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新版.docx
- 文档编号:23200745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52.30KB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新版.docx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新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新版
燕昭王求士
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什么?
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古服道致士之法”指什么?
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
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
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文中郭隗讲了一个用五百金买千里马骨的故事,有何寓意?
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主用?
用了比喻。
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
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
其作用有二:
1.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
2.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试分析“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这段话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
其作用是:
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
1.“卑身厚币”-----“币”:
帛一类的丝织品,指礼物。
“厚币”:
丰厚的礼物。
这里指拿出丰厚的礼物。
2.“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师之”:
以之为师。
3.“隗且见事”------“见”:
被。
4.“诎指而事之”------“诎指”:
通“屈旨”。
卑躬屈节,委屈自己。
5.“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事”:
买。
6.“不能期年”-----不到一年。
“期年”:
一周年。
管晏列传
一、《管晏列传》所写的管仲和晏婴,在时间上相去百余年。
管仲生活豪奢,晏婴则十分简朴,两人并不相近,司马迁却用合传的形式写他们。
反复阅读课文,说说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管晏和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
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
司马迁有满腹经纶,却因无人之荐而没世受辱他希望有人知荐他,渴望自己能象管仲那样遇见鲍叔晏婴一样的人物,施展自己得抱负。
二、作者对管晏的评赞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赞扬管仲得荐于鲍叔而发挥个人才智,帮助桓公成就霸业,也赞扬晏婴正直果敢,知贤善荐而使齐国强大。
流露了司马迁对管晏的企慕和向往,也流露了自己品德高尚而遭祸害,才卓绝而毫无建树的满腔幽愤,还包含对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怨。
三、《管晏列传》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这段话体现了管仲的什么思想?
有何现实意义?
体现了治国思想。
“仓。
。
。
”强调经济发展,说明管仲认识到了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
上。
。
。
。
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
四。
。
。
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
以上二句体现了管仲的法治思想。
下。
。
。
。
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体现了观众的民本思想。
总体而论,这段话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实力,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
为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实施,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而能否在全社会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领导干部是否以身作则,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是问题的关键;否则人民群众守法遵法有抵触情绪,法律法规得不到真正的执行,国家制定的一切规划目标就将化为泡影,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就将处于危险之中。
而我们国家一切法律条令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就是“以民为本”。
四、《管晏列传》中引用了管仲的话: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这话是赞美鲍叔牙的,司马迁为什么要把它写进管仲的传中?
二点:
1。
为了哄托管仲大才不拘小节,大礼不辞小让的豁达气度,这段话起到了深入描写管仲性格才能的作用,2。
赞美鲍叔不嫉妒贤才而知人善荐的优秀品质,突出了知贤善荐的中心思想。
五、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说:
“管仲是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
。
。
岂管仲之谓乎?
”孔子为什么小看管仲?
司马迁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1。
孔子是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在“王道”衰微的情况下管仲不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实行霸道,这不符合孔子的政治思想,所以孔子小看管仲。
2.司马迁否定了孔子的观点。
他引用《孝经》里的话赞美管仲,认为管仲能对公“顺美去恶”,使齐国上下团结,国富兵强,称霸天下,功勋卓著。
六、注意下面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
认为他渺小2。
为公子纠死3。
始终好好对待他4。
告辞、辞别道歉5已经将
下,位置在低处。
之代词,代管仲6。
助词,无意。
用在提前宾语“管仲”和动词“谓”之间。
7。
贵,以。
。
。
为贵。
轻重,指物价高低。
8。
逃跑
又是一年芳草绿
一、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老舍是怎样的一个人?
试加以概括说明。
谦虚而自信,踏实而勤奋,不自以为是,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不拒绝批评,客观看待自己,和气友善待人,率真自然,达观乐观的个性形象。
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一开始说自己“悲观”?
这里是反语,“悲观”并不是真的悲观,而是指有自知之明不过分的狂妄自负,唯我独尊,目中无人。
3、文章中说“世界确是更‘文明’了,小孩也懂事懂得早了,可是我还是愿意大家傻一点”。
作者为什么愿意“大家傻一点”?
