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3225499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54.24KB
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
《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06-03 【访问次数:
640】
目 录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二)面临形势
二、总任务、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任务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着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拓展资源支撑空间
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五)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五、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二)健全完善新信息基础设施
(三)加快构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六、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规划统筹
(二)强化政策引导
(三)加大资金投入
(四)推进自主创新
(五)加快人才培养
(六)健全工作机制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其专项规划,对于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352.4亿元,5年平均增长13.4%,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34.6%。
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910亿元,利税5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1%和19.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88家,比“十五”末净增574家,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比重达42.3%。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4.8%,占全市GDP的5.1%。
软件业务收入610亿元,利税9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6.9%和25.7%,规模与实力居全省首位。
现代物流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305亿元,年均增长13.1%,占全市GDP的7.8%。
物流营业收入2370.8亿元,年均增长24.1%。
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40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13.7%。
通过不断调整和发展,基本形成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梯次推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交通装备、机械装备、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3.9%,比“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
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
钢铁、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70%以上的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64亿元,年均增长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5%,提高11.4个百分点。
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93家。
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5年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5000多项,申请专利近6万件。
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比率达到33.3%,比“十五”末提高6.9个百分点。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进展,入选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相继落户我市。
全市9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4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48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1家。
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2家、24家。
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7个、山东名牌产品146个,中国驰名商标27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19件。
4.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构建起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城市信息高速公路。
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57万户,普及率137%。
互联网宽带用户117万户,普及率45%。
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400G,互联网站3.8万家,上网人数293万人。
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入户率达95%。
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服务等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网络娱乐等一大批新兴业态快速成长。
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社保、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5.两化融合进程逐步加快。
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初步形成“点(企业)、线(行业)、面(区域)”三级两化融合推进模式。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周期缩短75%,生产自动控制率达95%,电子商务营销率达30%,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5%。
电子信息产品工业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高性能服务器等整机电子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嵌入式软件在信息家电、通信设备、自动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6.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部完成。
5年累计淘汰落后立窑水泥生产线24条,淘汰落后产能240万吨;淘汰落后炼钢150万吨、落后炼铁83万吨,关停小火电40.2万千瓦。
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04%。
重点行业和企业单位综合能耗逐年降低,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32%。
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分别消减18%和10.9%。
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4个百分点。
5年来,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质量有待提升。
工业总量不高、规模以上企业偏少、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引进大项目少,影响发展后劲。
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集群优势尚未形成。
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相对较短较窄,产业低端化、产业集聚度低等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较少,研发投入低,缺乏高层次人才、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高精尖加工能力、综合制造服务能力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薄弱。
四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技术潜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链尚未形成,两化融合的深度不够。
(二)面临形势。
未来5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
1.从国际形势看,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面临深刻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能源环境压力增大,世界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趋明显,消费模式、生产模式和对外经济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
世界经济进入复苏向好和结构转型双重特征并存时期,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信息社会,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并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布局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
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进一步加大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压力,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
2.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任务。
较长时期内,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强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当前,我国内需亟待扩大、资源压力凸显、环境约束增强,工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亟需加快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构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内需主导型发展新模式,推动工业经济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
同时,我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快速发展,区域竞争愈发激烈,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特征。
3.从济南形势看,我市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
201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8700美元,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经历长期快速发展,工业经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已经进入需要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为我市工业和信息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有利于加强国内外合作,吸纳技术、资金、人才和智力成果,形成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低碳化、高端化的产业发展趋势,有利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打造新的产业优势;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要求和限制“两高”的国内产业政策,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信息技术发展和两化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完善产业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整体发展能力。
中央、省、市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指导保障。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济南作为规划联动区,有利于发挥省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辐射功能,推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同时,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具备连接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黄河经济带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雄厚、投资环境优越,也具备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经济辐射作用亟待发挥。
我市必须在新一轮世界科技创新、产业调整中更好地把握机遇,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实现转型升级、跨越提升、全面突破。
二、总任务、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任务。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着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驱动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发展支撑,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具有济南特色的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
以优化技术结构为目标,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增强知识、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2.坚持绿色发展。
以优化用能结构为目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降耗治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广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技术应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坚持融合发展。
以软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4.坚持集聚发展。
以优化布局结构为目标,统筹规划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技术、资金、人才、装备、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和有效整合,促进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一体化、园区化、基地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5.坚持协调发展。
