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宣武区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练习人教版必修五.docx
- 文档编号:23171642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26KB
北京市宣武区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练习人教版必修五.docx
《北京市宣武区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练习人教版必修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宣武区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练习人教版必修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宣武区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练习人教版必修五
北京市宣武区2009—2010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一、(24分,第小题3分)
1.(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请一线学校根据教学进度自行命制)
2.(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请一线学校根据教学进度自行命制)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乘坐城际快车去天津,速度真了不得,刚过20分钟,就天津了。
②这次因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不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
③有关材料显示,“神七”的研制成功,带动了许多高科技产品的。
A.临近难免面世B.临近不免面市
C.邻近不免面世D.邻近难免面市
【参考答案】3.A。
[“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邻近”,位置接近。
“难免”和“不免”意思相近;“不免”只用于肯定式,“难免”还可以用于否定式。
“面世”,(新产品)出厂,(新著作)出版,(新技术)开始应用;“面市”,投放市场。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在水球运动中,常常为了争夺一个球,几个运动员一齐钻进水中,于是,好几双胳膊在水里纠缠得不亦乐乎。
B.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别看他平日里寡廉鲜耻的样子,其实却是个十足的伪君子。
C.我国民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由于技艺拥有者的观念问题而只留给家人,但仍能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D.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有些企业可能没有应对经验,但可以向有经验的优秀企业邯郸学步,从而渡过难关。
【参考答案】4.C。
[“不亦乐乎”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不能形容纠缠在一起无法摆脱,应为“不可开交”;“寡廉鲜耻”,不知羞耻,此处不合语境,应为“道貌岸然”;“邯郸学步”指学别人的东西没学到,反倒把自己的东西忘掉了,此处不合语境;“薪尽火传”,喻师徒传授,技艺、学说等代代相传,此处符合语境。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弊案缠身的陈水扁,在面对法庭审问时,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洗刷自己的罪行,但是大多数人已不再相信他了。
B.未来的教育不仅要更加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未来的医疗事业也会更加重视人自身权益的保障、维护。
C.北京市在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施行填报平行志愿。
此举大大提高了考生的录取率,受到考生和家长的好评。
D.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难题。
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增长动力,我国消费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参考答案】5.D。
[A项成分赘余,“千方百计”与“想尽办法”重复;B项语序失当,“未来的教育”应置于“不仅”之后;C项成分残缺,“施行”后缺失宾语中心词“举措”。
]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
。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B.③①②⑤⑥④C.④①③②⑤⑥D.④③②⑥①⑤
【参考答案】6.D
7.下面是一则手机充电程序的说明,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将充电器插上电源,再将充电插头按正确的方向与手机底部的插孔连接,此时手机开始充电。
当电池充满时,充电自动停止,此时按住插头下边的按钮便可将充电插头取下。
A.电池符号会开始从右向左逐渐增长,并且屏幕会显示“正在充电”,表示正在充电,手机顶部的状态指示灯会固定为红色。
B.屏幕会显示“正在充电”,并且电池符号会与此同时开始从右向左逐渐增长,手机顶部的状态指示灯会相应固定为红色这一色彩,表示此时正在充电。
C.屏幕会显示“正在充电”,并且电池符号会从右向左跳跃式地逐渐增长,手机顶部的状态指示灯显示出鲜艳的红色,表示正在强有力地充电。
D.屏幕会显示“正在充电”,并且电池符号会从右向左逐渐增长,手机顶部的状态指示灯会固定为红色,表示正在充电。
【参考答案】7.D。
(A项句序颠倒不连贯。
B项用语啰嗦不简明。
C项滥用修饰不得体。
)
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请一线学校根据教学进度自行命制)
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
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
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
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
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
“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
“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
“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士谦曰:
“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
”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
“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各令罢去。
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
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或谓士谦曰:
“子多阴德。
”士谦曰:
“所谓阴德者何?
