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安国人道与和平孙子兵法道德资源对现代世界文明的价值.docx
- 文档编号:2319051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72KB
走向安国人道与和平孙子兵法道德资源对现代世界文明的价值.docx
《走向安国人道与和平孙子兵法道德资源对现代世界文明的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安国人道与和平孙子兵法道德资源对现代世界文明的价值.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向安国人道与和平孙子兵法道德资源对现代世界文明的价值
走向安国、人道与和平——《孙子兵法》道德资源对现代世界文明的价值
中华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初萌于炎黄氏族的融合,文明奠基于孙武。
《孙子兵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价值,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
从现代世界文明进步的总趋势的视角来看,开发《孙子兵法》道德资源的价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国防安国战略的时代昭示
“安国”是《孙子兵法》的伦理大旨。
“五事七计”是其安国之大经。
欲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养兵用战,孙子在其兵法首篇首句即指出:
“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与《管子》的“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是一脉相承的。
“兵”是“安国”的手段;“安国”是“兵”之目的,是最终的价值目标。
所以,“安国”之日,也就是军人价值实现之时;“安国”是衡量军人价值的最高原则和最终标准。
那么,如何运用“兵”之手段实现“安国”之目的呢?
孙子的“五事七计”说提出了一个大国防安国战略的思路。
所谓“庙算”,就是要求战争的指导者把“五事七计”作为一个系统和整体,进而对“己”“彼”双方进行充分的理性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作到“知彼知己”,而后才能确定战与不战。
可见,战与不战,出于“安国”;多胜少胜,定于对“五事七计”的“庙算”。
但是,“五事七计”作为“庙算”的主要内容,它首先是客观的,是存在的事实。
因为只有作为这样的事实存在,才能进入“庙算”的视野,成为“庙算”的对象,进而对其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由此可见,创造出优于“彼”方的“五事七计”的客观存在,是赢得兵争之“胜”、从而实现“安国”的基本保障。
军事力量既是综合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以综合国力为基础。
孙子“五事七计”的“庙算”,实质上是对综合国力的估量。
“五事七计”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人才、民意、天时、地利等诸多因素。
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
即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
因此要安邦定国,就要重视物质力和精神力的开发、建设和积累,创造出走在时代前列的综合国力;否则,综合国力落后就会被动挨打。
孙子“五事七计”的“庙算”说揭示了一条具有现代价值意义的“安国”之道:
这就是把国家的综合国力搞上去。
由于这一安国之道超越了狭义上的军事安国观念,所以可称之为大国防安国主义。
大国防安国主义的道德内涵,即是大国防爱国主义,它所蕴含的现代价值意义就是: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安国”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为提高综合国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个欲立于不败之地的国家和民族,就应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之都处于时代的领先地位。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激烈竞争的世界。
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致力于发展本国本民族的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
但是,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多极化发展趋势,使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发展被限定在一体化的范围内,而且越来越受到一体化的制约。
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一体化的范围内发展自身,就必然要为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和牺牲,不管它是否愿意这样做或者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都是无所谓的。
企图靠抢占、牺牲别国的经济发展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是注定要受到惩罚的。
因为它国的稳定、发展无疑是本国稳定、发展的一个条件。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理应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更多的贡献和牺牲,否则它的发展就要受到限制。
总之,当代的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在激烈的世界竞争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实现的,只有顺应“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时代潮流,才能更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从而达到“安国”之目的。
从精神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安国”支柱。
当代世界又是一个多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激荡的世界。
如果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不能在碰撞、激荡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即使经济搞上去了,也难免要在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被打败。
经济的、军事的侵略会威胁一个国家的安全,精神文化上的侵略也会威胁一个国家的安全,甚至比经济的军事的侵略更危险。
所以,坚持大国防爱国主义战略,就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筑牢民族的精神防线,防止精神侵略,抵制精神污染,在开放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民族精神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此举应当成为大国防安国方略的重要内容。
军事领域往往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激烈最敏感的领域。
欲“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军事斗争。
孙子的“兵者,国之大事”说,在当代仍然具有普遍的真理意义和价值意义。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界。
新的科技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高科技正广泛渗透于战斗力诸要素之中,对战斗力的生成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而且引发了军事领域一系列惊涛拍岸的革命性变化。
因此,抢占军事高科技的制高点,成为国际军事斗争的最高手段。
如果说军事斗争是“安国”之大事,那么,发展军事高新技术,则是“安国”之大事中的重中之重。
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大大加重战争带来的灾难。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所谓的“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意在说明“利”与“危”是相伴而生的。
为争利而穷兵黩武,最终导致自身灭亡的国家与民族,在世界史上并不少见。
中华武德文化史上有两句古语,一是“忘战必危”,二是“好战必亡”。
尤其是在环球相对“变小”、战争的破坏力愈来愈大的当今世界,“安国”与安国际社会融为一体,安己之国与安人之国相辅相成,国际社会的安全度以每个国家的安全系数为条件。
