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docx
- 文档编号:23211268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2.41KB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docx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
亲历科学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3、能对周围的常见现象产生好奇的心理,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课时: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秘的好奇心。
观察“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秋天里书页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插图。
2.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问题多。
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吹纸片:
1.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说出这个活动的现象和空气的流动有关系,允许学生对此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学生在此活动进行的时候可分组完成,一般两人一组,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
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三、吹乒乓球
1.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均匀,快速,连续吹气。
2.这个实验大概要10分钟左右完成,一般选择在课上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四、小结。
本活动的重点是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科学有趣的现象,不要求学生解释这个现象的原理,只求引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认识自己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身体。
2、学会用各种方法测量自己。
课时:
3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可以通过那些方法来了解自己呢?
(学生举手回答。
)
二、通过测量的办法来了解自己。
用科学的手段来测量自己各个方面的特点,这样有助于更加了解自己。
制定科学测量自己的办法,并制定需要测量的方面,把这些信息制成一个表格,以供下节课使用。
三、教师介绍测量心跳的方法,并请全班同学测量自己的心跳。
四、介绍测量腰围的方法。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身高体重在家自行测量,并填好表格。
第二课时
六、根据上一节课制定的表格,学生动手进行测量工作,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巡堂指导。
并完成指纹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七、小游戏:
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组员的情况,并请其他的同学猜猜他是谁?
(本游戏的本质是请同学对自己组测量结果的报告。
)
八、讨论:
在人的一生当中,有哪些特点是会改变的,哪些是不会改变的?
九、指纹——基本上不会改变的特点。
简单介绍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
动物和植物
动物和植物——研究蚂蚁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观察,有目的的有序的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
2、能自己设计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3、能够与本组成员合作一起进行观察和实验。
4、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愿意帮助其他的同学。
喜欢观察和研究动物。
5、能够知道蚂蚁的身体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及其他相关知识。
6、能够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放大镜、小昆虫盒、尺子等。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起学生对蚂蚁的兴趣。
播放蚂蚁的片子,激起同学对蚂蚁的兴趣
二、介绍观察的方法。
(并强调观察的注意事项。
)
三、请小组合作,制定下节课观察蚂蚁的方案。
教师巡堂指导。
(第二课时)
四、室外观察活动课。
(学生带上自己的工具,到室外观察蚂蚁。
)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和启发有困难的小组,促进观察活动的开展。
五、小结。
各组汇报,交流讨论“我们发现……”
教师表扬全体同学,特别是那些细心观察、大胆实验的小组。
第三课时
六、观察报告,引入新的探究活动——蚂蚁的生活习性。
七、研究蚂蚁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你认为……?
”“你观察到……?
”“你是怎样实验的?
”
交流汇报。
教师伺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鼓励学生课外自己开展观察动物的活动。
三、课外活动:
饲养蚂蚁,观察蚂蚁其他的生活习性。
凤仙花
教学目标:
1、认识植物的各个器官。
2、学会观察植物。
3、了解植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直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观察:
观察同学带回来的植物,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有植物的相似之处,并以此引出植物的器官。
3、认识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并能简单做出示意图。
4、教师引导下,学会怎样观察植物——包括怎样测量植物等。
(第二课时)
5、联系生活,认识植物的器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6、能清楚、准确地标出植物的器官。
7、了解植物对我们的好处,爱护花草树木。
8、小结。
土壤
教学目标:
1、能想出了解土壤成分的办法,并利用简单工具动手试一试。
2、能将对土样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猜想哪些物体在土壤中能腐烂。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土壤进行研究。
5、愿意把本组探究土壤成分的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6、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7、能具体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8、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采集工具:
小塑料桶、塑料袋、小铲子、放大镜,卫生纸,记录纸等。
分析土壤成分工具:
小塑盒、小筛子、纱布、放大镜、小烧杯、水等。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观察采集土壤
一、活动前的组织工作。
1、向学生交待户外活动的目的、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2、分发器材。
每组两个小铲子、一个小塑桶、三个小塑料袋、两个放大镜、一卷卫生纸、一份记录纸。
二、户外活动:
采集土壤。
将学生带到校园内一块还未开发的草地。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采集活动,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教师到各个小组予以指导。
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没有小动物的,应把土样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三、观察土壤。
将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的阳台上晒干。
课下随时进行观察。
填写观察报告。
第二课时 找出土壤中的沙和粘土
一、引疑提出问题:
怎样将土壤中的沙和粘土分开?