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
“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
”会葬者万余人。
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B.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C.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D.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参考答案】9.A。
[B项中的“致谢”,今义为“表达感谢”,文中义为“表达歉意”。
C项中的“贫乏”,今义为“贫瘠的、匮乏的”,形容词;文中义为“贫困的人”,名词。
D项中的“终于”,今义为“到底”,副词;文中义为“死在……”,“终”“于”是两个词。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②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B.①每以振施为务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C.①士谦家富于财②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D.①士谦知而固辞,得免②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参考答案】10.D。
[A项中前“之”为助词,取独;后“之”为助词,提宾标志。
B项中前“以”为介词,“把”;后“以”为连词,“用来”。
C项中前“于”为介词,“在……方面”;后“于”为连词,“比”。
D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表顺承的连词,“就”。
]
11.根据文意,下列各句中补出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赵郡王睿举德行,(睿)称疾不就
B.(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C.为(债家)设酒食,对之燔契
D.(己)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参考答案】11.C。
[A项:
(士谦)称疾不就。
B项:
(士谦)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D项:
(所谓阴德者)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
1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李士谦“轻利重义”的一组是()
①后丁母忧,居丧骨立②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③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④“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⑤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⑥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A.①③⑥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⑤⑥
【参考答案】12.C。
[①句表明“孝”;②句表现尊崇古礼,道德高尚;⑥句表现不慕虚名。
③④⑤三句均为人物如何面对利益和道义的。
]
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幼年丧父,对母亲格外孝顺。
后来母亲去世,他为母亲服丧,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憔悴不堪。
B.李士谦乐善好施,对州中因办丧事而兄弟分财不均的人家,他常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平息矛盾,使人向善。
C.李士谦对于给他人的恩惠和人们对自己的赞誉常常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算不上真正有阴德。
D.李士谦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很高,故去时甚至有百姓愿代其而亡,大家自发地为李士谦树碑来纪念他。
【参考答案】13.B。
[“对州中因办丧事而兄弟分财不均的人家”有误,原文“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和“有兄弟分财不均”之间无因果关系。
]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
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
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
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
(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
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
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
“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
”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
“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
”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
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
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
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
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
“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
”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
士谦说:
“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
”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
“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
”让大家放心离开。
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
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
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
“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
”有人对李士谦说:
“您的阴德多。
”士谦说:
“所谓阴德是什么?
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
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
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
“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
”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他一个“先生”的谥号。
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第Ⅱ卷(共111分)
三、(21分)
1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和士开(注:
人名)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⑵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
【参考答案】14.⑴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
⑵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
“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
”[评分标准:
本题6分。
第⑴小题3分,“讽”“擢”两个要点各1分;全句翻译通顺,1分。
第⑵小题3分,“德之”“遗惠”两个要点各1分;全句翻译通顺,1分。
]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10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⑴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评分标准:
本题5分。
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每答出3处景物给1分。
]⑵观点一:
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
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评分标准:
本题5分。
观点,1分;分析3分;表达,1分。
其中“分析”部分,石湖与范氏品格,1分;作者态度,1分;“人”的合理阐释,1分。
]
16.将下面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5分)
(本题请一线学校根据教学进度自行命制)
四、(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人类体能的极限
⑴人类体能的极限在哪里?
近百年来,人们总是希望通过田径运动来不断挖掘它,因为这项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运动。
⑵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体运动能力受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制约,必然是有极限的。
但是,很多记录仍不断被打破,特别是“飞人”大战男子100米跑的世界记录在近7年就5次被刷新,今年北京奥运会,博尔特在“鸟巢”更是跑出了令人惊叹的9.69秒。
⑶那么,100米的世界记录就可以无限刷新了?
