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集结第四篇成谚歇.docx
- 文档编号:23202092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74
- 大小:82.69KB
语集结第四篇成谚歇.docx
《语集结第四篇成谚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集结第四篇成谚歇.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集结第四篇成谚歇
第四篇成语、谚语、歇后语
一、成语归类
1、按来源归类
⑴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鹏程万里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天衣无缝
火眼金睛牛郎织女补天浴日后羿射日鸡犬升天点石成金含沙射影
⑵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坐井观天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纪昌学射
班门弄斧刻舟求剑邯郸学步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郑人买履惊弓之鸟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买椟还珠塞翁失马愚公移山朝三暮四叶公好龙
⑶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笔画
成语
一画
一字千金(吕不韦·秦代)一饭千金(韩信·汉代)一马当先(黄忠·三国)
一去不返(荆轲·战国)一字之师(郑谷·唐代)一鸣惊人(齐威王·战国)
一诺千金(季布·汉代)一鼓作气(曹刿·春秋)一箭双雕(长孙晟·北朝)
一目十行(萧纲·南朝)一言九鼎(毛遂·战国)
二画
入木三分(王羲之·晋代)七步之才(曹植·三国)人面桃花(崔护·唐代)
入幕之宾(谢安·晋代)七擒七纵(诸葛亮·三国)九世之仇(齐襄公·东周)
人中之龙(宋纤·晋代)力不从心(班超·汉代)
三画
三顾茅庐(刘备·三国)才高八斗(曹植·三国)千金买笑(周幽王·西周)
三过其门而不入(大禹)大事不糊涂(吕端·宋代)大器晚成(崔林·汉代)
口若悬河(郭象·晋代)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韩信·汉代)
四画
毛遂自荐(毛遂·战国)风声鹤唳(苻坚·晋代)开诚布公(诸葛亮·三国)
天作之合(周文王·西周)斗酒学士(王绩·唐代)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晋代)
木人石心(夏统·晋代)匹夫有责(顾炎武·明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汉代)
韦编三绝(孔丘·春秋)犬马之诚(曹植·三国)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吕尚·西周)不耻下问(孔圉·春秋)手不释卷(吕蒙·三国)天衣无缝(郭翰·蜀国)
五画
四面楚歌(项羽·秦末)乐不思蜀(刘禅·三国)对牛弹琴(公明仪·汉代)
用兵如神(诸葛亮·三国)东山再起(谢安·晋代)对症下药(华佗·三国)
出将入相(李靖·唐代)东窗事发(秦桧·宋代)目不窥园(董仲舒·汉代)
出奇制胜(田单·战国)半途而废(乐羊子·魏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元景安·春秋)
六画
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老马识途(管仲·春秋)讳疾忌医(蔡桓公·战国)
老妪能解(白居易·唐代)老当益壮(马援·汉代)多多益善(韩信·汉代)
因势利导(孙膑·战国)如坐针毡(杜锡·晋代)百步穿杨(养由基·春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代)多行不义必自毙(共叔段·春秋)
七画
完璧归赵(蔺相如·战国)鸡鸣狗盗(孟尝君·战国)围魏救赵(孙膑·战国)
纸上谈兵(赵括·战国)投笔从戎(班超·汉代)运筹帷幄(张良·汉代)
弄假成真(孙权·三国)赤膊上阵(许褚·三国)初出茅庐(诸葛亮·三国)
抛砖引玉(常建·唐代)两袖清风(于谦·明代)
八画
图穷匕见(荆轲·战国)卧薪尝胆(勾践·春秋)单刀赴会(关羽·三国)
刮目相看(吕蒙·三国)拔山扛鼎(项羽·秦末)招降纳叛(刘邦·汉代)
金屋藏娇(刘彻·汉代)画龙点睛(张僧繇·南朝)枕戈待旦(刘琨·晋代)
瓮中捉鳖(李逵·宋代)其貌不扬(然明·春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汉代)
九画
退避三舍(重耳·战国)怒发冲冠(蔺相如·战国)指鹿为马(赵高·秦代)
背水一战(韩信·汉代)将功折罪(凌统·三国)草船借箭(诸葛亮·三国)
将计就计(曹操·三国)洛阳纸贵(丘思·晋代)草木皆兵(苻坚·晋代)
闻鸡起舞(祖逖·晋代)赴汤蹈火(晁错·汉代)南柯一梦(淳于芬·唐代)
前度刘郎(刘禹锡·唐代)按图索骥(孙阳·春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汉代)
十画
高山流水(俞伯牙·春秋)起死回生(扁鹊·战国)破釜沉舟(项羽·秦末)
胯下之辱(韩信·汉代)破镜重圆(徐德言·南朝)病入膏肓(晋景公·春秋)
请君入瓮(来俊臣·唐代)胸有成竹(刘与可·宋代)
十一画以上
孺子可教(张良·汉代)悬梁刺股(苏秦·战国)焚书坑儒(赢政·秦代)
梁上君子(陈寔·东汉)得陇望蜀(刘秀·汉代)望梅止渴(曹操·三国)
凿壁偷光(匡衡·晋代)数典忘祖(籍谈·晋代)梦笔生花(李白·唐代)
磨杵成针(李白·唐代)程门立雪(杨时·宋代)精忠报国(岳飞·宋代)
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三国)
成语小故事
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
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继承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继承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
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字的巨著,题名“吕氏春秋”。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
当时吕氏把这部书在秦国都城咸阳公布:
悬了赏格,说有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
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玑,不可多得。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髠(kūn)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王,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政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一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体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些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
“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
齐国有一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展翅飞翔,也不发出鸣叫,只是毫无目的地蜷缩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髡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君,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实在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地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
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酒色,而开始整顿国政。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对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对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加强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了齐国。
齐威王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地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凿壁偷光
西汉的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从小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把书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
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一线光亮来,他霍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
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
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出自《西京杂记》。
“凿壁偷光”这一成语就是从匡衡的事迹而来的。
它比喻刻苦勤学的精神。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礼仪,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
“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上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shì)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予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
“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