二、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
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沙和粘土。
1、筛选:
注意选择合适的筛子和纱布进行操作。
2、沉降:
注意按顺序操作。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方法实验,时间充足的小组可以做两个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讨论:
你发现了什么?
1、引导学生讨论——区分开的沙和粘土有什么不同?
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
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2、比较:
沙和粘土的不同特性。
3、你发现土壤中还有什么?
你有哪些新问题?
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
浮在水面上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
树叶、树根、或小动物的尸体、垃圾等腐烂后就是腐殖质。
它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
第三课时
一、交流报告:
通过这次试验,你认识到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二、教师进行指导,并总结学生的实验,介绍土壤的知识。
三、布置作业:
将一些生活垃圾埋在土壤里,并进行预测,三周后看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1、能猜想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3、愿意了解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5、能对自己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6、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环境、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组实验用具:
壤土、2个浅盒子、由教师事先种好草皮,水、自制喷壶、砖块、2个大的托盘、脸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诗歌:
师:
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畅悠然;无数绿野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
细心赏千遍:
远山花开彩蝶飞,鸟声唧唧遍传神。
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着生命和希望!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土壤保护方面的话题吧!
(板书课题:
7土壤的保护)
2.引导学生看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
师:
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录相。
要求:
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和自己对黄河有哪些想要了解的问题。
学生通过看可能会发现黄河的水很黄,黄河的两岸植物稀少,土地几乎是裸露的,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等。
由此还可能提出:
a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
b黄河水中大量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
怎么来的?
c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为什么沟壑纵横?
d黄河的两岸为什么少树木?
……等等问题。
如果学生在提出问题时产生困难,就让小组先讨论一下看到的景象,在尝试提出问题。
二、新课学习。
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如果没了植物,土壤会出现什么问题?
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危害?
三、讨论:
土壤受到的破坏有哪些?
保护土壤的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适当的引导。
四、小结。
水
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4、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5、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讨论。
1. 猜谜——水
2、观察水,并能具体所说水的特点。
3.启发:
你对水有哪些了解?
在学生讨论的内容中,肯定会涉及到生命与水的关系。
教师相机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动物、植物、人与水的关系,并填写书后的活动记录。
4.学生分组交流。
5.各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6.教师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
7、课后作业:
榨果汁。
比一比,水果榨完后,果汁和果渣哪样多?
这说明了什么?
浮与沉
教学目的
1.能区分浮和沉现象,会用“浮”和“沉”描述这两种现象,了解浮与沉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条不紊地操作,做实验记录。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橡皮泥、石块、砖块、铁钉、泡沫塑料、带盖的小瓶、气球、木块、曲别针、砂等。
2.演示实验材料——水槽、石块、木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引入
通过谈话、实验,引出浮沉现象,借此引入新课。
1.谈话:
这里有一木块和石块,如果把它们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或问:
木块会怎样?
石块会怎样?
)
2.演示实验:
把木块和石块放在水中。
3.提问:
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
(1)讲解:
把木块放在水中,它会漂在水上或说浮在水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浮”(板书“浮”)。
把石块放入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叫做“沉”(板书“沉”)。
浮和沉(板书“和”,从而完成课题)是在水中经常发生的现象。
(2)实验——判断浮与沉
①讲述:
在各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个水槽和一个小盒子,在小盒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一会儿,把它们一个个地放在水中,看哪个会浮,哪个会沉。
把浮沉情况记录在课本第8页的记录表中。
这个记录表横着有三行:
在第一行的小格里填写物体的名字,可以用拼音写出,也可以画出;如果这种物体在水中浮着,在写着这个物体名字下面第二行的小格里画一个“√”;如果这种物体在水中沉,在写着这个物体名字下面第三行的小格里画一个“√”。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谈话:
还有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浮?
还有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沉?
