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童趣B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3188603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1.44KB
七年级语文上册 童趣B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童趣B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童趣B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B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B)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
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
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
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
参阅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
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
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
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
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
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
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
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
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
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
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
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
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
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
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
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
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
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
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
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01课忆读书课文全解语文版
第一单元
1、忆读书(冰心)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风筝(鲁迅)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 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7、*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8、*“两弹”元勋邓稼先(顾迈南)
口语交际——采访任课老师 写字——写一个人
综合性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
第三单元
9、春(朱自清) 10、*济南的冬天(老舍)
11、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 12、*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口语交际——说家乡 写作——描写景物
综合性学习——调查社会用字情况
第四单元
13、空城计(罗贯中) 14、*美猴王(吴承恩)
15、心声(黄蓓佳) 16、*勇气(狄斯尼)
口语交际——说特征,猜同学 写作——写童年的故事
写字——行楷字的笔画组合
第五单元
17、犟龟(米切尔•恩德) 18、小溪流的歌(严文井)
19、*基因畅想(漆孝诗) 20、*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坎斯•彼勒)
口语交际——讲故事,评故事 写作——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
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22、《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 期行 乘船
23、*伤仲永(王安石) 24、木兰诗
25、*诗五首
回乡偶书(贺知章) 夜雨寄北(李商隐)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口语交际——交谈学习体会 写作——改写《木兰诗》
第七单元
26、卖油翁(欧阳修) 27、三峡(郦道元)
28、*古文二则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 戴震难师(段玉裁)
29、*陌上桑
30、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江南春(杜牧) 登飞来峰(王安石)
望岳(杜甫) 观沧海(曹操)
口语交际——古诗文朗诵 写作——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附录一:
名著引读
(一) 附录二:
汉字的形体 附录三:
常用标点符号用法
1.忆读书
这是一篇书写读书乐趣的回忆性散文。
全文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
学习这篇课文,要学会联系自己平时读书的实际,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
我们还应——
1.在不断的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文中涉及名著较多,可排出时间表,有计划地进行阅读。
3.同学之间可于课下互相交流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点滴体会。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xx),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时,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等问题的小说。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是她最早的小说。
1921年,冰心接连出版了《繁星》、《春水》两个诗集,并参加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观点。
后赴美留学,专攻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南归》、《往事》、《去国》,散文集《同情》及《冰心诗集》、《冰心游记》等。
1931年发表短篇小说《分》,呈现出新的思想面貌,对超阶级的“爱”是一个不自觉的否定,显示冰心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
抗战爆发后,辗转到昆明、重庆,以“男士”为笔名,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都收录在《关于女人》的集子里。
抗战胜利后去日本,与郭沫若等人出版了小说集《可纪念的朋友们》。
1949年在东京大学任教。
1951年秋回国。
新中国的阳光照亮了她的心,使她文思如泉涌,写出了《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等作品。
1958年又写《再寄小读者》。
这些新篇章,保留了过去清新明媚、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
作品中虽然蕴含着缕缕温柔情思,却跳动着乐观主义的音调;赞美的也不再是超阶级的“母爱”,而是祖国的建设和各国人民的战斗情谊了。
打倒“四人帮”后,冰心精神焕发,陆续发表了不少新的作品,如《三寄小读者》等。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集《小橘灯》。
她的作品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广为传播。
冰心还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如泰戈尔的《园丁集》、《吉檀迦利》、《泰戈尔剧作集》,穆拉·安拉特的《印度童话集》、《印度民间故事》,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先知》等。
新中国成立后,冰心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当选为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
本文写于1989年9月8日。
二、相关知识
1.关于冰心的散文
散文,是冰心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也是她创作中成就最高的部分。
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她是以白话撰写叙事、抒情散文较早的有影响的作家。
……她那温柔的情思,丰富的想象,清新的文笔,令人惊叹。
……冰心的散文新作,题材广泛,思想开阔,意境高远。
她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选择社会生活中激动人心的事件,概括、提炼,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图景。
……在艺术风格上既保存着前期散文的清丽、典雅,又增添了伟秀、壮美的新特色。
2.对冰心作品的评价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而且有的像春花,几番风雨,匆匆凋零;有的似彗星,才华初露,瞬息即逝。
而冰心却是从十九岁成名,度过了六十多个创作春秋。
……“叶里深藏云外碧,枝头都借日边红。
曾陪桃李开时雨,仍伴梧桐落后风。
”这是宋人赞扬玫瑰花开放季节长的诗句,用它来比喻冰心的创作也是很相宜的。
她的创作生涯,仿佛一丛葳蕤的玫瑰,长年开放出清露凝香的花朵!