“傻一点”并不是真傻,而是指要单纯一点,不要过早地像成年人那样老成、世故。
四、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
1.寓庄于谐,构思巧妙。
本文是作者向读者展现自我个性、阐明自我的为人处事之作,在表露个人见解时,作者并未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将严肃的话题寓于谈笑之中,大谈笑中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其特有的人格魅力。
文章从作者的“悲观”写起到最后设想这篇文章也许会成为“史料”,始终贯穿着轻松诙谐的气氛,读来常常会使人忍俊不禁。
2.语言生动,风趣幽默。
文章集中体现出老舍创作的幽默艺术风格,而这种幽默风格又是通过多种语言手段来实现的,有时使用比喻手法,如称自己不过是“脸上平润一点的猴子”,自己写作的时候“仿佛是蒸馒头”等;有时使用对比手法,如将自己与高尔基对比,说文学“不如一尊高射炮,或一锅饭有用”等;有时使用反语,如写自己“悲观”、“无大志”等;有时使用歇后语,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等;有时使用生动形象的方言俗语,如“笑毛咕了”、“稀松”、“死不要鼻子”、“虎事”等。
多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使老舍作品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体现得尤不突出。
听听那冷雨
一、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主要表达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二、这篇散文在构思上有何独特之处?
自古以来写雨的诗文很多也有不少借秋雨写愁的作品。
而本文则是以“冷雨”来写春雨,不仅写了冷雨的可嗅、可观,而且更突出地写了冷雨的可听,从听觉上来表现作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种种复杂感受。
这在以往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构思的新颖还体现在叙述的角度上,作者没有采用一般文章通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而是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人物的情感流露仿佛一个个蒙太奇的镜头,使读者尽收眼底,一切都像读者自己发现的一般真切自然,并且,这种人称叙述方法能够使抒情主人公更好地融入景物、背景之中,人景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为相似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试分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大量使用重叠的手法,有的叠字,有的叠词,有的叠句;有的对偶重叠,有的排比重叠,有的则反复重叠。
名式上采用长句和短句结合的方式,短句少则二三字,长句则超过20个字,有的句子甚至中间不加标点有意形成长句,如“雨是阴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等。
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叠字叠句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为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
四、文中哪些地方时采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抒情表达效果的?
第4自然段通过“雨”与“rain”、“pluie”的对比,说明“雨”字视觉一的美感。
第6自然段通过溪头山与丹佛山的对比,表现中国山水所独有的诗的意境和韵味。
第13自然段通过20世纪70年代“公寓的时代”与过去时代、“没有音韵的雨季”与“瓦的音乐”的雨季对比,表现作者昔日熟悉的生活场景已荡然无存,而只能从历史的记忆中追寻的感伤。
最后两自然段通过白发者徒自“听那冷雨打在伞上”与一对年轻恋人在伞下“美丽的合作”对比,表现作者岁月无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无奈与感慨。
怀念萧珊
一、本文回忆了那些内容?
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作者回忆了与萧珊从相爱到结婚、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坎坷经历,尤其着重回忆了“文革”风暴袭来后夫妻的忧患与共、萧珊病情恶化时求医的艰难、作者如焚的忧心和两人最后“痛苦又感幸福”的短暂厮守,行文坦诚自然,曲尽缠绵,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深沉的悲痛、愤怒的控诉和因妻子受自己连累而生病直至去世的自责与歉疚。
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萧珊逝世六周年纪念日引出对萧珊的怀念,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萧珊去世后几天,就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但由于那时还处在“文革”之中,写不出来。
现在想说的话就可以说出来了。
先回忆向萧珊遗体告别的情景,引出她遭受迫害致死的原因,然后具体展开对她“文革”中所受折磨的回忆。
第二部分继续回忆萧珊在“文革”中度过的艰难岁月。
“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生命之火逐渐熄灭”,着重回忆萧珊生病后的生活。
第三部分着重回忆萧珊病重直至去世一段时间的生活。
第四部分照应开头,并围绕对萧珊的总评价展开回忆。
从两人的相识一直写到她的最后。
二、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萧珊怎样的感情?
