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考综合复习理综生物.docx
- 文档编号:23178892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108
- 大小:1.45MB
赢在高考综合复习理综生物.docx
《赢在高考综合复习理综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赢在高考综合复习理综生物.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赢在高考综合复习理综生物
赢在2017高考综合复习理综--生物
1.圣诞布丁之于英国人,就像饺子之于中国北方人一样。
下表是制作圣诞布丁所用的部分原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黄油125g
白砂糖150g
鸡蛋2个
葡萄糖浆2茶勺
果干250g
普通面粉110g
面包屑70g
肉桂粉1/2茶勺
甜雪莉酒60mL
A.消化道中的酶在分解圣诞布丁中的营养物质时会消耗ATP
B.氧化分解同等质量的黄油和面粉,前者因含氧元素多而产能多
C.圣诞布丁中含有的黄油量较少,故肥胖者可以放心大量食用
D.白砂糖和面粉的主要成分也不全是由葡萄糖组成的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消化道中的酶在分解圣诞布丁中的营养物质时会产生ATP,A错误;氧化分解同等质量的黄油和面粉,前者因含C、H比例高,O的比例低,消耗的氧气多,所以产生的能量多,B错误;圣诞布丁中含有的黄油量较少,但是也不能多吃,C错误;白砂糖和面粉的主要成分也不全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前者主要成分有果糖,后者主要成分含有淀粉,D正确。
2.为了探究食用黑巧克力频率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澳大利亚研究团队进行了如下实验,参加实验的人员有908名非糖尿病人士和45名糖尿病患者。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每周食用黑巧克力次数
5年后患糖尿病的风险倍数
≥1
1
<1
3
从来不吃或很少吃
3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每周食用黑巧克力次数,因变量是5年后患糖尿病的风险倍数
B.糖尿病患者在本实验中属于对照组,表中数据都是非糖尿病人士的
C.每周食用黑巧克力可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每周食用次数≥1的人不会患糖尿病
D.下丘脑可直接支配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在此过程中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每周食用黑巧克力次数,因变量是5年后患糖尿病的风险倍数,A正确;糖尿病患者在本实验中属于对照组,表中数据都是非糖尿病人士的,B正确;根据表格分析,每周食用黑巧克力可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每周食用次数≥1的人患糖尿病的倍数较低,C错误;下丘脑可直接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在此过程中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
3.雾霾天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雾霾中的PM2.5进入人体后,肺部的吞噬细胞可以对其部分颗粒进行吞噬,同时PM2.5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死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PM2.5进入吞噬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B.吞噬细胞内因不含分解PM2.5的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C.PM2.5只有突破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后才能被吞噬细胞吞噬
D.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能与PM2.5特异性结合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PM2.5进入吞噬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吞噬细胞内不含分解PM2.5的酶,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死亡,B正确;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能与PM2.5特异性结合,D正确。
4.《美国科学院院报》在7月21曰发表了颠覆累积突变导致癌症的观点。
一些癌细胞能在缺氧环境下占生存优势,而在健康富氧组织中,癌细胞会因没有竞争优势而被淘汰或抑制,即癌症是进化的产物而非突变而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传统观点认为癌细胞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产生的
B.按此新观点,癌症的治疗和药物设计应保证癌变组织缺氧
C.癌细胞能在缺氧环境下存活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学说
D.在长期吸烟或压力环境下,癌细胞也可占生存优势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一些癌细胞能在缺氧环境下占生存优势,而在健康富氧组织中,癌细胞会因没有竞争优势而被淘汰或抑制,所以癌症的治疗和药物设计应保证癌变组织富含氧,B错误;癌细胞能在缺氧环境下存活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在长期吸烟或压力等不适宜的环境下,癌细胞也可占生存优势,D正确。
5.下列关于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某生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B.稻田生态系统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C.使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不是精确的实际值
D.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等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A错误;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这样光合作用强,积累的有机物多,B正确;使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并不是精确的实际值,C正确;池塘中生产者的数量较少,固定的能量不足以维持鱼类的生长,所以需定期投放饵料等,D正确。
6.鼠妇是一种性别决定为ZW型的喜潮湿、阴暗环境的小动物。
上世纪80年代发现,沃尔巴克氏体(一种细菌)偏爱雌性鼠妇,能使雌性的W染色体消失,只要是雌虫受感染,其产生的下一代必将带有沃尔巴克氏体,并能使雄性胚胎肽性反转成雌性。
近期对雌性鼠妇基因组测序发现,未感染沃尔巴克氏体雌性鼠妇的染色体上有含沃尔巴克氏体部分DNA,类似最初丢失的W染色体控制鼠妇的性别。
下列休息正确的是
A.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雌性鼠妇的性染色体组成都是ZW
B.沃尔巴克氏体与鼠妇是寄生关系,诱捕鼠妇需要用到热光灯
C.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鼠妇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确定其性别
D.所有携带沃尔巴克氏体DNA的鼠妇都是雌性,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上世纪80年代很多雌性鼠妇的性染色体中W染色体由于沃尔巴克氏体的感染而消失,只留下了Z染色体,A错误;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细菌,寄生与鼠妇体内,诱捕鼠妇需要用到热光灯,B正确;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鼠妇只有Z一条性染色体,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数量确定其性别,C错误;沃尔巴克氏体(一种细菌)偏爱雌性鼠妇,能使雌性的W染色体消失,只要是雌虫受感染,其产生的下一代必将带有沃尔巴克氏体,并能使雄性胚胎肽性反转成雌性,所以所有携带沃尔巴克氏体DNA的鼠妇都是雌性,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
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纤维素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
