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以后的其它主要新设计风格.docx
- 文档编号:2319579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76.32KB
现代主义以后的其它主要新设计风格.docx
《现代主义以后的其它主要新设计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主义以后的其它主要新设计风格.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主义以后的其它主要新设计风格
现代主义以后的其它主要新设计风格
现代主义以后的其它主要新设计风格
现代主义之后发展出非常多的新设计风格,基本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调整、补充、改良和发展。
而这些设计基本上都是基于形式主义的探索,采用的方式也都基本与装饰主义分不开,比如一度风行的后现代主义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除了采用装饰主义来重新诊注设计之外,还有一些设计家从其它方面来企图发展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比较典型的两个例子是解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下面就这两个比较重要的运动作一简单介绍。
l)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因此,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从哲学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奎斯·德里达(Jaoques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80年代以来的事情。
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又一方面被某些设计家们厌恶,或者另一方面被商业主义滥用,因此没有力、法对控制设计30、40年之久的现代主义一国际主义起到取而代之的作用时,作为一种后现代时期的设计探索形式之一而产生的。
在建筑上最先开始,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柏纳德·楚米(BernardTschumi)、彼德·埃森曼(PeterEisenmen)、扎哈·哈迪特(ZahaHadit)、丹尼·雷柏斯金(DanielLibeskind)、库柏·辛门布劳(CoopHinunelblau)等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弗兰克·盖里。
从字意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是指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标准与原则。
因此,如果要对解构主义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其实应该是从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或者现代主义的具体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有一个研究开始。
和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与认识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对于现代主义的真正了解和透彻认识,是没有可能对解构主义有真正了解的。
美国艺术评论家里查·赫兹曾经对我说:
如果要谈后现代主义,可能要花2/3的时间来谈现代主义。
对于解构主义的认识,其实也是这个问题,也具有同样的接触和了解方式。
乔治·格鲁斯柏格在他的《解构主义·导论》一文中说:
解构主义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个符号,它不过是一个激进的方面,目的是发现,是对于我们自身的发现。
从实质来讲,解构主义虽然一时先声夺人,特别在设计学院、建筑学院的学生、研究生当中非常热门,但是,它却从来没有能够好像1920年代俄国的结构主义、1918-1928年的荷兰风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那样成为一个运动的根源,更没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那种控制世界设计几十年之久的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它依然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学究味的尝试,一种小范围的试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特点。
解构主义的哲学根源比较复杂,它的奠基人是德里达。
贾奎斯·德里达1930年生于北非的阿尔及尔,在法国学习哲学,毕业以后在巴黎的高等师范学院(theEcoleNormalesuperiuereinParis)教哲学,以后也曾经在不少的美国大学教书,其中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UCIrvin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
德里达最早在法国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是在1967年前后通过他出版的几本书和发表的文章,当时他发表作品中比较重要的有下列几本:
《现象的声音》、《区别的理论》(LecritureetlaDirference,1967)、《语法学》。
1973年他出版了英文著作《演说与现象》(SpeechandPhenomenon),1978年出版了另外一本英文著作《写作与差异》(wrigingandDifference),1974年出版了新作品《语法理论学》,与此同时,他还出版了几本法文的重要
象还包括历史学家法考特(Foucallt)和心理学家拉堪(LaCan)。
但是,他对于萨特和巴特斯却比较客气。
他的批判方法其实就是解构主义的方法:
从批判对象的理论当中抽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对它进行解剖、批判、分析,通过自己的意识而建立对于事物真理的认知。
从哲学角度来讲,德里达的理论主要是从对埃德蒙·哈塞尔(EdmundHusserl)的不断批判中形成的。
德里达对于语言学中的结构派(或称结构主义-struoturalism)非常反感,他企图找到人存在的“积极真理”,而他认为这种真理的认识,只能通过人自己的意识本身来达到。
他认为,结构派对于语言组成部分关系的研究,或者以此类推,任何企图通过结构组成部分个体研究而达到整体认识的努力,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个体部件本身就具有本身的含义,而如果将目的放在个体研究会达到整体认识的基础上,结果首先是把个体的、组成部分的本身含义耗竭了,没有个体的意义,也就没有可能找到真理。
他否认任何的科学,他用另外一个词来称scientificity,他认为科学是没有可能解释人类存在的状况,也没有可能解释世界。
他认为哲学本身也处在危机之中。
因此,对于解构主义的认识,必须要从解构主义的反对和攻击对象-结构主义开始。
所谓的结构主义,对于德里达来说,是语言学上的理论,这个词是萨苏尔1906-1911年之间在日内瓦大学讲学时提出的。
萨苏尔本人井没有著作,他的理论是在他去世之后,别人把他的讲课集中起来,于1915年出版的《语言学通论》体现出的。
他毕生努力把语言学归纳于符号理论,并且称之为“语言符号学”,他认为语言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社会符号,或者社会赖以沟通的信息方式,这个符号,或者称为信号,英文是sign。
语言符号是人类为了把自己的观念、意念、想法传达给他人的工具和手段,而传达的方式是符号,对于他来说,中心是符号,既然语言的符号(文字)可以传达观念,那么其它符号也可以起到同样作用,比如商标等等。