(摘自卓如《漫谈冰心的创作》)
融入文体
一、跨越障碍
1.生字辨识
着(zhuó)力无聊(liáo)消遣(qiǎn)
2.重点词语注释
[津津有味]形容非常有滋味,有趣味。
[豪杰]具有杰出才能,非常直爽痛快的人。
[悬念]课文里指挂念,惦记。
[催促]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厌烦]嫌麻烦或因对象的琐碎而讨厌。
[兴亡盛衰]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
[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无病而呻]没有病却发出痛苦的声音。
文中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
一般作“无病呻吟”。
[自作多情]自以为非常优秀,自以为别人喜欢他。
[心动神移]形容某处景色或某件作品特别能够感染、打动人,使人心神为之移动。
[自已]控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3.形近字辨析
己:
音jǐ,作“自己”解,可组“自己、舍己为人”等词。
已:
音yǐ,作“停止,已经”解,可组“自已、已经”等同。
巳:
音sì,作“指上午九点到十一点”解,可组“巳时”等词。
4.同义词辨析
居然竟然
本课例句:
“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两个词都表示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的意思。
多数情况下可换用。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如:
他竟然(居然)当面撒谎;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如:
他一个人竟然(居然)完成了五个人的任务。
主要区别:
①“居然”的语气有时比“竟然”重。
②“居然”可以出现在主语前面,“竟然”一般不这样用。
如:
这么大声音,居然你没听见。
二、整体解读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
——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
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文章的主要内容:
详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切身体会。
】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989年9月8日清晨
【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
作者一开篇便说: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这句话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看出作者对读书有着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
它紧紧地抓住了我们,激起了我们往下阅读的兴趣。
《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可见,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读文言的《聊斋志异》,对作者用文言作文有很大的帮助,以至老师在她的作文本上批下了“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给予她很高的评价。
可见,读书还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水浒传》让作者“尤其欣赏”,“气愤填胸”。
进一步说明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读中国古典小说,让作者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了解到“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了解到民族英雄怎样抗击外来侵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怎样从兴盛而转为衰亡。
可见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再谈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茶花女遗事》让作者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
读外国小说,还让作者“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仍然在说明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作者说: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可见,读书还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多读书。
作者告诉我们,她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而且所读的书是古今中外俱全。
可见作者读书之多。
作者说,她“会挑选、比较”。
她爱看“精彩的《西游记》”,而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爱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不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
对那种“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她“一看就从脑中抹去”,而对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她读起来就“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这里写出她专挑好书读。
以上写出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所以,作者总结一句话: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可见:
读书好。
不难看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结尾的那一句话: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三、问题研讨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是冰心老人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
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作者认为“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她读起来就“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这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2.本文的重点是“读书好”。
读书都有四些好处呢?
你能试着概括一下吗?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读书能扩大人的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了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作者在讲述自已的读书经历时,都提到了哪些书?
作者对这些书都有什么评价?
甲生:
读《三国演义》,引起了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读《聊斋志异》,对作文课很有帮助。
乙生:
读《水浒传》,尤其欣赏,比《荡寇志)}强多了。
读《精忠说岳》,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
丙生:
读《茶花女遗事》,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
读《红楼梦》,尝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读《西游记》,感到很精彩,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
4.这篇课文讲了如几个问题?
是怎样讲的?
以结构图来表示是这样的:
四、语言品析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
——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凑成”、“勉勉强强”和“强多了”比较,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
想一想:
在这段话中,作者对《水浒传》的人物描写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凑成”、“勉勉强强”有贬义,“强多了”是褒义。
这里用了先贬后褒的手法,突出了《水浒传》的人物描写有个性。
本文涉及的几部名著简介
《三国演义》:
长篇小说。
元末明初罗贯中(约1330—约1400)著。
本书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文字用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
《聊斋志异》:
文言短篇小说集。
清代蒲松龄(1640—1715)著。
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创造出不少结构奇妙、语言生动的优秀作品。
《水浒传》:
长篇小说。
元末明初施耐庵著。
全书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荡寇志》:
长篇小说。
清代俞万春著。
该书继《水浒传》七十回之后,描写梁山人物被诛灭的故事。
《精忠说岳》:
一部描写宋朝抗金民族英雄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童趣B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年级 语文 上册 童趣 教学 设计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