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205411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58.83KB
第四单元教案.docx
《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教案
十四中“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1
授课时间
10月18日
设计者
严则峰
教授者
严则峰
学科
化学
授课班级
九年级1,2班
授课时数
1
课型
新授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
能力目标
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目标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
重点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
难点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资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展示]:
宏观物质图片
[设问]: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关于原子,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
[引课]:
本单元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
第一部分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
[讲解]:
十九世纪末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有核,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引导]:
下面,我们跟随卢瑟福实验中的α粒子,穿进原子内部去"刺探"原子内部的具体构成情况。
[图片展示]:
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
实验中大多数的α粒子能顺畅地穿透金箔;少数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偏转;极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反弹回来。
[设问]:
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以上实验的现象对你认识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启示?
[设问]:
原子核很小,它能否继续再分?
[展示]: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讲解]:
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播放]:
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
[设问]:
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各有何特点,不同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何不同呢?
[组织交流]
[讲解]:
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
[引导总结]:
原子的构成情况以及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布置作业】
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说出分子原子的区别。
学生提出问题:
1.原子是实心的吗?
2.原子能不能再分?
如果能分,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3.原子有没有质量?
它的质量有多大?
4.原子到底有多大?
……畅想,交流
原子结构类似桃、杏等水果,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原子核带正电,靠静电引力吸引电子……
观察现象
讨论分析、解释
交流:
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并且带有正电荷,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
猜想,实例说明
观察分析:
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表4-1、4-2
小组活动:
对获取的信息交流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
学生想探究的问题大部分将在本节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中获得较满意的答案,这对于激发学生持续的探究欲望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给出科学研究成果:
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在学生充分想象原子内部构成后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以此来纠正认识的偏差,感受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所聚集的质量之大,初步建立起原子内部构成的空间模型。
不断感受物质的无限可分。
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难度,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作
业
1.记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2.完成配套练习相应试题及课后练习题。
板
书
设
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1.认识原子:
2.原子的概念:
3.原子的结构:
教
学
感
悟
十四中“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1原子的构成——2
授课时间
10月19日
设计者
严则峰
教授者
严则峰
学科
化学
授课班级
九年级1,2班
授课时数
1
课型
新授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情感目标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
重点
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
难点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资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复习:
原子的构成
a.原子的概念
b.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d.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导入新课:
【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Ar)】
[讲解]:
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
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可精确地测出原子的实际质量。
[展示]:
一个氢氧原子实际质量的小数表示
[类比讲解]:
这正像我们用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有多大一样极不方便,比较聪明的回答是“大米的质量比小米大一点”。
类似的,为了便于研究问题,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设问]:
如何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介绍]
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我们不需要再去计算,科学家已经把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出。
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过卓越贡献。
[引导]
本节学习后你对原子的构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展示]
氢、碳、氧、钠、铝、铁原子的内部构成与相对原子质量表
[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堂测评:
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72页3、4
2.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并与同学们交流。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仔细听讲
阅读教材,查找一个氢、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观察,试着读数、记忆、比较大小。
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并用数学公式表示
利用概念与教材数据动手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辨析:
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2gB.12
C1.66×10-27kg
D.1/12g
利用教材154页附录Ⅱ;教材75页表4-3查阅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氢、碳、氧、钠、铝、铁
回忆,从构成原子的粒子种类、带电情况、质量大小、所占空间大小、数量关系、质量表示方法等方面交流
观察:
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关系。
发现交流
完成练习
与教师一起回顾,加强记忆
“让事实说话”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认识引入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类比
计算与辨析中学以致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区别。
了解有关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相互交流、补充中完善本节的认知体系
通过对数据的综合观察与分析,找出规律,拓展思维,便于运用
作
业
1.记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2.完成配套练习相应试题及课后练习题。
板
书
设
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2
1.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教
学
感
悟
十四中“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2——元素
授课时间
10月25日
设计者
严则峰
教授者
严则峰
学科
化学
授课班级
九年级1,2班
授课时数
1
课型
新授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的概念,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熟练识别、书写和背诵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元素符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情感目标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教学
重点
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
难点
元素概念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资源
投影片: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复习导入】:
(回忆)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追问)二氧化碳和氧气又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我们的核电荷数都是8,我们都有8个质子,所以我们统称为氧元素H2O;O2;CO2
1、元素
(1)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布置阅读P72教材课题2的第一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引导学生讨论,具体内容见表:
(3)有关物质的分子模型卡片。
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
水——→氢气+氧气
氢气+氯气——→氯化氢
通过以上活动,思考: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过渡)我们知道,英文单词不计其数,但字母只有26个;同样,物质的种类已知的有三千多万种,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种类只有—百多种。
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成三类。
(板书)元素的分类
(1). 稀有气体元素:
“气”字头
(2). 金属元素:
“金”字旁(汞除外)
【联系生活活动探究】
完成教材中P74“活动与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回答:
水是由氢、氧元
素组成的。
回答:
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思考,形成概念
阅读课文。
讨论:
怎样区别氢元素和铁元素?
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交流发言,共同完成表内的各项内容。
分组活动
得出结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元素不发生变化。
体会、感悟
按偏旁进行分类。
观察教材P71图4—4,阅读P72“资料”中内容,讨论、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矿泉水商标,一些药品说明书等),彼此增进认识:
1.各种元素在自然界
中的含量各不相同;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
元素依次是氧、硅、
铝、铁。
引出“课题2元素”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感觉自然。
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对已学概念的分析、比较能力。
初步学会正确地使用元素、原子的概念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借模型卡片的直观、形
象,引导学生进行微观分析。
真切地体会物质的多样性及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在已有的语言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寻找规律,自
主学习。
作
业
1.记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2.完成配套练习相应试题及课后练习题。
板
书
设
计
课题2 元 素(第一课时)
一、元素
1.定义:
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读法及写法:
教
学
感
悟
十四中“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2——元素
授课时间
10月26日
设计者
严则峰
教授者
严则峰
学科
化学
授课班级
九年级1,2班
授课时数
1
课型
新授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信息.
