特色的石库门老厂房与良好的艺术氛围建筑受到艺术家、设计室及各式媒体的追捧。
3)田子坊作为“创意产业聚集区”得到政府的支持与游客的喜爱,地位提升,游客量增大,形成
了对各式商家的吸引。
4)二三房东及中介的层层转让拉升了房价
5)投资者(诸如中介、入驻商家等)的盲目投资。
图3.5.52000年1月到2012年1月中国通货膨胀率变化示意图
租金上涨无异是影响中小商铺经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实地调查显示,45家商铺中有43家认为租金成本上涨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占总数的95.56%,32家认为租金上涨问题已严重影响经营利润,占总数的71.11%。
租金上涨对田子坊内商铺经营的影响总结如下:
1)压缩经营利润,影响商铺发展
租金上涨对一些盈利能力较弱或盈利周期较长的企业影响尤其巨大。
另外,初生品牌及个体经营的创意店铺利润也受到较大影响。
2)推高商品价格,减损消费量
世博后,田子坊内游客量显著增多。
但由于商品价格较为昂贵,商铺的营业额并没有随人流的增多
10
而增加,很多店铺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
一位店主表示“大家只是逛逛,真正坐下来消费的并没有增加太多”。
3)引起艺术家、设计师撤离,动摇文化创意产业根本
事实上,除了租金上涨外,基于中国当前物价水平整体上升的趋势,还存在人力成本上涨、原料成本上涨等问题。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提高了创意企业在田子坊的营业成本。
实地调查数据显示,45家商铺中有35家表示受到人力成本、原料成本等上升的影响,占总数的77.78%。
3.6.商业化与文化艺术的冲突
田子坊是由一批艺术家带动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兴起初期,大批画家、雕刻家、设计室及创意公司在田子坊开设工作室,仅画廊便有几十家——吸引他们的是田子坊特色的建筑与生活化情调及廉价的租金。
但随着成本提升,大批画家、艺术家纷纷搬离,目前留存的画廊仅剩五家。
与之相对应的是诸多国内外品牌的入驻。
从饰品到艺术品,从生活用品到奢侈品,田子坊中涌现出大批品牌门店,虽然装修越来越精良,设施越来越完善,但画家、设计室、摄影师活动的范围不断缩小,创意气氛淡化。
2011年4月,高档奢侈品牌双妹在田子坊的新店开业。
双妹欲打造“高端跨界时尚品牌”,宣扬上海“上流名媛优雅文化”,店铺内出售沐浴、护肤、洗护发、彩妆、香水、配饰六大化妆品类产品。
伴随着诸如“双妹”这样的品牌不断入驻,田子坊内的商业氛围越发浓重,田子坊作为文化艺术创意区的形象有所扭曲。
4.其它创意园案例与上海创意产业发展
田子坊是上海自发形成的创意园区的典型代表。
其它创意产业区,如上海长乐路同样自发形成,但与田子坊的成功相比,曾经繁荣的长乐路已陷入了沉寂。
而与田子坊形成模式较为相像的美国苏荷区,
11
在艺术家寄居的热潮逐渐退去后,商业化商铺蓬勃发展。
另外,以田子坊为效仿对象、由政府规划引导的“创意产业园区”也正大批兴起,如M50、E仓等,这些园区的发展与“田子坊模式”有相同和相异之处,本文不作具深入研究。
4.1.案例一:
上海长乐路
长乐路曾被誉为“上海的里原宿”(日本东京涩谷区内的一片潮流区域),自2004年起,聚集了一批服装设计师、明星潮店及自主品牌(如2006年底开张的陈冠希潮店ACU),吸引了大批追逐时尚的潮男潮女。
2005年,上海租金水平普遍上涨。
在长乐路,首付的条件也从原先的付二押一(每次至少支付两个月房租,押金是一个月的房租)变成了付二押二。
2006年起,长乐路20平米商铺的平均月租开始超过两万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跟风者进驻长乐路,长乐路租金和转手费明显上涨,并在2007年达到顶峰(平均约2.3万元),最高的价格是一间21平米的铺子月租金4.5万元,40万转手。
但过高的租金抬升了消费层次,限制了消费人群,做的多为外国人的生意。
(数据来源:
上海置房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消费人群骤减,投资资金局促,很多商铺都陷入了困境。
根据上海置房提供的数据,在2007年,长乐路店铺的平均营业额约15万至30万元,2008年后的平均营业额降到5万元。
以长乐路货物售价是成本的3至5倍估算,一半以上的商铺就算维持下来,赚的钱也只相当于“还房租”。
有些商铺一年转手四次,说明新开的店难以为继;而诸多盈利较好的老店收入也急剧下滑;而以外贸单子为主的小店更冷落;淘宝网购的爆炸性增长,更让渠道平庸的小店变得被动与局促。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各种小店一荣俱荣,一旦出现了危机,小店之间就出现了分化,传统型的外贸小店率先倒下。
[9]
如今的长乐路已显萧条之态。
陈冠希的ACU也搬至巨鹿路,很多其它店铺也至租金成本较低的区域,只有平均租金却没降下来(2.2万元左右)。
上海长乐路的例子说明了以下问题:
1)租金的过度上涨对刚刚兴起的创意聚集地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12
租金过度上涨引起店铺负担加重,到达一定程度后便出现店主的大规模撤离,并表现为较高的商铺流动性和转手率。
高流动性指商铺流向其它区域,表明这些商铺自身仍具有经营价值,搬离的原因仅仅是源于难以负担过高的租金;高转手率指前任租主、二房东或中介将门店转手租给其它想要入驻的艺术家或商家,表明该领域仍由于建筑风貌、艺术氛围或其它原因对外界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此期间,前租主或中介等还可通过提价获取利差。
但这种状况只能持续一段时间,一旦泡沫破裂,整个园区都会陷入萧条与停滞。
长乐路就是最典型的应证。
而目前田子坊也出现了类似的较高“转手率”与“流动性”的特点。
2)政府作用的缺失是长乐路投资盲目、租金水平失控的原因之一
与田子坊不同的是,在长乐路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政府任何的干预与引导。
由于长乐路产业区由散铺组成,所以在没有引导性推广的前提下,集合效应难以体现。
与之相比,里原宿的各设计师品牌却有很多自发性、具备集合效应的宣传活动,一起将生意做大做强。
所以,在规模散乱、缺乏共同宣传与品牌打造之时,如果有政府出面干预,一方面建设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经营消费环境,一方面打造“长乐路”的品牌形象,并在适时干预租金价格,就有可能制止萧条的发生。
3)一些“外贸小店”缺乏品牌与独创性是遇到金融危机时店铺经营脆弱的重要原因
这一点同田子坊内一些无“品牌”经营的饰品店、手工艺品点十分相似。
除了自主品牌设计师与明星潮店,长乐路上还有许多打着“原单外贸”牌号的小店,其中很多衣服甚至是从七浦路直接批发的,品牌、品质并不令时尚人士满意,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对这些小店的打击最大。
由此可见品牌与独创性商品对创意企业生存的重要性。
4.2.案例二:
美国苏荷区(SOHO)
苏荷(SOHO)全称SOUTHO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上海 文化 创意 产业园 发展 瓶颈 研究 田子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