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均18科胡特所定义的精神分析终点.docx
- 文档编号:2318603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23KB
徐均18科胡特所定义的精神分析终点.docx
《徐均18科胡特所定义的精神分析终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均18科胡特所定义的精神分析终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均18科胡特所定义的精神分析终点
18.科胡特所定义的精神分析终点
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这本书里第八章有提到一个很重要观点,什么是精神分析的终点。
今天围绕这一点和大家讨论这个内容。
在这本书里面科胡特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什么是分析的结束”,这也是精神分析一直讨论的很重要的位置。
在那个位置当中,科胡特提及就是,当一个人结束他的分析的时候,实际上他应该是不记得他的咨询师。
所谓这个不记得是指,当这个人分析结束的时候,他的整个精神世界里,他的分析师是处于一个背景性的位置,或者是在前意识的位置。
这个就像在我们生活当中,比如我们接受一个咨询接受一个分析结束了之后,如果我们说我们的咨询师太好了,比如什么什么地方有帮助,我现在一碰到事情就想到我分析师教我怎么做,所以说现在我的分析师不在了,我照样可以做的很好,只要我做的不好的时候,只要一想当年的分析,我的分析师怎样做我就会变得很好,我就知道该怎么做。
这个观点就是扎根现在很流行的内化观点。
但这个观点科胡特认为,如果分析是这样一个终点,那这个终点不是真正的终点,这意味着分析没有结束。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里面,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是来访者单向的认同了咨询师的功能或者形象,通过咨询师的功能和形象来进行自己的生活。
但是在心理咨询里面大家知道,当一个人即使以这样一个方式去生活的时候,科胡特认为他的生活里实际上是带有某种分裂的。
什么某种分裂呢?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是独特的,是和其他人不同的,我们的经历经验也是十分不同的。
如果这个人一有到自己的生活问题就想起他的咨询师,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他的自我核心也就是self自体这个部分已经被一种替代异化了。
这种异化虽然带来许多可能有帮助的地方,比如功能的转变,功能的增强,但是在这个位置上这个人实际上他并不为自己而活,他无法体会到一种完整的自体感,或者一种自由的感觉。
实际上他是被他的分析师内化的影像束缚着。
所以科胡特认为这是一种没有修通的一个点。
在这里科胡特曾经提到,他曾经接过一些案例,那是五几年,六几年,那时的美国心理学界精神分析很发达,但是当时美国也有一个反共产主义的思想也就是麦肯锡主义,在这个时候美国社会是很保守很刻板的,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分析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当时有发展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有一些分析家收到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虽然麦肯锡主义很快消失了,但是美国社会在中产社会还是会有一种刻板的成功的影像,这种刻板的成功的影像就是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怎样的,工作是怎样的,工作是体面的或者他的社会功能是怎样的(现在听上去有点像现在中国中产阶层有一些对社会的想法)。
在那个时候许多人有问题接受了精神分析,但是发现接受精神分析之后呢,发现这群人他们之前有问题,但是接受精神分析之后的确好了,但这个好的问题之后产生了一个很重大的问题,他们虽然从症状上好了,或者他们之前没有症状,原本工作不怎么样的现在工作能力变强了,对社会的适应增强了,但是这群人出现了一个问题--他们不快乐。
不快乐的意思是说,尽管他们做的是符合那个社会中产的方法或者想法或者愿望,但是他们内心所体会到的却是一种无意义感。
同时也有些来访者经过分析后病好了,但是他们不快乐,病好了但是不快乐。
(在这种问题里面很类似现在所说的“空心病”一样的状态)他经历了精神分析,实际上这个人被异化了,他异化的不是他自己了。
所以科胡特认为如果分析的终点只是功能,不考虑这个功能对这个来访者精神世界的一致性,而是单纯的去分析去建立这种功能,不是在潜意识当中帮助他意识化,这种进步如果发生了,他的结果并不是如想象的那么好。
所谓如想象那么好是我们认为这样,原来认为适应了就是好的,但发现这种适应有可能是一种顺应,这种顺应有可能是有问题的。
这里区分一下,什么是顺应什么是适应?