各是通过哪些文字表现出来的?
表面上看仅仅是怀念萧珊,但实际上既有对爱妻萧珊的深切怀念,又有对萧珊去世的深沉的悲痛,还有对因萧珊受自己连累而折磨直至得病死亡的深深自责与歉疚。
三、本文开头说:
“在五十年前我就有。
。
。
却写不出一句话。
”这是为什么?
文章一开头就说,萧珊被火化后两三天就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的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
。
。
。
。
。
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
思想好像冻结了一样。
”这点明了萧珊去世的特殊岁月——“文革”期间。
那时,作者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自由,甚至说加自己的思想感情都不敢有了。
巴金说:
“五十年代我不会写《随想录》,六十年代我写不出它们,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从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应当像人一样自己的脑子思考。
”文中提到,作者当时“经常去龙华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去参加给别人戴上反革命帽子的大会”,还提到“干校”、“四清”运动、“工作组”、“造反派”等等带有时代特点的词语,不断向人们提示着悲剧发生的特殊时代、悲剧的典型意义,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四、请通过本文内容概括一下萧珊的个性特征?
贤妻良母,心地善良,有才华,爱好文学,懂翻译,但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勇气。
都江堰
一、本文四节各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
将都江堰与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伟大工程长城作对比,从几个方面阐释了都江堰胜过长城之处。
第二部分:
以先抑后扬的手法重点描绘了都江堰水流的壮丽景观。
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最初自己对都江堰的看法;第二层:
主要从流水声音的角度写都江堰;第三层主要从水流的角度写都江堰。
第三部分:
高度评价和赞扬了为民造福的李冰。
第四部分:
先写横江索桥,反衬都江堰对自然伟力的驯服,再写二王庙和傩戏中的李冰形象,赞颂其为民造福的功绩。
二、本文与一般游记相比有哪些不同?
本文与一般游记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巨细无遗地记述游踪和自然景色,也不是就所写景物作一般的空泛的议论或抒发一些“小体会”、“小感触”,而是立足于新的时代高度,用现代目光重新观照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思辨与评说,得出富于启迪性的结论,比一般游记显得深刻而厚重。
三、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的?
意义是什么?
从三个方面对比:
一是时间上,都江堰比长城早;二是功用上,“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三是文化内涵上,“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有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这些对比的意义在于揭示了都江堰造福于民的伟大功用,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李冰父子的科学素质、智慧和精魂。
四、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如比喻“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显示了长城意义作用的僵化和都江堰的富有活力和生命力,它仍能为民造福。
都江堰“像一位绝不。
。
。
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赞美都江堰默默地世世代代地为人民造福。
都江堰的流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显示了流水的顽强坚韧,拟人如都江堰的流水“立即乖乖地转身疑改向”,写出了都江堰的作用。
“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写出了流水的巨大力量和声响。
都江堰“还在指挥水流。
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呦喝志、劝诫声、慰抚志,声声入耳”,写出了都江堰的巨大力量和作用。
“长锸”与金杖玉玺“论辩,则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一、本文对于读书持何种态度?
你对读书的重要性是怎么看的?