⑤教师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
第二课时
2.指导学生认识浮与沉可以相互转换
关于浮和沉,无需让学生背定义,只要学生能正确区分这两种现象,并会用浮或沉来描述就可以了。
(1)讲述:
这是一个盖着盖儿的小瓶,把它放在水里,它会浮在水面上。
试一试,怎样让它沉入水底?
你有几种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
使浮在水面的小瓶沉入水底有不同的方法——往小瓶里装水、装砂、装石子、装曲别针等。
想一想,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想出方法,想出的方法越多越好。
(5)小结:
看来,只要增加小瓶的重量,就可以使它在水中下沉。
(6)讲述:
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橡皮泥在水中会下沉。
试一试,怎样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7)分组实验。
比较各种方法的相同点,可以渗透浮沉的规律。
(8)汇报实验结果。
(9)讨论:
比较一下,各组想出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10)小结:
看来,只要把一团实心的橡皮泥捏薄,做成空心的碗形或船形,就可以使它浮在水面上。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
本来是浮在水面的物体,可以想办法使它们沉入水底;本来是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可以想办法使它们浮在水面。
也就是说,浮和沉都是可以改变的。
3.游戏——比赛谁做的小船装的东西多
教学游戏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知识性。
比赛是为了提高趣味性,比赛之后的分析讨论是为了更有知识性。
(1)讲述:
我们已经知道,把橡皮泥做成船形可以浮在水面上。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项比赛:
各组的橡皮泥都是一样多的,用这团橡皮泥捏成一个小船,比一比,哪个组的小船装的曲别针多。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通过口头汇报,选出两只做得比较好、装曲别针比较多的船。
)
(4)表演。
(把选出的两只船,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表演。
表演时,让本组学生把曲别针一个一个地放进“船”内(动作要轻),由全班学生数数,通过比赛,选出“冠军船”和“亚军船”。
)
(5)讨论:
看一看,这只船(冠军船),为什么装的曲别针多而不下沉?
它有什么特点?
(6)教师小结:
通过比赛,我们发现:
同样一团橡皮泥,把它捏得越薄,使它的空心越大,它能装的东西越多而不沉。
(三)巩固练习
1.讲述: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浮和沉的现象。
2.提问:
①举出三种能在水中浮着物体和三种能在水中下沉的物体。
②物体在水中的浮和沉可以改变吗?
③米里有很多稻壳,怎样尽快把米和稻壳分开?
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观察把鸡蛋放在清水里和浓盐水里,是否有什么不同现象?
探究性的作业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课题:
流动的水
教学目标:
1. 具有对水的流动进行探究的兴趣。
2. 能仿效着设想出流水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3. 确认水是从高处何低处流动的;
4、能说出人们利用水流的一些事例。
课前准备:
⑴烧杯,水槽,小水轮
⑵组合媒体(洪水危害,水利工程图片投影片,录像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一烧杯水:
看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
2. 出示长形水槽:
老师现在将烧杯慢慢倾斜会发生什么现象?
3. 来回晃动长形水槽:
水槽内的水发生了什么现象?
4. 揭示课题:
水是会流动的
二. 认识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
1. 出示一些对开竹片,一杯水及水槽,限定好水与水槽位置要求想办法用竹片将水引入水槽
2. 请想到的孩子上前演示
3. 出现槽高于水的情况再试能否使水流入水槽?
4. 谁能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流不进水槽
小结:
水会流动,并且是高处流向低处的?
5. 将烧杯中的水倒在一块斜拿的木板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流到地面会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6. 出示水循环图:
分析雨水汇聚成河的现象
7. 趣味活动:
用沙子堆砌高山、沟壑,倒水模拟水在自然界的流动
三. 人类对水的流动的利用
1. 我们知道了水会流动,水从高流向低处,那么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
2. 学生汇报,师展示图片加以补充说明
四. 兴修水利
1. 播放洪灾片段:
水的流动在造福人类的同时,有时也会带来灾难,许多许多水流动起来,力量就会很大,会冲毁房屋,淹没庄稼,那该怎么办?