能力目标
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分层阅读教材,充分感知疑点讨论,教师重点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解,并配备习题随时练习,.这样使讲课听课具有针对性,利于知识的传授。
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和读法,及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记忆
教学
难点
组织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
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导言】:
播放录象
提出问题:
如何帮助人们解除困惑?
1、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写法
指导学生阅读并适当解释,
展示“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及符号表”
展示探究提纲,指导各组派代表发言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和讨论
参与学生活动中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和只当观众,不要告诉学生答案。
(2).元素符号的读法
引导探讨和交流,结合投影充分认识并总结元素符号的写法、读法和表示意义。
( 3).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适当讲解并举例
2.元素周期表
播放录像片段
投影展示“元素周期表出示探究的问题
(1)、下表中元素名称或元素符号有错误,请订正
(略)
(2)、从元素周期表上查找原子序数为7,10,12,16,1的元素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及相对原子质量,并指出它们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
本课小结
对各组的归纳进行评价
观看一段关于“不同国家人遇到别国语言表示的元素时产生困惑”的录象阅读课本的容, 并思考老师的讲解。
观看投影“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小组探究元素符号的写法
各组代表发言。
探究问题,各组代表发言,组内成员可补充
探究问题,各组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补充
阅读资料观看关于“甲、乙、丙3人用不同方法在超市里购物的录像”懂得科学家们经过探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将元素科学有序排列的重要性和意义。
认识“元素周期表”阅读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
分组完成“探究活动”,
当堂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的写法、读法
小组归纳
组代表发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通过分组活动,既培养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又使学生养成探究式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读法和写法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巩固元素符号的书写,进一步熟悉在元素周期表的查找方法
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作
业
1.记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2.完成配套练习相应试题及课后练习题。
板
书
设
计
《元素》第二课时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写法:
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例如 氖元素——Ne 氮元素——N
2.元素符号的读法——都读为“某元素”
3.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三.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的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共有7周期18个族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教
学
感
悟
十四中“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3——离子
授课时间
11月1日
设计者
严则峰
教授者
严则峰
学科
化学
授课班级
九年级1,2班
授课时数
2
课型
新授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情感目标
通过卡通画形象展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
重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的形成。
教学
难点
物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
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情景创设]
同学们,这里有从我们存在的宏观世界中截取下来的三副图片,你能从中找到你所熟悉的物质吗?
它们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展示]:
铁、水、食盐的结构图片
[引言]:
同分子和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本课题我们继续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构成物质的第三种粒子-——离子。
什么是离子,离子是怎样形成的?
要获得答案,我们还得从原子的内部构成谈起。
[提出问题]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一电子围绕氢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间里高速运动。
在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动画演示]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展示并讲述]
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饶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我们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层最多时有七层。
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分层运动,也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启发]
那么电子依据什么分层运动,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
到高中后我们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后继续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探究。
[讲述]
有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形象、简洁的图示表示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
[展示]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
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评价]
[讲述]:
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提出问题]
1、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它们的结构是否稳定?
2、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原子总是力求使自身的结构趋于或达到稳定结构。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通过何种方式可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有怎样的关系?
[适时评价引导]
[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
原子得失电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动画演示]:
Na+、Cl-、NaCl的形成。
[提出问题]:
对于离子你有了哪些认识?
[适时评价引导]
[讲述]: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谈话]:
通过以上学习,相信你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把你们特有的认识用图示表现出来吧!
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引导]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用粒子的眼光看物质与物质的变化,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刻更接近本质。
食盐是我们每天都要摄入的营养物质,当你面对食盐晶体时你会从哪些角度去认识食盐?
[动画展示]
[延伸拓展]
点燃条件下,镁带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这个反应在微观世界里是怎样发生的?
相信你会根据教材78页提供的镁、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课下探究出其中的奥秘。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1、完成镁带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的探究。
2、教材78页图表4-4分析:
【回答】找到的物质并描述其内部构成
[观察]动画
[回忆]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并交流
[猜想并交流]
[观察]核外电子的运动状况
[归纳]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观察体会]
初步建立核外电子排布的微观想象表象
[分析]
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观察与交流]
横向、纵向观察,发现规律并交流:
……,原子最外层最多排布8个电子(氦为2个)。
[分区域观察]
发现不同区域排列的元素类别,分类观察三类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
[讨论交流]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结构相对稳定。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易得电子。
[归纳总结]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应用分析]
1、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是否稳定?
2、通过什么方式可趋向相对稳定结构?
3、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的同时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交流、归纳]
[观察]
离子的形成与氯化钠的形成。
。
Na+Cl2→2NaCl的实验图片与微观过程卡通图片。
[交流]
NaCl形成的微观过程与微观构成。
从学生熟悉的,与生产、生活、生命紧密相关的物质出发引导学生将研究视角由宏观世界深入神奇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兴趣。
通过回忆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种类、带电情况、质量与体积大小情况,扫清建构离子的障碍。
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想象能力。
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建立微观想象表象。
利用留有余地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欲。
结合观察过的动画、图片,以及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领会原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体会化学微观构成之美。
培养学生观察与发现规律的能力与表达交流能力。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培养对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归纳总结归纳的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