适应和顺应是精神分析著名的大师海因兹.哈特曼,他是佛洛依德最后分析的一个学生,他后来对美国的精神分析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影响。
美国精神分析许多观点的都是有海因兹哈特曼建立影响的。
他提及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是适应的观点,这个观点也就是自我ego是适应这个世界的,但这个适应有不同的说法,哈特曼对这个适应机制的说法在弗洛伊德去世前已经提了,弗洛伊德是很接受的。
海伊兹哈特曼把适应这个词分成为两个意思,1-一个意思叫顺应。
2-一个意思叫适应。
顺应和适应的区别在哪里呢?
顺应是指,比如我们在一个很热的地方,这个地方如果有空调,我们把这个空调打开,让这个环境适应我们的身体,这种叫适应,叫自主性适应。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空调坏了,我们找不到扇子,也找不到其他的办法,而我们不得不呆在这个房间里,我们只有让自己安静下来,让我们适应这个环境,因为没有空调也没有其他的方法,这种就是所谓的顺应。
我们人类对世界的反应方式基本上就是适应或者顺应这两种,但是哈特曼把这两种都叫做适应,第一种是自主性的,第二种是被动性的,是主动和被动的。
第一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第二种是让自己去适应环境。
这个观点后来也影响了CBT认知行为疗法和IBT行为疗法,这个就是当时的一个发展。
但是很多人在学习海因兹哈特曼这个观点的时候,他们对哈特曼的观点有一定的误解,或者说对这个观点有一些误用,他们倾向于容易把自主性适应,因为如果我们推进一个人的主动的适应实际上这个工作是更难的,比如让一个人去发挥他的主动性这是很难的,但是如果让他去顺应,通过解释他的防御机制去顺应,这是容易的。
所以在之后有一些分析家对这个有一些误解,他们就开始使用了这个部分就导致了这个结果,虽然他们适应了,但是这种适应损失了一个人的存在性,主体性和自发性,积极性为代价的。
虽然这个人表面上病好了,但实际上他的病变得更重了。
所以科胡特认为一个来访者经由分析家的分析强调防御机制,知道怎样应对这个世界,这些部分的一些工作,如果是在一个客位他人的位置来进行给他一些理解或者给他一些支持或者给他一些防御机制的改变。
而不是从他为什么产生这种防御机制,他为什么以这种方式在生活。
不从这个位置去理解,有可能对来访者的理解就是一个他位的,客位的。
而在这种他位客位的基础上回应来访者,科胡特把他称之为成熟的道德主义。
而这种成熟的道德主义,有些来访者可能很愤怒,但也有的来访者愤怒不起来。
有的来访者开始愤怒了,但被咨询师的反应控制住了,整个的这些过程都会导致这个人的功能是加强的,ego的功能加强了,self的整体感主体感减弱了。
科胡特认为没有达到分析的终点,最多是分析的一个过程,至于他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是一个问题。
并不是说所有的在分析过程中来访者记得咨询师都是这么不好的,只是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
也有一些情况,比如在咨询之后,来访者对咨询师的理想化还没有消除,觉得自己的咨询师是天下最牛逼的或者至少是中国最牛逼的,这种想法在科胡特的观点当中意味着这个来访者实际还在理想化移情的阶段,这个来访者的分析没有真正的完成,而是只是在某个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作为终点,也是错误的。
那什么阶段是分析该结束的阶段呢?
在这个位置或者在结束之后的过程呢?
科胡特认为经由对来访者的自体客体需要的理解而咨询师以替代的内视这种共情的理解研究方法去理解来访者的自体客体需要,在这个位置上对来访者被压抑的自体客体需要潜意识的需要进行诠释,帮助他意识化的过程,在来访者理解到曾经就有这样一个需要,这个需要被见证了被接纳了,然后来访者最终就会放下对自体客体需要的执着,也就是完成一个对自体客体需要的哀悼。
这个过程当中起到了一个潜意识意识化的作用。
第二个在这个咨询过程当中,咨询师作为一个反馈提供了来访者一个新的自体客体经验。
第三点这种自体客体经验也会带来一个结果,对于自体的全能感,对于关系的完美性的一种哀悼,这种哀悼就是当一个人走向成熟的一个真正的基础。
分析的终点经由这样一个方式,这样一个方式导致的结果将是怎样呢?