2. 展示一些水利工程图片
五. 总结
节约用水
教学目的:
1.感受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2.初步了解水资源的现状,感受水资源的稀少和宝贵,养成关心周围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3.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查找有关水的资料。
教师准备:
①查找关于水的謎语;②制作“生活用水调查表;③拟好情境表演题并制作成课件;④查找相关水资源的材料;⑤复印放大两幅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谜语导入
⒈ 教师:
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熟悉的朋友.瞧!
它来了!
一学生执谜面进入教室——猜猜我是谁:
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水
二 现场调查
教师:
水每天都为我们做许多的事,那么到底水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呢?
我们来做个现场调查。
1 学生分组调查水的用处,并完成《生活用水调查表》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三 情境表演
教师:
从刚才的调查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那么,现在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停水了怎么办?
”
教师出示情境表演题让学生分组创编表演游戏
各小组代表汇报表演《停水了》
教师小结:
看来停水了真是不方便。
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对我们真是太重要了。
四 讨论交流
教师:
课前已经布置大家查找有关水的资料,有没有完成呢?
让学生将查找来的资料在小组里面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
教师:
老师也找到两份资料。
(出示课件资料①②,请个别同学来读读,学生交流谈体会。
五 明理导行
出示两幅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判断图上行为。
引导学生说说是否遇到类似的有关浪费水的现象。
让学谈谈生活中遇到浪费水的现象该怎么做?
六 制作护水行动计划
让学生分组讨论,实施“爱护水大行动计划”。
比如:
做一些提示标语,画一些节约水宣传画,制定一些可行的节水计划等。
认识空气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3.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4.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空气有重量的演示材料、水槽、水杯
学生准备:
风车、哨子、气球、塑料袋、毛线团、吸管、泡泡水
第一课时
一、 谜语导入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是什么?
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深深的吸一口空气,一起来感受空气,认识空气。
(板书课题:
认识空气)
二、 新授
(一)找空气
1、教师提问:
要想认识空气,我们首先要找到空气,你们知道哪里有空气吗?
(学生举手回答。
)
可是我们既看不见它也摸不到它,你怎么向大家证明你的周围有空气呢?
2、今天我们就和空气来一次亲密接触,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想办法让我们用手摸到,用眼看到,用鼻闻到,用嘴尝到,用耳听到,或者用你的皮肤感觉到空气的存在。
3、 在实验过程中要完成记录表
我的方法
我用哪感觉到的“√”
眼
鼻
嘴
耳
皮肤
手
实验要求:
我们要想很好的完成今天的活动,就必须要分好工还要团结合作,才能保证你们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最好。
4、汇报实验
在实验中你们组用几种方法感受到了空气?
在这几种方法中,你对哪种方法最感兴趣?
5、小结
同学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再来说一说你对空气有什么认识呢?
第二课时
(二)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其实空气和水一样对于我们人类是非常重要的,哪位同学还记得咱们前面研究过的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板书:
水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流动的无形状液体有浮力有重量有力量)
现在,咱们来对照水的性质来想一想,空气与水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板书:
√√√√√√√气体?
?
?
)
举例说明有浮力、有重量、有力量
谁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空气?
(三)拓展
1、知道了空气具有这些性质,你觉得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2、既然空气这么重要,我们一定要把它保护好,不让它受到污染,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四)小结
关于空气的知识还有很多,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看书、问爸爸妈妈多种途径来继续学习,遇到问题我们再来一起研究吧!
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间”与“占据”的含义;
2、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
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酱油瓶等。
2、学生准备:
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现在陈老师这一瓶酱油要倒到这个酱油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酱油才不会倒到外面来?
(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
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酱油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
(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
(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
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
(好)。
(二)自主研究
1、 认识“空间”、“占据”
(教师指着酱油瓶让学生观察)
这是倒酱油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
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板书:
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
(占了)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
(板书:
占据)咦,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
(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
【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
【演示实验】
汇报:
你看到了什么?
(水满了出来)
而且,提起石块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允许学生各抒已见)
小结:
看来,在—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
(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学生观察)
2、空气占据空间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师在原“空间”二字前加板书:
空气?
)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怎一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
而且在实验中要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
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 三年级 上册 科学教案 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