他研究的核心是对于符号的传达功能的研究,每一个字是一个独立的符号,这些符号必须要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才组成意义,因此,组成的结构一语法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萨苏尔的继承人,如克劳德·列维一斯特劳斯等人,把注意力集中到结构一语法上。
列维一斯特劳斯于70年代在法国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任教授,撰写了《结构人类学》等著作,深人研究语言于人类社会的传达与沟通关系,他认为所谓的结构,是由两种因素组成的:
关系和区别。
德里达所攻击的对象,恰恰是列维一斯特劳斯的这种理论。
他认为斯特劳斯的理论“毫无生气”。
早在70年代,已经有一些学者攻击斯特劳斯理论,他们被称为“后结构主义”,德里达也是这个派别的成员之一,但是他继续发展自己的体系,最后形成了所谓的“解构主义”理论,独树一帜,影响颇大。
他的理论中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的含义已经足够反映真理,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加重要,更加能够反映出人类存在的真理。
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所有著作之中。
对于设计、建筑界来说,德里达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比较适时的选择。
单调的国际主义、现代主义垄断设计风格几十年之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厌倦。
因此,产生了以装饰为中心、历史主义为借鉴手段、折衷主义为方法的后现代主义,首先出自建筑,很快影响到工业产品、平面设计等等方面。
但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现代主义的结构,加上历史的装饰风格粉饰,利用折衷主义的方法使之扑朔迷离的,本身并没有很深的理论基础。
所谓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更多是强调个人的权威性,而反对现代主义对权威的崇尚,并不太注重设计的哲学基础。
从视觉上来讲,历史主义本身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折衷主义采用装饰风格更加使知识分子感到迷失、抵触、厌恶,商业主义很快就使现代主义看来变成廉价风格的同义词,因此,后现代主义兴盛了不长的时间,很快就衰颓了。
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的解构主义哲学,却被少数设计师认同,认为是具有强烈个性的新哲学理论而采用,最早出现在弗兰克·盖里的建筑设计作品之中。
盖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盖里生于加拿大多伦多,1947年,他17岁,随家人移居到洛杉矶,从此定居加利福利亚。
他住在洛杉矶海滨城市圣塔摩尼卡(SantaMoniCa),不但住房是自己设计的,而且在那个城市设计了大量的建筑。
他在南加州大学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接着在哈佛大学攻读城市规划,取得硕士学位,之后开始漫长的建筑设计生涯,他的作品遍布欧美。
1962年他成立了盖里建筑事务所,开始逐步采用解构主义的哲学观点,把它融人到自己的建筑之中。
他的作品反映出对于现代主义总体性的怀疑,对于整体性的否定,对于部件个体的兴趣,是在后现代时期异军突起的一个新的探索。
他的近期作品特别引起世界设计界广泛的兴趣,比如他设计的在巴黎的《美国中心》(AmericancenterParis,1955,1991-1993)、瑞士巴塞尔的维斯塔公司总部(1992-1993)、洛杉矶的迪斯尼音乐中心(waktDusbetCibcertHall,LosAreies,1988,1922-1996)、巴塞罗那的奥林匹亚村(vila01impica,Barcelone,1989,1991-1992)、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博物馆(1991-1993)等等,都具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成为评论界讨论的中心之一。
1986年明尼苏达的沃尔克艺术中心为他举办了回顾展,之后,他的回顾展在美国各地巡回展出,其高潮是在纽约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展出。
1989年获得建筑界最年他获得日本的建筑帝国大奖(thelmperialeAwardinArchitecture),其它各种重要的奖项难以一一列举。
他同时在哈佛大学长期担任客座教授。
盖里的设计基本是采用了解构的方式,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采用解构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他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干建筑本身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干部件的充分表达。
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但是这种破碎本身却是一种新的形式,是解析了以后的结构。
他对于空间本身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设计的所谓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从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形式感。
盖里的设计代表了解构主义的精神精华。
但是,也同时产生许多不同的看法。
他在洛杉矶市中心设计的迪斯尼音乐中心的模型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以后,报社收到大量反对的意见,读者认为这座庞大的、破碎不堪的建筑好像“一堆打湿的扑克牌”,认为这座建筑破坏了市中心的气氛和环境。
虽然这座建筑到1996年还在施工中,但是批评与赞美的意见已经非常多,争议激烈,反映了社会对于前卫设计的保守态度。
另外一个重要的解构主义设计家是彼得·艾什曼(PeterEISonman)。
艾什曼是一个学者,他生干1932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争议的设计家之一。
他曾经是非常前卫的纽约建筑集团“纽约五人”(NewYorkFive)成员之一,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建筑教学和写作、研究,从时间上看,他从事研究的时间大大多于他从事建筑设计的时间。
他对干解构主义的哲学,对于德里达的哲学和语言学有很深的兴趣和研究,因而逐步认识到:
必须以建筑来表达自己的设计立场,而不能仅仅依靠著作和教学。
1982年到1989年,他精心完成了重要的建筑设计项目一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克斯奈视觉艺术中心(1982-89)。
这座建筑充满了解构主义的特点,在设计时,他同时运用物理学的某些原理,形成一个具有高度理论支持的建筑,用来与传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对抗。
虽然他也时常运用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的格式结构,但是,大部分的部件却是解构的,总体的风格是非一般几何式的、复杂的。
他的哥伦布市会议中心(GreaterComubusConventionCenter,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主义 以后 其它 主要 设计 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