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单元专题复习 物质的转化与化学反应.docx
- 文档编号:23170832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50.86KB
浙教版科学中考单元专题复习 物质的转化与化学反应.docx
《浙教版科学中考单元专题复习 物质的转化与化学反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中考单元专题复习 物质的转化与化学反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中考单元专题复习物质的转化与化学反应
物质的转化与化学反应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O—16,Na—23,Al—27,S—32,Cu—64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有些不法商贩把伪造的铜币进行生锈处理,然后当作古钱币贩卖,从中获取暴利。
以下关于铜生锈的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不过是一种表面处理的过程
B.是一种氧化反应过程
C.铜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D.应属于一种物理变化过程
2.对下列事实的说明中,有错误的是( )
A.氢气能还原氧化铜,说明氢气具有还原性
B.常温下氯酸钾能溶于水而难溶于酒精,说明氯酸钾的溶解性跟溶剂有关
C.相同条件下,湿衣服摊开比堆着干得快,说明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D.铁丝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说明氧气和铁丝都具有可燃性
3.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4.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装有铂催化剂,尾气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图表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Ⅰ中的反应物分子有三种
B.反应Ⅱ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Ⅱ中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此净化装置可以消除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对空气的污染
5.某市空气受到SO2的严重污染,环保部门立即派出飞机喷洒X粉末,快速降低空气中的SO2含量,该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是2X+2SO2+O2===2CaSO4+2CO2,X的化学式是( )
A.H2OB.Na2CO3
C.CaOD.CaCO3
6.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
A.把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产生银白色固体,溶液变成蓝色
B.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入氯化铁溶液,有浅绿色沉淀生成
C.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D.将燃着的木炭伸入氧气中,产生白色火焰,放出热量
7.下列各组物质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8.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室内着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是因为会提供充足的氧气
B.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它接触不到氧气
C.扑灭森林火灾铲除前方树木设置隔离带,是因为清除了可燃物
D.在生煤炉时,可点燃木材来引燃煤,是因为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
9.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
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10.根据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
A.反应所需条件B.生成物的状态
C.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D.氧气可助燃
1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A、B发生反应2A+2B===2C+D,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得到下表数据: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4.6
4.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4
8.0
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原子的数目减少
B.a=0.6
C.B、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1
D.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12.下列变化中,对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 )
A.CO2+H2O===H2CO3
B.6CO2+6H2O
C6H12O6+6O2
C.CO2+C
2CO
D.CO2+2NaOH===Na2CO3+H2O
13.小杰学习时获知“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升或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判断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14.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4HCl(浓)
X+Cl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MnCl2B.ClO2
C.MnCl4D.HClO
15.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在硝酸铵溶液中:
Na+、Cu2+、OH-
B.在稀盐酸中:
Ba2+、CO
、Zn2+
C.在氯化钠溶液中:
K+、Ca2+、NO
D.在氢氧化钠溶液中:
H+、Mg2+、Cl-
16.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
NaH+H2O===NaOH+H2↑。
CaH2与足量Na2CO3溶液之间发生反应的产物有( )
A.Ca(OH)2和H2B.CaCO3、NaOH和H2
C.NaOH和Ca(OH)2D.Ca(OH)2、CaCO3和H2
17.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
A.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
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B.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
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18.现有铁、氧化铁、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等五种物质,存在着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或转化关系(图中“-”表示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
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丙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B.丁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
C.乙必须通过置换反应转化为铁
D.甲和丁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19.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仅通过观察和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不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
A.NaOH,Ca(OH)2,HCl,K2CO3
B.NaCl,BaCl2,CuSO4,NaOH
C.Ba(OH)2,NaCl,Na2SO4,Na2CO3
D.AgNO3,HCl,Na2CO3,CaCl2
20.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等是我们初中科学所学的核心知识。
下图是几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均省略),其中可以通过置换反应实现的转化有( )
A.一个B.二个
C.三个D.四个
二、简答题(本题有5小题,化学方程式与选填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0分)
21.