因此,孙子“军争为危”命题的真理性,越来越具有普遍的、现实的意义,应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应当看到,在高技术战争的烽火台上,一只蝴蝶煽动起来的火星,有可能引发全球性的灾难;但是,完全可以预见,灭亡的首先是它自己。
当代中国的军事“安国”之策,就是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因此,适应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化,重视“科技强军”,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则是实现“安国”的重要保证。
同时,也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更多贡献在道义上的责任和使命。
二、朴素人道主义的合理内核
我曾经在拙文《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研究》[1]中说:
从军事伦理文化的视角来看,《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一部军事仁学,朴素的军事人道主义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而“惟人是保”——一个朴素人道主义的命题,则是《孙子兵法》“军事仁学”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含着“以人为本”的伦理精义。
孙子的朴素军事人道主义,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伦理精义,而且揭示了人道主义的一般内涵和本质特征,对全人类的人道主义建设都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至今仍闪烁着时代的伦理光辉。
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孙子军事人道主义的合理内核会越来越被更多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所认同。
孙子朴素军事人道主义现代价值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集体权利的意义上体现人道精神。
重视集体性的人权,把国家、人民的生存权放在人权的首位,重视集体的价值,重视作为集体性的生存权利的实现和保护,是《孙子兵法》军事人道主义最重要的合理内核,其伦理精神主要有二:
首先,从本国的集体性的人道关怀出发重视军人的价值,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生死存亡问题放在养兵用战的首位。
《孙子兵法》所谓的“兵者,国之大事也”,意在强调,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是第一位的;而“兵者”则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歌颂军人曰: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系于一身之戎装。
所以.在战争和战争的根源依然存在的条件下,重视军队建设,无疑具有最高、最现实的人权、人道意义。
其次,《孙子兵法》不仅重视对本国集体性的军事人道主义关怀,而且更具有人道意义的是出于对他国、他城等集体性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关注着敌国、他国的生存权利,以期将军事人道主义关怀倡扬到最高的理想境界。
如《兵法》中指出: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谋攻篇》)此“五全”即是出于“全”他人之国的具有集体意义的人道主义关怀。
总之,《孙子兵法》的“国之大事”和“五全”之说,是以维护和尊重集体的生存权利为基础的,它蕴含着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道主义伦理原则,即:
彻底的人道主义没有国界;集体性的人道关怀高于一切。
这是《孙子兵法》朴素军事人道主义中最具有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文化精义和现代价值的思想,是当今世界人道主义与人权思潮中很值得借鉴,吸收和融合为时代潮流的重要源泉之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具有最终的目的意义。
但是,要实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首先重视集体的生存和发展。
因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但是,如果不首先把手段作为目的去实现,目的就无法实现。
《孙子兵法》所渭的“五全”之说。
其“为上”的判断标准即明确揭示了,整体性的生存权不仅高于战争胜负的功利价值,而且高于个体的生存权。
这一伦理精神的时代启示即是:
集体性人权绝对高于个体性人权,整体性的大仁大义的人道关怀绝对高于个体的人道需要;实现二者在集体“为亡”原则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应是科学人道主义的重要内容和特征。
所以,当我们强调个人的权利、尊严、价值时,就应当把集体的尊严、权利、价值放在第一位。
同理,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要享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得到人道的关怀,那么首先就应当重视国家和民族的权利。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就是把“三权”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且把族权放在第一位。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权利的实现,正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华民族族权的实现为前提的。
很显然,没有国家、民族和集体作保障的个人,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人道主义关怀的。
所以,当我们讲到人权时,科学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告诉我们,应当在集体性人权状况的前提下来认识个人的人权;并且应当把集体性人权状况作为衡量人道主义文明程度的首要尺度。
《孙子兵法》把集体性的人道关怀放在至上(即“为上”)地位的思想,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人道主义的伦理关怀。
这就是,当一个国家有必要把自身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向国际社会辐射时,首先应从对方的集体性的人道需要出发,尊重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尊重其荣誉、尊严和价值观,把人道关怀优先施于这个国家、民族的整体,只是在不影响集体性人道关怀的前提下,尽其所能地帮助、支持和满足个人的人道需要。
《孙子兵法》的另一可贵之处,就是提出了“上下同欲”的思想。
所谓“上下同欲”,从本质上说,应是以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为前提的。
但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和统治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利益上的差异、矛盾和冲突,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上下同欲”,是不容易的。
不过,这并不是说没有可能性。
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般说来有以下三种情形:
一是当外敌入侵、国家和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爱国主义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二是让人民群众讲话,吸收其合理的成份,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三是让人民群众能够生存下去和安居乐业。
总之,要实现“上下同欲”,就要从整体性、广泛性的意义上对人民群众实行人道主义的关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孙子兵法》的“上下同欲”说,蕴含着朴素的民族、民主、民权和民生观念,这同样是具有整体性意义的人道主义关怀。
2、重视人的权利,一切从人的生存和发展出发,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和最终的目的
孙子军事人道主义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之,这就是“唯人是保”(《地形篇》)。
所谓“唯人是保”,就是把保护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走向 安国 人道 和平 孙子兵法 道德 资源 现代 世界 文明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