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 文档编号:23228911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61
- 大小:73.94KB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殍殣(piáo jǐn):
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
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
粮仓。
④晏然:
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 然则何时而乐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 以惠贫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 好为佛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
【答案】
(1)D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解析】【分析】
(1)A或许;有时。
B快乐;以…为乐。
C用来;因为。
D喜爱,爱好。
(2)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
应为;物:
外物。
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宴然:
秩序安定的样子;流徙:
流亡迁徙。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这句话的意思是:
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甲】文表达表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这两句也是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乙】文最后两句总结了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的做法及取得范仲淹的功绩,从中可知范仲淹采取的措施是:
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⑶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⑷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司农之粟 募民兴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参考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
这时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
自到,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
“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
”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
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
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
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
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
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
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②③④⑤望之而蔚然深秀者 蔚然:
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
________
③饮少辄醉 辄:
________
④复西行约三里许 许:
________
⑤可鉴毛发 鉴: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摹,而(乙)文还写到了泉水________的特点。
(4)依据(甲)(乙)两文,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答案】
(1)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3)声音;形态;清澈
(4)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
【解析】【分析】
(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许”:
左右。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蔚然”等词的意思需要理解好上下文的内容。
(2)此题中的“得”“寓”等词语的翻译,“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几乎与现代汉语一致,比较容易翻译。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声音和形态写到了泉水的特点:
清澈。
读懂文句是作答的前提。
(4)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前几句都是对琅琊山秀丽风景的描写。
“渐入佳境”是名家题名。
这些都是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故答案为:
⑴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⑵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⑶声音;形态;清澈
⑷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
⑷要依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附参考译文】
甲文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文参考译文:
又向西走了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座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作让泉。
(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
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
淳熙年间郡守张商卿等人在上面题记的姓名还存在着。
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⑤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古游记大多较简。
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
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答案】
(1)想到;还;撑(船);只是;三大杯酒。
(2)D
(3)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其中,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①苏轼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为“闲人”,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表现了苏轼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达观的生活态度。
②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透出淡淡的哀愁和无限的怅惘。
【解析】【分析】
(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但”是“只是”;“念”是古今异义词,“考虑,想到”的意思。
(2)《湖心亭看雪》写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因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并不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故选D。
(3)①句中的“空明(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主语“月光”;②句中的“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几个词是赋分点。
(4)作者写《记承天寺夜游》正值“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文章写月夜与张怀民浏览承天寺,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用“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用“痴”字写作者痴迷于美好的雪景,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从而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想到;还;撑(船);只是;三大杯酒;
⑵D;
⑶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其中,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②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⑷①苏轼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为“闲人”,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表现了苏轼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达观的生活态度;②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透出淡淡的哀愁和无限的怅惘。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
【注】①宋公:
宋襄公。
泓:
泓水,河流。
②既:
尽,全部。
③济:
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
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
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
国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
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
同“擒”。
⑨二毛:
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
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⑪亡国之余:
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________
②又何间焉________
③门官歼焉________
④公伤股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且焉置土石
B. 小大之狱 古之为军也
C. 必以分人 不以阻隘也
D. 战于长勺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
(断两处)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甲】文中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政治上取信于民,并在战争中抓住战机,因此在长勺之战中取胜。
C. 【乙】文中宋襄公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D. 【乙】文中泓水之战宋襄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答案】
(1)目光短浅;参与;被杀死;大腿
(2)D
(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①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②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5)C
【解析】【分析】
(1)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鄙”“间”“股”都属于古今异义词,注意不要以今释古。
(2)A.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哪里。
B.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把;凭借。
D.在。
(3)这句话的大意是:
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鼓:
击鼓进军。
作,振作。
再:
第二次。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②亡国之余:
亡国者的后代。
鼓:
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成列:
排成战斗行列.。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5)ABD说法正确。
C.文中宋襄公的观点是: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故答案为:
⑴目光短浅;参与;被杀死;大腿
⑵D
⑶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⑷①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②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⑸C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方法:
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⑸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九年级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答案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