孔子回答: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虚心好学。
大器晚成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常掘开坟墓将人的尸骨暴露出来。
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
“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
”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
“才能大的人需要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魏书》。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也用作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底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镜,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
”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
“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给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
“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和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样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
“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巴,牙齿也保不住啊!
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
“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连声叹息,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多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唇亡齿寒”现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按图索骥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
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伯乐有个儿子,资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
他看到《相马经》上说:
“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着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
“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
这个故事出自于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按图索骥”现用以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
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上任了。
解狐到任后。
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
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
“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当上了法官后,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
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
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心存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
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
”
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去私》。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一定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涛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
“你已经学到了。
”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伯牙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当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时,樵夫说道:
“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伯牙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
“真好!
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
“知音!
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出自于《列子·汤问》。
“高山流水”现用来比喻知己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下秋东,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
“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
“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
这个故事出自于北宋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yún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后起之秀
东晋时,王忱(ché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崇。
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
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
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
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
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
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
“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回答说:
“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
“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过了几天,范宁把王忱的话转告了张玄,张玄觉得王忱确实与众不同,便穿戴整齐来王家拜望,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这个故事出自于〈晋书·王忱传〉。
“后起之秀”指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
2、按字数归类
⑴三字成语
绵里针下马威破天荒忘年交迷魂阵恶作剧登龙门黄粱梦莫须有
口头禅想当然抱佛脚杯中物安乐窝闭门羹东道主门外汉笑面虎
嗟来食鸿门宴逐客令无底洞马前卒父母官步后尘露马脚敲边鼓
⑵五字成语
千里送鹅毛日近长安远久旱逢甘雨疾风知劲草树倒猢狲散
更上一层楼无巧不成书欲速则不达行行出状元坐山观虎斗
操必胜之券十二道金牌十八般武艺一问三不知习惯成自然
苛政猛于虎功到自然成桃李满天下岁月不待人先下手为强
擒贼先擒王水火不相容大事不糊涂快刀斩乱麻后浪推前浪
⑶六字成语
一不做,二不休丁是丁,卯是卯亲者痛,仇者快眼中疗,肉中刺
言必信,行必果满招损,谦受益九牛二虎之力无所不用其极
求大同,存小异既来之,则安之不登大雅之堂过五关,斩六将
化干戈为玉帛杀鸡焉用牛刀此一时,彼一时吃一堑,长一智
迅雷不及掩耳远水不救近火胜不骄,败不馁冤有头,债有主
万变不离其宗百闻不如一见前怕狼,后怕虎有志者,事竟成
恭敬不如从命风马牛不相及
⑷七字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可忍,孰不可忍道不同,不相为谋人心不足,蛇吞象
听其言而观其行不到黄河心不死心有灵犀一点通解铃还需系铃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此地无银三百两行百里者半九十多行不义必自毙
牵一发而动全身冒天下之大不韪识时务者为俊杰清官难断家务事
赔了夫人又折兵山雨欲来风满楼饱汉不知饿汉饥打开天窗说亮话
浪子回头金不换醉翁之意不在酒胜败乃兵家常事不敢越雷池一步
⑸八字成语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死留名,雁过留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君子一言,快马一鞭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举足而立,侧目而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⑹九字成语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⑺十字成语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⑻十一字成语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⑼十二字成语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⑽十三字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集结 第四 篇成谚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