德国运动极限领域的专家约翰·安马尔则不以为然。
他将1056名男子选手和1024名女子选手的最好成绩输入计算机后预测出男子100米世界记录可能永远无法达到9.20秒。
而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生物机械学博士吉迪恩·阿里尔就从人体工程学角度预言,超过某个临界就可能导致运动员骨头断裂和关节组织脱离,这个临界点是9.64秒。
他根据人体对抗空气阻力和体重对地面作用后的反作用力等因素计算,人以这个速度跑步尚不会引起肌肉损坏,而一旦超过这一极限,肌肉就有断裂的危险。
然而,法国的佩龙内特和蒂博博士通过计算机得出的结论却是到2040年人类100米可以达到9.49秒。
英国的安德鲁也做了一个统计学分析,他预测2156年男子100米能达到8.098秒,而女子100米将超过男子达到8.079秒。
当然,这些都只是预测。
每个世界记录诞生之初都有人觉得极限近在咫尺,但1936年杰西·欧文斯百米的10.2秒和2006年7月12日刘翔110米栏的12.88秒都已经先后作古。
那么,人类体能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⑷不可否认,在田径运动竞赛规则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项目都应该有一个极限成绩,而成绩取决于两方面:
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以及场地、器材、气候和人文环境等。
毋庸置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提高运动成绩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撑竿跳高。
布勃卡使用先进的玻璃纤维竿创下的6.14米的世界记录就比金属竿时期的记录提高了1.32米。
但是科技因素在提高成绩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锦上添花,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是核心动力。
例如男子100米世界记录最近几年多次被牙买加选手刷新,就反映出牙买加黑人运动员在短跑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天赋。
这种生物学因素往往是科技力量难以左右的,因为科技更多地体现在改变运动员的训练手段、训练后的医疗恢复和比赛的装备等。
极好的身体素质、卓越的运动才能,加上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不断更新的器材设备,很难预测未来的记录能达到多少。
事实上,极限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追求极限的过程。
1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寄希望于田径运动来挖掘人类体能极限,是因为田径乃一切运动之母。
B.每个世界记录诞生之初都有人觉得人类体能极限近在咫尺,很容易被打破。
C.田径运动中的极限成绩涉及运动员素质和科技条件两个因素,前者是核心。
D.布勃卡多次打破撑竿跳世界纪录,主要为证明在该项目上他具有独特天赋。
1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临界点”就是人类体能的极限,超过这个“临界点”,人类又向前进了一步。
B.对人类体能极限的预测,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等原理,角度不同,说法各异。
C.运动员借助场地、器材、气候等方面的因素,有可能创造出更新的世界记录。
D.刘翔利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定能打破他本人创造的12.88秒的最好成绩。
19.本文作者对“人类体能的极限”持怎样的看法,请分条陈述。
(4分)
【参考答案】
17.(3分)C。
[A项“田径乃一切运动之母”之说无据;B项“近在咫尺”原文的意思是“不能再挖掘”“快要达到尽头”;D项“布勃卡”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现代科技发展对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作用”而非“运动员的独特天赋”。
]
18.(3分)D。
[“定能”确立的因果关系不成立,“科技因素”并非“核心动力”。
]
19.①人类体能必然是有极限的。
②人类体能极限取决于人类的生物学因素和现代科技因素两个方面。
③人类体能极限到底是什么水平还很难预测。
④人类体能的极限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追求极限的过程。
[评分标准:
本题4分。
每答对1点给1分。
]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
(20分)
黄昏
刘绪源
①有一年春天,我因胃疾,成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透过窗口,看见远处屋顶上一大群白色的鸽子时不时地飞起来,在天空中一圈一圈地盘旋着,翱翔着。
我的心常会有些空落,常有一种寂寞乃至荒凉的感觉。
是因为鸽子的自由自在,反衬出了我的无奈?
细想想又不全是如此。
更重要的,大概是从鸽子们那种自然的永恒的充满韵律感的行动方式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与人生的短暂。
尤其是,病情好好坏坏老不见转机时,每当黄昏来临,鸽群散尽,当天空由淡蓝变为深蓝,晚霞由暖色调转向冷色调,沉沉的暗夜终于一步一步地无可挽回地降临并覆盖了整个大地时,病人的心,常常会在这种美丽而无望的变化中,悄悄地抽紧,过后又不知不觉地松下来,人便在冷寂中无力地睡去。
②一天,也是在黄昏时看着鸽子盘旋,我忽然记起了一本著名的小说《牛虻》。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那位无比坚强的意大利革命者,却极其害怕看到黄昏落日。
