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实践..ppt
- 文档编号:232088
- 上传时间:2022-10-07
- 格式:PPT
- 页数:64
- 大小:2.39MB
认识与实践..ppt
《认识与实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与实践..ppt(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掌握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第一节认识与实践,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哲学家问船夫:
“你懂数学吗?
”“不懂。
”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
“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
“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
“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实践是人们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它包括:
主要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也包括为改造客观世界做准备的探索性活动。
注意:
实践是人们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如纯粹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
“请同学们从以下活动中选出属于实践的活动”:
读晨报、地质勘察、修建苏通长江大桥、听英语广播、医生救治“甲流”病人、科学实验等。
(1)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3)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2)实践的基本特点,第一,客观物质性。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和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一方面: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使用的工具),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由智力与体力结合的有血有肉的人,客观的物质性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实际效果,实践,另一方面: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具有主观意识,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指导下的活动。
人们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
“狡兔三窟”、“燕子筑巢”、“蜘蛛织网”、“狐狸躲避猎人猎枪趋利避害”。
北京动物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将一半香蕉用长杆吊在一固定的高度,黑猩猩偶然用手臂碰到竹杆,取到了一只香蕉吃了,可它不知道尚有许多香蕉未吃完,仍可摘取来吃。
问:
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探究活动:
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说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因此,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因此,实践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人的实践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每个人的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的活动,每一个历史阶段上的实践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2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正确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自豪地宣布:
“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
”这一胜利的首功应当归于英国医生琴纳,是他在实践中最先找到了制服天花的方法。
200年前,天花是可怕的绝症,它无情地夺去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琴纳决心要制服这个恶魔,为此他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
在实际观察中,琴纳发现,天花对挤牛奶的人特别宽厚,总是躲着他们。
这是什么原因呢?
琴纳在动物身上做了多次试验,终于揭开了秘密。
原来,染上牛痘会产生一种能抵人痘(即天花)的能力。
这就是说,人体在同轻性牛痘的斗争中会产生一种免疫力。
后来,琴纳发明了种牛痘的方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琴纳在实践中制服了天花,后来人们深深地感激这位伟大的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为琴纳立碑,碑文上写着:
“向母亲、孩子和人民的英雄致敬!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分辛苦一分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打不相识;,吃一堑,长一智;,为了学会游泳,就得下水;,钓鱼知鱼性,樵多识树名;,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实践的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去亲身实践。
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但这并不否认从书本或他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要重视通过各种途径获得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和直接知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利用寒假回乡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乡村八记。
该报告全文共4万多字。
其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
第一记,一户农家的年收支明细账;第二记,村里的明白人;第三记,日益衰落的美丽山村;第四记,走进县城;第五记,访“青椒之乡”;第六记,乡党委书记谈乡政;第七记,县志上的县情;第八记,归途等。
在调查报告的“后记”中李强说:
写这篇调查报告时,我总是带着一种极其饱满的感情,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始终占据着我的大脑,而眼前也总是呈现着一幅画面:
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乡村世界的形象它太需要人们去关注了,因为它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事实上、物质上的主体。
没有它的现代化,我们所谓的现代化将永远是观念上的现代化,一种局部的现代化。
温家宝总理获知此事后,对李强同学的农村调查给予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
清华学子撰写调查报告乡村八记,总理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结合清华学子撰写调查报告乡村八记的事实,说明青年学生如何处理好学习书本知识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关系?
因此,我们要重视通过各种途径获得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和直接知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傻瓜照相机”。
有一天,日本“小西六”照相机公司的经理对开发部所有技术人员下了一道非常强硬的命令:
开发一种新型照相机。
这种照相机的突出特征是将闪光灯和自动对焦装置装到照相机里,而体积不准增大。
技术人员一听,认为这简直就是头脑发热,异想天开,根本办不到!
他们企图说服经理放弃这种难以实现的打算,但经理的态度异常坚决,说:
“不行!
今天的相机已经不吸引人了,没有什么市场了,你们可以什么都不干,但一定要攻下这一难题。
”正是这样一种非得干成的压力,逼得技术人员硬着头皮向前探索。
他们解决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把闪光灯放到相机里,接着又攻下了自动对焦的难点。
于是在压力的驱使下,技术人员终于开发出内装闪光灯、自动对焦的小型相机。
由于这种相机老少皆宜,被消费者戏称为“傻瓜照相机”。
“傻瓜照相机”是被谁逼出来的?
表面上是被经理逼出来的,但实际是被市场逼出来的,是市场竞争的实践以及生产相机的具体的实践提出来这样的课题。
如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人造资源卫星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准;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极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第二,实践的发展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从而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第三,人在实践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跳不出主观认识的范围,就无法判断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邓小平,众人意见标准,圣人标准,实用标准,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
胡适,实践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真理,谬误,相符,不符,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
他们还做了实验:
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
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
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
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
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认识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
黄鼠狼不会说“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说“我常常被黄鼠狼吃。
”。
那么,谁能检验这些认识正确与否呢?
实践。
为什么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呢?
因为实践具备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因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客观联系起来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而实践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在实践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才能发挥认识的功能。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如我们现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什么?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是把知识作为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或者作为鉴赏的古董,或者作为哗众取宠的资本,如果是这样,学习的知识再多,也是毫无意义的。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投身实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以及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最根本的观点。
(1)感性认识的含义、基本形式及特点,二、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辨证过程: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如我们同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打交道,首先得到的是关于他的身材容貌、穿戴打扮、举止神态、说话声调等印象,这些都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某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第一,感性认识的含义:
第二,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对事物的个别表面特征的反映。
感觉、知觉、表象三种。
这个苹果又红又甜又硬!
苹果(知觉)=红+甜+硬+,知觉是感觉的综合,是对事物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对知觉形象的回忆和大脑中的重现。
它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因而是可靠的;但它反映的仅仅限于事物的外部形象和表面特征,因而又是有局限性的。
第三,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和形象性。
(2)理性认识的含义、基本形式及特点,第一,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如:
以后我们同他接触多了,了解他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这种印象也就越积越多,经过头脑思考,就会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对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识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