B.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的作用
C.哺乳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聚集在头部,利于游动
D.兴奋的传导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来源】【联考】2017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3月)理综生物(带解析)
【答案】B
【解析】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A项错误;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在相邻的两个细胞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可以通过该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因此具有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的作用,B项正确;哺乳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聚集在尾的基部,利于游动,C项错误;兴奋的传导过程涉及到钠离子、钾离子借助通道蛋白进行跨膜运输,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项错误。
8.磷酸肌酸主要储存于动物和人的肌细胞中,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ATP和磷酸肌酸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磷酸肌酸(C〜P)+ADP=ATP+肌酸(C)
A.磷酸肌酸是能量的一种储存形式,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B.磷酸肌酸和肌酸的相互转化与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相偶联
C.肌肉收缩时,在磷酸肌酸的作用下使AT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D.可推测生物体内还存在着其他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如GTP、CTP等
【来源】【联考】2017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3月)理综生物(带解析)
【答案】A
【解析】磷酸肌酸是能量的一种储存形式,但不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A项错误;当肌肉收缩而使ATP含量由于大量消耗减少时,磷酸肌酸就释放出所储存的能量,供ADP合成为ATP,同时生成肌酸,这是动物体内ATP形成的一个途径,当肌细胞中的ATP浓度过高时,肌细胞中的ATP可将其中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因此磷酸肌酸和肌酸的相互转化与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相偶联,肌肉收缩时,在磷酸肌酸的作用下使AT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B、C项正确;GTP、CTP等也是生物体内存在着的其他的高能磷酸化合物,D项正确。
9.下列实验中,有关操作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或结果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与第三次观察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
B.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
C.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时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的长短对调查结果的影响相同
【来源】【联考】2017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3月)理综生物(带解析)
【答案】C
【解析】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是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第三次是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两次观察间隔的时间过长,细胞可能由于失水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在第三次观察时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A项错误;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若解离时间过长,则可能因细胞结构遭到破坏而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B项错误;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分子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为噬菌体较轻,搅拌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噬菌体及其蛋白质外壳存在于上清液中,若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会出现放射性,若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因此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时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C项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两次捕获间隔的时间过长,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到的有标记的个体偏少,使调查的结果偏大,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及“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理解相应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10.雄性东亚飞蝗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0型。
雌性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型。
下图是精巢不同区域细胞分裂中期的图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细胞中的染色体上能发生DNA的复制和转录
B.图1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核DNA数与图2细胞中不相同
C.图2细胞分裂后产生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发育的子代均为雌性
D.图2细胞中共有_11个四分体,且呈现交叉互换现象
【来源】【联考】2017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3月)理综生物(带解析)
【答案】D
【解析】图1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姐妹染色单体,呈现高度螺旋化的状态,不能发生DNA的复制和转录,A项错误;图2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上也含有2个姐妹染色单体,因此,图1和图2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核DNA数相同,B项错误;图2细胞分裂后产生的精子,有的含有1条X染色体,有的不含X染色体,因与卵细胞结合后发育的子代雌性与雄性均有,C项错误;图2细胞处于四分体时期,且左、右两个四分体呈现交叉互换现象,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构成1个四分体,由题意“雄性东亚飞蝗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可知:
