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318227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34.58KB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作答前,将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并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等有关信息。
2.答题内容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题共8页,三大版块,19题,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共计150分钟。
积累与综合性学习(26分)
1.补写诗句。
(8分)
(1)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3)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5)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
(6)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____________________。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7)《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李白一往无前的奋发精神;《卜算子·咏梅》中“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正是陆游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2.花语中学开展“珍爱汉字,传承文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8分)
有一种符号,万千个方块,数千年发展,传承着中华文化,傲视着世界文明——这就是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千年来,它为国人提供精神支chēng,丰盈着我们的灵魂,dǐ砺着我们的情操,_______________。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珍爱汉字,写好汉字,传承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汉字,并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4分)
(2)“义”字第一画是______________。
(1分)
(3)填入文中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作为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是我们更好地了解祖先的有力媒介
②即便到了计算机时代,依然是中华文化勇于变革、积极进取精神的缩影
③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精巧符号,创生至今,不管语音如何变化,结构都基本稳定
④不仅如此,汉字还是充满活力的文字系统,它经历了各种字体的发展演变
A.③④①②B.②③①④C.④②④③D.③①④②
(4)在波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2分)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学校邀请本市教研室的刘老师为同学们做讲座。
下面是拟好的邀请函,但是有些问题,请按要求修改。
邀请函
尊数的刘老师:
您好!
为了增强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的水平,我将于2020年6月15日下午3点在阶梯教室举办“珍爱汉字,传承文化”的讲座,特邀您担任主讲嘉宾。
请勿缺席。
花语中学
2020年6月10日
(5)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作修改。
(2分)
(6)邀请函中有一处格式不正确,还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依次分别改正。
(2分)
本次讲座中,刘老师以“稳”字为例,讲述了汉字字体发展演变的过程,希望同学们不仅要欣赏汉字的“形之美”更要领悟汉字的“义之深”。
(7)下列“稳”字的书体顺序依次是(2分)()
A.篆书楷书隶书行书B.隶书篆书楷书行书
C.篆书隶书楷书行书D.隶书篆书行书楷书
(8)“稳”字当选为“汉语盘点2019”年度国内汉字。
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稳”的理解,用上一个含“稳”字的四字词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50字左右,3分)
阅读与欣赏(44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3~4题。
(4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上。
【注释】①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3.这首词上片通过饥鼠、蝙蝠、__________、急雨、__________这些意象,描绘出词人闲居上饶时__________的生活场景。
(2分)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片画横线句子(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
“以不时至,去矣。
”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
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②篮舆(yú):
竹轿。
③天宇开霁:
天空晴朗,④雷峰:
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月色入户
(2)但少闲人(3)以书邀余(4)谒辨才于朝音堂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濯足于惠因涧尝射于家圃
B.得支径上风篁岭横柯上蔽
C.殆非人间之境马之千里者
D.明日乃还乃不知有汉
7.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2分)
8.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2分)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9~11题。
(8分)
中国古代餐桌上的分与合
①“天下为一家,而无私织私耕,共寒其寒,共饥其饥。
”(《尉缭子》)在原始社会,人们将食物平分后,各自进餐,这就是原始的分餐制。
②先秦时期,饮食的礼仪尤为重要,《礼记》中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说法。