以优化组织结构为目标,支持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健全产业协作配套体系,鼓励产业联盟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形成结构合理、产业链配套、适度积聚的产业组织体系。
6.坚持品牌发展。
以优化产品结构为目标,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积极参与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快创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三)发展目标。
实施“四大千亿级”工程,即:
以年均千亿元的投入,打造八大过千亿产业,培植过千亿集团,园区总收入实现六千亿元。
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信息服务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构建起我市现代产业的主干体系。
到2015年,全市工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360亿元,年均增长13.1%,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400亿元,年均增长13.1%。
专栏1 重点培植的八大过千亿元产业
重点培植汽车、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八大过千亿元产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年均增长11%。
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300亿元,年均增长11%,利税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2%。
工业增加值率提高3个百分点。
规模(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500家,过百亿元企业20家。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000亿元,年均增长15%。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2%,汽车、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比重超过60%,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60%。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全市新产品比重超过35%,各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0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0家,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4%。
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00个,驰(著)名商标300件。
争创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取水下降指标,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能耗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5%。
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绿色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形成。
———信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80亿元,年均增长25%。
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22.8%。
初步建成宽带移动、融合泛在、安全可靠的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
政务管理核心业务和政府公共服务全面实现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建成中国软件名城和数字泉城。
———两化融合深度推进。
汽车、机械装备等重点行业CAD/CAM/CAPP/PDM/ERP应用率超过95%,重点企业数控化设备率达到80%。
计算机监控系统在冶金、建材、化工、纺织等行业应用率达到95%以上。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企业客户管理、订单管理、协作管理、产品配套配送等产业链协作全流程实现信息化。
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35%,基本实现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装备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信息系统集成化。
专栏2 “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时期
“十二五”时期
属性
2010年
年均增长
(%)
2015年
计划
年均增长
(%)
经
济
增
长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352.4
13.4
2300
11
预期性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200
24.8
580
25
预期性
现代物流业增加值
亿元
305
13.1
600
15
预期性
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4910
18.1
8300
11
预期性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
亿元
610
26.9
1700
22.8
预期性
现代物流营业收入
亿元
2370.8
24.1
4700
15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率
%
26.4
29.4
预期性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累计2405
13.7
累计5000
15
预期性
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总收入
亿元
2000
22
6000
24.5
预期性
结
构
调
整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
34.6
34.8
预期性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
5.1
8.8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41.5
52
预期性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
42.3
60
预期性
节
能
减
排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吨标煤
1.00
-4.85
0.83
-3.66
约束性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源消耗
吨标煤
预计1.40
-7.3
1.15
-3.89
约束性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
立方米
15.25
-6.89
12.2
-4.37
约束性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88.38
90
约束性
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94.6
96
约束性
自
主
创
新
技术中心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3.9
4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比率
%
33.3
35
预期性
省级以上名牌产品
个
163
300
预期性
省级以上驰(著)名商标
件
246
300
预期性
省级以上技术中心
个
61
80
预期性
三、着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节约化发展道路,加快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调整能源资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承载能力,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努力构建与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产业特色优势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1.工业布局。
以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为契机,调整优化“一城三区”的工业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定向集聚、集约发展。
“一城”:
即老城区,以发展总部经济、都市经济等服务型经济为主,实施提升性、扩张性搬迁,有序推动主城区发展空间受限的企业入园发展。
“三区”:
即东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和北部工业区。
东部工业区,以济南高新区为核心,沿世纪大道向东经孙村片区至明水经济开发区,形成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集聚区;沿经十路向东至历城区,形成太阳能产业发展带;依托临港经济开发区和济南航空产业园,形成临空港特色产业区。
西部工业区,由经十路向西至济南经济开发区和平阴工业园,形成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水泥建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聚区。
北部工业区,依托黄河北部地区,重点发展济南化工产业园、济北经济开发区、商河经济开发区三大片区,形成化工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带,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2.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布局。
扶持壮大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集成电路研发设计与生产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等五大国家级基地,加快构筑“一城五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城”:
即济南软件名城。
“五区”:
即以齐鲁软件园为核心的软件研发生产核心区,以山大路科技商务区和历下软件园为依托的软件应用孵化区,以齐鲁软件学院和大学科技园为基础的软件人才教育培训区,以长清软件园为重点的数字创意示范区,以济南高新区新区、济南经济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槐荫工业园区等园区为重点的软件技术成果转化区。
3.现代物流业布局。
围绕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和全国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目标,依托济南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打造“三园三级三层”的现代物流空间布局体系。
“三园”:
即打造盖家沟、担山屯、郭店等3大物流园区。
“三级”:
即以三大物流园区为核心级,以空港、药山、崔寨、邢村、桑梓店和出口加工区6个特色专业物流中心为二级节点,以市域各物流站、县域物流节点为补充的现代物流网络框架体系。
“三层”:
即以济南为中心,努力打造省会都市圈核心层物流网络、山东省域协同层物流圈和连接南北、辐射东西、承接国际的全国性现代物流辐射服务网。
4.产业载体建设。
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园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有序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济南高新区,加快推进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齐鲁软件园和出口加工区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家用轿车、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形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保税区,力争达到2000亿元规模。
明水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交通装备、食品饮料等产业,力争达到1800亿元规模。
济北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休闲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力争达到740亿元规模。
济南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力争达到430亿元规模。
济南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力争达到350亿元规模。
平阴工业园,重点发展水泥建材、五金铸件等产业,力争达到200亿元规模。
临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现代物流等产业,力争达到170亿元规模。
槐荫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家用电器等产业,力争达到120亿元规模。
商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等产业,力争达到120亿元规模。
加快推进动漫游戏基地、山大路信息服务业基地、历下软件园、长清软件园等载体建设,重点发展数字内容、软件技术咨询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力争达到700亿元规模。
(二)拓展资源支撑空间。
1.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清洁能源,逐渐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
加快天然气推广利用,重点实施一批煤改气、煤改电工程。
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深入推广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和地源热泵应用,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加快太阳能电站、风力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扩大屋顶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工程应用。
加快太阳能光热利用进程,鼓励宾馆、公共场所、学校等公共机构实施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改造。
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鼓励有条件的小火电机组改造为秸秆发电或垃圾发电。
专栏3清洁能源应用示范工程
太阳能应用重点实施力诺太阳能热发电1MW项目、阳光屋顶工程项目,开展公共基础设施屋顶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工程试点,并在全市逐步推广。
生物质能发电重点实施禾维济阳生物质发电工程。
风力发电重点实施华润章丘风电项目、大唐集团长清孝里风力发电项目、北京天润历城西营风电项目、大唐平阴风电工程项目、中海油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等。
2.推进节能降耗。
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集中抓好钢铁、水泥、电力、化工等行业以及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
加快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深入实施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扩大节能工艺、产品、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
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制度、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
突出源头控管,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耗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
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设备及生产能力等限期淘汰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济南市 工业 信息化 十二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