雄性东亚飞蝗体细胞中有11对同源染色体,在图2细胞中共有11个四分体,D项正确。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应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图一和图二中的染色体均有染色单体、且图二中有的四分体出现了交叉”和“东亚飞蝗雌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及其着丝粒的位置”,以此为切入点,将其与所学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1.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激素都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
B.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大分子有机物
C.激素都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D.激素都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
【来源】【联考】2017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3月)理综生物(带解析)
【答案】B
【解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A项正确;激素的化学本质,有的是大分子有机物(如胰岛素),有的是小分子有机物(如性激素),B项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C项正确;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因此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D项正确。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
C.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让能量循环利用
【来源】【联考】2017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3月)理综生物(带解析)
【答案】C
【解析】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C、H、O、N、P、S等化学元素,A项错误;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B项错误;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使秸秆还田,秸秆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进而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项正确;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
13.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结合水是细胞的组成成分,越冬植物体内结合水的比例会升高
B.人体细胞中的内质网、线粒体和核糖体都会产生水
C.胰岛素在肝脏细胞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只产生水,不消耗水
D.绿色植物暗反应所需的还原剂最终来自叶绿体中水的光解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生物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越冬植物为增强抗逆性,其体内结合水的比例会升高,A向正确;人体细胞中的内质网中脂质的合成、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和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都会产生水,B项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以及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其中,胰岛素在促进血糖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中既有水的消耗也有水的产生,C项错误;绿色植物暗反应所需的还原剂是[H],是叶绿体中的水在光合作用下分解获得的,D项正确。
【点睛】归纳细胞中的水的来源和利用:
14.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煮熟后的豆浆冷却后,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调查人类遗传病应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作为调查对象
C.健那绿染液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已失去活性
D.酒精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胞肪的鉴定”实验中的作用相同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生物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双缩脲试剂可鉴定含有肽键的化合物,A项错误;调查人类遗传病时,应选择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作为调查对象,B项正确;健那绿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转移性染料,经健那绿染液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扔保持活性,C项错误;“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酒精的作用是溶解色素,“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D项错误。
15.下列存关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个体发育与细胞分化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实现与细胞分化无关
B.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一定导致细胞分化
C.细胞凋亡不受基因的控制,与细胞凋亡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溶酶体
D.细胞衰老后,伴随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凋亡基因开始表达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生物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全能性的实现伴随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过程,因而与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有关,A项错误;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一定导致细胞分化,如细胞凋亡过程中也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等,B项正确;细胞凋亡受相关基因的控制,与细胞凋亡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溶酶体,C项错误;细胞衰老后,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细胞凋亡不一定要在细胞衰老后才能进行,D项错误。
【点睛】与细胞衰老、凋亡、癌变有关的6个失分点:
(1)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而不能误认为是细胞发育的4个阶段。
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都是维持生物体内细胞动态平衡的基本行为。
(2)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并非只存在于癌细胞中,只不过在癌细胞中两种基因已发生突变。
(3)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并不总是同步的,在幼年个体中有衰老的细胞,老年个体中有新产生的细胞,但细胞总体衰老会导致个体的衰老。
(4)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对机体有害。
(5)细胞衰老和凋亡对机体的正常发育都是有利的,细胞坏死对机体有害。
(6)细胞凋亡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但不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16.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①有特异识别功能,吞噬病菌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B.细胞②和细胞③都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C.免疫活性物质都来自免疫细胞,如图中的物质Ⅰ和物质Ⅱ