那时人们的就餐方式是席地而坐,每人前面摆放一张低矮的食案盛放餐具及食物。
孔子曰“席不正不坐”,人们要规矩地坐在席子上,吃自己面前的食物,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
③汉代著名的“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这种分餐制的场景在汉代壁画及画像砖中均有体现。
如在河南新密市打虎亭汉墓出土的描绘宴会场面的壁画中——人们跪坐在席子上,每人面前都摆放着一张食案就餐。
④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变革。
首先是用餐家具的改变,方凳、胡床、椅子等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席子。
其次,频繁的战乱冲击了传统礼制。
“席不正不坐”的要求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这时期人们的就餐制仍以分餐制为主。
《世说新语》记载,顾荣有一次参加宴会,看到端烤肉的人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因辍己施焉”,说明当时的宴席确是一人一份食物。
⑤到了唐代,各种高足坐具已非常流行,中国人已基本上拋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高足的餐桌应运而生,称为“食床”。
这一时期的壁画中出现了很多使用高桌高椅进餐的场景。
宾客共同坐在一个食床旁边,但主要的菜肴和食物是由厨师或仆人“按需分配”的。
只有主食或羹汤食物才合餐,由进食者或仆人、庖厨添加,有学者称之为“会食”。
⑥分餐制向会食制的转变有一个过程,有时候人们还会遵循古制。
五代《韩煕载夜宴图》中,韩熙载及其他几位贵族子弟面前摆着几张小桌子,反映了当时分餐制依然存在。
⑦宋代是“围桌而食”合餐制形成时期。
《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内人家如要举办酒席,一切桌椅陈设、餐具器皿,厨师伙计都可以租赁或雇佣。
以至于“托盘,下请书,安排坐次,尊前执事,歌说劝酒”都有专人负责,称为“白席人”。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描述,如果贵宾动筷子吃了某种菜肴,白席人便高唱一声某人吃了什么,请众客同吃。
不过,一些重要场合,如宫廷宴会上,还会采用分餐制。
⑧明清时期,国人以合餐为主,但并不绝对。
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在《大中国志》写到,中国人喜欢用餐桌的数量来显示宴会盛大,一般是一桌坐四人,或两人。
但对于大人物来说,他们安排一人一张桌子。
即便是合餐,也可以用公共餐具防止交叉污染。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次吃饭时,李纨和王熙凤二人就“立于案旁布让”,为别人布菜自然得用公共餐具。
据考证最早使用公共餐具的是宋高宗赵构。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宋高宗“每进膳必置匙箸两副”。
吃饭之前,“择取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
”“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
”吴皇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9.仔细阅读全文,先填写表格中
(1)
(2)两空,再纵向比较,写出探究结果。
(4分)
朝代
资料出处
主要餐制
坐式/坐具
原始社会
《尉缭子》
分餐
(2)__________/席子
先秦
《礼记》
汉代
“鸿门宴”
南北朝
《世说新语》
围桌而坐/
高足的凳、椅
唐代/五代
《韩熙载夜宴图》
会食分餐
宋代
《东京梦华录》《老学庵笔记》
(1)__________
明清
《大中国志》《红楼梦》《西湖游览志馀》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因辍己施焉”意思是把自己的那份烤肉给了端烤肉的人。
B.唐代出现的“食床”是指高足的餐桌和高足的凳椅。
C.“会食”中的主食或羹汤可自取,也可由仆人或庖厨添加。
11.第⑧段画横线句子说到宋高宗的哪些用餐细节值得我们学习。
(2分)
阅读下面议论性文章,完成12~14题。
(8分)
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苗振亚
①谈到读书,我最佩服二十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
他们读书多,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是读书功夫成就了一代文化巨人。
②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九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
此事值得一录:
③那是一个晚上,父亲去镇上的烟馆议事,钱穆跟随同往。
进了烟馆,一客忽然问钱穆:
“听说你能背《三国演义》,是真的吗?
”钱穆点头。
又一客问:
“今晚可以试试吗?
”钱穆又点头。
于是,按照客人要求,他开始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
他一面背诵,一面表演,把诸葛亮等人的语气动态,表演得淋漓尽致。
大人称奇,小钱穆当然免不了有些飘飘然。
④第二天,钱穆依然随父亲去烟馆议事。
路过一座小桥时,父亲问:
“认得桥字吗?
”钱穆点头。
又问:
“桥字是什么旁?
”答:
“木字旁。
”再问:
“木字旁换成马字旁是什么字?
”再答:
“是骄字。
”父亲又问:
“骄是什么意思,知道吗?
”钱穆答:
“知道。
”父亲步步紧逼:
“你昨晚的行为有这个骄字吗?
”钱穆这时才明白父亲的意思,顿时如闻雷霆,俯首不语。
⑤在父亲眼里,即便是九岁的儿子,即便是能够背诵《三国演义》,也不准你骄傲。
⑥从张恨水的《山窗小品》里,知道他在十四岁之前,就能够背诵以下典籍:
《论语》《孟子》《左传》《诗经》《古文观止》等。
显然,这并不是他可以背诵的全部。
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写一些酷似《聊斋》的小说,可以证明他把《聊斋》读得烂熟了。
从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水浒人物论赞》中,又可以看出他对《水浒传》的烂熟。
原因是,在连载这部《水浒人物论赞》时,他每天既要出报,还要同时为几家报纸续写连载小说,他不可能有时间翻查原著,只能凭年幼时的阅读记忆去撰写。
即使达不到背诵《水浒传》全书的程度,也应该是差不多了。
⑦作为文史学者的曹聚仁,奉行的读书原则也许不是背诵,而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里,他谈到自己对几部经典著作的阅读遍数:
读《红楼梦》赶不上俞平伯,但也先后读了七十多遍;《聊斋》读了四五十遍;《水浒传》读了二十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中考 语文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