作者认为,书能使人“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二、归纳书中所介绍的读书方法。
读书要注意泛读与精读的结合,“若读书面窄。
。
全在于精读”;“对于喜欢的书不妨多读,“第一遍。
。
。
第二遍。
。
。
;第三遍。
。
。
”对于大家的作品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只能继承,不能重复”,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
”
三、作者认为:
“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
。
。
全在于精读。
”谈谈你对泛读与精读之间关系的认识。
泛读强调对知识广泛的吸收,精读注重对知识的精深理解。
两者对于读书来说,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精读应以泛读为基础,否则便无所谓精;而泛读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有重心或重点,否则学到的知识便如一盘散沙,难有收益。
只有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两种方法相互促进,才能取得更好的读书效果。
四、“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下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对名家大师的作品应当很好的学习借鉴,但却不能完全拜倒在名家大师的肢下。
如果盲目崇拜,对名家大师的任何作品任何言论都亦步亦趋、照搬模仿,就会推动自我,难有创新。
这种做即使有所得益,也是得不偿失的。
五、谈谈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第一在结构上本章自始自终扣住“读书”来写,先是由回忆小时和小妹一起读书的经历引出话题,接着来谈读书的重要,勉励小妹要看重读书,多多读书继而介绍读书的方法,最后以赠书乞妹快活作结,中心突出,构思极为精巧。
善于运用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文章在叙事中娓娓道出扣住早年读书生活的艰难,借生日赠书来表露兄妹深情,以读书的经验之谈来对小妹寄予殷切期望,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情真意切,又颇为见的。
议论精辟,给人以启示。
子产论尹何为邑
一、结合注释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的子皮和子产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
子产态度肯切,见识卓越,劝说委婉得体,说理生动深入,体现了一个优秀谋略者的风范。
子皮不但虚心接受了了产的劝告,而且由此更加信任重用子产,从善如流,表现出一个政治家良好的心理和行为素质。
2.子产反对伊何做首长的理由是什么?
主要是他认为尹何缺乏政治经验
3.子皮为什么要让伊何做自己封地的首长?
他这样做合适吗?
在他看来,尹何老实忠诚,不会做对不起自己的事,所以愿意把权力交给他。
是一种狭隘的用人观念。
这种用人观念只考虑了个人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社会和长远利益,结果往往是既让社会和集体利益受损失,又让自己受损失,还可能像子产所说的那样害了对方。
二、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用人问题的看法。
两个方面。
从用人者角度讲,要任人为贤,不要任人为亲;从被用者角度讲,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要强求自己力所不及的事,否则既伤害了集体事业,又伤害了扶持自己的人还让自己痛苦或受到伤害。
三、子产是怎样说服子皮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先委婉反对,在表示了坚决反对之后,紧接着便进行了明白、透彻、生动流畅的阐述分析,态度诚恳,道理深刻,让人不得不接受他的意见。
四、注意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
1.老实,这个意思在今天已很少使用。
2.连词,表示“往”、“学”两个动词之间的顺从关系
3.厌,同压,压住。
焉,与此,在这里在那里
4.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子,对的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
5.抑,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
所,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
。
。
的人”、“。
。
。
的事”、“。
。
。
的地方”等;谓,认为;所谓,“认为。
。
。
的。
。
。
”,与今天的“所谓”含义有所不同。
6.因此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谏逐客书
一、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因为秦王下了逐客令,而李斯正在被逐之列,所以李斯写了这个奏章,来分析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性。
正是他的这个奏章,让秦始皇取消了逐客令。
并派人从骊邑追回了回家途中的李斯。
二、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李斯为何在文章中独独以穆公、孝公、惠公、昭王为例来说明用客的重要性?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穆公等四国君在秦国历史上政绩最大,而且都是因为用客而取得成就的。
1.本文在选上的特点:
针对秦王爱好选材。
秦王欲称霸,敬重英明之主,所以李斯便选了秦国四位明主及历史上的五帝三王;秦王喜欢珍宝、美女、音乐,李斯便广造天下之宝入文,而将其与“客”这一最大宝物相对比,以使秦王能明是非。
2.注意选哲理性强的材料。
如地广粟多、国大人众、得物轻人等。
三、李斯为什么要对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等进行铺张描写?
一是为了与秦王逐客形成鲜明对比,使秦王明白逐客做法的错误。
二是想借这种对照向秦王说明,秦王重物而轻人,玩物丧志,不是称霸天下所为,以警示秦王。
四、作者用“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作比喻来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五、本文有很强的说服力,它主要来自哪里?