那是因为,他曾在起义失败后逃出境外,在异国受了致命的伤害,曾一天天孤独地在野外的黄昏落日中等死。
后来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却怎么也不能承受旧日恐怖情绪的袭扰,偶见窗外的黄昏景色,他的脸就会变得惨白。
但他并不从此走向畏怯,相反,他比过去更勇敢了。
这似乎十分矛盾,小时候读这本书时我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一点。
我们从小被反复灌输进头脑里的英雄的概念,是不能有缺点和任何使之害怕的东西的。
这位“牛虻”不仅那样地真实,而且那样地迷人,他在经历了死之绝望以后,竟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变成了更加义无反顾的英雄。
③我当然不是英雄,却有一点是与那位异国的“牛虻”略有近似的——我在终于告别了医院和病床、告别了那扇曾无数次让我看到黄昏和鸽群的窗口之后,并没有变成小心翼翼的生命至上主义者,却变得更为超脱和勤奋了。
我仿佛已经意识到自己极有限的生命力应该用在哪些地方,我的几本自己比较满意的书,差不多都是在那场大病之后写出来的。
另外也有一点是与“牛虻”很不相同的,就是我越来越喜欢看黄昏的景色了。
④人们是习惯于将人生的老年比喻成黄昏的。
我离那样的年龄还很远。
可是,较早地体验一下生命有可能渐渐离开自己时的心情,我想还是很有意义的。
我从医院出来后,完成的第一个作品,是那本薄薄的《人生的滋味》。
这是专门写给中学生看的。
我当然知道,对于中学生来说,它显得老气横秋了;可我还是愿意为他们写这样的书。
我觉得,即使是十几岁的中学生,也不应该只生活在自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们也应该有一点短暂的时间,想想未来,想想黄昏,体验一下人生的各种不同的风景。
这会使他们紧张而喧闹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也会使他们的性情,变得深刻而美丽。
⑤不仅是黄昏,我以为,人甚至还应该体验沉沉的黑夜。
前不久,我和一群友人坐船到一个南方沿海城市去开会,深夜,我们围站在甲板上,对着满天的星光,唱一支又一支我们难以忘怀的老歌。
我忽然记起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高龙巴》,其中写到一位老水手,孤独地坐在船头,唱了一整夜忧伤的歌……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顿时浸透了我的全身。
我想:
高龙巴的时代,海上曾飘过老水手的歌;今天则飘过了我们的歌;几百年之后呢?
一定又有新一代人的歌在海风中飘浮荡漾了。
想到这些,我丝毫不觉得悲切凄凉,我只感到宇宙和自然的伟大;当然也想到了生命的短暂,但同时,也就更感到了人生的珍贵和美丽。
20.第一段中写道:
“我的心常会有些空落,常有一种寂寞乃至荒凉的感觉。
”
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分)
答:
⑵从全文来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参考答案】20.⑴①与鸽子相比,作者有一种失去自由的无奈;②与大自然的永恒、无限相比,作者感到了人生的短暂;③黄昏时分,作为病人,作者的心常会感到紧张、无望、冷寂。
[评分标准:
本题3分,每个要点1分。
]⑵由鸽群、黄昏引发的不快感受写起,既与“黄昏”的文题相照应,又为后文回想“牛虻”而产生心理转变,变得“超脱和勤奋”、“越来越喜欢看黄昏的景色了”奠定基础。
[评分标准:
本题2分。
“与题目照应”和“与下文照应”2个要点各1分。
]
21.阅读第②③段,回答下面问题。
(4分)
⑴第②段中“牛虻”的“真实”和“迷人”各指什么?
(2分)
答:
⑵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越来越喜欢看黄昏的景色了”?
(2分)
答:
【参考答案】21.⑴①“真实”指“牛虻”虽为英雄,却有缺点,有恐惧情绪。
②“迷人”指“牛虻”经历了死之绝望以后,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变成了更加义无反顾的英雄(或:
“牛虻”心中虽有所恐惧,但并不从此走向畏怯,而是比过去更勇敢。
)[评分标准:
本题2分,每小问1分。
]⑵黄昏的景色使自己更加珍惜生命,意识到自己极有限的生命力应该用在有意义有价值的地方。
[评分标准:
本题2分。
“珍惜生命”,1分;“生命有意义,有价值”,1分。
]
22.本文题为“黄昏”,却在最后一段写起了“黑夜”。
这是不是一种“跑题”?
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答:
【参考答案】22.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跑题”。
本文虽以“黄昏”为题,作者的主旨在于告诉人们,特别是年轻的读者:
我们要能够预感未来,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在不断的体验生活中追求深刻。
因此,文章最后的体验黑夜,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
[评分标准:
本题4分。
对主旨的概括,2分;结尾对主题的深化,2分。
]
23.文学作品往往避免平铺直叙,“文似看山不喜平”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
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赏析《黄昏》这篇散文在思路布局上的妙处。
(7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宣武区 学年度 语文 第一 学期 期中 练习 人教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