(1)某同学按下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反应前天平平衡,然后将稀盐酸倒入烧杯中与碳酸钠充分反应后,再称量,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天平指针向________偏转(填“左”或“右”)。
该反应________质量守恒定律(填“遵守”或“不遵守”)。
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④分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物质种类
22.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
请回答:
(1)西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曾青指的是硫酸铜溶液。
这句话中化学反应产物的名称是铜和________;
(2)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丹砂指的是HgS。
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表示为(已知原子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Hg>S>O):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中是否发生了“氧化反应”?
________(选填“是”或“否”)。
2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主要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CO2来实现的,下图是碳循环主要途径的模式图。
(1)结合图,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认识正确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A.有机物和无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B.碳循环过程只涉及到化学变化
C.碳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D.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图中碳循环中的下列变化:
①动物体内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消耗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小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制得的氧气来探究白磷燃烧的条件。
(1)指出图甲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中的白磷不燃烧,丙中的白磷燃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效能等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1)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发展水利和风力发电
B.开采利用煤炭等矿物燃料
C.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产业
D.优化建筑设计,增大太阳光的利用率,减少煤、电、气的使用
(2)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
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B.分离、浓缩得到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C.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下反应产物是混合物
D.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等物质中共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6.如图所示装置:
(1)仪器名称:
X____________;Y____________。
(2)A是蒸馏装置。
在X中加入约
体积的硬水,再加入几片碎瓷片。
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装置可用于CO还原CuO的实验。
该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为了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中70℃热水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某工厂产生的烧渣(主要含FeO、Fe2O3,还有一定量的SiO2)可用于制备七水合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其工艺流程如下:
查阅资料:
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
(1)“浸取”步骤中,FeO、Fe2O3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FeO+H2SO4===FeSO4+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提高“浸取”步骤的反应速率,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2条,不考虑“搅拌”和“使用催化剂”)。
(3)“还原”步骤的目的是将Fe3+转化为Fe2+,试剂X可用SO2或Fe。
①若试剂X是SO2,转化原理为SO2+Fe2(SO4)3+2Y===2FeSO4+2H2SO4,则Y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
②若试剂X是Fe,转化原理为Fe+Fe2(SO4)3===3FeSO4,测得“还原”后溶液的pH明显增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分析计算题(本题有2小题,每小题各10分,共20分)
29.铁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请回答。
(1)生活中,用铁锅炒菜是利用了金属铁的________性。
(2)验证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除铁外还需要用到的一种试剂是____________。
(3)小倩同学根据工业炼铁的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实验开始时,应先给氧化铁加热还是通一氧化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热一段时间后,A装置玻璃管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认为该装置是否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图甲中A是一种常见的酸,它能与黑色固体B反应,B质量为8克,将NaOH溶液渐渐加入到C中,生成蓝色沉淀E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
(3)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铜的锈蚀属缓慢氧化过程。
2.D 解析 氢气能还原氧化铜,氢气夺取了氧化铜的氧,说明其具有还原性;常温下氯酸钾能溶于水而难溶于酒精,说明氯酸钾的溶解性跟溶剂有关;相同条件下,湿衣服摊开比堆着干得快,说明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铁丝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说明铁丝具有可燃性,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
3.A 解析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实验过程②的a中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不会发生燃烧;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将空气排净,再点燃酒精灯,才能验证氮气不支持燃烧;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4.D 解析 A、由图示可知,反应Ⅰ的催化转化过程是将NO与O2反应生成NO2,反应Ⅰ中的反应物分子只有两种,故A错误;B、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是:
2NO2+4CO
N2+4CO2,不属于置换反应,故B错误;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O2+4CO
N2+4CO2可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C错误;D、由图示可知,该催化转化过程可以将NO、NO2、CO转化为N2、CO2,可以消除NO、NO2、CO对空气的污染,故D正确。
5.D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
由方程式知,生成物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Ca,2;S,2;C,2;O,12;已知反应物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S,2;O,6;比较分析可知X中含有Ca、C和O元素,其原子个数分别为1,1和3,故X的化学式为CaCO3。
6.C 解析 A、把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弱,不能与硫酸铝溶液反应,无明显变化。
