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3217749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51.94KB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还是要给予他们切实的指导,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可以说,教师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课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的指导策略都有所研究。
但是,对具体主题的指导缺乏深度的探究,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还存在教师指导目标不明,各环节的指导缺乏策略,指导方式单一,指导力度不当等问题,学生也很难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
3、寻求教师指导策略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此种方法,它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2、调查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
将综合实践教师在分组、分工合作中的指导策略进行归纳总结。
(二)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
1、准备阶段:
(2009.7——2009.9)
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收集资料,完成课题方案设计
2、实施阶段(2009.9——2010.9)
实施方案计划、积累相关材料、形成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等。
3、总结阶段(2010.10——2010.12)
A、对课题研究全面总结
B、进一步收集各种材料
C、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进行验收
D、撰写研究成果
E、做好课题总结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选择的实践体验为课程的基本方式,教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我在课题开展的前期,设计了一份查问卷,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教师的重点指导。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
目前接受调查的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的研究能力,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都比较感兴趣。
但在活动中,通过调查问卷中的第三和第五道题明显看出,有73%和56%的活动是完全由教师来分配的,教师还并没有给学生去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多数情况下还是由教师安排整个活动。
同时设计本次调查问卷的另一目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对于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教师做哪方面重点的指导。
通过调查问卷明显反映出学生对于分组、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整理资料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分别是23%、27%、31%。
作为综合实践的指导教师,如何在这几个方面指导就成为此研究课题的重点内容。
针对调查的结果,我设计了综合实践教师的“三导”:
即每次活动前的“引导”,主题活动中的“疏导”和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健康“辅导”,以此成为综合实践教师的指导策略。
1、引导
由于学生年龄尚小,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社会实践等都需要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耐心引导、精心引导。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从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入手选择课题,而教师的引导就在于如何将这些线索呈现给学生,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随着活动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会不断生成新的目标和主题,教师就要适时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新的活动任务。
2、疏导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的特性,因此每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后,学生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我采取如下方法,疏导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1)小组组成的疏导
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大多采取兴趣分组、自主分组的方法,也就是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愿意和谁一组就和谁一组,这时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产生超级大组,一个组可能有十几个人,或组内人数太少,组内可能只有二三个人,二是学生在组合时缺乏理性思考,仅根据个人喜好来分组,平时下课和谁一起玩,就和谁一组,没有达到组内的优势互补。
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的方式是以“招聘会”的形式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首先面向全班公开招聘小组的组长,也就是“董事长”,符合条件者均可参加竞聘演讲,再从中选出6-8名作为小组的组长。
再由组长面向其它同学招聘不同“职务”的同学成立小组。
应聘的同学要带着自己制作的个人简介“找工作”。
这样的活动方式,学生特别乐于参与,既规定了小组的人数,又使每一个小组能力均衡、优势互补,为后面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2)分工合作的疏导
综合实践活动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在活动的实施中,小组的分工合作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环节。
很多学生认为的合作就是成立了小组,大家坐在一起,就是合作。
一旦在一起的小组成员也常常就你做得多,他做的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不同产生分歧,结果导致合作很难进行下去。
于是我设计让学生数通过路口的车辆的数辆,使学生明白因为通过这一路口的车多,一个人又要数又要记是无法数清时,让学生明白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活动中我设计学生三次数车辆,通过第一次学生无法独立数清车辆,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需要与他人合作。
我设计学生第二次数车辆的目的在于,学生合作数,使学生意识到分工在小组的重要性。
学生重新分工,第三次再数车辆,使学生意识到合理的分工是成功合作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了分工合作中活动中的重要性,这比教师单纯的讲授更易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充分的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的: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的指导理念。
同时,我的这一个活动设计方案也在全国的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上做现场的观摩并获一等奖,而此方案也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3)小组凝聚力的疏导
学生在综合实践小组活动中,总会因为组内承担的任务不同或在组内总有人做的多有人做的少而产生分歧,小组的每个成员的荣辱感不强,团结、合作意识差。
为了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我采取以下方法:
方法一:
增加小组归属感
为了明确活动任务,学生自己亲手制作了自己小组的“工作证”,上面写着姓名、职务、背面还有须知等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小组归属感。
方法二:
增加组内的交流合作
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便于组内交流合作。
方法三:
明确评价标准
组内制定活动制度,对于每位同学在组内的表现都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3、辅导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独立对面对各种困难,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这时如果得不到教师及时有效地辅导,活动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采取如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
(1)掌握特点,提高兴趣。
有效利用大量的图片、文字、音像等,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克服畏难情绪,切实提高学生的活动质量。
(2)模拟调查、采访。
外出采访前,进行逼真的模拟调查,模拟采访等。
(3)资料整理,自我归纳。
收集资料一方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活动中我指导学生以资料卡的形式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然而在课题不断深入研究中,学生在活动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又调整了指导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活动过程
在活动的最初阶段很多学生都争着抢着当组长,但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想当组长的学生就少了很多。
课下我也询问这些学生不想当组长的理由,很多学生热情高,但活动中遇到问题就缺少管理经验,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在了解了组长们的心声后,我设计制定“小组长培训会”。
在会上向各位组长介绍管理经验,并请组长汇报在活动中遇到哪些问题,你又是如何解决的,其它的组长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他是整个小组活动成功的最重要的保障。
(2)创造交流空间
在小组活动中,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常常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
而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面对新的问题喜欢沉思冥想。
教师往往对前一部分学生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学生关爱、鼓励不够,以致出现学生个体低效参与状况。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设计的方案是:
为小组创造交流空间,通过组内交流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上的共融和默契。
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优化。
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3)采用多元化评价
活动的评价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环节。
如何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并充分肯定学生的活动成果,我设计用每个环节的小结与每次活动的总结及阶段总结相结合,使学生在每次活动后都有所提高。
同时,在每一个活动主题的最后,我设计了“颁奖典礼”环节,让小组表现最优秀的做为颁奖嘉宾,为获奖的小组颁发证书。
这不仅可以提高每个小组的凝聚力,更是对优秀小组的肯定和鼓励。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效果
1、通过教师的指导,小组的合作更有效了。
在活动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参与、无效参与的活动状态变成了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活动状态,小组的合作不再成为一种形式,学生充分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
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调查采访的基本步骤,对于采访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学会如何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不再畏惧与陌生人交流,面对采访中的拒绝,学生也能总结失败教训调整心态,重新采访。
通过学生的一系列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都有了明显了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1、综合实践教师的“三导”指导策略
我设计的综合实践教师的“三导”指导策略,是综合实践教师指导的有效途径之一。
(1)活动前的“引导”
学生通过教师细心、精心的引导,使学生对活动主题有了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探究的欲望,并不断引发学生新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活动主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主题活动中的“疏导”
通过教师在不同阶段对活动的疏导,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以及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理解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分享合作的快乐。
(3)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健康“辅导”,
通过教师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辅导,消除了学生在活动可能产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流,如何面对采访被拒绝的尴尬等等。
2、活动反思
在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中,我针对综合实践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策略,撰写了多篇活动反思。
通过反思,也不断发现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为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3、案例及论文
我设计的《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一课的案例,在扬州举办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上做现场的观摩并获一等奖,而此方案的设计也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同时我撰写的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获国家一等优秀论文,还被编写到陈树杰教授《综合实践研究》一书中。
五、问题与讨论
活动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师指导实现学生的深度体验:
教师在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而忽略了让活动在学生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往往忽视了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活动后的反思与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小学 综合 实践 活动 教师 指导 策略 研究 课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