一是论据充足有力,几乎全是摆事实讲道理,不空发议论;二是大量运用排比、铺陈、比喻、对偶等手法,气势贯通,咄咄逼人
六、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副词推辞不受活用为动词
2.动词,使。
。
。
来
3.像蚕一样吞食
4.赶走
5.以。
。
。
为宝
驳《复仇议》
一、作者写作此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子昂认为对徐远庆应“置之以刑,然后旌闾墓,可也。
”而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对此颇为不满,随作文对陈子昂的建议进行驳斥,以是成《驳复仇议》
二、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驳论方法?
反驳论点
三、文中反驳的对方论点是什么?
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的?
本文全力反驳陈子昂在《复仇议中状》主张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见解。
首先,作者从“礼”与“刑”都是“防乱”的根本功能出发。
指出“旌与诛得而并焉”,否则不仅会导致刑法的滥用,而且败坏了礼治秩序,直至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与行为规范的混乱。
其次,作者推究元庆之父案的曲直端始,指出假如元庆父并非因触犯国家的刑法获罪而是赵师韫为了私怨而错判,那么元庆之复仇是“守礼义”又何罪之有?
否则,元庆父死于法而非吏,杀之,乃正邦点,又何而旌之?
最后作者对陈氏的“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观点进行辩驳,指出他这种认识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对“礼”的本质的糊涂理解,然后引经据典,进行辩解,进而得出元庆复仇是“服孝死义”,是“达理而闻道者”。
四、作者对礼与法的关系是怎样看待的?
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认为,“礼”与“刑”、礼与法应该是统一的,而不应将其对立起来。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同州下邽县有徐元庆这样一个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
他最终能够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捆缚自身,投案自首。
2.它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采取的手段则不同。
因此,表彰与诛杀是不能够同时并行的。
3.当初假使能调查、审定这个案情的真伪,研究、确定它的是非,推究案子的发端,进而追查原因,那么,这个案子对刑和礼的运用就露出了明确的区别。
4.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如果各爱其亲人,为亲人而相互仇杀,这种混乱由谁来制止呢?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反驳了什么观点?
提出了什么论点?
反驳的观点:
“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
提出的观点:
符合礼的复仇是孝与义的表现,表彰这种行为不会引起“亲亲相仇”的现象。
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据?
引经据典,使用经典言论为论据
3.这段文字属于什么论证类型?
其反驳的着眼点是什么?
驳论;反驳论点
留侯论
一、这篇史论的论点是什么?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互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二、举例说明这篇史论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本文总体上运用了立论与驳论结合的方法,主要是立论,说明天下之大勇者必“忍”的道理,在立论中又穿插了驳论,批驳了认为圯上老人授书张良怪诞之说,提出圯上老人授书张良“其意不在书”的独到见解。
在立论中,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如“匹夫”之勇与天下之“大勇”的对比、项籍不能忍与高祖能忍的对比,以及列举郑伯、勾践史事来说明“忍”者才能成“大谋”的道理等
三、史论在写人物上与人物传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一般的人物传记要对人物的籍贯身世、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历史功过等做具体全面的介绍,而史论则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记述,而主要是抓住人物的某方面特点,围绕着某一中心议题加以论述,表明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见解或看法。
四、张良之所以能够辅佐刘邦灭秦建汉成就功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结合本文中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谈谈你对该问题的看法。
张良之所以在历史上取得重要成就,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方面的原因,同时和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也是分不开的。
因而,仅将张良成功的原因归之于圯上老人的授书未免过于简单化,而本文然不乏精彩之处,将张良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一个“忍”字也显然有失片面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一个普通的人被污辱了,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称不上所谓的勇敢
2.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自己的生命应该珍惜,而不值得为盗贼去死。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因此,以倨傲无礼的态度挫其过于刚勇急躁之气,他若能有所忍耐,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事。
4.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名之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没有平生和交情,突然在草野之间相遇却命令他做仆妾所干的贱事,而他却感到很自然毫不见怪,这一定是秦始皇不使他受惊,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啊
5.太史公以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太史公曾发出疑问:
原以为子房是个魁梧奇伟的人,然而发现其相貌却宛如媳妇姑娘一样,认为和他的胸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语文 课后 答案 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