D.细胞①将抗原呈递给细胞②,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生物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细胞①为吞噬细胞,能识别大多数病菌,无特异性识别功能,吞噬病菌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A项错误;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③为B细胞,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作用,而B细胞只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B项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来自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如溶菌酶来自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C项错误;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①将抗原呈递给细胞②,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项正确。
17.胰腺癌死亡率高达90%,曾夺走了乔布斯的生命,近来发现胰腺癌患者血液中有一种含量较多的特殊物质—一种名为HSATII的非编码RNA(即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这一特殊RNA可以作为胰腺癌的生物标记,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与mRNA彻底水解后,均可得到6中终产物
B.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此种特殊的RNA自由进出
C.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其翻译成的蛋白质中一般含20种氨基酸
D.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在胰腺癌患者细胞的细胞质内合成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生物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RNA彻底水解后有6种产物,包括4种碱基、核糖和磷酸,A项正确;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此种特殊的RNA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但不能自由进出,B项错误;这种可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属于非编码RNA,不能翻译形成蛋白质,C项错误;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HSATⅡ)是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的,D项错误。
【点睛】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中的相关计算
(1)DNA(基因)、mRNA上碱基数目与氨基酸数目之间的关系:
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1/3mRNA碱基数目=1/6DNA(或基因)碱基数目。
(2)蛋白质合成中的“最多”和“最少”
因为DNA(基因)、mRNA上有一些碱基不编码氨基酸(如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等),所以实际上编码n个氨基酸,mRNA上所需的碱基数目大于3n,基因上碱基数目大于6n,故一般题干中求氨基酸数有“最多”、求碱基数有“至少”等字样。
在回答有关问题时,也应加上“最多”或“至少”等字。
如:
mRNA上有n个碱基,转录产生它的基因中至少有2n个碱基,该mR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最多有n/3个氨基酸。
(3)基因中碱基与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计算
若基因中有n个碱基,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合成含m条多肽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a-18(
-m);若改为n个碱基对,则公式为
·a-18(
-m)。
18.在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某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B/b)患者,两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如下图所示,其中Ⅰ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Ⅰ1和Ⅰ2个体的基因型依次为AaXBY、AaXBXb
C.若Ⅲ2的性染色组成为XXY,则是由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D.若Ⅱ5和Ⅱ6结婚,则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9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生物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由于Ⅰ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Ⅱ1患乙病,Ⅱ2(女性)患甲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硬性遗传病,A项正确;Ⅱ2患甲病,Ⅱ1患乙病,Ⅰ1和Ⅰ2个体基因型依次为AaXBY、AaXBXb,B项正确;由于Ⅲ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其基因型为XbXbY,是因为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体单体未分离,C项错误;Ⅱ5关于甲病的基因组成为1/3AA或2/3Aa,Ⅱ6关于甲病的基因组成为1/3AA或2/3Aa,二者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2/3×2/3×1/4=1/9,D项正确。
19.科学家使用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牛胰核糖核酸酶(一种蛋白质),可以将该酶去折叠转变成无任何活性的无规则卷曲结构。
若通过透析的方法除去导致酶去折叠的尿素和巯基乙醇,再将没有活性的酶转移到生理缓冲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核糖核酸酶活性得以恢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破坏了蛋白质中的肽键,故该酶失去了活性
B.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以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C.这个实验证明结构并不一定决定功能
D.这个实验说明蛋白质的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来源】【联考】2017届河南省郑州、平顶山、濮阳市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二模)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带解析)
【答案】B
【解析】用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可以将牛胰核糖核酸酶去折叠转变成无任何活性的无规则卷曲结构,说明因破坏了蛋白质中的空间结构而导致该酶失去了活性,A项错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取决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序列以及空间结构,B项正确;这个实验证明了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C项错误;这个实验说明外界环境可以影响蛋白质的结构,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意中的“用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牛胰核糖核酸酶可使其去折叠转变成无任何活性的无规则卷曲结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综合 复习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