当来访者获得了诠释获得了潜意识意识化,获得了体验到自体客体经验,一种全新的自体客体经验又完成了哀悼,科胡特说在这个位置上,咨询师存在会减弱,来访者的功能将以自发的形式出现他的主动性,也出现他的继发性,这种继发性有许多积极的创造性的一个过程的。
当这个分析的过程结束之后,咨询师的形象对来访者是很模糊的,甚至在离开咨询师的房间之后,来访者可能不太记得咨询师对他做了什么,甚至心里面都不大记起分析家。
咨询师作为一个工作的结束退隐在来访者的背影当中。
科胡特说咨询师建立的功能和分析他的角色实际上在这个时候退隐在前意识中,而这个时候来访者可以自由的生活,他作为自己属于自己这样一个独立的人更自由的存在,而不是为了分析家由于分析家而存在。
这是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里面提到的一个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观点,也是我们精神分析的理想。
当然在这个位置上,科胡特在一九六几年的时候他有写过一篇关于分析的终点的论文,这篇论文叫《自恋的变形》或者叫《自恋的转化》,它是讨论自体心理学(当时还没有自体心理学,但是自体心理学的萌芽形式已经在科胡特内心产生了),里面科胡特讨论了分析的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他认为作为精神分析对人格分析的一个终点。
在这个终点当中,科胡特认为这个终点当中有五种才能或者说这个人的人格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为一个人的创造性,当一个人到达一个成熟的世界的时候,他对世界是具有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是他具有有生命活力的一个表现,这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表现是一种很健康的一种状态,然后这种创造是让整个生命展现出很自由的一个力量或者很丰富的一种繁殖力(指的不是生物的繁殖,而是指的一种精神的繁殖力,精神的发展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个特点科胡特提到了共情的能力,也译为神入的能力。
就是一个人能够由一种健康的理解别人的能力。
科胡特认为这种能力是人类发展当中的一种进化,如果当这种能力和人道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种能力更加是对人类是有意义的,这是人类的一个伟大成就。
这种成就是指个体能够突破自己生命的边界去理解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生命的边界,去超越边界到达另外一个生命的边界,甚至进入那个生命的边界进入生命的内核。
所以科胡特认为这种能力是第二种能力。
第三点,科胡特用了很东方化的一个词,这个人能够沉思自身无常的能力(自身是无常的,是变化的,是有限的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科胡特认为的人的第三种能力。
科胡特说对于无常的接受是对一个人是很重要的,因为自己所珍视的心爱的人或者客体还有所珍视的价值观由于各种变化而无常了,在这个里面无常这个观点实际上表达了一种信念,虽然这些事物是无常的,但并不减损他们的价值,相反的正是因为这些事物是无常的,所以更加热爱和欣赏他们。
短暂的价值体现了时间中的稀有,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认识到事物和自身有限的时候,他会对生命和整个世界有更多的欣赏和热爱。
这个就是科胡特所说的思考自身的无常这个位置。
第四点,幽默感。
当一个人充满了幽默甚至能够自嘲的时候,那这个人的人格是开始丰富和成熟,同时能够运用一些东西在世界上让自己的有限性和缺陷获得体现,并且他能够成功的接纳这个部分,那这样一个状态是一个幽默感。
幽默也包含着对生活的乐趣和对事物的乐趣,这种乐趣里面这种幽默就是一种健康的标志。
这种幽默不是指有的黄色幽默,这种是很庸俗的。
科胡特所说的幽默是一种很健康的有意义的,同时在生活当中充满着轻轻的那种幽默,这种幽默是给生活带来某种愉悦的,给身边的人带来愉悦的这种幽默。
第五点,科胡特说的就是智慧。
科胡特认为,智慧是指一个人对生命有一种坦然的看法,这种坦然的看法是指一个人因为历史,因为回顾,因为对生命的思考,他能够理解到少年的激情,中年的成熟和老年的睿智。
而这样他对生命是一种坦然的态度,去应对这个的世界和自己这个就是一个所谓的智慧的放下。
科胡特在这里引用德国大文豪歌德的一句话“人只能通过接受死亡,人才能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没有做到这一点生命就是暗淡和无关紧要的”。
科胡特在这里说:
我并不认为歌德所表达的这种态度可以被理解为对死亡的恐惧的一种完美的否认。
其中没有潜在的焦虑和兴奋,然而,其中显而易见的是非隔离的,创造性的优越感,带着平静的确信做着判断和告诫。
我毫不怀疑那些能够达成这种对生活的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徐均 18 科胡特 定义 精神分析 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