B、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入氯化铁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钾,会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C、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D、将燃着的木炭伸入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7.B 解析 ①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一步转化成碳;②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③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④氢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铁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铁,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
由以上分析可知,②③④中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①不能一步实现。
8.B 解析 室内起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划火柴时火柴梗向上,则火焰会熄灭,是因为温度不容易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扑灭森林火灾铲除前方树木设置隔离带,是因为清除了可燃物而灭火;木柴的着火点比煤的着火点低易被点燃,所以生煤炉时可点燃木柴来引燃煤。
9.A 解析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能使可燃物周围温度降低,使温度达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生成的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该反应生成了水,形成的水蒸气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减少,从而减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
10.D 解析 A.根据该化学方程式可知,此反应条件是通电,故不合题意;B.由生成物化学式后的气体符号可知,生成物是气体,故不合题意;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即为化学计量数之比,即2∶1,故不合题意;D.在该反应中,氧气是生成物,所以此方程式不能体现氧气的助燃性,故符合题意。
11.C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表格信息可知4.6g+4.0g+0+0=0+0.4g+8.0g+a,则a=0.2g;C、设B、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d,则2b∶d=(4.0g-0.4g)∶0.2g,则b∶d=9∶1;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还有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等。
12.B 解析 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B正确。
13.C 解析 置换反应,元素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游离态时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态时,化合价不为零,因此在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按题意,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4.A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反应物中有1个锰原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氯原子,生成物中有2个氯原子,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所以X是MnCl2。
15.C 解析 A、硝酸铵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Cu2+、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铜沉淀,OH-、铵根离子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氨气,故不能大量共存;B、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H+、CO
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Ba2+、Zn2+与CO
也不能共存,故不能大量共存;C、氯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氯离子、K+、Ca2+、NO
五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D、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Mg2+、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镁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
16.B 解析 由题目所给的化学方程式可知:
氢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钙和氢气。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17.D 解析 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在乙处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所以,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
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是典型的吸热反应;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不需要尾气处理。
18.A 解析
铁
氧
化铁
稀
硫酸
氢氧
化钙
碳酸钠
铁
—
不会
反应
会反应
不会
反应
不会反应
氧化铁
不会
反应
—
会反应
不会
反应
不会反应
稀硫酸
会反应
会反应
—
会反应
会反应
氢氧
化钙
不会
反应
不会
反应
会反应
—
会反应
碳酸钠
不会
反应
不会
反应
会反应
会反应
—
根据以上图示,乙是氧化铁,丁是稀硫酸,甲或丙是氢氧化钙溶液或碳酸钠溶液,故A正确,B错。
氧化铁转化成铁,不一定都是置换反应,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就不是置换反应,C错。
中和反应必须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丁是硫酸,属于酸,但是甲可能是氢氧化钙,也可能是碳酸钠,所以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故D错。
19.C 解析 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把其它没有确定的物质确定出来;若都没有颜色可辨别,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A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K2CO3溶液;与K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a(OH)2;与碳酸钾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OH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B组内CuSO4溶液是蓝色的,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Cl2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C组内Ba(OH)2溶液与Na2SO4、Na2CO3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溶液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2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Na2CO3溶液;与Na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AgNO3、CaCl2;再将稀盐酸分别滴加至AgNO3、CaCl2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银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钙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20.B 解析 该框图中可以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有:
①C+2CuO
2Cu+CO2↑;②CO2+C
2CO;③4CO+Fe3O4
3Fe+4CO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教版科学中考单元专题复习 物质的转化与化学反应 浙教版 科学 中考 单元 专题 复习 物质 转化 化学反应